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寓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寓言教学反思1
《寓言两则》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能在这样大型的活动中执教实是荣幸之至,非常感谢我们的团队——钟玲玲名师工作室,非常感谢此次磨课的刘海燕老师、夏叶芬老师和陈珊静老师,她们总是无私地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帮我抠,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纠正……
本次执教过程总体较顺利,基本完成预期教学任务。但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朗读指导还欠火候
整堂课中的朗读指导平平,尤其在读那个人喘气地说时的句子,课上先由学生读出筋疲力尽的感觉,接着老师示范,加上喘气的动作,再请学生读时,这位学生仍未读到位,应继续引导:一起做做喘气的动作,带着这个动作往下读,学生练到位,最后指名读,这样效果会更好,而不是为了赶时间而不顾学情。
二.学法引导欠落实到位
本课中有三处需要落实的学法引导。第一处,在学生找到“揠苗”意思的语句后连起来说题目的意思,指出借助文中的语句理解课题这一学法。第二处,通过比较有无“好像”,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奇妙,加一个词语,句子意思发生了改变。第三处,引导学生借助黑板上重要的词语大概地讲讲故事的内容后,未指出回家可讲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可能导致寓言这种故事类的`题材把握不到位。因为中高段都有复述故事的要求,可在此做铺垫。
三.课堂把控能力不够
课前,由于向学生强调过上公开课需要注意的事项,结果导致大部分学生放不开,稍微胆小一些的都怕说错,担心会给客人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再者,执教时,由于自己也非常紧张,没能照顾学生的情绪,过于注重自己的预设。什么时候学会了享受课堂,什么时候就离优秀教师不远了。
虽然本次执教已告一段落,但在实际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把握学段目标,践行品质课堂之路永远不会停歇。
寓言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同学们在自由学习的过程中圈出不认识的字。又在同桌的互读中认识了生字,在学生的汇报中,学生积累了词语,“赞不绝口、奇怪、惊呼、张牙舞爪、腾空而去,”并在学习活动中理解了词语,在读书的过程中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整堂课中,使我感受最深的亮点,那是孩子们在理解“赞不绝口”这个词语时采用了表演的方式,不用多说一句话,通过同学们的表演很快理解了赞不绝口的意思。我领悟到表演活动是孩子们的天赋,即能增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达到理解词语的效果。再有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我在进行对比时这样问道:假如你是有眼睛的龙,你想什么?说什么?有个孩子这样说:“啊!我看到了人们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我看到了房屋,我还看到了高山,我看到了大海,我看到了美丽的世界,课后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我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孩子们即掌握了字词,又理解了课文内容,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认真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仅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加强学生对老师的对比,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寓言教学反思3
寓言,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给人以启示。寓言像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中,去感悟生活的内在意义。我们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前提下,品味寓言的语言,感受寓言的简洁美、内涵美和语言美。
本课的三则寓言,表面上看浅显易懂,我采用了短课文长教,浅课文深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品出内涵,品出味道。
1、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比如,经过“垂”和“挂”的比较,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只有“垂”字最为恰当地表现了沉甸甸的成熟了的葡萄缀满了葡萄藤的景象。小学生通过品词品句,领悟了语言文字的优美。
其次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归纳出伊索寓言的'特点。更进一步要求,根据其特点,开动脑筋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来改写、续写、编写寓言。那就惟有老老实实、扎实实地做到“读书为本”。所以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道理的领悟
通过品读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这样更感性一些,能上得更有语文味。在课堂评价语言上,我更注重了倾听和及时评价,更注重抓住细节,不同角度地评价。评价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减少了平日里比较随意的评价
2、充分发挥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
如《狐狸和葡萄》一课,狐狸会想尽办法吃葡萄,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
有的学生说: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有的学生说:它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有的学生说: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还有学生说: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欣喜,然后我再让学生体会狐狸此时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铺垫之后,故事的寓意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来了
3。注意故事对比。
《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4、改编故事,深层消化。
在学完《牧童和狼》这一则寓言以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撒谎”的小故事,写一篇令自己反省的短文,注意学习寓言的语言之简洁美、内涵美和语句美。“读”“写”是紧密联系的,在读中学写,把读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及时运用到写作之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又一重要责任。
寓言教学反思4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根据《庄子.秋水》中的相关内容改写。课文通过简短而传神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小鸟飞到井边喝水,与青蛙发生了争论。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说天空无边无际。小鸟很无奈,只能请青蛙自己跳出来看一看。
寓言揭示了一个道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坐井观天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眼界狭窄、所见有限,井底之蛙则比喻那些见识狭窄、目光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逐一出示问题:青蛙和小鸟总共有几次对话?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谁说的对?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问题答案,既训练了读,又解决了问题。在学习第二次对话时让学生通过实验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个问题。本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学习第三次对话时,学生对青蛙的“笑”和小鸟的“笑”的含义的理解上不够到位。识字方式相对单一。
寓言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由《掩耳盗铃》和《守株待兔》两则寓言组成。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这样的小古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示范朗读,加强指导。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老师先示范,再从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方面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练习,吧句子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句意打下基础。
二、联系注释,理解句意。这两则寓言语言浅显易懂,加之大多数学生对这两则寓言故事较为熟悉,只要能利用注释,完全理解句意。这也是学习古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而学习本文时把这一方法渗透到学习得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理解了句意和故事,另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习古文并不难,保持兴趣。最重要的是掌握的学习古文的方法,不仅得到“鱼”,也得到“渔”。
三、注意拓展,扩大视野。学完本文,学生不仅明白了故事,更明白了文中的道理。对这样短小隽永的'寓言故事一定很感兴趣,因而可以补充一些或让学生搜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让学生按照本文的学习方法阅读、品味、感悟,那么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真正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结合。
寓言教学反思6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2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是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习的层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这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学生所回答的结果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直接说出了当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就应该把羊圈修好。此时我表扬学生后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走,不能表现出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果此时让学生将老师的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会更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所说明道理的理解。再有,学完这个故事以后,如果让学生全文品读理解,会给学生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想渗透。
寓言教学反思7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学苦练的纪昌。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我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应,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我让学生先找出描写蔡桓公和扁鹊表情、神态、动作的词句读读,然后让他们通过这些描写想象蔡桓公和扁鹊的心理活动,再把自己想到的补写在书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想象合理丰富。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让学生进入课文中去,在写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
寓言教学反思8
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伊索寓言》中的《牧童和狼》以及《蝉和狐狸》。
上完课觉得今天的课前半节上得很顺利,也就是《牧童和狼》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很顺。而第二则故事稍微逊色一点。主要是感觉教师的教学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方面存在一丝不融洽。反思一下,觉得主要问题在于教学设计。
第一篇故事的教学,采用顺着课文的叙述顺序来进行。一段一段导读下来,重点的地方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指导好朗读。寓意的理解随着故事的结束自然领悟。这样教学的好处是顺文而导,水到渠成!学生理解和接受得较好!而且整个感受文本的过程,是随着作者的叙述,学生饶有兴致地读下来,学生学得有兴趣,感受收获颇多!
第二则故事的教学,我采用直奔主题的方法。首先揭示表述寓意的一句话,“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让学生默读全文去找一找,文中的“蝉”从哪些人的灾难中吸取了教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对于寓意的理解也基本上结束了。但在反馈环节中,我却明显感受觉到学生对于寓意的理解是不到位的。反思一下,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只是在寻找答案,缺少了品位语言的过程,没有了完整感悟文章的.过程,因而显得枯燥无味。况且这些答案学生一读文章也能很快地知道了,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同时,由于打乱了课文的叙述顺序,学生对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也不是特别明了。由此看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直奔主题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我想:今后对于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文章,采用顺文而导的方法会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感悟语言!
授课是为了引起学习者的知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共鸣,还是为了教学环节的花哨,过程的与众不同?值得我们思考.
无论什么,过程总是最美。有时直奔主题的不仅仅是教学,还有为了一些目标而一大步浮躁的踏过生活。在寻找人生明亮的位置时,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一路最美的风景。美丽的,就在眼前,就在我们稍稍侧目的那一瞥里。
寓言教学反思9
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式文学作品这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有同名歌曲和音乐专辑。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宋人揠苗》、《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汉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鹬蚌相争》、《东郭先生和狼》等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寓言名篇。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
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寓言教学反思10
课前,我先请学生回顾了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惊弓之鸟》,并让他们回顾:从中他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接着引入新课,形成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医术高超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且人物对话较多,因而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然后揣摩人物的想法,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在熟读课文之后,我请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然后梳理提出的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针对“纪昌学射箭,为什么花那么大功夫练眼力”这个问题时,我问学生:“从哪儿看出纪昌花大功夫练眼力?看准目标不眨眼和把小目标看大与射箭百发百中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我又问:“练眼力可以说是射箭的基本功。学射箭如此,学其他技能也要练基本功吗?你能否举例谈一谈,比如游泳、骑车、使用电脑……”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另外我还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有学生指出纪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恒心、毅力和老师指导有方分不开。在学习《扁鹊治病》时学生对蔡桓公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有些人谴责蔡桓公自以为是,讳疾忌医;有些人又说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不加劝谏,所以扁鹊才得不到信任;还有的说,扁鹊坚持真理的品质值得学习。
寓言教学反思11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三、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
寓言教学反思12
第三单元的2篇讲读课文,都是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学习寓言故事,大部分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讲述的道理。
这两篇课文我都是从课题导入的,从课题设疑,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课文分析中,主要抓住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里变化,进而总结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特别是学习《狼和小羊》一文时,男生读狼说的话,女生读小羊说的话。学生兴致很高,读出了狼的狡猾,小羊的温柔、善良。这样的`对比朗读,学生很快总结出:对坏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在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时,同样进行了分角色朗读,学生对狐狸说的话体会很深,读的绘声绘色。又抓住“神气活现、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字词语进行理解分析。在体会人物的对话后,本想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的,却到了下课的时间。本节课的时间分配还需在调整。
在这里两节课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个别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还需提高;有的学生心里想表达的意思表达不出来或是表达不清楚,也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培养;还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读的多了,我想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提高了。
寓言教学反思13
俺曾执教《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同学:“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同学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生说:“俺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讳疾忌医’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
b生说:“俺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c生说:“俺知道蔡桓公太骄傲了,听不进他人正确的劝告,俺们要虚心接受他人正确的意见。”
(同学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同学d站起来说:“俺跟大家想法不一样,俺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桓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桓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d的发言后,同学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俺想这是个让同学充沛展示自俺,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恬静的手势,说:“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身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同学稍稍恬静)
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桓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桓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紧接着,一同学反驳说:“蔡桓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扁鹊在初遇蔡桓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桓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就这样你来俺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俺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同学在课后去把自身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寓言教学反思14
为了更快地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尽快适应新形势下新教材、新教法和更为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的发展,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我于 9月16日的教研活动上主讲了《白兔与月亮》的公开课,特总结如下:
一、能够较好地落实新大纲“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从备课到讲解,我从多方面去把握新大纲的精神,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寻求新大纲精神的着手处,力求做得更好。如在备课过程中,为了问题的设置更合理,更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我向同事、同行讨教以及从网络传媒方面交流不同的看法和意见。问题“诸神之王为何将月亮赐给白兔”,一方面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能用课文语言来回答;另一方面却是给学生更大自主的空间,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有所联系,从而进行一种合理的探索,使课文主题得到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二、能对课文进行一定层次的拓展和深化。对于初一的学生,课文的把握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也要培养一定的拓展性思维和联想能力,问题“如果你是白兔,你会怎么做?”正是基于此才提出来的,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同学较好的交流意见,才能做出较成熟的看法和意见。
三、能很好的`把握课文内容,教案设计较为合理。作为公开研究课,不仅仅要展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能力,更要提出新的问题,运用新的手法,因地制宜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教案,才不失为一节合格的公开研究课。要本教案的设计中,我以问题相连式导入,通过环环扣住,形成一条链式体例,从一而终贯彻教学内容。这种设计既符合特区学生好动好想的特点,也是当前教学中较为流行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由于教案设计问题多,导致学生交流互动的时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很好的运用多媒体设备,生动展示教案的内容;对课堂进程的把握也因教学经验不足而没有老教师老到、成熟。今后我将多听课、多请教老教师们,多和学生交流,努力充电,改进不足。
寓言教学反思15
因为学生对寓言故事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先让他们先自己读,然后同位互相讲故事,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名上台讲给全班学生听,看谁是讲故事大王,谁的表达做流利,通过鼓励性的语言,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寓言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氛围很好,今后要注意课堂上要少讲深刻的道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
【寓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寓言》教学反思06-17
关于寓言的教学反思09-09
寓言教学反思08-27
伊索寓言的教学反思08-31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07-03
《人生寓言》教学反思09-30
【热】《伊索寓言》教学反思08-15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热门】05-31
《伊索寓言》教学反思【荐】07-16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