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赏析

时间:2024-10-20 13:24:22 游子吟 我要投稿

《游子吟》赏析(集合15篇)

《游子吟》赏析1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孟郊,字东野,751一814,湖州武康人。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匀才得到一个潭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会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游子吟》,这是一首乐府诗,更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之作。此诗则是当时之作,亲切而其淳地吟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生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著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颠沛流淳,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写的正是这样的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都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实际上是两个短语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点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骂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语言,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著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二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诗人的反问句,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热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怅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行,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赞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此诗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的浓郁醇美。

《游子吟》赏析2

  游子吟古诗注音版

  cí mǔ shǒu zhōng xiàn

  慈 母 手 中 线 ,

  yóu zǐ shēn shàng yī

  游 子 身 上 衣 。

  lín xíng mì mì féng

  临 行 密 密 缝 ,

  yì kǒng chí chí quī

  意 恐 迟 迟 归 。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谁 言 寸 草 心 ,

  bào dé sān chūn huī

  报 得 三 春 晖 ?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赏析3

  《游子吟》全诗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词语注释

  【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

  【3】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4】临:将要

  【5】 意恐:心里很担心

  【6】归:回家。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一

  慈母手中那一条条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子女那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译文二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赏析4

  游子吟

  诗人:孟郊 朝代: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古诗赏析

  「注释」

  ①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②意恐:担心。

  ③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④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⑤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游子吟》赏析5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诗文解释】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词语注释】

  游子:离家在外的'儿子。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母亲对子女的关心。

  游子吟【诗文赏析】

  唐代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50 岁才中了进士,做了溧阳县尉一个卑微的小官。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游子吟【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游子吟》赏析6

  一、《游子吟》原文及注解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临:将要。

  ⑶意恐迟迟归: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⑷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谁言:一作“难将”。

  ⑸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

  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影响儿子出行。

  谁敢说子女没有小草那样的孝心,不能够报答慈母恩情呢?

  二、《游子吟》创作背景

  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时孟郊居官溧阳尉,为迎养其母而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三、《游子吟》全文赏析

  诗人50岁才任溧阳县尉,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为两个词组,而不是两句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游子吟》赏析7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形容非常微小。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左成文)

《游子吟》赏析8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游子吟》赏析9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赏析10

  《劝学》

  今天复习孟郊的《劝学》,原文如下: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这首诗大意是:只有击打石头,才会迸发出火花,才能实现生火的目的。如果不击打,石头原本什么样还是什么样,连一点儿烟也不会冒出。同样的道理,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各种知识,才能明白事务的法则和规律;没有人生而知之,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人不是天然就会很多知识的。任何事情都必须自己去实践,在实际运用中再认识、再提高。别人得到的知识,于己无关,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是人生最好的年华,必须不辜负青春、不辜负时光,趁早努力。人生短暂,怎么可能长期都是“少年”。

  孟郊这首《劝学》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四句四十个字,采取类比的方式,用石头只有击打才能产生火花的生动比喻,阐述了人如果不好好学习,知识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世上只有“学而知之”,不存在“生而知之”,而且,学习“须早为”,必须趁早、趁青春年少,如果一旦错过了学习的时间,少年时光不会重来,从而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学习读书的重要性。

《游子吟》赏析11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⑤。

  谁言寸草⑥心,报得三春晖⑦!

  注释:

  ①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②吟:吟诵。

  ③临:将要。

  ④意恐:担心。

  ⑤归:回来,回家。

  ⑥寸草:小草,这里代指子女。

  ⑦三春晖:指慈母一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此处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与韩愈并称“韩孟”。其诗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现存诗歌五百多首,代表作有《游子吟》《烈女操》。

  译文: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远行时密密地缝啊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不归。谁说小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人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整首诗没有藻绘雕饰,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见浓郁醇美。

  游子最思念的是慈母,所以诗人一开头就把“慈母”和“游子”并提,构成对偶,写出了母子之间的骨肉亲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写慈母密密缝衣,把笔墨集中在慈母身上。临行,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针针线线是这样细密,她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盼望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浓浓的母爱从这普通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一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指草中一抽一出的嫩芽,在阳光的照耀下成长,正像游子从小在慈母的抚养下成长。“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宜于万物生长,用来比喻母爱。“寸草心”的渺小与“三春晖”的伟大,构成对比,也构成映衬,衬出游子感念慈母的强烈心情。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离别前的温馨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游子吟》赏析12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伸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古诗的意思是: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以前,是上语文课才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这么喜欢这首古诗,只要是考试出这种题,我第一首想到底就是:《游子吟》,这首诗你去细细品味就会被感动,尤其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这句诗里面,可以看出,母亲告诉多么的`爱自己的孩子,但又要很久才能见到自己的孩子……

  从这首诗里面,我知道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所以,我长大一定要报答爸爸妈妈!!

  湖南长沙圭塘中心小学六年级:杨捷

  点评:《游子吟》是很多孩子会念的第一首古诗,也因此懵懂的理解了母爱——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小作者也更深入的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者谢谢自己与妈妈之间的事,让文章内容更饱满。

《游子吟》赏析13

  【教例】

  师:……看来,同学们都被诗中那伟大的母爱深深打动了,让我们有感情地把全诗吟诵一遍。

  生:老师,我有疑问——孟郊为什么不带母亲一起出门,让她老人家享享清福呢?(一生突然站起来发问,还有些语无伦次,显然他对孟郊很有看法。)

  师:多有见解!谁听懂他的话了?能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吗?

  生:他的意思是说,孟郊口口声声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明明已考取功名,完全可以让母亲享享清福,却把老母亲扔在家中不管。他的行动和诗句意思不吻合。

  师:(转向提出异议的同学)是这样的意思吗?(该生连连点头称是)

  多会听话,多会理解呀!看来,这确实是个问题。(师凝神思索起来)

  生:我知道孟郊没带上母亲的原因,那是因为他母亲太老了,一路上经不起颠簸。

  生:我反对他的意见。在交流资料时,我们知道孟郊的母亲为了让儿子静心苦读,把家里所有的活儿都揽下来,可见她的腿脚仍很灵便。

  生:我有补充。从诗句中、插图中可知,孟郊的母亲眼睛还很好使,还能缝制衣服呢!至少可以说明不至于经不起颠簸。

  师:这么说来,这孟郊也确实没良心。可他的诗倒是写得句句含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师显得很困惑)

  生:我想孟郊在出门前一定想把母亲带上,但母亲不想拖累他,希望他能更好地建功立业。

  生:还有,可能是母亲习惯了田园生活,不愿离开生活了那么多年的故乡。而孟郊十分理解母亲,不想为难母亲。哦,我想他一定会常回家看望母亲的。

  生:我觉得他俩的'推测都成立:母亲,不想拖累儿子;儿子,不想为难母亲。这是非常高尚的境界,非常伟大的情感!

  师:(深为学生的见解折服,十分激动)让我们把这一凝聚着深情的诗句反复吟诵,永远记在心间!(生吟得声情并茂)

  【启示】

  1、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教学将近尾声时,学生突然发问:“孟郊为什么不带上母亲一起出门,让她老人家享享清福?”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利用这一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在探究、讨论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教学层层推进,直至达到最高潮。假如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充耳不闻或敷衍塞责,那么,这堂课也就失去了其精彩之笔。让可贵的教学资源白白流失,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当然,课堂上学生的质疑问难并不一定都能作为资源,都能用来点石成金,关键在于教师要独具慧眼,进行甄别,筛选。

  2、倾听,是对话之前提。有了倾听,对话才能传达至每位学生的心灵,才能产生巨大能量,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变得厚重。综观这一教学片段,“我反对他的意见”,“我有补充”,“我觉得他俩的推测都成立”,从反驳到补充再到总结,可见学生有着良好的倾听习惯,过硬的倾听能力。这一切,离不开教师平时有意识的引导。在这一教学片段中,也有一定体现。如“谁听懂他的话了?能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吗”再如,“多会听话,多会理解”,

  这些看似多余的问话及常被教师忽略的肯定,都在不断强化着学生的倾听意识。

  3、对话,并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只有让师生、生生这些个体间互动、互激,课堂才能经纬交错,浑然一体。然而,传统的课堂,对话往往只局限于师生之间,学生缺乏与学习同伴对话的意识。这样,课堂的单薄势必导致教学之低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呢?一句话,教师要进行有意识地引导。起始阶段,“谁有不同意见?”“谁能进行补充?”“谁能进行总结?”……这些问话可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语言。当生生对话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为时,这些语言就可以从课堂上悄然隐退,生生对话也就“不待教师之谓也”。

《游子吟》赏析14

  游子吟全诗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全诗拼音版

  cí mǔ shǒuzhōngxiàn,yóuzǐshēnshàngyī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línxíngmì mìféng,yì kǒng chí chí guī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shéiyán cùn cǎo xīn,bàodésān chūn huī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全诗意思: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全诗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创作背景: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游子吟全诗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游子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游子吟》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游子吟》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赏析15

  《登科后》

  今天复习孟郊的《登科后》,原文如下: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之前已经参加过两次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上。在他46岁那年,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这一次本来也没抱什么希望,毕竟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京城参加考试,最终也就只有二三十个人能通过考试。然而,这次,他终于出人意料地登上了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立即作了这首《登科后》,以表达无法自抑的激动和喜悦心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过去的不如意,生活的困顿,别人的冷眼,个人的落魄,都已经不值一提了。今天,金榜题名,我长久郁结的闷气,终于烟消云散。我扬眉吐气,心情畅快,思绪高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今天是个好日子。春风轻拂,春花盛开,我也心花怒放,我人生的春天终于到来了。如愿考取功名,终于称心如意,我迎着浩荡春风,纵马奔驰。我走马观花,仿佛,一天之内,就能看遍繁华似锦的'长安。

  大家都知道,人生有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时的喜悦,自然让人高兴不已。孟郊当然也是满心欢喜,得意非凡,高高兴兴地写下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不仅道尽了金榜题名的喜悦之情,更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脍炙人口的成语。人生路很短,人生路很长。人生不只有坎坷,人生也有得意飞扬。人生如潮汐,潮涨潮落,本属平常。惟愿!失意时,勇敢面对!得意时,尽情欢畅!

【《游子吟》赏析】相关文章:

游子吟赏析10-02

《游子吟》赏析08-30

《游子吟》精选赏析05-26

游子吟赏析09-06

游子吟原文赏析08-23

游子吟诗词赏析06-23

游子吟的简单赏析12-28

《游子吟》全文赏析10-10

孟郊 游子吟赏析09-08

游子吟孟郊赏析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