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赏析

时间:2024-08-25 21:59:43 余秋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余秋雨《文化苦旅》赏析

  赏析,是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余秋雨《文化苦旅》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文化苦旅》简介: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的作品,是余秋雨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此书通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描写一代中国人心灵的纠结。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

  此书中有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一个景点都带给作者不同的感触和震撼。他触碰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见证自己国家一路走来深刻的历史痕迹。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作品赏析:

  《文化苦旅》是一本著名的文学作品,相信我们很多人都阅读过,它是余秋雨老先生的第一部散文合集,其中包含了历史、文化散文,还有的就是一部分回忆性散文。“文化苦旅”,就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其中一个“苦”字,抒发了余老对中华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传神逼真地透露出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写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细细品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是一部“苦涩的”文化史。

  余老先生,1946年出生于浙江,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史学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对于作者余秋雨先生,我们就不多作介绍。余老先生《文化苦旅》一书,是一部游记类的散文,与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比起来,其中的经历并不是那么的惊险,也并不像《千年一叹》、《行者无疆》里的亲身涉险,用平和的心和舒缓的游历,缓缓道出了中华文化的悠远和深意,作者鲜明地写出了文化的深刻内涵,用细腻的笔触把文化刻录的淋漓尽致。

  《文化苦旅》上下共有37篇,书中《道士塔》、《阳关雪》、《柳侯祠》、《莫高窟》、《白发苏州》、《江南小镇》、《风雨天一阁》、《上海人》、《庙宇》、《都江堰》、《牌坊》、《笔墨祭》、《信客》等多篇散文充满了灵性、悟性和责任,尤其是开篇的《道士塔》,但凡每一位中国人,读完之后,我们都会有一种愤怒——一种对王道士无比的愤怒和对当时中国官员的憎恨;我们都会萌生出一种伤痛——一种对中华文物损失的伤痛和落入外国人之手的辛酸。如今,我们还要到外国的博物馆才能看到古老的中国文物,就像英法联军掠夺焚烧圆明园一样,给我们无法弥补的伤痛。而这些,也许就是余老“文化苦旅”四字中文化之“苦”的深刻表露吧,体现了“苦”的缘由,“苦”的所在,“苦”的境遇。

  《文化苦旅》,开创了“文化散文”的先河,引领散文走向了新的高度,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赏读《文化苦旅》这一文学名著,我们能够看出余老突出的写作艺术和技巧,还有整齐的语言和精心的对比参照;散句、对偶、反复、顶真、回环、排比、比喻等和心理、环境、动作、肖像描写等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使文章伸缩有度,进退自如,语音感染力强烈,概括完整大气

  《文化苦旅》的思想精魂就在于一个“苦”字,在内容上鲜明地表现为对于我们五千年的古老文明的深刻反思和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人格生动的体现。在我们对古中国文化拥有一种“苦涩”的感受之外,我们还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深感自豪、敬重和无限的热爱之情。

  《文化苦旅》的思想核心在于一个“苦”字,那么“苦”之所在呢?有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我觉得具体而深刻。“文化苦旅”之“苦”表现为:第一,中国文化历史命运之苦;第二,中国文人的艰辛之苦;第三,进行文化探索的历程之苦。以上几方面的“苦”,深刻地体现出中国文人和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可能这些就是余老先生《文化苦旅》标题构思的用意所在吧。

  余秋雨老先生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他用简洁的文字,把中国文人、中国文化,缓缓地向我们到来,我们不仅能够学到余老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广阔的构思空间,我们还能了解到古老的中国文化,更深一步的体悟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看完《文化苦旅》一书之后,你会感叹道,原来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身后竟会有深层的含义。文中的风景名胜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灵上的向往,还有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

  分析了《文化苦旅》的鲜明特色和优点之后,可能在我们品读余老先生著作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文中的一些地理、历史、文化知识产生一定的模糊性,可能是我们缺乏那一方面相应的知识,也可能是余老先生表述方面的纰漏和不明确。赏读完这本文学作品,我体会到了,我们中国很多人缺乏的是一种忏悔意识,对所犯下的错,没有抱太大的遗憾,仿佛是理所当然的,不仅仅只是诸如王道士之类的一类人,也不只是余老先生时期的没有忏悔意识的人,还包括我们现在大多的中国人缺乏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对文学作品的赏读只是过后就完了,没有做深刻的反思,也没有具体的行动。

  深埋了千年文化的故土,我们就在上面行走,也许我们应该背起对中国文化满满的疑虑,伴着文学名卷悠远的气息,亲自去这辽阔的土地,品味这深厚的文化,探寻文化灵魂,探寻这“苦”之缘由,“苦”之所在,“苦”之境遇。

【余秋雨《文化苦旅》赏析】相关文章: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简介07-21

余秋雨文化苦旅原文09-15

余秋雨文化苦旅阅读心得10篇08-21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09-06

余秋雨《道士塔》赏析09-06

余秋雨阳关雪原文及赏析10-16

余秋雨《柳侯祠》赏析05-19

余秋雨《霜冷长河》简介及赏析09-14

余秋雨《沙原隐泉》赏析06-13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心得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