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与物境阅读理解答案

时间:2024-11-12 11:46:34 炜玲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意境与物境阅读理解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考试,接触到试题,试题是学校或各主办方考核某种知识才能的标准。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试题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意境与物境阅读理解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意境与物境阅读理解答案

  意境与物境阅读理解答案 1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漫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久坐江畔,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心情不合。“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些诗句,我们反复体味,即可进入那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自不待言。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也有诗一样的片段。如《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他人都直截了当地说,而曾皙是借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戏曲中的曲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现。有些曲词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气氛,抒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王实甫《长亭送别》的曲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感受并进入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

  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戏曲鉴赏也是如此。中国戏曲的表演有很强的虚拟性,乘车荡舟,骑马作战,叩门登楼,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是由演员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表现,舞台上并没有真实的布景。那山山水水,千军万马,都要由观众自己去想象。而读剧本时,眼前没有布景,也没有演员。读者要借助剧本文字想象舞台的`情景,让死的文字一个个活起来,变成一些生动的场景,这样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选自《中国文学鉴赏》,袁行霈,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意境是作家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结果,它可以使读者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

  B.意境创造不受文学体裁和艺术种类的限制,注重创造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C.意境或是情随境生,或是移情入境,或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都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D.意境是文学艺术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对初始之境不断深化、开拓才能创造清晰的意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阅读意境深远的作品,定会让我们忘记周围的一切,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B.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注重表现意境,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也要力求感受意境并进入意境。

  C.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有时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时也可以获得新理解。

  D.戏曲的舞台上虽没有真实的布景,但演员虚拟性很强的表演也会给观众以联想与想象的空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我们反复体味,即可领略到其雄奇壮阔之美。

  B.杜甫妙改后的诗句“桃花细逐杨花落”,意境清寂,偏于想象,恰切地表现了他久坐江畔的寂寞无聊之感。

  C.《侍坐》章中其他人直截了当地各言其志,曾皙则借描述性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表达自己“礼治”的志向。

  D.《长亭送别》中【正宫】[端正好]通过营造凄凉的意境表达主人公难分难舍的离情,可见戏曲的曲词也有意境之妙。

  答案

  1.D(理解错误,两种情况杂糅表达。)

  2.A(可能变肯定,原文是“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

  3.B(张冠李戴,改后的诗句偏于写实。)

  意境与物境阅读理解答案 2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漫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久坐江畔,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心情不合。“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些诗句,我们反复体味,即可进入那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自不待言。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也有诗一样的片段。如《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他人都直截了当地说,而曾皙是借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戏曲中的曲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现。有些曲词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气氛,抒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王实甫《长亭送别》的曲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感受并进入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

  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戏曲鉴赏也是如此。中国戏曲的表演有很强的虚拟性,乘车荡舟,骑马作战,叩门登楼,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是由演员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表现,舞台上并没有真实的布景。那山山水水,千军万马,都要由观众自己去想象。而读剧本时,眼前没有布景,也没有演员。读者要借助剧本文字想象舞台的情景,让死的文字一个个活起来,变成一些生动的场景,这样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选自《中国文学鉴赏》,袁行霈,有删改)

  1、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

  A. 想象世界

  B. 真实世界

  C. 虚拟世界

  D. 超现实世界

  2、文中提到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 “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请分析这两句诗的意境变化。

  3、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述中国文学艺术注重意境创造的原因。

  4、文中说 “戏曲中的曲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现”,请以王实甫《长亭送别》的曲子为例,说明其是如何通过曲词来表现意境的。

  5、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感受并进入意境。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A. 想象世界)。

  2、这两句诗的'意境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表达:原作 “桃花欲共杨花语”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较为活泼、轻快;而改后的 “桃花细逐杨花落” 则更侧重于描绘桃花飘落的景象,情感更加沉静、忧伤。

  写实程度:原作 “黄鸟时兼白鸟飞” 对鸟的描写较为简略,偏于想象;改后的 “黄鸟时兼白鸟飞” 则更具体地描绘了黄鸟与白鸟同时飞翔的画面,增加了写实的成分。

  意境氛围:原作的意境较为活泼、开朗,与诗人此时的心情不太相符;改后的意境则更加清寂,与诗人久坐无聊的心情相契合。

  3、中国文学艺术注重意境创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意境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它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意境能够体现作家的艺术创造力:意境的创造需要作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客观物象的加工和改造,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意境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一个有意境的作品往往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它能够让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作家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追求。

  4、王实甫《长亭送别》的曲子通过以下方式来表现意境:

  借景抒情:曲子中描写了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等一系列秋天的景色,这些景色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也烘托了主人公送别时的悲伤情绪。

  烘托气氛:曲子中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句,通过对霜林的描写,烘托出了离别的悲伤气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

  抒写人物内心活动:曲子中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等句子,直接表达了主人公对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担忧,让读者更能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5、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感受并进入意境。这句话的意思是,作家在创作作品时,往往会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和主观情意的表达,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这个意境,并沉浸其中。而文学的鉴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也应该力求感受并进入这个意境,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体验,与作家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

【意境与物境阅读理解答案】相关文章:

阅读理解及答案07-30

《什么是意境》阅读答案09-02

《财富》阅读理解及答案10-03

《碗》阅读理解及答案08-15

《老王》阅读理解及答案03-16

橘子阅读理解及答案04-29

雪阅读理解及答案05-23

大鼠阅读理解及答案07-24

雨中的阅读理解及答案09-24

《礼物》的阅读理解及答案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