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鼓王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鼓王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鼓王》
①小镇有人不知道镇长,但却没人不知道鼓王。每当听到“咚咚”的击鼓声,镇上的人就会说,鼓王又在试他制好的新鼓了。
②鼓王姓伍,十七岁开始跟父亲学制鼓,年轻时挑着一担行头走街串巷,足迹遍布闽西北,那年头兵荒马乱的,赚口饭吃不容易,也幸亏有这手艺。用鼓王自己的话说,整整做了一甲子的鼓了,做出的鼓大大小小总有两三千面,也对得起“鼓王”这个称号了。这话不假,鼓王制作的鼓经久耐用,音色厚重,余音清纯,缭绕不绝,堪称鼓中精品。
③鼓王快八十了,老伴前些年走了,又不愿意跟做官的儿子进城,就独自守在镇上的老宅里。其实小镇的人都知道,鼓王是不想抛下他那大半辈子的制鼓技艺罢了。
④老了的鼓王在开春时收了个徒弟,徒弟年轻,很聪明,许多活一点就通,人前人后总是师傅长师傅短的。鼓王就很满足,逢人就夸自己收了个好徒弟,不再担心自己手艺会带进棺材去了。
⑤鼓王教得很精心。自己制鼓,让徒弟边看边学制鼓的整套工艺。鼓王做鼓精工细作,一丝不苟,刨、铆、钉、削、蒙、雕、画、漆,大小十数种工艺,不来半点虚假。鼓桶必选上好的老杉木,还不能有疤节,有疤节会影响鼓声的回音效果,出现杂音,这是制鼓行当最忌讳的。蒙鼓面定要用老水牛的皮,那才坚实有韧劲。一般的鼓桶需制成椭圆形,这就得在备料时掌握一定的弧度,每块拼桶的料板规格大小厚薄和弧度都得一样,箍桶时是绝不能用铁线或篾条的,必须在每块料板之间用手工锥钻出小孔,再用煮过的防腐竹钉铆接。鼓桶做好,得让太阳暴晒三天,以防木料回潮,这样才不至于会收缩开裂。接下来一道很关键的工序就是蒙鼓面,牛皮先用碱水泡软,鼓面蒙上后还得用棕绳和木梭绞紧,待水分蒸发后,用竹钉将牛皮牢牢钉在鼓桶边沿。密密麻麻的竹钉呈梅花状排列,错落有致,这样才能将牛皮钉得牢固。接下来就是抛光,打理,上朱红大漆,有些鼓桶身上按照货主要求还会画上龙凤呈祥图。鼓王笔下的龙凤虽寥寥几笔,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最后鼓王还得试鼓,擂、敲、砸、刮,鼓声或轻或重或缓或急,鼓王边敲边听,哪怕有丁点杂音,都不满意,必定返工重做。
⑥鼓王还告诉徒弟,制鼓得有个规矩,就是现定现制。他从不先制好鼓来等买主,一是买主需要的规格不一样,二是鼓王认为他这辈子制鼓有定数,不能滥制。对于鼓王来说,鼓是有灵性和生命的,每面鼓都得有它的主人。一般一个一尺面宽的鼓,鼓王从备料到交货得花整整五天,有时货主等得急,就会催他。可鼓王从不理会,他有自己的说法,制鼓是精工细活,不能粗制滥造坏了自己一世名声,你要等不及到别的地方买去啊。这十里八乡现在也就鼓王还有这手艺,急也没办法,谁叫他是鼓王呢?
⑦鼓王挂在嘴边的话是:“这做鼓跟养孩子是一个理,得爱它,得怜它,得心里不愧对它。”
⑧徒弟学得也很用心。到入秋时,徒弟竟能制出像模像样的鼓了。
⑨又过了半年,徒弟制出的鼓看起来和鼓王制的鼓已分不出两样,可奇怪的是鼓王就是没有让他出师的意思,徒弟就显出着急的模样。鼓王明了徒弟的心思,就问,都学成了?徒弟就点头。鼓王就说,学成你就走吧。
⑩徒弟就走了,鼓王也不送,只是看着徒弟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
不久,徒弟在小镇办起了一家鼓厂,还注册了商标,那商标的名称就叫“鼓王”。徒弟的鼓厂办得很红火,没几年就红透闽南闽北,钱当然没少挣。有钱了的徒弟没忘记师傅,不仅把师傅的大照片挂在厂里的宣传墙上,说是“鼓王”的创始人,还隔三差五地拎了礼品来看师傅。
鼓王却没显出高兴的样子,每次探望总问徒弟同样的问题。两天出一批鼓能行吗?徒弟说行;鼓王又问,那鼓能响两年?徒弟答,坏了再买呗;鼓王再问,那买家就没意见?徒弟答,有什么意见,不就是俩钱买一玩意儿吗?坏得快,咱鼓才卖得快哩。
问的次数多了,徒弟也见怪不怪了,想师傅真是年纪大了。鼓王再问,徒弟就笑笑,并不答话。
自从徒弟的鼓厂办起后,鼓王的门庭就冷落了。有人就说鼓王教出徒弟,丢了饭碗。有人反驳说鼓王的徒弟可是出了名的敬重师傅,鼓王现在是落得清闲,日子可美着呢。鼓王听了也不答话,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那棵枫树下,“吧嗒、吧嗒”抽竹烟管,迷离的目光落在徒弟厂子的屋顶,显得空空蒙蒙。
可能是上了岁数了,鼓王老得愈快了,花白的头发已掉得差不多了,背也驼了,瘦,身子像根弯了的竹杆,偶尔也做做鼓,可做活也没以前的风风火火,显得慢条斯理的样。也许烟抽多了的缘故,常咳,那咳声像擂鼓一般,惊天动地,末了伸长脖子喘气,像只老鸭。
鼓王老了,怕是再也听不到那厚重而清纯的鼓声了,镇上有不少的人惋惜地说。
13. 阅读文章第④-13段,补全下面的相关情节。(4分)
徒弟很聪明,鼓王很满意; ;
徒弟急出师,鼓王轻叹气; 。
14.文章第⑤⑥段详细叙述鼓王制鼓工艺与制鼓规矩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5.文章第14段中,鼓王为什么“迷离的目光落在徒弟厂子的屋顶,显得空空蒙蒙”?根据上文内容作简要分析。(2分)
答:
16.最后一段写道“鼓王老了,怕是再也听不到那厚重而清纯的鼓声了,镇上有不少的人惋惜地说。”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镇上的人“惋惜”的原因,并谈谈这种“惋惜”之情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150字左右)(4分)
答:
参考答案:
13. 徒弟用心学,鼓王精心教 徒弟办鼓厂,鼓王存疑惑
14.写鼓王制鼓的精工细作、一丝不苟,表现了鼓王作为一个老工匠艺人的认真、细致、严谨;写鼓王现定现制的规矩,认为鼓是有灵性和生命的,不仅表现出鼓王对鼓的尊重与热爱,还表现出鼓王教授徒弟的精心;与下文徒弟开办工厂批量快速制鼓卖钱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促人深思。
15.为徒弟并没有真正遵照自己传授的方式去制鼓而感到失落(因为徒弟并没有真正继承自己的制鼓手艺而感到失落),也为许多人认可徒弟急功近利的制鼓行为而感到困惑。
16.因为鼓王确实老了,头发脱落,背驼身瘦,还常常咳嗽,他很快就会不能制鼓了;而徒弟制鼓行为只是为了赚钱,并没有真正地继承鼓王的手艺,这项独到的制鼓艺术很快就会失传,因此镇上的人才有如此惋惜。这种“惋惜”之情给予我们的思考是:只有排除一些功利的做法,才能真正地继承与发扬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鼓王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大明湖阅读以及答案阅读答案05-22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11-28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07-31
《天窗》的阅读答案03-07
《敲门》阅读答案11-03
《勇气》的阅读答案11-30
《项链》阅读答案11-01
《葵花》阅读答案11-03
《父爱》的阅读答案01-07
《起点》阅读答案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