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一起来看看《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大家参考!
试题内容:
阅读吕叔湘《语文常谈》(节选),回答下列四个小题。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也可以说,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还要多些。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就是在有文字的地方,直到不久以前,使用文字的也还是限于少数人。
对于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没有好好思考过的人,很容易产生一些不正确的理解。很常见的是把文字和语言割裂开来,认为文字和语言是并行的两种表达意思的工具。这种意见在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相当普通,因为我们用的是汉字,不是拼音字。有人说,文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当人们写文字的时候,目的在写它的思想而不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看文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作语言;只有把它读出来的'时候,才由文字转化为语言。这个话显然是不对的。文字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意义。一个形体必须同一定的语音有联系,能读出来,才成为文字。如果一个形体能够不通过语音的联系,直接表达意义,那就还是图画,不是文字。代表语言,也就是能读出来,这是文字的本质,至于写的时候和看的时候读出或者不读出声音来,那是不关乎文字的本质的。事实上,教儿童认字总是要首先教给他读音;不通过语言而能够学会文字的方法是没有的。粗通史字的人看书的时候总是要“念念有词”,那怕声音很小,小到你听不见,你仍然可以看见他的嘴唇在那儿一动一动。完全不念,只用眼睛看(所谓“默读”),是要受过相当训练才能做到的。
文字(书写符号)和字音不可分割,因而文字(书面语)和语言(口语)也就不可能不相符合。但是事实上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上一致,不是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说话是随想随说,甚至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写东西的时候可以从容点儿,琢磨琢磨。说话的时候,除了一个一个字音之外,还有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语调,以及脸上的表情,甚至浑身的姿态,用来表示是肯定还是疑问,是劝告还是命令,是心平气和还是愤愤不平,是兴高采烈还是悲伤抑郁,是衷心赞许还是嘲讽讥刺,等等不一;写东西的时候没有这一切便利,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因此,说话总是语汇不大,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有重复,有脱节,有补充,有插说,有填空的“呢、呃”,“这个、这个”;而写文章就不然,语汇常常广泛得多,句子常常比较复杂,前后比较连贯,层次比较清楚,废话,比较少。这都是由不同的使用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语言和文字又互相作用,互相接近。语言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会见于文字,例如“棒”、“搞”,“注点儿意”;文字里出现一个新字眼或者新说法,慢慢地也会见于语言,例如“问题”、“精简”、“特别是”、“在什么什么情况下”。剧作家和小说作者得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虽然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而一个讲故事或者作报告的人,却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即使不写稿子,也会更像一篇文章。所以一个受过文字训练的人,说起话来应该能够更细致,更有条理,如果有这种需要。一个原来善于说话也就是有“口才”的人,也应该更容易学会写文章。
一般说来,文字比语言更加保守。这是因为人们只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听不到早一时期的人说话,可是不仅能看到同时代的文字,也能看到早一时期的文字,能摹仿早一时期的文字,因而已经从口语里消失了的词语和句法却往往留存在书面语里。再还有一些特殊的著作,例如宗教经典、法律条文,它们的权威性叫人们轻易不敢改动其中的古老的字句;优秀的文学作品也起着类似的作用。在文字的保守力量特别强烈的场合,往往会形成文字和语言脱节的现象。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古代罗马,都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这时候,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就不仅是风格或者文体的差别,而是语言的差别了。但是只有在文字的使用限于少数人,也就是多数人是文盲的条件下,这种情况才能维持。一旦要普及文化,这种情况就必定要被打破,与口语相适应的新书面语就必定要取古老的书面语而代之。
(节选自《吕叔湘文集》第五卷,商务印书馆,1993)
1.根据文中所述,作者认为文字的本质在于( )
A.文字可以直接表达意义 B.文字都具有一定的形体
C.文字必须和语言相联系 D.文字是文化发展的产物
2.根据文意,造成书面语和口语不完全一致的原因之一是( )
A.口语的句子比书面语句子结构简单 B.书面语的语汇比口语更为广泛
C.口语中有重复、脱节、插说等现象 D.书面语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推敲
3.“文字比语言更加保守”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不在原因之列的是( )
A.人们只能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 B.书面语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会与口语脱节
C.人们可以看到早一时期的文字 D.典籍的权威性使人轻易不敢改动其中字句
4.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最为恰当的是( )
A.文字和语言不能割裂开来 B.文字和语言既密切关联又不等同
C.文字和语言使用情况不同 D.文字和语言相互作用、相互接近
试题答案:
1.C
2.D
3.B
4.B
【《语文常谈》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洗澡阅读题及参考答案10-14
张承志《背影》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7-19
背影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02-24
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7-26
精骑集序秦观阅读题及参考答案02-05
《背影》阅读题与参考答案02-28
《阅读杂谈》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08-23
《鱼我所欲也》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07-11
鱼我所欲也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01-20
《背影》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