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余光中《乡愁》导学案
导语:余光中的《乡愁》导学案有怎样的学习目标呢?余光中的《乡愁》导学案讲述哪些学习重点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余光中的《乡愁》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
余光中《乡愁》导学案篇一: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播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录音,同学们体会
2、学生分组自读余诗(可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
3、教师找学生范读,其他同学进行品评,后再读,教师进行指导,后学生再一次进行品读。
二、研讨课文,思考问题。
1、诗人旅居海外几十年,你通过诗中的哪些词语看出“乡愁”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这四个时间序词分别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时候(少年) 生离之愁 求学在外思念母亲(少年清愁)
家愁 长大后(青年) 新婚离外思念娇妻(夫妻离愁)
后来啊(中年) 死别之愁 生死隔绝哀思难抑(丧母哀愁)
国愁 现 在(老年) 国土分裂忧思绵绵(归思浓愁)
3、在四个人生阶段中,作者借用哪些具体事物来解思乡之愁?
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
一张窄窄的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绝哀思谁诉
一湾浅浅的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三、拓展练习
1、教师放余光中另一首乡愁诗《春天,遂想起》进行拓展练习。听后,你最感动的句子是哪些?
四、延神迁移,学以致用。
同学们和余光中一样,也是在外求学,你是否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及亲人呢?请试着写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五、教师小结
诗人旅居海外四十多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时刻没有离开过他,诗人为什么如此眷恋自己的故乡,其实这就是一颗拳拳的爱国心。同学们,我们当前应怎样去做,将来才能更好的报效祖国呢?
六、检测
背默此诗
余光中《乡愁》导学案篇二:
〖学习目标〗
1. 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2. 抓住意象,走进诗歌意境,品味诗中情感。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 重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
2. 难点:抓住意象,走进意境,感受情感。
〖学习课时〗
1课时
〖知识链接〗
1.余光中
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 抗战时期,先后辗转重庆、上海等地。40年代末,随父母迁居香港,后去台湾,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目前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其代表作品有诗歌《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乡愁四韵》等。
2.写作背景
《乡愁》写于1972年。大陆与台湾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互不往来近40年。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60年代起余光中就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有一首人们争诵一时:“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3.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几段生活经历
?抗战爆发后,小小年纪的余光中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寄宿。
②在台湾大学毕业后,52年入伍服役,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算是新婚别。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岸。身在异国,心在家里。
③1958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他把母亲的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并有打算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江苏武进)入土安葬,但这一孝思,到写此诗时并未能实现,后大约是安葬在了台北市郊的圆通寺,那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④人到中年以后,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于是“鸟倦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他说:“在台湾,我的研究生宿舍窗外就是台湾海峡,落日就在我的面前,落日的方向就是大陆的方向,我每天黄昏可以看着落日,想象对岸......”但一湾海峡,就是涉不过去。
〖导与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二、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 分步达成学习目标
㈠ 找规律,快速背诗歌,总结诗歌形式上的美。
具体步骤导引:
1.反复读背。
2.寻找诗节之间的规律。
3.用文字总结诗歌形式上的美(可从结构、音韵两方面考虑)
㈡ 找意象,用心品诗歌,欣赏诗歌凄美的`意境。
(注:①意象:这里指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情感的具体事物。②意境:这里指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具体步骤导引:
思考1:乡愁很抽象,不好表达。诗人用了什么妙法将乡愁写得具体形象?
思考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分别对应哪个阶段的乡愁?它们与乡愁各有怎样的联系呢?
思考3:“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分别改成“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不是更能表现乡愁的浓重吗?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思考4:“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会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参看“知识链接”的相关内容,补充某些细节描写,试着将诗节展开成一幅幅“乡愁”的动人场面。(小组成员可分工合作,一人负责一节,必要的话动笔写下来。)
㈢ 想意境,反复诵诗歌,感受诗人浓烈的情感。
具体步骤导引:
1.根据以往读诗的经验,处理好节奏、重音、语速、语调。
2.反复掂量四节诗中四个不同阶段的乡愁,看看“乡愁”的浓淡有不同吗?如有,到底是怎样的不同,又是怎样渐变的?
3.根据上述分析,再次朗读诗歌,准备展示。
三、学习成果展示 老师订正整理
四、拓展训练
1.仿照课文,用上比喻写一句话。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个新的意象,站在1972年余光中的角度,结合现在的现实,续写诗的第五小节——
“未来呀,乡愁是......
3.阅读席慕容的《乡愁》诗(见课本第5页),比较它与课文在修辞的运用、诗歌内容和主题上的异同?
五、课堂小结
六、学习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疑问:
分享到:1
【余光中《乡愁》导学案】相关文章:
余光中 乡愁的导学案06-21
乡愁余光中导学案07-06
《乡愁》高效导学案07-15
乡愁导学案及答案08-31
余光中《乡愁》导学05-11
乡愁余光中导学案答案06-29
余光中《乡愁》教学案05-19
余光中《乡愁》导学设计08-11
余光中《乡愁》课文教学案08-13
余光中《乡愁》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