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设计【汇总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寓言》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A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读正确字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了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a.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b.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c.出示句子,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写词。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B案
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纪昌学射》
1.读课题,懂得课题是什么意思吗?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2.请带着你要了解的问题读课文。
自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读生字。
2.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请补充好题目:纪昌学射;纪昌学射。
汇报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讲述主要内容时,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予提示: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2.交流对课题的补充情况,并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所填词语的意思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可能填写:“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等,结合这些词语,说说从哪看出来的,重点指导读好第二、三自然段。
体会寓意
1.谈一谈,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总结:纪昌学射这个故事,真的是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了,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
学习生字,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交流关于扁鹊的资料
板书课题,引导阅读
1.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扁鹊是著名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扁鹊的故事──板书课题《扁鹊治病》。能猜猜他治病的结果吗?
2.那么,扁鹊为谁治病,结果是否如你们所料呢?
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检查读课文,汇报主要内容。学生汇报主要内容时,做以下板书:
蔡桓公神医扁鹊
全身疼痛──死了无能为力──跑了
2.细读课文,请写出这个有违常理的结果的原因,能写几条写几条。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先在小组内交流原因,形成小组意见;再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出主要原因,小结:小病是觉察不出来的,觉察出来已经晚了;小病不治终将酿成大病,即使是神医也救不了命;听到医生说自己有病,就不高兴;不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对自己是十分不利的。
2.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尤其是扁鹊和蔡桓公四次相见的段落。
3.如果有其他疑问,可以提出来讨论。
学习生字,书写练习
总结拓展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这样优秀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余时间读一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能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寓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指定的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
2、学会寓言,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用自己的话来将这两则寓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三、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6、教师示范。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四、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刻舟求剑
不小心掉
不着急刻记号
不慌不忙船靠岸捞剑
第二课时:
学习《揠苗助长》
1、指导学生自读自学课文,了解故事大意。可提示如下:自己读课文看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根据故事想一想文章题目“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不认识的字要看课后的注音,或查字典。有不懂的地方,问问同学或老师。
2、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质疑讨论。
3、引导讨论说明寓意。
结合课后第二题的第二小题,组织学生讨论和想像说话。
4、指导做好字词练习,把生字写正确,理解和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原因:巴望禾苗长快一些
揠苗助长做法:把禾苗往高里拔
结果:枯死
寓意: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会把事情弄坏
《寓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能说说!
2、这位刻舟求剑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丢失的剑?这个故事讽刺了──
3、像这样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讽刺一些人,说是寓言。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第九课《寓言两则》
二、题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则是讲道理。
2、则的意思是?(篇)
3、这两则寓言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是讽刺了哪种人。先来研究第一篇,跟着我一起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初读课文
1、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讲课文,了解故事。
2、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听了同学讲的故事,课题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从课中文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牢”吗?
4、牢的愿意是指关性口的圈,而课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课意,再去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的句来概括课题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头羊,都是怎么丢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⑴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⑵ “窟窿”:注意“窿”读轻声;记字写字;理解字义──洞。
⑶因为__________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⑴这回丢的原因是什么?
⑵依然是那个窟窿惹的祸。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那么地怎样?(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啊,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吧。
6、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
五、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就()。
4、所以在“亡羊补牢”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未为迟也(为时不晚)。
5、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现象,联系生活的实际,四人一小组说说看。(环境污染、防眼近视……)
六、认读生字
1、本文还有几个需要识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书写提醒。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第二次
丢丢
不补赶快堵
又少再没丢
未为迟也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补牢》的寓意,知道只要(),就()。
2、本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另一则寓言,板书:南辕北辙
3、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吗?来说说看(师适量补充)
二、了解故事
1、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这位要去楚国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吗?
3、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三、精读故事
1、楚国在南边,这个人却要往北走,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劝。找出他与朋友的对话,同学一起来读读。
2、分角色读。点评(读出了朋友的不解、诚恳,读出了他的固执……)
3、用上“虽然……但……”这个名式来解释一下,这个人到不了楚国的原因。
(虽然他的马跑得很快,但离楚国越来越远)
4、朋友一连串的问题也没有让这位固执的人方向,只能看着他越走越远,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5、看着越走越远的`车夫,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一个故事。想听听吗?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2、古人还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故事:
出示: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读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几千年前的故事,你来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说说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领会你所说的故事说,含着一个怎样的道理。
2、听了这么多的故事,的确让我们受益匪浅。在生活中,这些道理将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明智。
《寓言》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两则寓言,是两个成语故事。每则寓言的题目,各是一条成语。《南辕北辙》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这则寓言按内容可分两层。第1层是故事部分。那个要到楚国去的人,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他却坐着马车往北“飞跑”,说明他的行动和目的相反。当朋友提醒他的时候,他却边说了3个“没关系”,表明那个人极不虚心。自恃有3个优越条件,忽视“方向”这个根本问题。第2层是作者的议论。“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点出了那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谁者知道”,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越……越……越……也就越……”前面3个是条件,后面是必然产生的结果。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就会转化为不利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楚国会越远。
2. 《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用300人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混在中间充数。“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写出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人们常常用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行家里面凑数,或不好的东西混的好的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会复述《滥竽充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寓言;初步掌握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是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揭示寓意对小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要求说得对。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理解第1则寓言。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寓”是“寄托、隐含”的意思。“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某人道理或某种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学习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尤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2.出示第1则寓言: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辕”和“辙”各是什么意思?
(辕:车前头夹牲口的两种长木。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南辕北辙”就是说车头向南,但车轮向北行。这是怎么回事呢?
3.自学课文,找出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概括人物特点。
(1)《南辕北辙》写了人物的几问几答?
朋友坐车人。
上哪儿去?到楚国去。
怎么不是往北走?我的马跑得快。
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我带的盘缠多。
(2)朋友是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
(3)坐车人为什么下听劝告?
(4)这三个“没关系”说明什么?从他的四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5)指导朗读。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坐车人错在哪里?(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说明什么?(说明哪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
“谁都知道”表明了什么?(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
“越……越……越……也就越……”前三个“越”是条件,后一个“也就越”是必然产生的结果。坐车人的恃拥有三个优越的条件,却忽视了应向哪个“方向”跑的最根本的问题。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转化为不利的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也就越远。
(3)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首理?
5.齐读这则寓言。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理解第2则寓言。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南辕北辙》
2.学习《滥竽充数》
自读课文,想想:
(1)“充”是什么意思?
(2)齐宣王时,南郭先生为什么“充”得了?齐泯王时,他为什么“充”不下去了?
结合理解“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3)从课文中找出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序数。)
结全理解“装腔作势”。
(4)人们常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3.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4.想想,南郭先生逃回家以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5.作业:续写。
《寓言》教学设计5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学习新课
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
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三、拓展学习
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中种田人那样的人?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点什么?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课文。
引导学生总结这则语言的含义。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弄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
2、说说《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1、自由读课文。
根据题目大致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理解“亡”丢失。“牢”这里指羊圈。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3、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那个养羊人为什么丢了两次羊?后来为什么没再丢羊?
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4、评一评:你对这个牧羊人有何评价?
5、感情读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接下来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个故事。
养羊人丢了羊他什么态度?我们在朗读时怎样把他满不在乎的样子读出来?第二次丢了羊他非常后悔,并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决定改正过来,怎样把他这种后悔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加以点拨)
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组里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四、拓展活动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类似的问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小组内展开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讲给小组同学听,并提出改进设想。
五、总结。
教后小结:
我们主张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包括时间、空间和锻炼的机会等。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包括读的权利,写的权利,交流的权利、讨论的权利、评价的权利等。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评价那个牧羊人,学生谈得头头是道,对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这种效果远比问学生:你懂得了什么学生感兴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保证教学扎实有效。
寓言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寓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同学们很喜欢,谁能说一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说)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指名背)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板书课题。株、待二字带拼音)
株指什么?待又指什么?这则寓言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确立学习目标
(或出示上节课学习目标投影、由学生自己订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全文
1.提出自学要求,布置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守株待兔的.意思。
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株:树根或树桩。待:等待。题目的意思是说:守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到死的兔子。)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守株待兔》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二自然段。
(1)过渡:那只兔子是怎样死的?
(抓住不知怎么的、一头撞到,理解兔子撞桩而死完全是偶然的。)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试读)他为什么这样乐滋滋的?(没花一点儿力气、自捡)他还会想什么?(启发想象)能读出这个种田人此时的心情吗?(试读)
2.第三自然段。
(1)如果你碰到这种事该怎样想,怎样做?
(事情完全偶然,不必专门等这件事再发生,该做什么事做什么事。)
(2)这个人是怎么做的?(整天坐在,等着,看看有没有)
当时他会怎么想?(着急、盼望、失意。)学生想象。如果你看见了,会怎样劝他?
3.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对事情的这个结果你感到怎样?(可笑)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读)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讨论:《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要主动地努力去做。)
2.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就是从我们所学的这个寓言故事中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3.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发生过?你是怎么做的?以后应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分四个步骤:(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指导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3)借助媒体,生动形象地描绘。(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两则寓言。通过学习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正确的处事态度: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探究活动
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拓展,再次体会寓意。
《寓言》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两则寓言,是两个成语故事。每则寓言的题目,各是一条成语。《南辕北辙》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这则寓言按内容可分两层。第1层是故事部分。那个要到楚国去的人,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他却坐着马车往北“飞跑”,说明他的行动和目的相反。当朋友提醒他的时候,他却边说了3个“没关系”,表明那个人极不虚心。自恃有3个优越条件,忽视“方向”这个根本问题。第2层是作者的议论。“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点出了那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谁者知道”,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越……越……越……也就越……”前面3个是条件,后面是必然产生的结果。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就会转化为不利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楚国会越远。
2. 《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用300人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混在中间充数。“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写出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人们常常用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行家里面凑数,或不好的东西混的好的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会复述《滥竽充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寓言;初步掌握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是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揭示寓意对小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要求说得对。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理解第1则寓言。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寓”是“寄托、隐含”的意思。“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某人道理或某种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学习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尤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言行,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2.出示第1则寓言: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辕”和“辙”各是什么意思?
(辕:车前头夹牲口的两种长木。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南辕北辙”就是说车头向南,但车轮向北行。这是怎么回事呢?
3.自学课文,找出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概括人物特点。
(1)《南辕北辙》写了人物的几问几答?
朋友坐车人。
上哪儿去?到楚国去。
怎么不是往北走?我的马跑得快。
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我带的盘缠多。
(2)朋友是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
(3)坐车人为什么下听劝告?
(4)这三个“没关系”说明什么?从他的四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5)指导朗读。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坐车人错在哪里?(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硬要”一词说明什么?(说明哪个人不顾客观实际,坚持错误。)
“谁都知道”表明了什么?(表明事情很清楚,人人皆知,无可怀疑。)
“越……越……越……也就越……”前三个“越”是条件,后一个“也就越”是必然产生的`结果。坐车人的恃拥有三个优越的条件,却忽视了应向哪个“方向”跑的最根本的问题。整个方向错了,好的条件也转化为不利的因素,条件越好,离他要达到的目标也就越远。
(3)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首理?
5.齐读这则寓言。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理解第2则寓言。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南辕北辙》
2.学习《滥竽充数》
自读课文,想想:
(1)“充”是什么意思?
(2)齐宣王时,南郭先生为什么“充”得了?齐泯王时,他为什么“充”不下去了?
结合理解“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3)从课文中找出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序数。)
结全理解“装腔作势”。
(4)人们常这个寓言故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凑数。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3.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4.想想,南郭先生逃回家以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5.作业:续写。
《寓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识字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呢?(学生说)这些寓言故事简短有趣,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3、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画出生字词。
2、讲讲大致内容。
(一个种田的人想出了一个让禾苗长得快的办法,他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最后,他的禾苗全枯死了。)
二、合作交流
1、出示生字。
2、自由拼读。
3、组成小组自行解决读音问题。
4、拼读音注意点:
寓、焦、喘
5、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三、品读领悟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5、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四、巩固延伸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五、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巴望终于结果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寓言》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竽、郭、腮、彻、械”等5个字,会写“滥、竽、宣、超、编、腔、混、雅、彻、械”等10个字。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幽雅、彻底
2、朗读课文,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难点:学习灵活运用这两个成语。
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说说怎样学习寓言故事。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则寓言故事,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认读,想办法识记字形。再画出新词,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齐宣王编排蒙混过关
(2)理解词语:
滥竽充数: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竽,一种乐器;充数,凑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次的充作好的;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
装腔作势:腔,腔调;势,姿势。故意装出某种腔调,做某种姿势,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待遇:本课指报酬。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寓意。
1、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却混到乐队里,最后还是露出了马脚,只好偷偷逃走。)
2、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文,针对课文内容,你能提出哪些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问题。
(1)小组内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梳理问题)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么滥竽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3、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1)……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解决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引导学生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然后指导朗读并表演,体会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
3)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
(结合上文的讲排场来理解。)
4)后来,齐宣王死了……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解决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4、分析人物,揭示寓意
(1)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或类似“滥竽充数”的事吗?说一说。
(4)引导学生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其他的意义。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也希望同学们要有真才实学,因为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不要做第二个“南郭先生”。
2、假如,同学们现在碰到了南郭先生,你会怎样对他说呢?
五、布置作业
1、小练笔:南郭先生偷偷地逃走了,可是,却有些让人担心,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用现在的.说法是“下岗”,下岗后的南郭先生会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帮他出出主意吧!题目:南郭先生下岗以后(也可以自拟题目)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
宣王——三百人——混
湣王——一一听之——逃
虚伪必定原形毕露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板书;邯郸学步)
2、谁知道成语“邯郸学步”的意思?
(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自己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幽雅彻底机械姿势顽固
(提醒学生注意:“械”字不要读成“ji蔓彻”字不要读成“qiè”)
(2)主要内容:燕国有一个人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最后新的走法没学会,自己原来的走法全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提出来。
2、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个燕国人为什么要到邯郸去学步?
(2)这个燕国人是怎样学步的?
(3)这个燕国人到邯郸去学步的结果怎样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3、讨论问题,理解课文(教学方法步骤同第一则寓意言)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燕国人学习走路的样子,揭露这个燕国人虚伪的心理和他自食其果的下场)
(1)分组学习,研究讨论课文相关内容。
(2)全班交流,透彻理解课文。
(3)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板书:盲目跟随别人终将自食其果)
四、拓展延伸
1、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演完后,模仿记者采访:“燕国人”。
2、请你展开想象,学走路的燕国人爬回去后,人们会怎样议论他呢?就请你续写这个小故事吧!
五、布置作业
1、结合《邯郸学步》的故事情节,编写课本剧。
2、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邯郸学步
一进城学
过了几天不进步
一段时间不会走
盲目跟随别人终将自食其果
【《寓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精选]《寓言》教学设计07-07
《寓言》教学设计04-03
(精选)《寓言》教学设计04-03
《寓言》教学设计01-30
(经典)《寓言》教学设计07-04
《寓言》教学设计[合集]05-16
【精华】《寓言》教学设计06-04
《寓言》教学设计资料06-04
《人生寓言》 教学设计10-12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