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台记的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时间:2024-08-02 00:46:29 如意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超然台记的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超然台记的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超然台记的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超然台记的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1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②;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

  ①苏轼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为之起名“超然”(在今山东诸城县北城上)。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这实际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苏轼因不同意王安石变法中某些措施而自请外调,仕途坎坷不平,思想上产生了归向老庄的倾向。所谓超然之乐,实际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既不能摆脱官场,又要寻求超然之乐,正是内心世界矛盾的体现。唯其有这种矛盾更使文章委宛多姿,意味深长。

  ②餔糟啜醨:餔(bǔ),吃。啜(chuò),喝。醨(lí),薄酒。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物有以盖之矣 盖:遮蔽,蒙蔽 。

  B.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守:把守,守住

  C.释舟辑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服:承受,承当

  D.岁比不登,盗贼满野 比:接连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B、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

  C、美恶之辨战乎中 乐哉游乎

  D.自其内而观之 夏凉而冬温

  7.下列各句中,全都直接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⑤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⑥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到胶西一年之后,身体丰腴了,白发逐渐变黑了,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C.作者登台远望,联想到古人功业,可见作者虽然身在西胶但建功立业的理想尚在。

  D.正因为作者能够“超然于物外”,所以其弟才以“超然”二字命名此台。

  9、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3分)

  ②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3分)

  参考答案:

  5.B(守:应为“任职”) .

  6.A(”之”都解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以”分别解为“连词,因为”和“连词,表目的,用来”。C.“乎”分别解为“介词,在”和“助词,表感叹语气”。D.“而”分别解为“连词,表修饰”和“连词,表并列”)

  7.D(①总说。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②是说明条件的艰苦,是客观的,而不是有意为之,因此不合要求。③是“超然物外”的结果。④⑤⑥句是“超然物外”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行为。)

  8.B(身体状况变好,并不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9.【翻译】(6分)

  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3分)

  译文: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3分,“安往”1分,大意2分)

  ②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4分)

  译文:我既喜欢这里淳朴的风俗,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3分。“乐”“安”各1分,大意1分)

  二:

  注:①醨(lí):味淡的酒。②秫(shú):高粱。③瀹(yuè):煮。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 蔽:栖身

  B.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比:连续

  C.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

  烈:功业

  D.予弟子由适在济南

  适:闲适

  解析:D项,适:恰好。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是谓求祸而辞福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焉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D.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解析:A项,介词,“在”/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但;C项,介词,因为/介词,把;D项,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答案:D

  8.对下面的语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B.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C.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D.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答案:B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4分)

  (2)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6分)

  答案:(1)人想要的东西是无穷的,但是可以用来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所字结构、定语后置句、判断句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旧了,稍微修理,使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因、稍、葺、新、肆志各1分,整体句意1分)

  10.苏轼的“超然”之“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简要概括。(3分)

  答案:(1)乐于民风淳朴(“余既乐其风俗之淳”)

  (2)乐于简朴(“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3)乐于超乎物外(盖游于物之外也)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赏析:

  这篇文章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二个知足者常乐的人。这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超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不管祸福,美丑,善恶,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请,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其实,这是置无限辛酸、满腹怨愤而不顾的故为其乐,有其形而无其实,犹如酒醉忘优之乐,并非敞怀舒心的快乐。全文以“乐”字为主线,贯穿始终,被称为“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以议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方法,从虚实两个方面阐明了主旨。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第一段,从正面论述超然于物外的快乐。“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一切物品都有可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作用,假如有这种作用,都可以使人得到快乐,不一定非要是怪奇、伟丽的东西。实际上并非如此,物有美丑、善恶之分,爱憎自有不同,人各有所求,其选择、去取也不能一样,所以很难“皆有可乐”。苏轼是以“游于物外”的超然思想看待事物。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写法特点上看,是一起便说“超然”,提出“乐”字为主线。上面是从总的方面论述,下文是举例加以证明。“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是说物各有用,都可以满足欲求,给人快乐。推面广之,人便可以随退而安,无处不快乐了。四个皆字使文意紧密相联,语势畅达,浑然一体。

  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述不超然必会悲哀的道理。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因为福可以使人高兴,祸会令人悲伤。但是,如果人不能超然于物外。任随欲望发展,必然陷人“游于物内”的泥潭。物有尽时,很难满足无止境的欲求。而且事物往往被某些现象掩盖着本来的面目,美丑不一,善恶难分,祸福不辨,取舍难定。事物的假象常常令人头昏目眩,什么也看不清楚,不超然于物外,就会盲目乱撞,结果必然招来灾祸,造成绝顶的悲哀。上面两段,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于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超然于物内,则必悲哀的道理。从理论上为记超然台的事实奠定了基础。这是以虚领实的写法。

  第三段,步入正题,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超然于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这一段可分为三层:一、移守胶西,用了三个对偶句,组成排比句组,语调抑扬起伏,气势充沛,使杭、密两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这既是记实,也是以优托喜的伏笔。二、生活初安。“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面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是写初到胶西后年成不好,政局动乱,生活艰苦。用了五个四言句和一个连词,句子精悍,节奏急促,与处境维艰交相吻合。再次写忧,以见喜之可贵,乐之无穷。“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意外的变化带来无限喜悦。“予既乐其风俗之醇,而其吏民亦安予拙也。”自己爱上了胶西,百姓也爱戴太守。官民相爱,必然官民同乐。由苦变乐,真是无往而不乐。生活初安,就有余力洁庭治园,为寻乐作些事情。三、修台游乐。先交待台的位置、旧观和修缮情况。利旧成新,不劳民伤财,含有与民同乐之意。再写登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翩,所表现的感情十分复杂。时而怀念超然干物外的隐君子,时而仰慕功臣建树的业绩,时而为不得善终的良将鸣不平。这正表现了作者想超然子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有怀念,有羡慕,有不平。这一层虽属常见的“四望法”,但写得不落俗套,没有用对偶排比,只用了较为整齐的散行句,别具一番疏宕流畅的情韵。最后描写了台的优点:“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流露出无比喜爱的感情。因此,予与客不管“雨雪之朝,风月之夕”,都时常登台游乐,亲手做菜做饭,饮酒欢歌。这种游玩,确实是很快乐的。最后又落脚在“乐”字上。

  最后一段交待了其弟苏辙(子由)为此台命名并作赋的事。文章到此方点明“超然”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且结句“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既照应开头:又与前文所说乐少悲多的人“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如应不应,有意无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见出两种人不同的思想境界,回味无穷。

  超然台记的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2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面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②酒,瀹③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①醨(lí):味淡的酒。②秫(shú):高粱。③瀹(yuè):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蔽:栖身

  B.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比:连续

  C.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 烈:功业

  D.予弟子由适在济南 适:闲适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是谓求祸而辞福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焉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D.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4分)

  译文:(2)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6分)

  译文:1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画8处)(4分)

  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12.苏轼的“超然”之“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简要概括。(4分)

  答案

  8.D适:恰好

  9.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A介词,“在”;助词,形容词尾,“……的'样子”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但”C介词,“因为”;介词,“把”)

  10.(1)人想要的东西是无穷的,但是可以用来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所字结构、定语后置句、判断句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旧了,稍微修理,使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因、稍、葺、新、肆志各1分,整体句意1分)

  11.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12.⑴乐于民风淳朴(“余既乐其风俗之淳”)⑵乐于简朴(“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⑶乐于超乎物外(盖游于物之外也)(每点2分,共4分。答对其中2点即可。)

  超然台记的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超然台记(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尽之矣。彼游於物之内,而不游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鬭,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服:遭受,忍受

  B.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固:坚持

  C.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烈:功绩

  D.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吊:哀伤,哀吊

  11.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一组是

  ①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②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③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④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

  ⑤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曰:“乐哉游乎”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②⑥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

  B.作者认为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超然物外,才能不被外物影响,才能达到求祸辞福的最高境界。

  C.文章详写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的境况下获得较大的快乐,突出和渲染了他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D.文章篇末点题,借弟弟子由的文章来给台子取名,并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B(固:当然,本来。)

  11.C(lm皆是客观表述,没表达作者的意思;n是作者对韩信的评价和态度。)

  12.B(求祸辞福不是起然物外的最高境界。)

  13.(1)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分在胸中纠缠,选取和舍弃的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得分点:辨、可、“战于中”的句式、句意)(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修整,让它焕然一新。(得分点:因“新”的活用句意)

【超然台记的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韦庄唐诗《台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5-28

杜甫《岁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6-08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11-23

《新安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11-12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宋代04-23

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06-19

寓意晏殊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04-05

春夜喜雨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3-23

韩愈《春雪》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