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一等奖教案

时间:2024-07-29 00:51:12 岳阳楼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岳阳楼记一等奖教案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岳阳楼记一等奖教案

  执教者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成磊

  (上课前一天要求学生通过预习给同桌出一份《岳阳楼记》小练习。学生互测、互批。课前5分钟反馈互测情况,强化重点词语和容易理解错的词语。)

  师:在今天这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生齐读屏幕所示文字:他生于北宋,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他屡遭贬谪,几起几落却百折不挠;他造福百姓,实行改革,遭到排挤却不改其志;他捐资购买千亩良田,成立公偿金,扶贫助弱;他去世后,朝廷给予他宋代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文正,以褒奖他济世治国的功绩。)

  (朗读过程中有学生将”谪”念作“dí”,师帮助正音:谪 zhé)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要给大家介绍的人是谁吗?

  生(众):范仲淹。

  师:是的,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师:“文正”这个谥号在宋代是对一个文官极高的褒奖,范仲淹之所以被授予“文正”这个谥号,除了他的政绩之外,还因为他的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就写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你知道是哪一句道出了他的思想吗?

  生(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这个句子你在课文哪里看到的?

  生(纷纷):最后一段。

  师:最后一段是吧?那咱们来一起读读这最后一段吧。

  生齐读文章最后段落。

  师:嗯,读得不错,如果声音能更响亮一些,更自信些就更好了,待会儿我们再来试试看。老师先问问大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看。(学生纷纷举手)好,你来。

  生:意思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前快乐。

  师:快乐之前快乐?

  生:哦,快乐之后快乐。

  师:说的不错。我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这句话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那是不是范仲淹写着写着突然灵光一现想到的呀?

  生(众):不是。

  师:不是?那就是早已有之的喽,你有证据吗?

  师:看看范仲淹的介绍,你有发现吗?(屏幕再现范仲淹介绍,学生默读)

  生1:前面写到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说明他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志向,想要治国,那就说明“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志向他小的时候就有了。

  师:你发现的很快。还有吗?

  生2:上面写到了范仲淹为百姓谋福利,扶贫助弱,说明“先忧后乐”这句话是他一生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是他毕生所追求的。

  师:嗯,既是毕生的追求,所以肯定早已有之。

  师:其实我们刚才读过的课文里也有一个字提到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你能发现么?哪一个字?

  生:我认为应该是“尝”这个字。

  师:为什么是这个“尝”字呢?

  生:因为“尝”字解释为“曾经”,就是说他以前就有了——(学生声音越来越小)

  师:非常好,孩子,你自信一点。你的发现很好,请坐。“尝”就是“曾经”,说明这种思想早已有之。既然范仲淹早就有了这“先忧后乐”的思想,那他为什么不开篇就直抒胸呢?(学生困惑答不出。)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我们已经知道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受了谁的嘱托啊?

  生:(齐答)子京。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子京的故事,也许你就有所发现了。

  (出示背景链接,学生默读)

  子京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豪迈自负,罕(很少)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范公《过庭录》)

  师:范仲淹为什么不能一开篇就直说,你从这里有没有发现?谁来说说看?

  生:文章写子京是一个豪迈自负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先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思想去教育他的话,他估计就感触不深。

  师:感触不深吗?(同桌学生举手)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一开始就这样写子京会有点接受不了。

  师:哦,一开篇就直说接受不了。那就得想办法委婉地说了。通过这则材料我们知道范仲淹想要借这篇文章来劝勉子京,可是直说又怕他接受不了,正如你所说(指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他是个豪迈自负的人,那么,范仲淹该如何去劝勉子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重点。昨天我们已经分好了小组,接下来就来小组合作探究——范仲淹是如何劝勉子京的?在咱们探究开始之前请同学们注意,老师还有三点要求:(屏幕出示探究问题及要求)联系课文探究;组内全员参与;探究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当你探究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多读读课文。好,开始吧,前排同学向后转——

  (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说出看法)

  师:说说看,每个人都发言哦。

  (十分钟后)

  师:孩子们,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也许交流中会有新的发现,哪一组先派个代表来说说你们组的讨论结果啊?(学生举手)好,你先说——

  生1:我们觉得文章先对子京表示了赞扬,后面再写环境,用洞庭湖的阴晴明暗来比喻国情,让子京知道应该先忧后乐,就像文章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你说出了你们组的看法,其它组呢?

  生2:我觉得文章开始时范仲淹先对子京的政绩表示赞扬,在他的管理下这里百姓和乐。又表示了对他被谪的理解同情,之后再写出现在的社会状况,他们应该怎么去做才能改变这状况,从而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你们组也提到了要先对子京赞扬肯定。好的,请坐。(学生举手,再请一组代表发言。)

  生3: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范仲淹先说子京只花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岳阳楼,而且政事顺利,后面再说子京的一些缺点,告诉他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委婉劝勉他更能接受。

  师:前面三组同学发言都提到了范仲淹先肯定了子京的功绩,然后再来进行劝勉。这种肯定对劝勉很有好处,但我很想知道然后他怎么进行劝勉的呢?有没有组探究过这点?

  生4:他用景物,借景抒情,用波涛汹涌恶劣的场景来比喻遭遇危机的国情,用春和景明来比喻好的国情,说明国情有危险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师:刚才也有同学把景物描写和国情联系到一起,但这景是谁眼中的景?文中是谁在登楼抒情啊?

  生(众):迁客骚人。

  师:这“迁客骚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生:迁客骚人就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

  师:对,迁客骚人就是被贬谪的官员和诗人,这景是他们登上了岳阳楼所见。当他们看到淫雨霏霏的景色时,他们产生了怎么样的情绪?

  生:悲愤。

  师:悲愤的情绪,嗯,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生:从“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句。(学生念错“萧然”的“萧”,师正音)

  师:迁客骚人在这种景色时登楼产生了悲愤的情绪,在下一节又一次登楼时,看到了明媚的景色,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这一次登楼“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师: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写迁客骚人这时而喜时而悲的情绪呢?

  生:我认为是为了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写悲愤的心情,然后再是好的心情。

  师:这如何来引出先忧后乐呢?再想想看。

  生:我觉得就是当时的国情太起伏动荡,有时国泰民安,有时有反政府之类的。

  师:这位同学很能联想,但我们这里说的是迁客骚人的眼前所见,心中所想啊。

  生:我觉得迁客骚人指的是被贬官的人和诗人,子京也是这种人,他们的这种悲啊喜啊的情感变化也能用来劝说子京。

  师:嗯,你很会发现,你发现子京也是这种人。我不说你子京,我说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是这样的。然后呢?

  生:然后用其它迁客骚人这样的悲喜变化来劝勉,告诉子京大家都是这样的,都会有这样的忧和乐。

  师:是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悲喜体验,看到美丽的春景就喜气洋洋,看到悲凉的雨景就悲伤,范仲淹理解,但范仲淹欣赏这样的时而悲、时而喜的心情变化吗?

  生:应该不欣赏。后面写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说要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悲或喜。

  师:非常好,这正是范仲淹想要告诉子京的,要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师板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他笔下的迁客骚人的时而喜时而悲却恰恰相反,就叫“以物喜,以己悲”(板书:以物喜,以己悲),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探究,我们发现范仲淹缘情设景,以洞庭湖景来体现迁客们“以物喜,以己悲”的悲喜无常,对比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更高一层的人生境界,不用多说,留给子京自己去甄别选择。这样既达到了劝勉的目的,又紧扣了 “岳阳楼记”这个文题,前面还不忘夸子京一下,让他更容易接受,这就是范仲淹高超的劝勉艺术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段文字。读出迁客骚人的悲喜无常吧。

  生齐读第3、4段。

  师:刚才我们发现范仲淹通过对比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那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 “先忧后乐”境界一样吗?

  生1:不一样。

  生2:我认为一样。

  生3:我也认为不一样。

  师:看来有分歧啊,来,我们选个代表来说说吧。你先来。

  生:不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因为事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悲,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先忧天下,后忧自己,先喜天下,后喜自己。天下放在前面,自己放在后面。

  师:哦,你发现的是顺序,天下为先。后面那个男生着急了,让他也来说说吧。

  生:我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短暂性的,要他不要时而喜,时而悲,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在天下真正快乐之后才快乐,是长远的。

  师:哦,你感受到“先忧后乐”的目光看得更远。

  生:我觉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说同一人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跟别人比较,比别人先担忧,比别人后快乐。

  师:嗯。还有同学说说看吗?

  生:我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说个人的情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整个国家、人民的情感。

  师:嗯,你发现了前者关注的是个人,后者关注的是国家天下。很不错。还有同学想说吗?刚才那位女生你也举了手,现在还想补充一下吗?(学生表示和刚才同学说的一样,不补充了。)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发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与先忧后乐是不一样的,前者说的是宠辱不惊,后者说的是心怀天下,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先忧后乐”的境界要高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板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今天这种思想(指板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昨晚老师备课时浏览网页,看到了这样的事例——

  (屏幕出示:

  桐乡市石门镇民丰村的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陈小忠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大城市,毅然选择了服务农村。他利用废弃的桑枝条种植黑木耳。带领全村人致富。

  嘉兴第一中学教师朱玲离别了家人和美丽温暖的嘉兴,远赴新疆支教。她说:“援疆支教,就要奉献。”)

  师:看到这样的事例你感到亲切吗?作为嘉兴人,你骄傲吗?今天,在我们的身边,仍然有把更多人的幸福放入心中的这种思想在闪光,那么在范仲淹生活的时代,拥有这样思想的人多吗?(生齐答:不多。)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意思是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就是说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和他一样的人十分少。

  师:好的,谢谢你。(转向该生的同桌)刚才我听到你也找到这一句,但我发现你多提到了一个字,是哪个字?

  生:我跟他一样,就是前面多了一个“噫”。(学生念作第三声,教师正音)

  师:你为什么要多加上这一个“噫”字呢?

  生:因为我觉得这个字有强调作用。

  师:哦?强调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学生齐读:“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你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一份什么滋味?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生:我读出了一份孤单和无奈。

  师:你能不能把这份孤单与无奈读给我们听?

  生读。

  师:我注意到你强调了“吾谁与归”四个字,来,我们一起跟着她读读看,看能不能像她一样读出这份孤单与无奈。

  学生齐读。

  师:还能不能读出别的味道来?

  生:我还读出了一份伤感,我觉得他也很希望他的朋友子京也能够像他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子京还没有做到。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伤感读出来呢?

  生读。

  师:将这声叹息读的更长一些试试看。

  生再读,叹息加长。

  师:好,跟着她一起来读读看。

  生齐读。

  师:还能读出什么来?你来试试看好吗?昨天听同学说你的朗读是很出色的,你给我们读一读,看能读出什么滋味?

  生读。

  师:你读出一份什么?

  生:不甘。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没听出来,能再读一读吗?

  生再读,强调了“噫”、“微”。余生跟读。

  师:不甘啊,不该是这样的!他想要有更多的人和他一起走这条路。还有吗?(一生在座位上答:劝勉。)对,这篇文章是范仲淹受子京所托而写的,他想劝勉子京,怎么读能读出劝勉?我们把后面的声调往上扬试试看好吗?长吸一口气,然后叹出来,噫——

  生读“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噫”字拉长,句末声调上扬。

  师:他劝勉的仅仅是子京吗?

  生(众):是全天下的人。

  师:是啊,范仲淹不仅是在劝勉子京,也是劝勉天下所有人。范仲淹身上充满这种先忧后乐的正能量,他要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来,咱们再大声一点,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师:(深情,语调上扬,“谁”、“归”二字加重)“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生大声齐读。

  师:读得真好!这一声叹息,一句疑问,让我们读出了范仲淹的孤寂、悲凉、不甘,也读出了他的劝勉、号召、期待。屡遭贬谪仍然坚守抱负,身处逆境还能心忧天下,这就是范仲淹,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崇高的风骨。来吧,孩子们,我们一起再来朗读一遍这最美的情怀。

  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段落。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渐渐走进了范仲淹的内心,范仲淹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呈现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就仿佛三个台阶,引领着我们一步一步向上,(边说边在三重境界的语句下划上线条,构成三级台阶)去追寻那最美的情怀。我们能不能把体现这三重境界的三段一起背一背呢?还不熟练的同学也可以看着书读,我们一起来感受迁客的悲喜,诵出仁人的忧乐,读出范仲淹对天下人的劝勉吧。来,老师来起个头,我们合作一把。面对这浩浩荡荡的洞庭湖,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显得那样狭隘,他们总是摆脱不了个人得失和外物好坏的牵绊,所以他们时而悲,时而喜,若夫——

  生背诵三、四段,背不出的朗读。

  师: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但不是范仲淹欣赏的,于是,他发出了一声长叹,提出更高的境界来勉励所有的人,“嗟夫——”

  生齐声背诵最后一段。(诵至文末,屏幕出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英雄的黎明》雄浑的音乐缓缓响起。)

  师:孩子们,范仲淹在900年前发出了这一声呼唤,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想不想也做拥有这样崇高境界的人呢?

  生:想!

  师:范仲淹在问:“谁和我一道?”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生:我!

  师: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岳阳楼记一等奖教案】相关文章:

岳阳楼记课件一等奖04-10

《岳阳楼记》教案04-20

《岳阳楼记》教案01-02

教案《岳阳楼记》03-26

岳阳楼记 教案03-24

《岳阳楼记》 教案03-24

岳阳楼记教案10-20

岳阳楼记教案01-26

《岳阳楼记》教案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