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西厢记张生原型元稹
元稹的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可见其经历的不一般。据说他还是西厢记张生的原型呢。
唐代大文人元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有许多正面形象,比如长得非常英俊。与他同时代的大文豪白居易就曾羡慕地说元稹是个“仪形美丈夫”;又比 如他多才多艺,据历史记载,元稹擅长书法、音乐,尤其是诗歌。他的诗歌流传非常广,以至于皇帝在宫中经常听嫔妃吟唱他的诗,御口亲封他为“元才子”。另一 方面,元稹却又是著名的薄情寡义负心郎——他是《西厢记》中主人公张生的原型。为了权势,他抛弃爱人攀龙附凤,不择手段地向上爬,最终却只当了短短几个月 宰相。
这样一个性格、经历都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呢?实际上,元稹一生在仕途、婚姻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与他童年时的阴影有关。
从小寄人篱下
元稹的童年非常不幸。他出生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字微之,祖先是鲜卑贵族,汉化后以“元”为姓,从北魏至隋,地位都很显赫,不过到元稹父亲元宽这一代,家族早已衰败。
元稹的母亲郑氏是填房,和元稹的父亲相差近20岁。元稹出生时,父亲50岁左右,母亲刚刚33岁。在这个老夫少妻的家庭中,元稹上面还有3个哥哥。大哥、 二哥都不是郑氏所生,只有三哥元积和他是一母同胞。元稹8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大哥、二哥拒绝养活郑氏和元积、元稹兄弟,万般无奈之下,郑氏只好带着两 个幼子回到娘家。
因为家中贫困,元稹小时候读不起书,他很羡慕别人家的小孩有父亲、兄长教导。这种不幸使得元稹在得到舅舅等亲戚的帮助时愈加奋发,他希望通过科举来摆脱寄人篱下的日子。也正是这种心境,使得他在以后的人生中为追求成功,往往急功近利、不择手段。
由于没有父亲管教,元稹从小就不拘礼法。他会独自一人跑去凭吊古迹、骑马打猎,也会在读书之余混迹于街头巷馆,观看赌博、欣赏歌舞等。
15岁时,他去考了明经科。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两种,进士科地位比较高,明经科地位很低。以元稹的才华,考取进士科绝对不是问题,但他只希 望以最快的速度证明自己,提升社会地位,进而改善生存环境。结果倒是很让人欣喜,元稹考中了。按照唐代政府的规定,只要再经过吏部的选拔考试,他就可以去 当官了。就在当官后不久,元稹遇到了自己的“崔莺莺”。
与“崔莺莺”的恋爱
“崔莺莺”是元稹所写小说《莺莺传》里的人物。《莺莺传》影响很大,后代不断有人以此改编,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写的《西厢记》尤其出名。其实,“崔莺莺”与 “张生”的故事真的在历史上发生过。元稹就是那个“张生”。只不过,与《西厢记》里才子佳人终结良缘的欢喜结局不同,元稹是个负心的“张生”。而“崔莺 莺”的真实名字,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遇见“崔莺莺”的那一年,元稹22岁,正处于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向往的年纪。
那一年,“崔莺莺”一家孤儿寡母路过山西永济,碰上当地的军变。哗变的军人看中了崔家的钱财,想要抢劫。元稹当时在山西当一名九品芝麻官,出于善意,和军 人交涉,保护了崔家人的性命和钱财。崔家为了感谢元稹,设宴答谢。宴席上,元稹认识了崔家的小姐“崔莺莺”。一来二往,和正值妙龄的“莺莺”产生了说不清 道不明的情愫。终于有一天,“崔莺莺”半夜来到元稹的房间。这就是后来元稹自己所说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样每天半夜 幽会,持续了近一个月。没过多久,元稹竟住到了崔家,一待数月。
这时,吏部的选拔考试即将进行。元稹要离开山西奔赴长安,“崔莺莺”似乎知道这次分离就意味着分手。在元稹远行的前一天,“崔莺莺”强颜欢笑地对元稹说: “即便你对我始乱之,终弃之,我也不敢怨恨你。”随后又弹了一曲《霓裳羽衣序》给元稹听,听到的人都伤心地哭了。元稹不顾满脸泪珠的爱人,决然离开。不 料,考试未中。失意之下,他写信给“崔莺莺”诉苦。不久就收到了回信。信里,这位饱受相思之苦的女子说:“儿女之情,悲喜交集。”虽然她自己在夜里常常哭 泣,但她也知道,很多事情是无法勉强的,是“命也如此,知复何言!”在信里,“崔莺莺”不断地叮嘱元稹“千万珍重,珍重千万!”要多吃饭,当心身体。元稹 看完后,竟然十分得意,把“崔莺莺”的信四处拿给别人看。于是,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位痴情女子爱着元稹。
接下来的两年里,元稹和“崔莺莺”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直到吏部考试再一次举行。这次,元稹顺利地通过,却也跟“崔莺莺”正式分手。无奈之下,“崔莺 莺”嫁给了别人。奇怪的是,元稹在得知“崔莺莺”嫁人之后,竟然跑到“崔莺莺”的夫家,以表哥的身份,希望骗“崔莺莺”出来和他见面。但“崔莺莺”并未出 现。因为她知道,那个千里来寻她的“表哥”,已经不是自己的“真命天子”了。
娶了豪门小姐
在抛弃“崔莺莺”后,元稹转头就和韦丛结婚了。韦丛是朝廷显贵韦夏卿的小女儿,下嫁元稹的时候刚刚20岁。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的小官。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豪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
元稹费尽心思,才攀上了这门婚事,所以十分珍惜。当时元稹的薪俸不高,家里比较贫困。韦丛和他结婚后,吃了不少苦。难能可贵的是,出身豪门的韦丛非常贤惠,面对贫苦的生活坦然处之,对于元稹也从无半分怨言。元稹对她十分感激,两个人的感情非常和睦。
然而,贫穷的生活和多次生育,极大地影响了韦丛的身体健康。在元稹31岁的时候,年仅27岁的韦丛去世了。悲恸之下,元稹开始长白头发。他邀请大文人韩愈 为妻子撰写了墓志铭,自己则写下了感人至极的诗歌《遣悲怀》三首,其中最出名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诗里面说:“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 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曾经一起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一旦永诀,比起共富贵的夫妻 更加悲伤。“贫贱夫妻百事哀”更成为中国文学中对家庭生活最有概括力的名言之一。
元稹还有一首著名的诗,也是怀念韦丛的,他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其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爱人无限的眷恋和思念,千百年来为人传诵。
这样看来,对于妻子韦丛,元稹不仅是攀龙附凤,其实他也付出过真挚感情。否则,无法解释他在韦丛去世之后能写下这么多感人的作品。
元稹后来还有过其它的婚姻,但夫妻之间无非平淡地过日子,似乎再也没有了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恋。至于和“崔莺莺”的相遇,对元稹而言,也许只是年轻时擦肩而过的艳遇而已。
做好事也不被理解
韦丛的去世,一方面使得元稹在情感上失去了依靠,另一方面更为现实的却是,元稹失去了韦家的支持。
一次,元稹得罪了宦官刘士元,被其用马鞭抽伤了脸。此事闹到了朝廷,皇帝却有意偏袒刘士元,并且把元稹贬到江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做士曹参军。元稹极为生 气,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路被贬,元和九年(814年)徙唐州从事,元和十年(815年)返长安,3月贬至通州(今四川省达州市),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靠山 不再,惶惶不可终日。
为了东山再起,他不择手段地投靠地方权贵严绶。严绶在唐代大历年间中过进士,一直在各地节度使麾下效力,历任要职,功劳赫赫。通过严绶,元稹攀附上了宦官崔潭峻,最终通过崔潭峻的关系,当上了为皇帝起草诏书的重要官员。
但朝廷官员中,对元稹急功近利、攀附权贵的行为有了越来越多的非议。慢慢地,许多官员开始瞧不起他。在他44岁那年,元稹通过依附宦官魏弘简,终于成为了万人之上的宰相。任命诏书颁布的时候,朝野里一片嘲笑之声,揭发、攻击他的人不绝如缕。
没过多久,朝廷里的宦官之间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元稹成为牺牲品,黯然下台。这给了他巨大的打击。从小便希望出人头地的他,当最好的机会降临之时,却发现根本无力把握。元稹不免开始反思他的所作所为。
在元稹生命中的最后10年里,他基本上被排斥在朝廷中枢之外,主要在浙江和湖北等地做地方官。在职权范围内,他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改革,比如改革税收制度、兴修水利等。但由于他的名声一向不好,他所做的事情依然得不到理解。
舆论认为,元稹这个人从来没有操守,做这些事情仍然是有所图。元稹的心中当然非常痛苦,于是喜欢和道士、歌女们来往,排遣郁闷。52岁那年的夏天,他突然暴病身亡,结束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
元稹在历史上和白居易齐名,人称“元白”,其文采可见非凡。他和白居易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作应该浅显易懂。而元稹本人的诗作,扣人心弦,感人 肺腑,尤其是艳情诗与悼亡诗,书写男女之间的生离死别,缠绵悱恻。唐代翰林学士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 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除了《莺莺传》之外, 他首创以古文写朝廷诏命,格高词美,为人效仿。
在以往的论述中,元稹是寡情薄义、不择手段的小人。然而我们知道,元稹无时无刻不在希望证明自己的成功。他拥有过美好的爱情、婚姻、仕途,但最终却又一一失去。有时我们不免会想,这样的人生,真的值得吗?
元稹的其他女人
薛涛
女诗人薛涛和元稹的“姐弟恋”是当时的一场大绯闻。元和四年(809年)3月,元稹出使川东,认识了40岁的薛涛。论才情,她丝毫不比元稹差。当这个阅人无数的女诗人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恋爱中时,元稹却被调往洛阳。一别之后,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安仙嫔
元稹的朋友李景俭见韦丛不幸病逝,元稹的生活无人照顾,就在元和六年(811年)春末夏初,将表妹安仙嫔嫁给了元稹。只可惜安仙嫔也是有运无命之人,只与元稹作了3年夫妻,就不幸病逝了,只留下一个孩子。
裴淑
元和十年(815年),元稹去四川赴任司马。其间以治病、养病为名请假到兴元府(今陕西省汉中市)拜访山南西道节度使权德舆。当时,新任的山南西道涪州刺 史裴郧带着女儿裴淑由长安赴任,先到权德舆处报到。元稹和裴淑一见钟情。通过权德舆做媒,元和十一年(816年)春,37岁的元稹娶了第三个妻子。婚后, 元稹的官职频繁调动,夫妻二人总是“两地分居”,裴淑常常泪水沾巾。元稹以诗相慰:“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
【西厢记张生原型元稹】相关文章:
元稹与茶11-17
《春晓》元稹03-23
元稹与白居易01-14
茶元稹02-02
元稹的诗词03-22
诗人元稹正名01-02
元稹与他的情债03-24
元稹《行宫》原文02-01
元稹的离思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