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范文(通用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 1
读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首先想到的是那片绿涛,是那片群山。余光中先生用精短的文字写出了对祖国无限的怀念,而我只是对故乡太多的思念,却也是这支拙笔所能承受的。
家乡的山,不知从何时起牵动着我的心。
小时候,山是普通的,永远披着那件墨绿的纱衣。
我的家乡在高原,到处是山的海洋,像一座天然的屏障,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小时候,见得最多的是山,可能就是因为太常见,就觉得普通、太熟悉,便不懂得珍惜。每天在城市中穿梭,却没有答应她的挽留,匆忙离去,只留下她那黯淡的墨色背影,像一件纱衣。
长大后,山是神秘的.,绵延而来却不知要走往何处。
我已不再是那个无知的女孩,各方面的压力重重压上来。终有一天我疲惫的坐在长椅上,看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山。眼前的墨绿已不再普通,像那一位身着青衫的小姐,让人不由想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来,怪不得许多画家喜欢画山。作家喜欢写山,因为她散发着国最古老的气息,庇护了我们一代又一代。
爸爸曾说过,祖先们是被人陷害贬到这大山里的,可能就是其中的某一座吧!山抚固化了他们的愤恨,平静了那颗争斗的心,吸引着祖先们而忘记世俗的隐忧。他们也为我们留下生存的印记,可能是眼前的这棵大树,也可能是脚下的青石板,透明的明月记下了这一切,饱满深邃。山给了流浪之人一个安宁的处所,给了后人一个神秘的身影。
而现在,山是神圣的,却不知从何时渐渐模糊了。
即将离开家乡,站在人来人往的月台上。这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人们不停地走着,来的脚步声掩盖了去的脚步,而去的脚步也掩盖了来的脚步,今夜的我已是它送走的第几批游子呢?月台是流动的浮土,我不知道自己的脚步显示出了什么,或许是浮土焉能扎根。
踏上远行的火车,夜里隐约看见山在向我挥手,是挽留还是告别。再醒来已是午后,窗外是一末末绿影闪过,是山,正如我当初不肯为她停留一样,只是匆匆而过,而我,只是呆呆地望着。时间渐渐从山肩爬过,染红了那件绿衣,却又多了几分妖娆,最终仍被黑夜吞噬了。
再次醒来时,习惯向窗外看,山呢?我呼,竟像走丢的孩子一样手足无措。就这样,连最后的告别也没有对我说。就匆匆离开了。有时望着天出神时,仿佛会看到那模糊的身影,仍是绵延伸长,是伸向故乡的吧!
归巢的鸟儿到底是倦了,清叫了几声,便消失在山中,因为山,是故乡!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 2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今,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大约在我三四年级吧,我不晓得在什么刊物上抄下了这首余光中的乡愁。小小的我根本不晓得什么是乡愁,也不晓得那弯海峡隔着我的亲人不能回来。我只记得那时对诗很狂热,不管懂与否,照抄不误。同学们看到这首诗,特别是男生,对我挤眉弄眼。就因为“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大概我上初中后,那个我从未谋面,抛下妻儿老小,在海峡那头的外公回来了。他白发苍苍,我的母亲和姨母的泪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坟墓把外婆隔在里头。那深深的遗恨除了外公,我的母亲和姨母又有谁能体会出来呢?外婆吗?她的怨,她的恨应最深。但她活着时,从来没有自怨自艾,她把爱给了我们姐妹几个。女人,谁说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个小脚女人,从三十岁就失去了外公,她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女儿艰难度日。外婆用她日复一年,年复一日的沉默,书写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样,海峡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头青丝熬成白霜也没有再娶。四十多年的杳无音信,那份热情一点一点的熄灭,父母妻儿竟被那湾浅浅的海峡阻隔着。遥望大陆,梦魂牵也系,这就是乡愁吗?多想闻闻故乡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乡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外公啊,您的四十年对外婆,我的母亲和姨母是怎样的一种缺憾啊!小时候,我的母亲和姨母,她们不晓得自己的亲人在那遥远的'地方,梦里没有父亲,有的却是生活的艰辛。等到她们头发斑白的时候,才晓得父亲是什么样子。
月残了,还有圆了的时候,就连那牛朗和织女还会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后再也没有相见。现在,或许在天的那边,他们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台湾啊,母亲的头发白了又白,那声声亲喃的呼唤,唤不醒沉睡的你吗?同样的炎黄子孙却要有两种身份吗?外公的坟墓就埋葬在故乡的山坡上,远处是澎湃的大海,坟前是开满一地的蝴蝶花。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 3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简洁而有韵致的美让人感动,读完后对于诗歌所传递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体会,诗不长,却很意味深长,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 4
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成语无所不容:没有什么不能容纳。极言其宽广。如:清·龚自珍《太仓五中堂奏疏书后》:“是故君父之慈臣子,无所不容,教诲委曲,至夫斯极。”又如:他的气量大,几乎是无所不容。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 5
最近,偶然读到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觉得甚是喜爱。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短短四句诗,就向读者讲述了诗人小时候就离家求学,与母亲只能书信来往的情景。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对往昔的追忆之感跃然纸上。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以后,诗人结了婚、成了家,而心畔却依然萦绕着那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因为,这时的乡愁,又多了几分对爱人的牵挂与依恋。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是啊,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常态,无人能抵挡的住。诗人长大了、成熟了,母亲却去了。一座矮矮的坟墓,却永远阻隔了诗人与母亲,思亲之情洒满天涯……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结尾一节,深化了主题。虽然远离祖国,却仍盼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是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隔断这至亲至近的相连血脉呢?
纵观全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简单的时间副词却精确地架构起人生旅程的各个阶段。[点评]概括简洁到位。在诗人的人生中,“乡愁”一直都伴随着诗人左右,时时刻刻、分分秒秒。路途的这头是故乡和亲人的翘首以待,而那头则是诗人的思念和牵挂,是诗人羁旅多年感受到的疲惫和思索。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 6
趁着美丽月光,细嗅风中那微不可查但熟悉的味道。 ——题记
对于乡愁,人们所思念的究竟是那片土地更多,还是思念在那的人更多?我们现在生活在高楼林立、钢筋水泥的世界里,耳边却充斥着扰人的车鸣声、重金属音乐的声音。而故乡那连墙皮都开始脱落的小土房,承载的却是最天真无邪的我们。
故乡有的是清新的夜露,也不愁深裹的浓云以及云海里闪烁的星光。从郊外的稻田、半空的飞燕到雨过苍茫的满庭绿荫,都好像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眼前好像总会浮现一个场景,母亲站在田埂上感受着稻田成熟的味道,父亲在旁边悠闲地喝水,而奶奶在一旁看着她那几只雪白的.大鹅。一切都那么祥和,安静,连微风也带着稻香,好像回到儿时……
带上一抔故乡的黄土踏入那个灯火阑珊的世界,那抔不起眼的黄土却也成为一种心灵的依托。“乡愁,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爱,是一种复杂的感情,是一种对故土和亲人浓浓的思念和依恋。”我思念故乡,思念那片留下我深深足迹的土地,思念门前那在秋天结满果实的大树,思念那条任我嬉戏的小河,思念那早已腐朽的木桥。也时常会想起爸爸带我去那颗他年幼时栽下的果树下摘果子,会记起妈妈带我在河边看那些自由自在的小鱼,会梦见奶奶拉我去镇上买零食……
黑夜中倦牛夜嚼,水草间小虫底唱,茂林中老树吐绿,村子里炊烟袅绕,白水青田,记忆的深处始终对那方土地有着清晰的画面。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 7
太平洋,波涛汹涌,留下我,孤苦伶仃。我与祖国母亲仅一河之隔,我愿投入她的怀抱,寻求庇护,但只差一架桥,我这个千百年来的海外游子——台湾,希望回归自己的祖国。
正当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准备“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时,十二道金牌如利箭射穿了他的心,他知道他的梦难圆了,背上的字隐隐作痛,风波亭,轰然倒下。岳飞选择了历史的'宿命,选择了无奈,选择了精忠报国。他死了,尽了自己的忠义两字,至死都没有背叛。
读懂了岳飞,我低下头,脸微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汗青”的文天祥,面对死去的千万百姓,面对敌人的威逼诱降,腿弯也不弯。长叹一声,?咳焕嵯隆S谑钦怪交雍粒?ldquo;乱世羁旅,夜沉沉,不尽悠悠愁绪。故国山河,西北望,废池春深入寂,不堪回首,零丁孤梦难续……但取丹心照,青史人寰世”。他面对高官厚禄眉都没有皱一下,他不愿,亦不想背叛祖国。
读懂了文天祥,我有了悔悟之心。
夏完琼,面对清军,用“毅魄归来,灵旗空际看”,表达了对清军的憎,对祖国的爱。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北不肯休”。是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是爱国……
读懂了他们,我愿回到祖国的怀抱。
给我一架桥,我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我最真诚的挚言。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 8
乡愁也许是一枚邮票,也许是一张船票,总而言之,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对祖国深沉的爱与思念。而今,余光中爷爷已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来表达我们对他深切的怀念吧。
余光中爷爷本是福建人,后来辗转到了台湾。然而他的这首《乡愁》感动了无数的华人读者,红遍了大江南北。诗中,诗人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心灵为之一颤。
当时他才22岁,却被国军所抓。离别前夕,余光中对家人说:“我会快去快回的,两三年的光景,我就会回来团聚。”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他一别大陆就是好多年,他的母亲在大陆这头,默默等待了漫长的半个世纪。大海无垠,海上没有一只扁舟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送回来。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头发,盼干了泪水,直至生命的尽头,依然没有盼到自己心爱的儿子。
他在《乡愁四韵》中深情的呼喊:“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他在《当我死时》中殷切地期望:“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这无不饱含着对大陆的思念,对两岸统一的渴望。
故而,我们要记住那位写《乡愁》的游子,记住他那满腔的爱国情怀。与其说他是“乡愁诗人”,莫如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诗人!
余光中爷爷的爱国情怀,应成为所有华人的内在气质,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 9
《乡愁》,篇幅虽短,所折射的情感却连绵不绝,一点一滴的思绪与相思凝聚成不朽篇章,余光中影响了一代人,不!严格的说应当是他所表达的情感。母亲与儿子,丈夫与妻子正如大陆与台湾,我很想知道莫非真的什么东西能分割两者。作为文人墨客,余光中毫不含糊,诗人的《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乡愁在新的时代新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所不行比拟的广度和和深度;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余光中更是无可挑剔,从诗文中可以体会得到他所表达的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诗文描述了一个青年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受,从小背井离乡,小时有的虽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粘连的是与母亲之间深深的思念,还有那不尽的乡愁!当青年长大的时候,按理说,在这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理应无忧无虑斗志昂扬拼搏向前。但乡愁又化作一张窄窄的船票,他在这头,妻子却在那头,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相思!无尽的愁苦。最终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乡愁唯一给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坟墓。再看看我们自己,虽然与家人仅仅只隔数里地,想到沧桑的父母还是不免有些伤怀。想到这,我想诗人的`乡愁里的伤感多多少少的与我们的情感还是有粘连的。一的剧烈愿望。我能清楚的感觉得到乡愁以其剧烈的抽象情感在引领者我们,这也正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前方是光明的。诗中表达了何其壮大的爱国情感,不禁又
让我联想到的屈原!哎,他们可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乡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他的浓重的归属感,渴望回来“母亲”的回抱。当然在诗中不行掩埋的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即使在耄耋之年也不忘落叶归根回来祖国。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 10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余光中本是福建人,大家一度认为他是台湾人。其实,他当年是被国民党押到台湾去的。原本以为只是两三年,便可重返大陆。可是,说好的两三年,却没了归途。亲人在望夫崖,在自己的生命尽头,一直在盼望着他的归来。可是,他们始终望不到归来的船只。海,是平静的,蓝得耀眼。这片美丽的海,依然见不到船只的踪影。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几十年前,亲人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军舰,慢慢远去。可是那艘承载着家人希望的军舰,却再也没有回来。想必诗人在台湾,也一定在远望海对岸的`这块大陆。可是他无法踏上祖国大陆的热土。漫漫长夜里,他只能感叹一句“今宵格外长”!
据历史介绍,当年蒋经国驱车到蒋府时,看见路边的一块石碑。上面写了四个大字“我要回家”,这是千万国民党老兵的心声。这四个字浓缩了他们浓浓的思乡情。遥望着故乡,眺望着远方,几位老兵在昏暗的灯光下窃窃私语。谈论的话题,是当年的家乡。而今时过境迁,那年的家乡早已坍圮,不复存在了。但他们仍然坚信“我牵挂着的家乡,就在那儿!”
殊不知,回家后,看到的是一片野草疯长的土地。泪眼朦胧中,诗人找到了自己以前的老房子。可是,他深深挂念着的母亲,却埋在了野草深处。此时此刻,思乡情随着母亲飞到了天堂。如果天堂能有思乡情,诗人就可以和家人团聚,将情感化为拥抱。
乡愁,让人无语凝噎。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 11
最初读《乡愁》这首诗,是在电视上听温总理读最后两句,当时觉得这两句道出了爱国志士对祖国统一的祈盼。这首诗浓缩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爱情、亲情、爱国情,婉婉道来,让人禁不住遐想诗句背后的故事,并对老先生人生经历中这些最难忘的情结产生共鸣。接着就迫不及待的再读一遍,才发现他表达出的这几种情结,原本就是当代普通中国人一生的经历。
有人说乡愁是一种文化,老先生描写的四个场景都让人联想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童年的邮票让人想起当时邮票作为新事物被大众关注(连小孩也参与其中)的邮票文化。船头的新娘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用同舟共济来形容恩爱夫妻的爱情文化。在坟头怀念母亲展现出中国人追思亲人的祭拜文化。浅浅的`海峡阻隔两岸让人想到中国历史上分久必合的统一文化。离乡的人乡愁,经过一个甲子的岁月,亲人的印象也许会变得模糊,但故乡的文化被代代相传下来,这种文化常常让散落海外的华人子弟不辞万里奔波,到炎黄故里探寻祖辈的足迹,最终形成一种华人特有的寻根文化。
短短的几句话,没有华丽的词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后四句每句都把乡愁比作一个具体的事物,形象生动,并用我在这头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头做进一步的描述(或者说是应答),这头和那头的呼应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间的距离,正是这时空阻隔的距离产生了无尽的乡愁。四句话的对仗也十分工整,让人想起唐诗宋词和对联的严谨。
这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普通大众的诗,也是寓意深刻的诗,所以注定要广为流传。有人说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我要说人生如梦,岁月如诗。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 12
在南国暖暖的春阳中捧读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的《乡愁》,我真正体会到了“读好诗文如饮醇酒,让人齿颊留芳”这句话的含意。席慕蓉将萦绕于心头的情愫,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让人沉醉,引人共鸣!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筑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起句比喻精巧,乡音如歌,如清远悠扬的笛声,在每一个有月光的晚上吹响,飘荡在游子的耳边,缠绕在游子的心房!试想一年四季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故乡,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诗人紧接着用了第二个比喻:“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筑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时光流逝,故乡的轮廓在游子的脑海中是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心头便会因此油然而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仿佛与亲人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朦胧的泪光中看不清对方的容颜。此句竟是如此的`传神,如此的贴切。“离别后筑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筑永不老去”,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写出乡愁的永恒,无论离开故土多远、多久,游子心中的那份思念将永远不老,永远鲜活如昨。品读全诗,我不由得为诗人精妙的连环的比喻喝彩!
余光中先生也曾作脍炙人口的《乡愁》诗,诗中用“邮票”、“船票”等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故园之思、家国之恋。相比之下,我认为席慕蓉的《乡愁》更含蓄隽永,更意味深长。诗人用巧妙贴切的比喻、清新飘逸的文笔,抒发内心深处那至真至纯的乡恋。那字里行间洋溢的诗情画意,如迎面吹来的缕缕杨柳风,如浅香飘飞的幽幽香茗,让人心醉神迷!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 13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别离——长大后的夫妻别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别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别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土。在这里,故土即母亲,母亲即故土。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波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载不动,许多愁。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土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土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构造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表达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 14
初中开始,我就不和姥姥住了,搬到了离学校较近的房子。
从前,因为爸妈工作忙,而且年轻,不会照顾孩子,所以我人生的第一轮,就全由姥姥带大。小时候的我,“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算是尝遍了,就没有姥姥不会做的菜,只要吃过她做的饭,你的舌头就绝不再是普通的舌头,而是“贪吃舌”。也正因为如此,我变得比其他小朋友都胖。想当年我出生三个月的时候,重量就已经赶超我妹妹现在一岁零三个月的重量。姥姥却还不嫌弃我,倒是怕我负重过大,把腿压弯了,连路都不让我走——得抱着。
渐渐长大,姥姥操心我的事反而更多,早上一定要扎麻花辫,或做各式各样美丽的发型。她开始教我礼仪,教我如何打理自己,晚上,她又会拿白醋给我泡手,再搓上蜂蜜,最后抹油,必须是从大洋洲来到的绵羊油。那精细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一个手模的护理。
后来,我走上荧屏走上剧院,她也不会错过我任何一次演出。同时也更加会注重我的形象和身材,给我熬了一种她所谓“秘方”——红豆汤。所谓红豆汤,听起来简单,制作起来相当困难,红豆、薏米、大枣、绿豆、花生、葡萄干、黑豆、一点点蜂蜜……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神秘组成成分,都是需要前一天晚上泡上,第二天再大火熬制两小时的,同时也配合着槐豆水,一粒一粒槐豆,都是我上学的时候她上树采的,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我,一个寒假瘦了八斤!这“秘方”真是管用,哈哈。
红豆,又名相思子,现在啊,我每天最想念的就是豆香里带蜂蜜甜味的红豆汤。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 15
离家有多少个风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个想家的黄昏;离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乡愁的延伸;离家有多少个曲折,就有多少次泪蒙双眼。再一次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思绪就再一次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如一只刚会飞的小鸟渴望投入蓝天的怀抱,用双翅划出自己人生的美丽弧线,却怕遇到狂风雨淋,一个带着慈爱的声音如一股强大的力量从您的嘴边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鸟,就勇敢地用双翅打造属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学会了飞。
如一匹刚会独立生存的小马渴望投入草原的怀抱,用双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却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坚韧无比的擎天柱从你的.眼中泻出:孩子,既然你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于是我上路了,当我不经意地回首时,我看到您滴落的泪,在屋舍的那根炊烟的伴随下,显得那样的真实,真实得让人感动,真实得让您苍老。
开始了离家的生活,失意时我想起您用锄头坚强地砍倒一个个葵花根如同不容阻挡地排除万难,于是我不再失意;成功时,我想起每一次您拉着那头黄牛从太阳里走出,如同平淡地送走今天,迎来明天,于是我学会了怎样对待成功;泪落时,想起您乡音浊重的话,男儿有泪不轻弹,使我知道我的泪是什么……
漂泊在异乡街头,没钱的时候最想家,也往往在这个时候问自己,当我有钱的时候我会是那个最想家的人吗?
会!我会的!家乡您在精神上给我如此之多,您让我学会了飞,学会了跑,学会了面对生活的种种,我无时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园。每逢佳节更是如此,但家乡的距离让我无奈,却想起席慕容的诗句:曾在绿树白花前,那样的轻易的告别,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梦归故里。
冒着淋淋细雨,走出两行走向家乡的足迹,我渴望有这么一天,这种渴望强大如山崩,庄严如死亡。
【余光中乡愁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乡愁》余光中03-07
余光中《乡愁》09-11
余光中乡愁03-15
余光中的乡愁09-09
乡愁余光中导学案07-06
余光中《乡愁》原文10-21
乡愁 余光中教案06-29
余光中乡愁教案06-27
浅析余光中的“乡愁”07-01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