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文体特征和解读要点
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它是人民的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寓言的文体特征和解读要点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寓言的概念和特征
(一)什么是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第1544页)
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具有用故事来帮助说理文体元素。《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都是出自先秦散文。
《伊索寓言》是外国文学中早期寓言的代表作,大部分是拟人化的动物寓言,少部分是以普通人或神为主人公。
(二)寓言的特征
寓言一般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常常蕴深刻哲理于浅显语言和生动故事中。寓言结构简单却富有表现力,一般具有明显的讽喻性和教育性,常用比喻、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它的故事情节多为虚构,主角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2个角度理解文体特点。
1、浅与深
寓言故事浅显,道理深刻,它是“穿着外衣的真理”(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夫语),这个“外衣”就是故事,“真理”就是蕴涵在故事中的道理和生活经验,为了让一些生活经验和道理能让人明白,寓言常借用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和情节,用讲故事和谈话的风格娓娓道来,故事浅显,但道理深刻。
2、趣与理
著名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个怪物,当他向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他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中,生动活泼的故事与深刻的道理和谐统一,它的趣为理服务,它的理通过趣来表现。
二、寓言的解读要点与方法
(一)解读要点:寓意,方法:通过分析内容和形象来完成
寓言是寄托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一种简短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有人说寓言是“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
寓言的寓意有的在作品中直接说出来,有的则隐含在文字背后,让读者通过思索找出来。
无论在文中点明寓意与否,象征、夸张、拟人的手法都是寓言作者常用的,他们通过塑造形象,营造情景,把想表达的意思寄托在这些形象和情景中。
比如《揠苗助长》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的农夫形象,将“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寄托在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上。解读时,认识这个人物,在头脑中建立这样一个农夫形象是教学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农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读、想、说、悟。
以内容为载体,以形象为媒介,紧扣文本,领悟寓意,是寓言解读的一个要点。
(二)解读要点:语言和结构,方法:通过分析表现形式来完成。
一般说,寓言的语言多是直白如话、朴素简洁的,而这些简洁朴素的语言文字,通过细细地揣摩,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也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揠苗助长》中写道:“他巴望(盼望,眼巴巴地盼望,一种急切的盼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里去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细读文本,体会带点词的意思,感受农夫盼望禾苗长大急切。课文接下来写了农夫的动作和语言:“他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感知农夫的努力和辛苦,从“兴致勃勃”中体会农夫劳动后的欣喜、满足。在充分解读语言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人教版的《南辕北辙》,采用一问一答对话的形式,每句问答独立成段,没有复杂的结构,没有华丽的词语,甚至对人物的语言都没有任何修饰的成分,可谓简约,但它采用白描的手法,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成功塑造了一位不听劝告、固执己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方向不对,行动与目的会完全相反的深刻寓意。
解读寓言的两个支点:儿童立场和成人的视角
儿童与成人看寓言的角度会不同,在儿童眼中,寓言就是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但故事承载的道理却是成人有意识注入的。我们在教学中,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讲故事,让学生通过对故事的内化,悟出其中的道理。
比如,在《狐狸和葡萄》中,以下的处理方式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师:狐狸先生的这句话,已经成了世界性的俗语——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假如,葡萄架上有一只麻雀看到了这一幕,告诉狐狸说,这葡萄是甜的,狐狸会怎么说呢?
生1:无论葡萄多甜,狐狸总是吃不到,他会说:甜的就甜的呗,我这几天牙齿疼,我才不要吃呢。
生2:这葡萄被小虫子咬了洞,吃了会肚子疼。
生3:不可能,这葡萄一定是酸的。
师:看来,这个酸字,你们读懂了,酸葡萄心理就是这样的。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狐狸,有个名人伊索先生知道了你吃葡萄的事,写寓言讽刺你了,狐狸又会怎么说呢?
生1:伊索先生,你太不理解我了,我要是能吃到葡萄,干嘛还这么说啊。
生2:唉,伊索先生,我这么说,不是为了心里好受一点吗?
这样两个对话的层面,将文本的寓言情境迁移到生活情境,层层深入地揭示“酸葡萄心理”的内涵,立足儿童立场和成人的视角,巧妙地完成文本和生活的对接与迁移。
寓言的体裁特点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本质上属于一种类比想的间接表达。
在中国,寓言注定是一种弱于并低于历史的写作,因为它是与先秦哲学家的佚事寓言写作相联系的。其源头是非儒家的道家“异端”。然而寓言式阅读又是儒家文人的常见阅读模式。在这模式中,读者意识到故事的小说性质,因而不把它看做真实的历史。这些小说真正具有意义是在其说教和哲学的层面上。它们可以为读者带来一堂道德课。关于奇异梦境、蚂蚁、狐狸或龙的故事都不会被认为是真实的,尽管它们也许都貌似使用了一些历史修辞的技法。一旦不属于历史真实范畴,那它们就只能属于寓言的范畴了。比如《南柯太守传》和《枕中记》可以被读成一个道家的寓言,它们旨在暴露儒家所追求的忙碌人生是无意义的,从而指出真正的道的所在。同理,《毛颖传》也可以被读成儒家的寓言,讲的是臣子与国君的关系问题。它批评国君在对待这个年迈而忠诚的臣子时表现出的无德。对一个富于攻击性的儒者来说,道家与佛家的寓言仍然是不可接受的。同时,“寓言这一术语在传统中国批评中并未得到广泛的接受。”
如果一个故事既不能合理地读成历史,也不能读成寓言,它就是无意义的、微不足道的、怪异的、误入歧途和颠覆性的。这就是许多小说叙事的命运,因为它们不能在官方文化符码中得到理解。这样,我们触及了“幻想”这一问题,它意味着对文本和阅读过程的一种不确定态度。
寓言和其它体裁的比较
童话与寓言
一、相同点
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故事都是假托的、创造的、幻想的,都可以采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来充当故事的角色,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也都富有教育意义。
二、不同点
1.篇幅大小
童话情节比寓言更丰富、更多变化,更生动有趣,结构也更复杂,所以它的篇幅较长,长篇可达数万字,短小者一般也一二千字;而寓言的篇幅一般较为短小,结构单纯,语言朴素,幻想的程度也较轻。
2.写作对象
童话的结构比较曲折,能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幻想也比寓言更为丰富、奇特。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它描写的内容,表现的生活,都照顾到儿童的知识范围和心理特点,所运用的语言也易为儿童接受。
3.表现重点
寓言着力表现内含的讽喻和教训,重在思想,有的寓言在开头或结尾就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告诫的意思。而童话则重在刻画形象,教训意味不那么强,教育意义往往寓于整个故事之中,不直接点出来,科学童话则重在知识的传播。
4.情节结构
寓言的故事比较简单,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要求塑造性格鲜明的拟人化形象。童话在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有较高的要求。
5.幻想法则
童话的幻想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与现实的结合也必须和谐、自然,使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而寓言则不那么严格,如《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垂涎于葡萄,改变了原来食肉的习性。这个寓言赋予了狐狸“人”性,却违犯了狐狸的“物”性,这在童话中是不可以的。
成语故事与寓言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
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
在收编成语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进去,并且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
说白了,成语固有合适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比如一个班,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运动,有人既喜欢音乐又喜欢运动,那么喜欢音乐的人就是成语故事,喜欢运动的人就是寓言。
寓言故事的特点是形象生动,人物活灵活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成语故事必须以一个成语作为题目,以它为中心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与寓言故事有相似之处。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精华。成语的用语特点是: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音韵和谐、寓意深远。
写寓言的方法
1.通过理解寓言含义、熟读寓言作品来做好写作准备
什么是寓言?《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寓言”的: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成语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隐含着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
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
2.怎样才能写好一则寓言
首先要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我国的寓言名篇《自相矛盾》也是如此,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就直接由这则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由此可以看出寓言的故事魅力是何等重要。
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道理就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可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让它们来到你的故事中,演讲出一个富含某种哲理的故事。但是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能有悖常理。故事既要短小又要趣味盎然、新鲜活泼,才能吸引人,让读者在笑声中有所获益。
其次,一个简单明白的道理是寓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蕴含一个怎样的道理,既要联系到作者的主旨,也要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决定。
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创作的灵魂,就好似人类必须要有思维一样重要。在寓言创作中寓意是一根看不见的线,大多数时候,这根线并不会直接在文字中体现。但是,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如古代作品《东施效颦》就很有代表性,它的寓意并未直接体现在文字中,但是读过的读者大都体会到东施效颦、欲盖弥彰的效果。而我们写寓言可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讲一些浅显的生活道理。例如:教育大家要尊老爱幼、热爱劳动、不说谎话的道理,也可通过寓言给大家讲一些生活常识,教会大家遵守交通法则,正确使用水、电等。
小朋友们由于缺少生活经历不容易写出哲理深刻的寓言。但寓言一定要有一定的道理、现实意义或教育性。
【寓言的文体特征和解读要点】相关文章:
狐狸和狮子的寓言故事03-21
狐狸和狮子的寓言故事 狮子动物的寓言故事03-02
伊索寓言故事大全伊索寓言牛和蛙的故事04-11
鳄鱼和猴子寓言故事03-24
蚂蚁和蝉寓言故事03-23
老鼠和大象寓言故事02-27
布谷鸟和公鸡的寓言故事04-02
李白和李黑寓言故事08-04
韩愈师说的文体知识11-03
骆驼和小兔子的经典寓言故事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