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教案设计
导语:游子吟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并背诵。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陶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爱,赞颂母爱。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明信卡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互动:同学们知道陕西世园会的吉祥物——长安花取自哪里?
一、出示孟郊进士及第的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的成功离不开他的母亲。()
课件示:
方案一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方案二 《母子图》
一边听音乐,一边认真地阅读《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
二、朗读诗文,意境交融
1.自己先读读古诗。
要求:①将不懂得地方用符号标记出来。
2.检测:
①读一读
慈母吟 密密缝
游子晖 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导学生用反问的句式读)
整体朗读
②交流感受:
读了这首诗之后,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有些什么感受?
整体读
3朗读诗文,意境交融
.①诗配画 :品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②这个母亲是怎样缝制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使衣服结实耐穿,怕儿子迟迟不归。)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你很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确,在古代吴越民间,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是因为“意恐迟迟归”。
(a)指导朗读。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儿子是求取功名的,母亲还希望什么?母亲把这份愿望缝进了衣服里,现在,我们就把这份祝福融在诗句里,读出来好吗?(希望再密一点,让儿子早点回家;还要再缝得密实一些,再结实一些。母亲的心情多么迫切啊!巴不得儿子早点回来。)
(b)你们知道儿子远行后,母亲又是怎样忍受思念的煎熬?
课件示:
出门前:临行密密缝
出门后:慈母倚堂门
出门前:意恐迟迟归
出门后:游子行天涯
③孩子们,当“临行密密缝”和“慈母倚堂门”这两幅画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a)课件示: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三春:孟春,仲春,季春
春晖指母亲的恩情。
意思是,母亲的恩情极大,像春天的阳光之于小草,是怎么也回报不完的。
谁说那些绿茵茵的小草,就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b) 引导学生用反问的句式问自己、问老师、问同桌,反复吟诵这句诗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感知母爱)
1.《最后的信息》(背景音乐凄婉)
一位母亲留给她刚满4个月孩子的最后信息!抢救人员1.现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
2.生活中除了生离死别外,不乏还有很多让我们感动的时刻。你能回忆妈妈关心自己的事情吗?
生:……
是的,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断地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大声的问所有的人:(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让我们轻声的问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拓展延伸,丰富内涵
1、感受名句的影响:孩子们,在孟郊的诗行里,没有深切的呼唤,没有高声的赞美,然而一分浓浓的真情却从这简单的30个字里自然流露,轻轻触摸着我们的心灵。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读孟郊诗》中这样评价《游子吟》:“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说明孟郊的诗都是肺腑之言,感人肺腑!直到现在,这首诗里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广为流传。
2、读读相关诗篇,再次感受母爱。(课件出示)
母爱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处何方
都能感受她的温暖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陷何境
都能感受她的心跳
你快乐,她幸福。
你悲哀,她哭泣。
只有她
永远不需要珍藏
却永远不会忘记
五、激活表达,提炼感受(回报母爱)
1、孟郊每每想到一生孤凄的母亲,自己常常又不能服侍床前,便对自己充满深深的自责,他.为此还写了一首《别老母》
《别老母》[唐 孟郊]
Qiānwéi
搴帏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2、在《游子吟》音乐声结束新课:最后,让我们在动人、婉转的音乐声中,把所有的感动融进这首诗里,再次吟诵《游子吟》。
六、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孟郊的另外一首《游子吟》以及《别老母》。
2.学唱《游子吟》
原文
游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体裁: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作者小传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进士出身,曾任溧阳尉、协律郎等职。他一生困顿,诗多不平之鸣,用字追求“瘦”、“硬”。有《孟东野集》。
【游子吟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游子吟》优秀教学教案设计04-16
语文《游子吟》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1篇)02-23
《游子吟》教案设计优秀(通用11篇)01-12
《游子吟》05-13
《游子吟》诗意02-21
游子吟古诗04-09
游子吟原文04-19
《游子吟》精选赏析04-16
游子吟教案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