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答案

时间:2024-10-16 12:09:44 偲颖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1:

  ①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既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②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

  ③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④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开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⑤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

  ⑥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⑦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1.作者在第①段中说,他在雨季里“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雨季,他的思绪饱含雨意。

  (2)潇潇春雨,浸润了他渴慕重回故土的心灵。

  2.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写此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25年来他对故乡魂牵梦萦,大陆的雨景都是在回忆之中,朦朦胧胧,凄凉,凄清,凄楚。宋词的意境正是作者20多年的人生写照:“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正是“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的。蓦然回首,人已沧桑,愁思悠长,因而“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3.文中取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的语意,在表达感情上具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光转瞬即逝,惊醒作者的思乡之梦,这样写更能深刻透彻地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得不到慰藉的痛苦心情。

  4.作者在第⑦段写道:“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分析这种写法的特点和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运用比拟手法,使语言生动可感,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美丽意象。

  作用:形象地表现了古屋渐渐消逝的情景,蕴涵着作者惋惜、怅惘的心情。

  阅读答案2:

  听听那冷雨(节选)

  余光中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氛题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缀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这一段主要写作者听雨,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2.作者写岛上听雨比大陆听雨更多了一层凄迷,这是为什么呢?

  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4.文段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请根据文意推测谁在喊呢?喊的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

  1.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2.这是因为作者在岛上听雨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意思对即可)

  3.作者听雨,是在听的人生,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4.这里的谁应该是指故乡,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相关资料:

  《听听那冷雨》是当代诗人、散文家余光中1974年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后写下的一篇散文。文章从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想到祖国;第二部分由雨展开具体的想象,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写浓浓的相思;第三部分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念、回忆埋入心底,沉淀。作品借“冷雨”这个意象,把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弥漫着一种沉沉的乡愁。文章用重重叠叠的字句、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五官感觉时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使文章富有音乐美,读之更增一种惘然迷离之情。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当代诗人、散文家。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文系、厦门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曾任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紫荆赋》、《梦与地理》、《安石榴》、《五行无阻》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逍遥游》、《听听那冷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隔水呼渡》、《日不落家》等。此外还有评论集《掌上雨》及译著《梵谷传》等多种。

【《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10-23

《听听那冷雨》阅读理解及答案02-02

《听听那冷雨》全文04-25

优美散文《听听那冷雨》04-20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03-27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12-01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11-10

《听雨(节选)》阅读及答案04-25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