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8 08:25:35 圆明园的毁灭 我要投稿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集锦15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列强肆意毁坏的过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时的辉煌,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理解能力。但是文章涉及的历史久远,加上介绍的内容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同时借助相关资料,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大致的了解。另外,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

  1、反复诵读,感受昔日的辉煌

  首先,我让学生沉入优美的文字,通过边读边悟、闭眼想象等方式,将学生时而带到都市,时而去到田野,时而走入诗情画意,时而又漫步于民族建筑群,期间穿插大量图片和影像资料,如文中提到的“蓬岛瑶台、武陵春色”等景观,我和学生一起查找资料,了解这些景致的历史来源,并通过图片直观感受这些风景的特色,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的建筑艺术之美,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之高,让学生们感受祖国文化的.辉煌,从而不由自主地惊叹和自豪。

  2、结合资料,体会侵略的残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侵略者肆意破坏毁灭圆明园的部分,我给学生播放了列强火烧圆明园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们亲眼所见圆明园的毁灭过程,亲身感受那份心痛和愤怒,真切体会到“将一个美好的东西打碎、毁灭,才是悲剧”的那种痛惜和愤慨之情。

  3、因势利导,增强民族使命感

  在学生受到震撼的时候,让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回顾祖国的历史,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做些什么呢?先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最后我归纳总结:我们要牢记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以上几点是这节课的可取之处,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没有充分的拓展开。像这类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文章,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关键,然而这也是最难的一点,因此我们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都要不断总结经验。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根据自我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进取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能够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我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能够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坚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我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主角,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学习者经过将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

  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中,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经过网络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到达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本事。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经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深化认识等环节到达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师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进取开发学习资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说在前面的:12月2日,海原县教育局和教研室组织全县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我有幸承担了五年级语文教研课。课前,结合我教委推行的“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精心备课。那两天满脑子都是如何上课,晚上,又再一次认真学习最近参加国培时下载的金传富老师讲座《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备好了课,可是心里总有些惴惴不安,这可是全县的大型教研活动啊!12月1日下午,教研室李主任和我教委钟主任一行来做指导。他们听了第一课时后,提出了建议,指出了不足。课后,前来听课的好多老师对三节语文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在研讨现场,回顾自己的教学,我看到了好多问题。

  1、课堂容量设计大了,在最后一个环节明显走过场了,没有落实读写结合的课堂生成,是最大的遗憾。

  2、板书设计和原来的有差别。板书不够完善,没能完全概括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说明我的引导还不够,学生感悟圆明园的辉煌不到位。甚至有个学生补充板书时,写错了一个字:历史写成“历时”我都没有发现。惭愧!

  3、学生的评价过于苍白,激励学生再一次学习的的效果不佳,这正是我所欠缺的。

  4、过于拘泥与教学设计,当课堂出现突发性生成后,没有很好的引导,反而硬生生的收回: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时,站起来的学生都朗读了第三自然段,而且说了自己的感受。但因没有学生朗读第二和第四自然段,我有点着急,竟然随即指名几个学生朗读,效果不尽人意。现在想想,何不因势利导:可真美啊!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了许多文物,我读过,在第四自然段,谁来读一读?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准备!或者我来朗诵多好啊!

  5、课堂中语言不够精炼,实时啰嗦重复,唯恐学生不会自学!

  反思我们的教学实效,教学艺术,教学理念,再对照国培中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惭愧!在村级小学,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一块黑板,是教师教学的全部。学校的教研活动很少,外出学习的机会更是少,自我封闭。久而久之,懒惰了,不愿学习了!有点“闭门造车”之嫌,我行我素,课堂随意性大,一旦有这样的教研活动,手慌脚乱,不知所措,曾经的一位同事,四十几岁了,从来没有人听过他的课。一次常规听课,竟然挂在讲台上,十来分钟不知道干什么?这就是现状!教师的.成长,需要磨练,需要打造!我们的机会太少!

  这次研讨课,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更新观念,是首要的。总之,学习、学习、再学习,静下心来学习,提练自己的教学语言,找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在设计上遵循“1+x”和“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1”确立为《圆明园的毁灭》,x确定为《两个强盗的故事》,选自雨果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与课文在资料和写法上都有相似之处;“一得”确立为铺垫这种写法。我在课前收集学生的问题,即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用很多笔墨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学定教,尝试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教学中,我使用了两次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悟,组内交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本事、表达本事和自学本事。我们小组学习是在刚刚起步阶段,许多学习方式和表达的方法还需要给孩子们多做指导,以待提高。

  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改善和提高。

  1、学生本事需要培养和提高。整节课学生反应不是太进取,课堂气氛比较沉重,学生的表达本事和自信心有待改善。

  2、我在备课时对预设准备不足,在做引导时,语言不够规范严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为了迎接镇里的课堂考核,我把二十一课《圆明园的毁灭》预留了出来。考虑到课程基本结束,周四下午犹豫再三,我决定周五进行课堂展示,于是吃完晚饭开始设计教学思路。我知道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课前精心的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不可能出现精彩的生成,但是精彩的生成不一定是预设的生成,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学预设才能达到良好的生成效果。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赛课我都不习惯写详案,只要把教材吃透,把握住主线思路就行,至于学生是不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出牌不重要,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处理就可以。

  经过反复地分析琢磨课文内容,我想以这篇文章的主要情感:读者对英法联军的“恨”从而激起的民族情感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我决定从课题直接导入,抓住两个问题:这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圆明园又是怎样被毁灭的?第二步,抓住第五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读激发他们的`痛恨和惋惜之情。第三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结合第五段再次激发学生愤恨和惋惜的情感。第四步,结合第一自然段,拓展延伸,深化“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第五步,回扣课题,感受文章的写法。思路清晰以后,我就在脑中反复过电影,尽量让各个环节之间过渡自然。同时我知道这篇课文需要补充大量课外资料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被英法联军毁灭后激起的愤恨与惋惜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可是时间比较紧,想搜集的全面一些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周五早晨来到办公室我打开电脑搜集了一小部分作为课堂的补充材料。

  四十分钟不知不觉过去了,走出教室反复咀嚼这节课,我觉得做的比较到位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课堂设计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流程轻松顺畅,有几个点做得还是不错的:

  (1)由课题直接导入简洁直接,最后回归到课题,就像写文章一样首尾呼应,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

  (2)重视读的训练,尤其是第五自然段,通过指名读、想象画面读、抓重点词体会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最后利用课外资料的引入使得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憎恶的情感体会的相当到位,学生的朗读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已经沉浸其中。

  (3)板书设计富有个性化,简洁明了,突出文章的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突出。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爱恨交织,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重点。本文教学难点是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

  (2)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文题是写圆明园的毁灭,却用大量篇幅写昔日辉煌,这是为什么?为此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自然段:首先,以第五段的主要情感“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然后,抓住第三自然段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从而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了充分准备。

  3、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前面紧扣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从而激起学生的愤怒之情,继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却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成灰烬再次调动了学生对英法联军丑恶行径的憎恶,最后水到渠成地激发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情感,避免了过于生硬地把学生拉到情感的漩涡中。

  不足之处:

  1、课堂安排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使得后半环节有些内容没有深入下去,只做到了蜻蜓点水,归根结底还是课前备课不够精心。

  2、课堂机智不够灵活。譬如:在引导学生把书读薄时,让学生找出能把二、三、四段的内容串起来的那句话时,我预设大多数学生会很准确的找到那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可是多数学生没找到,当时心里就一晃,当有个学生找到了这个句子时我就匆匆而过了,如果我能适时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找到这句话,相信学生就会对这样的过渡句加深认识了。再如,课堂小练笔本来预设是让学生写后交流,看到时间不足就改成说一说,其实完全可以作为机动环节放到课后作业,这样这节课时间就不会紧张了。

  3、课前准备不充分。明知道这节课如果能运用大量课外资料和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的体会会更投入,但我没有去做,思来想去是惰性使之然也。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课程理念要认识到位,然后课堂上只要寻找好切入点,找准课文主线,所有教学设计都围绕这条线展开,或隐或现真正能做到形散神不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多半,前提是教师必需吃透教材,善于挖掘各种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其实课堂教学艺术很多,我觉得关键是自己要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能刻意地去模仿某个人、某节课,要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给人深刻的启迪。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让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我收集了许多的圆明园的珍贵物品的照片,让学生了解它的地位与辉煌,来体会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毁于一旦惋惜的之情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讲课结束后,脑中便不停地回放着课上的情景。认真反思这节课,我想到了许多。如:问题提出后,如果再多给学生一些表达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可能会更透;在学习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如能多请几位学生朗读,一定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等。如果说这节课还有点滴优点的话,我想那要归功于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更加自信。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节课我还体会到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同时,我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教师间的合作和同伴互助。在一节课的背后,每一个看似平常的提问;每一笔看似不经意的板书,不知要凝聚多少老师的汗水和智慧。

  其实细细想来,作为一名教师,平常的日子是最多的。如果每名教师在日常的每节课中,都能精雕细琢,那才是难能可贵的。即使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对每一节课精雕细琢,但如果我们能真正领会新课标精神,潜心钻研教材,并把每一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课,虽不是一道精美的大餐,却也算得上是一盘可口的居家小菜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可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觉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学生对圆明园是陌生的,对以前的圆明园感觉更是遥不可及的,只单纯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受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忽视朗读,在课堂上仅仅是把图片的堆砌展示给学生,很显然也是不可取的。于是,我就巧借多媒体,把学生的看、听、读、感结合起来,收效果然不错。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

  上课一开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幅烈火燃烧下“圆明园的毁灭”的课题图。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接着,在悲凉的乐曲声中,播放了一系列圆明园的废墟图。目睹此景,学生禁不住发问: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后,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然后播放录相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断,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面对圆明园的毁灭,学生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真实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超了两三分钟。其次,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园毁灭的一首小诗,数量众多的图片,词条,以教师讲述的方式一一出现——所有这些材料,它们有韵律,有层次地聚集在一齐,再加上师生生成性的活动,这课文就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它变得灵动起来。

  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后,他们应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应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此外也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达尔文说过“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领悟表达,实现这一目标的学习方法就是:理思路、抓重点、品词语。学生明确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我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进取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本事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所以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经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资料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但是,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会质疑,让学生主动了解具体的学习目标。

  我从题目入手,解题质疑:看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抓住学生提出的牵涉到文章内容的问题,如,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被毁灭的?是谁把圆明园毁灭的?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所以本次教学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组成历史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学家,政治学家等小组,通过自身主体精神的发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创设出“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如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并通过分析、整理大量的资料,提取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同时,教师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课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1

  今天终于讲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为了达到本课的感情目标,突破重易面,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原料,背学生展现了昔时圆明园的辉煌的地方:它是园林艺术的.宝贝,建筑艺术的细华;它是其时世界上最大的专物馆、艺术馆。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动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面火的影视原料,学生的怅惘、愤恨之情油油然而生。

  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曾经的辉煌,目的何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欲抑先扬,把一个很美好的东西、很爱的东西野蛮地毁灭了,这是最可恨的,这更能激起学生对圆明园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方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法。这样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

  *月*日,跟岗学习的第三天,我们第一小组的五位成员各上了一节课。我上的是人教版五年级的《圆明园的毁灭》。由于长时间没有“练兵”了,霎时间就说要上公开课,真实有点压力。在上课前一天,我才拿到教材(我校是用语文版教材的),上网搜素了一下课文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参考资料,就开始备课了。经过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努力,基本理清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但具体的教学语言还没有记住;课件修改好了,但每个环节的幻灯片的开始及或最后一张的内容是什么我没记得清楚。没办法,时间紧迫,第二节就是我上了。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教学课文第2至5自然段的内容和总结全文。我先让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后,圆明园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引出句子“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齐读,再次引起上节课学习圆明园后的记忆。然后引导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圆明园“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教学语言训练,并指导学生背诵积累。指导学生阅读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析三句话在文段或文章中的作用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分析得头头是道。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我抓住“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让学生反复朗读、说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凡是”、“掠走”、“任意”、“破坏”、“毁掉”等词,深入体会英法联军野蛮、强盗般的行为;学生在之后的朗读中都读得入情入境。本来,我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用一分钟的时间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然后用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看着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抒怀,把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升华的。但这时已接近下课时间了,我只好抛出“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不按着直接写毁灭,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它曾经的辉煌呢?”让学生讨论,之后就匆匆结束了教学。

  上完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自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句子展开教学,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落实,如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宏伟,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落到实处。但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如:

  1.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由于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背诵和展示背诵,导致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间仓促,未能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和让学生抒发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的感受,学生的情绪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学生对英法联军罪恶行为的痛恨之情和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在朗读课文时表现不够。

  2.引导学生的品读不够到位。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对圆明园美丽的景色、宏伟的建筑描写的句子品读够到位,总想着后面还有很多的内容要完成,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深入地领悟,也对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未能激起学生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今后,我要策马扬鞭,深入钻研,积极研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3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信息进行积极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可以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可以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4

  11月10号下午,我上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公开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爱之深,恨之切”,只有在充分地感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能在学习第5自然段后,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

  一般授课时我们会按照行文顺序进行讲解,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课文脉络有三个部分,先以“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为引,接着大篇幅的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最后以“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收束。

  但从情绪推进的正常角度来看,用常规行文推进的方法阅读是有一定障碍的,比如开篇就让孩子们读“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时是完全读不出这句话的份量的。所以在品读时,我将阅读次序做了调整,先从第二部分切入,通过精读积累,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自豪感油然而生;接着读“圆明园被毁灭”,我国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从“辉煌”到被抢、毁、烧等的“毁灭”,反衬出英法联军的暴行,情绪由“自豪”过渡到为“愤怒、痛惜”,最后再回到文章开始才真正体会“圆明园是的毁灭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样从情感上水到渠成,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也更加深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6-15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精选]07-1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6-17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6-23

【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2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推荐】08-12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热门】08-18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与反思05-18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合集]05-17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通用】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