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碧潭》赏析
《碧潭》的意境是蒙胧的,蒙胧的文字里潜藏着的是掩饰不住的淡淡的愁和深深的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碧潭》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碧潭》
十七柄桂浆敲碎青琉璃
几则罗曼史躲在阳伞下
我的,没带来的,我的罗曼史
在河的下游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
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
我的忧伤就灭顶
八点半。吊桥还未醒
暑假刚开始,夏正年轻
大二女生的笑声在水上飞
飞来蜻蜓,飞去蜻蜓
飞来你。如果你栖在我船尾
这小舟该多轻
这双浆该忆起
谁是西施,谁是范蠡
那就划去太湖,划去洞庭
听唐朝的猿啼
划去潺潺的天河
看你濯发,在神话里
就覆舟,也是美丽的交通失事了
你在彼岸织你的锦
我在此岸弄我的笛
从上个七夕,到下个七夕
一九六二年七月十日
赏析
《碧潭》的意境是蒙胧的,为什么是“潜藏”的?因为意象,更准确地说是因为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并且动用了化用诗句和嵌入动人传说的手段。
诗中最多的意象是“水”。从“碧潭”到“小舟”下的“青琉璃”、“太湖”、“洞庭”直至“天河”。似乎满眼都是水,可是这些与水有关的意象所要表现和传达的恰恰是诗人心中那完整的思恋者的内心图画。“没带来的罗曼史”在“河的下游”,多么契合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而它的愁与思又刚好带来思恋者的“忧伤的侧影”在翠色的碧潭上的倒映,独自“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小舟下的翠色是琉璃是情思之愁的另一个牵动者。在中国古典意象群中,“拾翠”常与年轻貌美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和水边迤逦的风景联系在一起,也和美好的回忆联系在一起,如果把这些美好使人产生的怀念和向往之情嵌入本诗,那么“青琉璃”不正是一语双关?而“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和“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所要表现的就变成了“如果碧潭的水不那么翠,我的愁就不会如现在这般深,忧伤也就少得可以用碧潭的水照见,如果没有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么即使是回到蚱蜢舟,哪怕更小一点的蚱蜢舟上,我的忧伤都会消失不见”,这不正是一个活脱脱为情所困的角色?有了“翠”引起的情思,回忆起“笑声在水上飞”也就显得自然了,涵义也就更明显而生动。水在诗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未到此结束,诗人用“划去太湖,划去洞庭/听唐朝的猿啼/划去潺潺的天河”拓宽了时间与空间,使意象放大,意境也随之变得开阔,而表露的爱恋的主题与更深一层的爱因此得到巩固并且变得深刻。因为水所载的本不限于愁,“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荡不尽的恨皆由爱的深而又深所衍生。水意象的扩大无疑是通过承载爱情之舟的意义将爱提升了,与此同时,对并不在眼前的情人的思念又一次加深。“载去西施岂无意?”一诗人对范蠡和西施同舟顺流而下离开越国之事如此感叹。范蠡西施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是流传广泛的,诗中把自己和“你”同舟暗借范蠡西施之舟时写道“这小舟该多轻”,这表现的正是诗人对情人的思念了。待到在天河“就覆舟”时,那蚱蜢舟载不动的愁与相思之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交通失事”。何谓“美丽的交通失事”?表面写的是牛郎织女爱情不能修成正果,但尚能彼此隔河相望,用云中锦、月下笛诉说自己的一片痴情,且“从上个七夕,到下个七夕”,永不会分离,实际上又何尝不是诗人内心痴情的再现?由此一点也足见诗人用情之深了。
余光中简介
1928年重九日余氏生于南京。青年时于四川就学,在南京青年会中学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修读外文。
1945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页》。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0年五月到台湾,9月以插班生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两年后毕业。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1958年到美国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毕业后回台任教。先后任教于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期间曾两度赴美任多间大学客席讲师。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荣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
1974年到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9月离开香港回台,定居高雄市,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
1988年起余氏担任梁实秋文学奖翻译评审一职,对之策划、推动所耗心血非常多。
1991年十月于香港参加香港翻译学会主办的翻译研讨会,并接受该会颁赠的荣誉会士衔。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2年7月。暑假里,来碧潭游玩的诗人被“躲在阳伞下”的情侣和“大二女生的笑声”所触动,油然生出莫名的失落、惆怅情绪,并由此诱发出一连串美艳而又忧伤的联想。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夫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于是接目兴感,触景生情,创作出来这首诗歌。
名家点评
安阳师范学院教授杨景龙《曾有一朵玫瑰·20世纪华语经典情诗赏析》:从技巧的角度看这首诗,词性的活用,意象的转生,句段的勾连,都值得称道。节与节之间,既有转换、跳跃,又有过渡、呼应,诗意既明晰而又朦胧。这首现代而又古典、浪漫而又华美的情诗,是诗人的新古典主义诗艺主张的实践结晶。
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阎增山、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李洪光《大学语文经典读本》: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洗练,表达传神生动,意象静美。吊楼、舴艋舟、蜻蜓、笑声等组成一幅清澈明亮而又静谥的画面。诗中还引用了大量典故包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蕴涵着文言的神韵。诗意的文字犹如水银洒地般的挥洒,在读者心中蔓延开来,使读者不自觉地也沁透了一种忧伤愁绪。
菏泽学院兼职教授陈实《台湾爱情诗选析》:“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这是苏东坡《赤壁赋》中的诗意,诗人用“十六柄桂浆敲碎青琉璃”悄悄“偷”来,既写出潭水之美(“青琉璃”)又写出小船之美(“十六柄桂桨”),船桨“敲碎”绿水,使整幅画面由静而动,同时赋予画面以声响,将视觉与听觉融合一起,古典而优雅。“几则罗曼史”则在古典的优雅中,闪烁着现代的感觉,仿佛使我们看到那些躲在阳伞下的情侣们的羞怯和喜悦。
【《碧潭》赏析】相关文章:
岑参赏析诗歌赏析08-31
赏析晏殊的《喜迁莺》赏析10-25
关雎赏析06-08
《诗经》赏析05-27
《悲歌》赏析07-12
《观潮》赏析09-25
《水调歌头》赏析01-18
水调歌头 赏析06-03
《江上》赏析07-26
乡愁赏析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