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教学方案

时间:2024-08-07 18:44:27 游子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游子吟》精品教学方案

  引言:诗情,是诗歌教学的灵魂.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情,他们才能全身心投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一份《游子吟》的精品教案,希望可以大家提供帮助。

《游子吟》精品教学方案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意,能说出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并默写古诗。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理解古诗的能力。

  2、培养想象能力和听说读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在反复吟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

  教学重难点:学会品诗,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萌生情感。

  教师讲述两个关于母亲的故事后,鼓励孩子谈谈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何感想,然后导入新课。

  二、交流资料,初读感知全诗。

  1、孩子们,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与这首诗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鼓励学生)

  2、学生练读这首诗,教师指导学生读正确,读准节奏。

  3、引导学生背诵本诗,进行“意默”。

  4、孩子们,通过预习,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师生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三、品读全诗,走进人物内心。

  1、孩子们闭上眼,轻声地边背诵这首诗边想象画面,然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些什么?(感悟母亲的形象)

  2、孩子们,我们历来有“自古多情伤离别”,“挥泪作别”的情景,那肆意的泪已经成了我们情感的见证。然而今天的分别既没有眼泪,也没有言语,那么有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品味“线”“衣”“密密缝”,感悟母亲把爱都深深地融在了细微的动作中。)

  3、孟郊被母亲这些无言的,细微的动作所感动。孩子们,想想你的生活,你被你母亲的哪些无言的、细微的地方所感动?(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

  4、尽管今天的分别没有眼泪,没有言语,但我们透过母亲的动作,你能感受到母亲心里的痛吗?感受到母亲心里的伤吗?——说说此时此刻,母亲心里在痛些什么?想些什么?(品味“意恐”,体验内心)——指导感情朗读前四句。

  5、人们常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背井离乡的游子最怕的就是月圆时分。孩子们,又到了一年的中秋佳节,身在异乡的你,面对着天空的这轮皓月,藏在你心里深处的话语是什么啊?(音乐:《想家的时候》)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们,“言”是什么意思?“言什么?”“谁能报答得了?”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是什么情感啊?——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走出文本,升华情感。

  1、出示材料——《儿行千里》,让学生轻声读,齐读,感悟母亲的“爱”。

  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

  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

  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流

  替儿再擦擦鞋,为儿再缝缝扣,儿行千里揪着妈妈的心头肉。

  一会儿忙忙前,一会儿忙忙后,一会儿又把想起的信塞进儿的兜。

  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流。

  2、孩子们,在文章里,母亲的爱已经化成了哪些动作、神情?

  3、“一草一木总关情”这一字一句里都溶入了一种情,那就是和孟郊一样的——感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歌词。

  五、小结本课学习后,在王宏伟的《儿行千里》中结束。

  附本节课的部分实录:

  年轻的母亲正在温馨的家里一边织着毛衣,一边用脚轻轻拨动着摇篮,摇篮里的孩子甜甜地睡着。突然地震发生了,母子一同坠入废墟和黑暗之中,万幸的是,母子都没有受伤。母亲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等待着求援。一天过去了,孩子已经吃尽母亲双乳里最后两滴奶,哭声渐渐衰弱。再不获救,孩子将被渴死,先于母亲而去。绝望中和母亲两手乱扒,企图从钢筋水泥中获取食物。突然,她的手触到了织衣针,心中一阵狂喜:孩子有救了。一周之后,母子俩终于重见天日,孩子安然无恙,母亲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脸色十苍白。人们惊奇地发现,母亲每个手指都扎了一个小孔,孩子正是靠吸吮母亲的鲜血存活下来。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当年的唐山在地震中。

  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恩的心情走进这一堂课。

  一、请大家读出诗题来——再响亮地读出来——诗人是谁?关于孟郊,你们知道些什么?——解诗题:孩子们把目光锁定在诗题上,什么样的人叫“游子”啊?“吟”呢?

  二、孩子们课前已经预习了,是吧?我来听写两组词语,谁来?每组词语我读两次。

  1、“慈母”和“密密缝”——(一笔一画要规范……请你自豪地回到座位——请孩子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轻,再柔些”)

  2、“寸草心”和“三春晖”——(注意:晖)——将这两个词语读出来。(一轻一重)

  3、现在孩子们把这几个词放到诗中去。把这首诗练读正确、读流利,至少读两次。——读诗还要读出节奏来,谁能?

  4、黑板上的这几个词大家已经理解了吗?(点拨“寸草心”和“三春晖”)————现在能说说这首诗大致的意思了吧?(同桌练说——抽生来理解)

  三、孩子们,每一首诗,都如同一幅幅画,我们在读诗就要学会想象。现在孩子们再静静地,静静地读这几个词。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它就会变成一幅幅画。赶快去读,去想象。

  “慈母”——你们一看到这个词,眼前出现了什么?(看到了孟郊的妈妈了吗?什么样?“形象及做事两方面——两鬓、身体……”)————你在什么时候也感到你的妈妈很慈详?

  “密密缝”——1、你眼前看到的是什么?————教师描述情境,学生感受密密缝。“夜已经很深了,油灯的光是那么微弱,两鬓斑白的你一手紧握着针线,一手稳稳地托着儿子的衣裳。一针又一针,每一个针脚都是那么的细,那么的密,那么的结实。儿子也静静地,静静地坐在你的身边。”

  2、我想问问孟郊的妈妈:夜已经这样的深了,你为什么还不休息啊?——————我看见你把儿子的衣衫缝得那样的细密,你为什么缝得这样的细密啊?————明天儿子就要离开你了,我想你心中一定有着千言万语,一定还有好多好多的话要叮咛儿子、嘱咐儿子。你想嘱咐他什么啊?(造境“面对着正在认真读出的儿子”“面对着心事重重的儿子”……“事业”“安全”“认真读书”“身体”“早点回家”)

  ————尽管母亲的心里有着千言万语,尽管有着无尽的牵挂。但是,但是今夜却没有话语,也没有肆意流下的眼泪。在此时此刻,母亲把话语,把眼泪,把牵挂,把叮咛都化成了什么?——一针一线,密密缝————这一针一线,这密密缝里饱含的是什么啊?(爱)

  ——读:把这种暧暧的感觉带到诗里,读……

  让儿子回味一生,感动一生的是深夜里母亲的一针一线啊,再读……

  这一针一线里藏着的是深入骨髓的、浓浓的情啊,再读。

  ——“教师深情吟诵“昏暗的灯光下,……”孩子们,在孟郊的心里,母爱就是……,在你们的心里,妈妈的爱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仿照这样的句式把你感受到的母爱写下来。(“什么时候、妈妈为我做什么、我感受到什么”“静静地,用心去写”)————请你自豪地告诉大家,你感受到的母爱。

  ——孟郊这一别就是几十年啊!漂泊他乡的游子最怕的就是月圆时分。又到一年的中秋,有一句诗叫“……”你面对着这轮明月,你想对母亲说什么?

  “寸草心”和“三春晖”

  1、每当孟郊想起母亲在油灯下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时候,想起母亲为自己默默付出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地感叹:?

  2、孟郊他在问啊,他在问谁啊?——问什么?(接连抽生说)————能不能报答得了啊?——小草在报答没有?孟郊呢?(沐浴母爱我们应该懂得回报)

  ——这两句诗里饱含着的是什么情啊?(赞美,感激)

  ——让我们把这种感激之情送到诗里去。(女生来)

  天下的游子千千万,不同可能是肤色,可能是年龄,但是相同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一齐来吟诵。

  1、著名作词家王健满怀深情地这一份浓浓的、感激的情结写成了这一首诗:«烛光里的妈妈»(引导学生读歌词)——?

  ——再放声读赞美母亲,感激母亲。

  2、音乐家谷建芬又将这份情,这份爱化作了美丽的音符,让我们静静地倾听音乐。

  3、短短的一首诗,却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我们可以背井离乡,追寻那片山外的天空;我们可以背井离乡,成就一番伟业,但我们不能忘了烛光里母亲那飞走的针线,更不能忘了对母亲的感恩和回报——“谁言……”

  教学反思:

  《游子吟》一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丰富古诗积累。了解诗歌大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慈母的孝心,感受诗人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训练,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句品读,随机搭建朗读擂台,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客观地相互评价,使得学生朗读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中都能有所进步,或有新的收获,我很中肯的给每个人以不同的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帮助,朗读指导的效果立竿见影。随着对诗句的感悟,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体验不仅使他们感悟了教材,促进了朗读,而且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是对教材的提升和发展。

  二.开发学生资源,培养学生想象练笔。

  为了拓展学习,丰富古诗课堂内容,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个“小练笔”环节,让学生写一个表现游子即将远行,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片段。在这个环节里,我也关注了不同层面上的学生写作的差异,对三个个别学生降低了练笔要求,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学生们的练笔落得更实。

【《游子吟》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游子吟》教学设计08-07

游子吟教学反思11-27

游子吟教学设计03-01

游子吟教学设计07-15

《游子吟》的教学设计11-26

《游子吟》教学反思06-08

《游子吟》优秀教学设计05-02

《游子吟》优秀教学反思04-17

游子吟教学设计优秀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