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优选」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优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乡的炊烟
⑴许多年前,在我故乡的每一座瓦房或草房的后边,都有一根矗立的烟囱。早晨、午间、傍晚,每一根烟囱里都会飘出袅袅的炊烟,缓缓地向天空飘荡,村庄里到处都弥漫着柴草燃烧后的那种淡淡的、糊糊的气息。如果你站在山坡上,把目光凝聚在村庄,你就会看到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是多么的壮观。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
⑵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在村庄的房舍、绿树上弥漫,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飘动的雾霭。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样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
⑶傍晚的炊烟,在我看来,它是一种无声的召唤。炊烟飘起时,其实是在告诉田间劳作的家人,该回家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一直无法弄清楚的是,没有手表的父亲为什么总是那么准时地回到家中,我常常看到母亲将饭烧好放到桌上的时候,就会看到父亲吆喝着牛走进院内,那时我就觉得父亲简直就是一只时钟,总是那么准时准点。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之所以那么准时地回家,是因炊烟的缘故,只要父亲看见炊烟升起,就可以根据回家的路程而断定何时收工。
⑷对于故乡炊烟刻骨铭心的怀念,更多是缘于母亲。因此,一想起炊烟,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记忆里,炊烟是与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甚至是与烤鱼、烤螃蟹联系在一起的。小时候我们家穷,没有富足人家的糖块、饼干之类的零食,因此,母亲常根据季节的变化为我们烤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下河捉鱼捉螃蟹来满足我们兄妹的馋嘴。母亲为我们烤东西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生怕稍不留心将东西烤糊烤黑。我清晰地记得母亲烤的红薯、玉米是那样的焦香可口,如今想来,依然满口生香。
⑸可如今,母亲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而且疾病缠身。记得前年我回家,正好赶上玉米成熟的时节,母亲对我说:“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烤玉米了,我给你烤两穗吧!”那天,母亲把多年不用的土灶又烧了起来,母亲在土灶里小心地烤着玉米,玉米烤熟的时候,母亲长叹一声:“人老了,手脚不麻利,烤糊了。”吃着母亲烤的玉米,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知道,这烤玉米分明是母亲一颗拳拳的慈母之心啊!
⑹我不知道故乡的炊烟在其他人心中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对我来说,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大鱼大肉不断,可我总觉得电饭锅、高压锅里做出的饭菜和炖出的肉没有乡下的土灶铁锅里做出的饭菜有味。原因在于,我是在故乡的炊烟下长大的,对故乡土灶里烧出的饭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怀念,大概就是这种怀念冲淡了现在饭菜的滋味吧!
⑺如今,在我的故乡,你很难看到村庄里飘起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基本上成了绝迹的候鸟。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乡村最后的风景。昔日那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飘出袅袅炊烟的景象只有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⑻当炊烟渐渐从乡村里消失的时候,当我对故乡的炊烟充满怀念的时候,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大。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吧!尽管如此,我依然是那样强烈地思念故乡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炊烟,曾经是我慈祥的母亲为我放飞的。
(选自《散文选刊》2006年4期)
这篇文章的若干道原创试题,哪个更科学?
文学类试题:
1、第六段中说“但对我来说,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①故乡的炊烟伴随着我的成长,乡村的美丽,乡村的和谐,母亲的爱浸入了我幼时的生命;
②乡村的炊烟永留在我记忆深处,生活的改善,年龄的增长也不会抹去对故园的思念,我永不会忘却拳拳的慈母之心。
(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关键是“连接”与“生命的血脉”,4分,每点2分)
2、第七段中,“如今,在我的故乡你很难看到村庄里飘起的炊烟,因为乡村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基本上成了绝迹的候鸟”,请谈谈这个句子的表达特点及表达效果。(4分)
答: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如今乡村里的土灶和烟囱比作绝迹的候鸟,是说乡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乡村原有的风貌已不复存在,表达了作者对“炊烟难觅”而生的遗憾和对故园无限的眷念。
(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共4分,修辞手法1分,表达内容1分,表达效果2分)
3、文章第一段说故乡的炊烟“让你无法忘却,伴你今生今世……”,请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故乡的炊烟让人无法忘却?(6分)
答:①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风景,乡村因它显得清新美丽,人因它感到愉悦。
②傍晚的炊烟是无声的召唤,农家的生活因它而有规律且十分和谐。
③故乡的炊烟里更有母亲博大无私的爱。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并考查其概括能力,6分,每点2分)
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联系文本,说说你能体味出作者有哪些复杂情感?(6分)
答:①既有对乡村摆脱贫穷,向城镇化方向发展而感到的欣喜
②又有因乡村城镇化而使乡村失去了原有风味而感到失落
③依然对故乡的炊烟充满着强烈的思念,对故园有着无尽的眷念
④对慈祥母亲的怀念以及对母爱的赞美
(此题是探究题,意在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内心复杂情感,6分,每要点2分,答出3点满分)
《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
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
答案:作者在故乡长大,故乡的炊烟中有着童年的很多记忆(2分),特别是让他想起母亲为自己烤红薯、玉米等(2分),体现了母亲博大无私的爱(2分)。
2、 赏析第二段中 “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清晨雾霭笼罩下村庄的清新与美丽,(2分)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1分)。
3、结合全文,理解 “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村庄最后的风景”的含义。
答案:随着乡村逐渐城镇化,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已经越来越远(2分),乡村的炊烟也在渐渐消失,因此偶尔出现的炊烟成为难得一见的风景,昔日炊烟袅袅的景象只能珍藏在记忆深处了(2分)。
4、联系全文,请说说作者对乡村炊烟渐渐消失的看法。
答案:炊烟是乡村的一道风景,寄予了作者对故乡人事的怀念,所以对消失的炊烟作者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3分),但同时作者意识到这又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3分)
《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
12.文章第⑴段对许多年前故乡的炊烟景象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①文章开篇描写了一副故乡炊烟图,用优美的语言刻画出了故乡炊烟之美。(1分)
②这样写既起到了照应文章标题的作用,(1分)又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深情回忆。(1分)同时也和结尾处思念故乡、感悟母爱亲情呼应。(1分)
13.文章第⑴段写到故乡的炊烟“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请说说作者对故乡的炊烟有着怎样的记忆?(6分)
答:①作者觉得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炊烟,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2分)
②傍晚的炊烟,是一种无声的召唤,是父母深沉而无言的爱的体现。(2分)
③故乡炊烟让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那份博大无私的爱。(2分)
14.文章第⑷段和第⑸段写母亲为我烤玉米的情节,有什么用意?(4分)
答:①记忆中的母亲烤出的是“焦香可口”的玉米,如今年岁已老的母亲烤糊了玉米。但在作者口里,两种玉米吃出的都是一样的味,一样的情;(2分)
②作者在这里将两次烤出的玉米构成对比,(2分)意在突出母亲的那颗拳拳之心,那份博大无私的爱。(2分)
15.文章第⑺段写到:“ 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乡村最后的风景。”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对这“最后的风景”有着什么样的心情?(6分)
答:①一方面,故乡的炊烟连接着作者生命的血脉,是作者怀乡、感悟母爱的载体。作者十分怀念这袅袅的炊烟,一直把故乡的炊烟珍藏在记忆深处。(2分)
②另一方面作者也看到,炊烟的渐渐消失,也表明了昔日的贫穷落后正一步步远离故乡,乡村城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2分)
③作者在看似两难的境遇下,认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唯有选择珍藏故乡的炊烟,珍藏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怀念。(2分)
《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
题目:
1、故乡的炊烟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6分)
答案:
(1)故乡家家户户烟囱里冒青烟的壮观景象(2分)
(2)清晨的炊烟犹如山林中的雾霭(2分)
(3)傍晚炊烟飘起,召唤父亲收工回家(2分)
(4)母亲烤东西给我吃(2分)
只要答对三点给满分6分
2、作者为什么说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炊烟?(3分)
答案:因为早晨的炊烟是淡淡的蓝蓝的(从颜色这个角度)(1分)显得轻盈(从姿态这个角度)(1分)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从感受这个角度)(1分)
3、作者为什么觉得电饭煲,高压锅里做出来的饭和炖出来的肉没有乡下土锅里做出的饭菜有味儿?(4分)
答案:我是在故乡炊烟下长大的(2分)这种对土灶里烧出来的饭菜的怀念冲淡了现有饭菜的滋味。(2分)
4、为什么作者对故乡的炊烟有着这样刻骨的怀念?(6分)
答案:那是记忆中故乡的气息,或那是故乡一道难以让人忘记的风景(2分);因为母亲博大无私的爱(2分)故乡的炊烟连接我生命的血脉(2分);炊烟将是乡村最后的风景(2分)答对三点即可
《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
1、关于“故乡的炊烟”作者有哪些回忆?(4分)
答: ①故乡清新与妩媚的清晨
②是一种无声的召唤,告诉农人该回家了
③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2、作者说“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答:①清晨的炊烟,很淡,很蓝,微风吹来,村庄便显出清新与妩媚
②清新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每点2分)
3、如何理解作者说的“故乡的炊烟是我生命的命脉”?(4分)
答:①我是在故乡的炊烟长大的,对故乡的土灶烧出的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怀念
②故乡,有我日夜思念的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每点2分)
4、“故乡的炊烟”,其实是故乡贫穷落后的象征,现在炊烟已渐渐消失了,作者应该是要为这种改变而高兴的,但他却说“我依然那样强烈地思念故乡的炊烟”,是不是他不愿看到故乡的发展呢?
答:不是。
①炊烟的消失是人类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者是乐于看见家乡的进步的,但那炊烟是母亲为“我”放飞的,那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思念
②“我”对炊烟的思念实际上是对母亲的思念,表到了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每点3分)
《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
1、文章第一段写到“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1)突出了故乡炊烟的美丽壮观(1分)及在我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1分);
(2)是对下文内容的总领(2分);
(3)为全文营造了抒情气氛(或奠定了情感基调),有力于后文展开抒情议论(2分)。
2、纵观全文,“故乡的炊烟”留给作者那些印象,请分条概括。(4分)
答:(1)清晨的炊烟,美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1分);
(2)傍晚的炊烟,是一种无声的召唤(1分);
(3)母亲为我烤食物的炊烟(1分),是对母亲刻骨的怀念,代表了博大无私的爱(1分)。
3、文章第6段中“但对我来说,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这句话该如何理解?(4分)
答: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的炊烟与我生命相连,我在故乡的炊烟下长大,对故乡的土灶和灶里烧出的饭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怀念(2分);故乡的炊烟是母亲为我放飞的,母亲是我生命的血脉(2分)。(意思对即可)
4、文章第7段中说“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乡村最后的风景。”第8段中说“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吧!”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你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如何评价?(6分)
答:(1)作者对故乡及连着“我生命血脉的炊烟”无比怀念,将作为最美的风景永远珍藏(1分),对它的消失有些伤感何遗憾(1分);但同时也肯定了乡村从落后向文明的发展(1分)。
(2)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既感性又理性的,从情感上说,作者不忍看到“炊烟“的消失,对它有着太多美好的记忆,它代表了母亲博大无私的爱。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它代表了乡村的贫穷落后,城镇化发展趋势必然要取代之(2分)。作者是辩证态度,发展的眼光(1分)。(能客观公正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
1、作者眼中的故乡的炊烟有什么样的特点?(4分)
2、作者为什么说故乡的炊烟“更多是缘于母亲”?(4分)
3、怎么理解“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这句话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4、文中最后一句话“故乡的炊烟,曾经是母亲为我放飞的”,这句话有何作用?怎么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涵义。(6分)
练习题答案
1、故乡的炊烟壮观、优美、比任何一副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1分);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淡淡的,蓝蓝的,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1分);傍晚的炊烟是一种无声的召唤(1分);故乡的炊烟让人无法忘却,伴着生生世世,永远留在记忆深处(1分)
2、记忆中的炊烟是与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甚至是与烤鱼靠螃蟹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都是母亲在生活困难的时期为我们解馋的美味(1分);想起炊烟就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2分);想到炊烟就想到了家的温暖,而这种温暖是母亲所给予的。(1分)
3、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而母亲不仅给予了生命,给予了呵护(根据季节的变化为我们烤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下河捉鱼捉螃蟹来满足我们兄妹的馋嘴)更给予了永远都放不下的挚爱(七十多岁的母亲还为早已成人的孩子烤玉米)。(3分)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依恋之情。(2分)炊烟是对曾经生活的回忆,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对家的思念永远不会停止,始终和生命相连。(1分)
4、这句话在文章最后点明文章主旨,思念家乡,怀念母亲(2分);母亲给了我童年的回忆,幸福的生活,给了我伟大无私的爱,没有母亲,就不会有我现在富足的生活。(2分);母亲为我放飞了梦想,但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依恋永远不会消失。(2分)
《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
1.文章开头两段就写故乡的炊烟,故乡的炊烟有何特点?(3分)
答案: 形:袅袅、壮观
味:淡淡的、糊糊的
色:淡淡的、蓝蓝的
2.4中“母亲为我们烤东西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翻来覆去地慢慢烤,生怕稍不留心将东西烤糊烤黑。”这句话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案:心里描写、动作描写(各1分)
“小心”、“慢慢”中饱含着母亲的一颗拳拳的慈母之心(2分)
3.文章的第一段中说“这样的景象,…………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第七段中说“昔日那…………的景象只有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这两处留下记忆的原因是否一样?(5分)
答案:不一样(1分)
第一处,是因为场景的壮观之美而留下记忆(1分)
第二处,是因为故乡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1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大(1分),炊烟将是最后的风景(1分)而留下记忆
4.文章的最后说,“因为,故乡的炊烟,曾经是我慈祥的母亲为我放飞的。”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故乡的炊烟里,有融融的家庭之乐(2分),有我贫穷但幸福的童年(2分),这些,都是母亲用她的无私的爱心给予我的(2分)。
《故乡的炊烟》练习题∶
第四、五两小节都写到母亲“小心”地为我烤东西吃,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异同?(4分)
第五小节写“吃着母亲的烤玉米,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为什么?(4分)
第五小节写如今我回去母亲给我烤玉米吃的细节,有什么意图?请作具体分析。(6分)
作者为什么怀念故乡的炊烟?请作具体分析。(6分)
练习题答案:
1.同:都说明母亲怕不小心烤糊烤黑,希望能够烤得好吃。(2分)
异:第四小节写小时候母亲小心地为我考东西仅仅是怕烤得不好吃;而第五节写长大后母亲烤东西时小心除了怕不好吃之外,还因为母亲七十多岁了,疾病缠身,身体不好(1分);而且当时土灶已多年不用了(1分)。
2.因为母亲感叹自己年岁已老,加之她当时疾病缠身(2分);我被母亲拳拳的慈母之心所感动(2分)。
3.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拳拳爱心(2分);表明母亲真的老了,手脚不麻利了(2分);说明我在母亲眼里永远是孩子(2分)。
4.清晨的炊烟,显示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好,让人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2分);
傍晚的炊烟,可以用来断定父亲收工和吃晚饭的时间(2分);
最主要的是,故乡的炊烟让我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2分)。
《故乡的炊烟》阅读试题
11.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12.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6分)
13.文章第②、第⑦自然段都写到母亲,请概括母亲的形象,并分析两次所写的内容情感有何不同。(6分)
14.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经验,就“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谈谈你的理解,并写出自己的感悟。(8分)
《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
11.(4分)①内容上:写出了眼前炊烟引发的亲切感觉,触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思,点明了题目;
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故乡的炊烟”的回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6分)这篇散文以“故乡的炊烟”为线索,开篇点题,(2分)接着围绕着炊烟的温暖温馨、甜蜜浪漫、深情揪心的特点展开叙述抒情,(2分)最后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挚爱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
①形象:刻画了母亲勤劳爱家、吃苦耐劳、贤淑质朴的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2分)(酌情给分)
②不同点:第一次写母亲为父亲做面汤,由此引出冬夜里的炊烟,表现母亲为家庭的操劳,突出炊烟的温暖。(2分)第二次写母亲为“我”做吃的,由此引出离别时的炊烟,表现“我”和母亲离别时的忧伤,突出炊烟的深情。(2分)(酌情给分)
14.(8分)理解:
①“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的是既急切盼望回家,又怕到家的矛盾心理,是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可能会被无情的现实粉碎而造成的精神痛苦。
②文章中“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过了不惑之年,回到故乡,亲人离世,乡亲老人们也一个个离开,故乡的落寞景象使“我”精神痛苦。(每点2分,共4分)(意恩对即可)
感悟:
①乡情普遍存在。
②乡情最易打动人,最能引发共鸣。
③乡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④乡情是人类最柔软的情感。(答出两点,表述合理,即可得4分)(酌情给分)
【《故乡的炊烟》阅读答案「优选」】相关文章:
《乡村的炊烟》阅读答案03-11
炊烟的味道阅读理解及答案06-29
关于炊烟现代文阅读及答案06-29
《故乡》阅读答案11-12
《故乡》的阅读答案10-26
《故乡》阅读答案12-09
迟子建《暮色中的炊烟》阅读答案03-17
鲁迅《故乡》阅读答案01-16
《故乡在远方》阅读答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