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游子吟》唐诗赏析及点评

时间:2022-08-16 16:03:53 游子吟 我要投稿

孟郊《游子吟》唐诗赏析及点评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学过许多的古诗吧,那么你知道哪些经典的古诗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孟郊《游子吟》唐诗赏析及点评,希望大家喜欢!

孟郊《游子吟》唐诗赏析及点评

  【题解】

  这是一首抒写母子情深的名篇。

  前四句写母爱,诗人选取母亲为儿子赶制衣裳的情景,通过缝衣的动作刻画,把母亲的心情剖露得十分细腻深刻。诗人以小见大,以偏概全,表现了深沉博大的母爱,后二句以寸草难以报答春日的恩德作比喻,新颖贴切,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恩情深重难以报答,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感激之情。“寸草心”、“三春晖” 千古以来成为子女报答父母恩慈的语汇。

  孟郊一生清苦,科举途中颇多困顿,四十六岁才中进士,到了五十岁才得到了溧阳(今江苏溧阳县)尉这样一个管一县治安的小官。以孟郊的年龄和经历来写对母爱的歌颂,不仅是发自内心的,而且是深有体会的,这就使这短短的六句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激情,使古往今来的千万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全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大意】

  慈祥的母亲一针一线,亲手为离家远游的孩子缝制衣服。要分别了,为了把衣服缝得更结实,一针针密密地缝,是担心孩子不能及时归来。谁说像小草一样的儿女之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天阳光般的深厚博大的母爱呢?

  【注释】

  [1]《游子吟》原题下有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溧上,即今江苏溧阳县。据自注,可确知作于作者任溧阳县尉时,大约在公元800年左右,是孟诗至今仍广为传诵的一首。孟郊(公元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中进士,历任溧阳县尉、协律郎、河南水陆转运局判官等职。诗多五言古体,一生苦吟,大部分是倾诉孤愁穷苦之作,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有《孟东野集》,存诗四百余首。

  [2]寸草心:小草的嫩茎,语意双关,比喻儿女的心。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母爱。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合起来就是整个春季。

  母爱是人类崇高、无私、深挚的感情。这首五言古诗,以歌颂母爱为主题,表现了世世代代人们共同感受的人性美。诗人全用白描手法,抓住临行缝衣这个具有特征性的意象,又用寸草春晖的比兴,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深刻化,所以获得千百年来人们广泛的共鸣。

  【赏析】

  题下作者自注云: “迎母溧上作。” 作时当为贞元十六年 (800)。孟郊出身贫寒,其父孟庭玢早卒,母亲裴氏受尽千难万苦,抚养三个儿子成人。孟郊多次辞家,奔走衣食,直到五十岁才被授予溧阳 (今属江苏) 县尉的小官。当他迎养老母时,以往辞家别母的情景浮现眼前,情不自禁地写出这篇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由于中间省掉“缝” 字而留给第三句补出,便成为两个词组,从而使二者的关系更其紧密,恰切地表现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第三句 “临行” 上承“游子”; “缝” 上承 “线” 与 “衣”; “密密缝” 三字,将慈母手眼相应、行针引线的神态及其对儿子的爱抚、担忧、祝愿和希冀,和盘托出,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这 “密密缝” 的情景是 “游子” “临行” 之际亲眼看见的,他从那细针密线中体会出慈母的心意: 她切盼儿子早早归来; 又生怕儿子迟迟不归,衣服破了,拿什么换? 所以才 “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的那个 “意”,既出于儿子的意想,也正是慈母的真意,慈母的爱心与儿子的孝心交融互感,给 “迟迟归” 倾注了无声的情感波涛:母亲怕儿子 “迟迟归”,当然有复杂的心理活动; 儿子体贴母亲,下决心要早早归,然而世路难行,谋生不易,万一 “迟迟归” 呢? ……

  后两句突用比喻作结,出人意表。然而仔细玩味,实由 “意” 字引发。如果儿子毫无孝心,便不会把慈母缝衣放在眼里,甚至嫌弃那衣服土气。诗里写的这个儿子则不然: 慈母为他缝衣,他在一旁静观默想; 当他体会出老母心意之时,便被那博大、深厚、温馨的母爱所打动,心潮汹涌,终于化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的心声。“寸草心”,极微小; “三春晖”,博大而温暖。二者的关系是: 没有“春晖” 普照,“寸草” 不能成长; 而 “寸草” 之 “心”,又无以报答“春晖” 的恩情。这两句用通俗而形象的比喻,赞颂了春晖般普博温厚的母爱,寄托了区区小草般的儿女欲报母爱于万一的炽热深情; 用反诘语气,更强化了感人的力量。因而成为万口传诵的名句,并被浓缩为 “春晖寸草” 的成语,感发普天下人子的孝心。

  苏轼 《读孟郊诗》 云: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一首真是从肺腑中流出的。写的是最普通的慈母缝衣场景,选的是最常见的阳光照耀小草的比喻,用的是朴实无华、通俗如话的语言,歌颂的是人人都感受过的母爱,但由于这是从一个渴望报答母爱于万一的好儿子的肺腑中流出的,所以感人肺腑。

  这首诗与孟郊的 《游终南山》 一类诗的风格截然不同。真诚地赞颂母爱,用不着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点评】

  这首诗写于作者任溧阳县尉时,诗题下作者有自注: “迎母溧上作。”诗写人间母子之间的深情,十分感人。前四句用母亲为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的生活细节,深刻反映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后两句用寸草报答春晖作比喻,表达了儿子对慈母的一片孝心。语言平易浅近,比喻形象贴切。收尾故作设问,意味更加深长,所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苏轼《读孟郊诗》云: “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这首诗果真是从肺腑流出的,读之也真感人肺腑!

  拓展阅读:

  作品简介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隐居嵩山。近五十岁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整体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不能报答母爱于万一。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孟郊《游子吟》唐诗赏析及点评】相关文章:

游子吟·孟郊唐诗赏析09-05

《游子吟》孟郊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4-13

孟郊《游子吟》唐诗诗意图赏析09-26

孟郊《游子吟》唐诗12-20

唐诗 游子吟 孟郊09-17

孟郊唐诗鉴赏《游子吟》11-05

孟郊《游子吟》赏析08-08

孟郊 游子吟赏析11-12

孟郊《游子吟》的赏析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