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

时间:2024-05-01 22:19:54 饮湖上初晴后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精选9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描写的是雨后西湖美丽的景色,抒发苏轼喜欢西湖的情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后反思,欢迎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精选9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 1

  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紧凑。

  4、教学中在对诗歌整体进行感悟理解的同时,不能削弱甚至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如:生字书写,重点词语的理解。特别是在公开课上,部分老师可能出现为了展现对诗情意境的感悟,而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也许滔滔不绝的谈感悟,而在进行书面练习时,却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 2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 3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看似简单,描写了西湖乍晴乍雨的美丽,实则有很美的很深远的意境。“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为了理解诗的意境美,我把重点放在了西湖和西子的比较上。通过教学发现成功点和不足处:

  一、 成功之处

  1、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紧紧围绕教孩子们发现美这个主线,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对比学习多种形式,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发现了此诗蕴涵的诗意、诗境、韵律美,从而完成了高段古诗教学的目标——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

  2、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中,仿佛看到西湖乍晴乍雨的美丽,在优美的画面中,想象闪现于孩子们的眼中心中……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8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悠扬的乐曲,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3、接触了大量的有关西湖的诗词和画面,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感悟祖国山河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处:

  课堂上,过多的把西子和西湖比较作为重点,对于想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丽意境还不够,关键在于第一个环节的学习时间留的较少,没有给学生指出抓重点字词的方法理解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 4

  “(古诗教学)讲意思是很没意思的。”如绕口令般的话语,是特级教师钱正权老师在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上做的风趣而又精辟的论述。

  如何才能有意思呢?钱老说:“诗歌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诗歌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决定了它较其他阅读课而言更具艺术性,承载着更多的美学因素。《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分别写了天门山和西湖两处山水,一阳刚一阴柔,极具美学特质。引领孩子们读这两首诗,如何强化这种特质呢?如果用“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路子来套的话,似乎要经历一个得景悟情的过程。但诗人之“情”又如何能简而悟之,其背后种种又岂是9岁小孩儿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赶着他们去悟!“情”之美暂不论,得美景即可。但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教学时,紧扣“淡妆浓抹”铺呈画卷,让西湖美景始终带着恍惚的西施影像,画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读诗时恍若随同苏轼荡舟碧波轻叹潋滟空蒙,迷茫淡妆浓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堂上,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到绘画技巧,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两诗的神韵。

  经历了这样的学习,也许他们无法十分清晰地表达出诗句意思,但他们肯定能深深地记住这种感觉,记住这刚柔之美。相信这是一次愉悦的诗情画意之旅。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 5

  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一直都是小心翼翼,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每次课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亦是如此。苏轼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对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感受是“晴方好”“雨亦奇”,而且以“水光潋滟晴方好”比喻“淡妆的西施”,描绘出了西湖别样的美。这是作者独特的体验,别具特色。

  在教学中,首先,我结合本课作者的生活体验以及学生实际体验,引导学生品味诗中之景,把景物看作可以与自己相比或交流的活动。其次,结合景物的特点,对这个景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接着,我顺藤摸瓜,加大难度,教会孩子怎样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我让学生结合注释,资料、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诗的情景画面。结合学生的作业,我作了些点拨: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我们要善于捕捉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作者写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是那么美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之情。并且在后面两句还把西湖比西施,西施是人见人爱的美女,西湖如美女一样可爱,一样美,怎能不让人喜爱呢?作者通过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将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主观感情和客观现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熔铸成一首动人的诗,咏物抒情,和谐统一。最后,我总结全课,再次和孩子们强调在读诗时,要先想想写的是什么,然后在脑海中形成诗中所展示的画面,再根据这种画面去想象作者处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这样,才能捕捉到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上完本课,从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我想,语文还真不是为了传授学生几个生字,它是有灵魂的情感之物,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想办法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生活,进入作者的感情空间,相互享受,相互拥有,相互取长补短。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 6

  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先和孩子们一起了解诗人苏轼,介绍了苏氏父子在文学中的成就,也说了苏家小妹的才华出众,孩子听得很出神。接着问写哪里的风光?孩子大声回答:“西湖”“谁知道西湖?”孩子说了一些关于西湖的,有个孩子说:西湖也叫西子湖。“谁知道为什么又叫西子湖吗?西子指什么?”一生说:“西子也叫西施。”一生补充说:“西子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美女。”

  说完了西子,我们再次回到西湖,为什么西湖叫做西子湖?可以想象西湖有着和西子同样的美丽。请同学读读诗,找出关于把西湖比作西子的诗句。孩子开始读书了,很快有人说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孩子读诗,说说他们的理解,把欲的意思解出来了,其余的很多迎刃而解,在大家的补充说明中,我再次小结。接着过渡到,“为什么西湖能够和西子那么美呢?它美在哪里?”再从诗中找。孩子们再读,很快找出是前两行诗,孩子们结合注释来理解,理解晴朗时的'西湖和下雨时的西湖同样的美丽,同样都是奇妙的,从而理解了下面的比喻。再让孩子朗读古诗,让孩子分男女生来读,小组来读,再试着背诵。这堂课总的感觉还是非常顺利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 7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它的最大难点是什么?难就难在怎样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诗词的意境。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 “入境”。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分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 8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诗中以变化的天气为背景,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首诗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富含哲理,是古典文学中描写自然美景的佳作。在教学这首诗后,进行课后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诗歌意境的感悟与传达:教学中,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通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是如何巧妙地描绘了西湖晴雨两种截然不同而又同样迷人的景色。然而,反思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意境理解较为表面,未能深入体会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未来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情景再现、图片对比、视频展示等直观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沉浸于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感悟。

  2.诗歌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苏轼的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复杂多变的自然景观。反思教学过程,我发现虽然学生能够背诵诗歌,但在实际运用这些优美词汇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障碍。因此,今后应增加语言实践环节,如让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或尝试创作类似的诗句来描述身边的自然景观,以此加深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文化背景的'渗透:苏轼的这首诗不仅仅是一幅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其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的体现。在教学中,我虽有提及苏轼的生平及其对西湖的情感,但缺乏深度,未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境。未来,应加强文化背景的介绍,比如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讲解其文学成就、生活哲学,以及宋代社会文化特点,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理解诗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互动与讨论的加强: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够活跃,可能是因为对古诗词的解读感到难度较大,或是缺乏足够的引导。

  今后,可以设计更多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分享对诗句的感受,或分组进行诗歌意境的创意演绎,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反思,我认识到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文字的解读,更应注重情感的共鸣、文化的渗透和语言的实践,多维度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理解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 9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篇,诗中通过晴雨变化展现了西湖不同面貌的美,既有细腻的自然观察,也有诗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之情。在教授这首诗后,进行课后反思,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1.情感体验的引导:

  在讲解这首诗时,我注意到虽然学生们能够大致理解诗歌的内容,但在情感共鸣上还有提升的空间。下次授课时,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西湖晴雨变换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先行感受,进而引导他们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场景,体会诗人面对不同天气下西湖美景时的心境变化,增强情感上的体验和共鸣。

  2.文化背景的融入:

  苏轼的诗作往往与其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这节课中,对于苏轼的生平简介和他与西湖的不解之缘介绍得还不够深入,这对于学生全面理解诗歌意境有一定的局限。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详尽地介绍苏轼的生平故事,特别是他在杭州任职期间的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寄托和文化内涵。

  3.诗歌鉴赏技巧的培养:

  虽然学生们能够背诵诗歌,但在如何深入鉴赏和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例如,如何从诗中的意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入手,分析其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并分享自己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4.互动与实践:

  课程中的互动环节略显单一,主要是问答形式,缺乏足够的.实践活动。下一次可以设计一些创意活动,比如让学生尝试以现代视角创作一首关于自然景色变化的短诗,或者绘制一幅诗中景象的画作,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5.巩固与反馈:

  课后的巩固练习和反馈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至关重要。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苏轼,面对同样的西湖景色,你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反馈,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这次课后反思,我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情感的体验、文化的渗透、技巧的培养以及互动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06-25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06-25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中心04-19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翻译11-09

饮湖上初晴后雨注解09-14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大意06-13

饮湖上初晴后雨译文05-30

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解08-02

《饮湖上初晴后雨》解析11-23

《饮湖上初晴后雨》 的诗意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