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寓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寓言》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导读,让学生会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要让学生在“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过程中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开拓自己的视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路,激了兴趣
1、同学们,我们熟知的《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狼和小羊》等都出自《伊索寓言集》,你能不能选其中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2、简介《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3、认真阅读《导读》,想想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明确读书要求,制定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集》有许多版本,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定一个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整本书读完。
三、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心得及启示。
四、作业
1、制订读书计划。
2、按计划持之以恒阅读《伊索寓言集》,并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寓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小李捡钱”的故事导入——其实,捡到钱本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对于小李来说是不是件好事呢?那么我们看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是否就绝对呢?
让我们先一起看看塞翁丢失了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展示课件一(板书课题)
展示课件二:
课文选自于《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
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2、抽学生读,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
3、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4、展示课件五:屏幕上投出抽掉标点的故事原文,请同学们朗读。让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三.再读——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 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
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展示课件六:强调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2、析情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可分为几个情节。 展示课件七: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3、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复述故事(创造性的复述),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评析的标准:a、普通话标准,声音响亮。 b、口齿清楚,表达流畅。 c、态度自然大方。 d、讲得具体、生动、形象。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展示课件八)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总结: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由此引申出成语 “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展示课件九)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
在我们生活中,你认为好事(坏事)能变成坏事(好事)吗?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
1、集体诵读。
2、积累成语。
《寓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词语的意思。积累句子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使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读文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矛盾是什么意思”、“那个盗铃人的想法错在哪里”等问题来体会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写有句子的幻灯片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还记得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吗?
2、板书课题,齐读24 寓言二则
3、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常常通过一个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自学生字,练习读《自相矛盾》
1、自己读读课文,要求:字字音准,文通句顺
2、自学
3、小组交流检查
4、检查
(1)读词语:矛盾锐利戳穿夸口坚固自相矛盾哑口无言
(2)理解词义
(3)交流读文
三、理解寓意,熟读课文
1、读了课文后,你认为“矛”和“盾”是指什么?矛盾又是什么意思?
2、找找有关句子读读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4、再读课文
四、用上述方法来学《掩耳盗铃》
1、读词语:铃铛掩耳盗铃(掩耳盗铃中“掩耳”是什么意思?“盗铃”呢?)
2、读文,找出那个偷铃时是怎么想的?结果呢?
3、你觉得这个想法错在哪儿?
4、揭示寓意: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
5、读这则寓言
五、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2、介绍《伊索寓言》
《寓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4、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阅读语言的兴趣,课后自己读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1、了解寓言的特点,激发学习寓言的兴趣。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3、指导带着理解,有感情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以前的语文课当中,学习过哪些寓言故事?哪篇寓言故事给你的印象最深?你知道寓言有什么特点吗?
二、教师随机引向深入:对呀。寓言故事确实是我们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文学形式。有人这样评价寓言:“寓言是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很多的东西来;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地比喻做成。这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寓言故事,看看这个魔袋能带给我们什么。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以下字词:
出示课件: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
蔡桓公、梭子、绑住、虱子、百发百中
四、学习第一则寓言《纪昌学射》
(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什么?还想了解什么?(此处可结合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作简单介绍)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己流利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读文后,概括:纪昌想拜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下功夫练习眼力,飞卫照着他的话一一做到,最后成了一名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2、思考: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
3、结合学生的主要问题,先弄清飞卫为什么不教纪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练习眼力呢?
第一:指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飞卫让纪昌练习怎样的眼力呢?
(一是“眼睛牢牢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把一件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
第二:想一想:飞卫为什么要这样要求纪昌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只要有道理,符合客观实际,不做统一答案要求)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飞卫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好老师,不愧为名师)
第三:纪昌按老师的要求一一去做,这一练就是好几年。在这几年的枯燥的眼力练习中,纪昌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2、3自然段,划出纪昌是怎样练习的?把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在旁边。
出示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中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四: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纪昌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决心、恒心、毅力,与他成为一名射箭高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五:重点指导朗读2、3自然段。读出寓言夸张地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行为心理,进一步理解体会人物形象。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结合生活实际,你能举例说说吗?
五、老师总结谈话:要我说呀,寓言还是智慧的花,哲理的诗,神奇的魔袋,今天,你能从这只魔袋里取走什么呢?
(引导学生谈出这则寓言的收获,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是做什么的呢?
(简单介绍扁鹊的高超医术及他对我国医药界的重要影响。)
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扁鹊与蔡桓公之间怎样一个小故事?
三、 默读课文内容,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样?把相关内容画在书上。
四、交流体会:
(一)指导朗读,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有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之前会怎么想?第三第四次呢?
“蔡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的蔡又会怎么想呢?
(二)蔡桓公怎样就不会死了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皮肤上的小病---皮肉上的病---肠胃里的病---骨髓里的病)
(三)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讨论: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支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四)交流得到的启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小问题时及时解,决,否则酿成大祸就无药可救了。
(五)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寓言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着我们,让我们乐读爱读,并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让我们课下多来读读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吧。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体裁的特点,一是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二是让学生学会简要概括故事内容,练习讲故事;三是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在教学《纪昌学射》时先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将故事分为练不眨眼——练把小东西看大——练射箭,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以上顺序讲故事,最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寓言》教学设计 5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并且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钟、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5、刚才我们写的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不但具有劝谕、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生说对意思即可。(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二、揭题解“滥、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教师指出“滥竽”二字为本课要求会写字,让学生说说怎样更好的记住它们。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旧字带新字法或换偏旁:监———滥槛————滥蓝————滥篮————滥编字谜:看管(监)水源(三点水),防止泛滥。(滥)
竹竿带钩(竽)
2、理解“滥、竽”二字的意思。“竽”指的是什么?
滥:(结合文后注释理解)就是虚假不实的意思;
竽:(出示“竽”图,“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这个小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
三、读古文,对照注释理解意思,明理。
(一)、看注释,了解出处。
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习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xx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二)、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与文言文中的停顿)
2、生练读,同桌对读,指名读。
3、逐句指导学生读文言文。
4、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
(1)自由读译文
(2)对照文言文逐句理解(结合注释,理解句中难懂的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
出示第一句: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使:让
必:一定,总是。
齐宣王: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
句意: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让人为他吹竽,一定要很多人一起吹。
出示第二句: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南郭:复姓。
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
请:请求。
说:读yùe同“悦”,高兴。
廪食:就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多的口粮。
师:指导朗读。
师:南郭先生不仅顺利地加入了吹竽的队伍,还享受和其他人一样的待遇。南郭处士真的就能一辈子安逸下去了吗?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方法,同桌学习第三句。
出示第三句: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学生汇报:先读句子,然后说带点的字的.意思。
好:喜欢,所以读四声。立:登位、即位。
句意:齐宣王去世了,齐泯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奏,南郭出示只好逃走了。
5、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6、思考:齐宣王死后,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
生:(他没有真才实学,根本不会吹竽。)
7、明寓意。
拓展思维: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处士,你会怎么劝他?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师: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是呀,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的。
8、师生对读。我们来读一读大意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说之”“廪食”“立”“好”的意思)
9、教师播放古筝音乐,配乐读课文。(学生齐读古文。)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四、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五、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寓言》教学设计 6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始末,感悟寓意.
3.教育学生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有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求治到不治的.经过。
学习难点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活动1.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神射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初解课文。
活动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对字词有哪些质疑?学习生字,释词掌握识字方法,理解重点词识字释词。
活动3.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梗概两则寓言各讲了件什么事?讨论交流: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读文交流,汇报成果了解寓意。
活动4.细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飞卫让纪昌分哪两步练习眼力呢?读文讨论讨论并回答深入理解寓意。
拓展升华你对两则寓言的体会是什么?分组讨论各小组选代表回答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你认为蔡桓公怎么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2.你觉得是什么害了蔡桓公的性命?
3.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不信
请治皮肉之间不高兴比理睬
肠胃非常不高兴
不治―深入骨髓浑身酸痛---病死
作业设计
1.将下面技能与其基本功搭配连线。
射箭练腕力
唱歌练基本招式
书法练眼力
武术练丹田之气
教后反思
《寓言》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3、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4、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5、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6、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言》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能说说!
2、这位刻舟求剑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丢失的剑?这个故事讽刺了──
3、像这样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讽刺一些人,说是寓言。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第九课《寓言两则》
二、题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则是讲道理。
2、则的意思是?(篇)
3、这两则寓言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是讽刺了哪种人。先来研究第一篇,跟着我一起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初读课文
1、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讲课文,了解故事。
2、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听了同学讲的故事,课题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从课中文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牢”吗?
4、牢的愿意是指关性口的圈,而课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课意,再去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的句来概括课题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头羊,都是怎么丢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⑴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
⑵“窟窿”:注意“窿”读轻声;记字写字;理解字义──洞。
⑶因为__________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⑴这回丢的原因是什么?
⑵依然是那个窟窿惹的祸。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那么地怎样?(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啊,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吧。
6、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
五、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就()。
4、所以在“亡羊补牢”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未为迟也(为时不晚)。
5、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现象,联系生活的实际,四人一小组说说看。(环境污染、防眼近视……)
六、认读生字
1、本文还有几个需要识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书写提醒。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第二次
丢 丢
不补 赶快堵
又少 再没丢
未为迟也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补牢》的寓意,知道只要(),就()。
2、本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另一则寓言,板书:南辕北辙
3、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吗?来说说看(师适量补充)
二、了解故事
1、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这位要去楚国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吗?
3、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三、精读故事
1、楚国在南边,这个人却要往北走,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劝。找出他与朋友的对话,同学一起来读读。
2、分角色读。点评(读出了朋友的不解、诚恳,读出了他的固执……)
3、用上“虽然……但……”这个名式来解释一下,这个人到不了楚国的原因。
(虽然他的马跑得很快,但离楚国越来越远)
4、朋友一连串的问题也没有让这位固执的人方向,只能看着他越走越远,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5、看着越走越远的车夫,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一个故事。想听听吗?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2、古人还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故事:
出示: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读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几千年前的故事,你来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说说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领会你所说的故事说,含着一个怎样的道理。
2、听了这么多的故事,的确让我们受益匪浅。在生活中,这些道理将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明智。
《寓言》教学设计 9
【教材内容的分析】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人生寓言》选了两则,《白兔和月亮》中,白兔拥有了月亮反而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说的是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而《落难的王子》说的则是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难而变得坚强起来。《人生寓言》比较储蓄,要注意准确地概括寓意。
【学生情意的分析】
学生学过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但是对寓言的理解概括能力一般。
【教学目标】
1、反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2、通过探究课文,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3、培养学生能正确面对人生的得失与厄运的思想。
【教学重点】
反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课文,培养表述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一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怎样机对财富和不幸?这始终是人生的两大难题,用心体会下面两则寓言的寓意(板书文题作者)
二、简介寓言,作者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人与永恒》《尼采下形而上学》《今天我活着》等散文,长于文学和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见理趣。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两则寓言均是谈论人生哲理的寓言。
三、通读感知
《白兔与月亮》,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给下列词语注音,释义。
皎洁
慷慨
厄运
嬉戏
禀告
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举世无双
多愁善感
2、探究质疑:白兔在拥有月亮前后赏月心理有什么不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讨论并归纳:拥有月亮以前: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无虑的嬉戏,心旷神怡地赏月,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拥有月亮以后:闲适心情一扫而光,牢牢盯着月亮,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月亮的阴晴圆缺不再各有风韵了,反倒险象迭生。
3、探究质疑: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心理?
讨论并归纳:因为白兔在拥有月亮之前,对月亮抱着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态度,所以她的心情是闲适的;在拥有月亮之后,在她的眼里,月亮不在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必须占有她,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对月亮抱着功利的态度,所以她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4、探究质疑: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讨论并归纳:因为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不一定是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
5、探究质疑:文中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讨论并归纳:我们的主人公白兔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而人类则相反,总以拥有就是幸福。无论如何也不愿放弃既得利益,贪得无厌。如一些贪官,接受了别人的贿赂,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被举报,获得判刑坐牢的下场。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的意味。
6、朗读《落难的王子》,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探究质疑:生性多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顽强地面对厄运?
讨论并归纳: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力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的面对厄运。
8、探究质疑: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受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讨论并归纳:说“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这个规律不能成立,要培养坚韧的意志,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比如登山、长跑,并非厄运,但是需要坚韧的意志,可以锻炼人的。
9、探究质疑:请用概括的语言说出这两则寓言的寓义。(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小组)
师总结:《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王子》的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一则是写好事变成了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的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会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待好事和坏事,这两则寓言是很有启发性的。
五、作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把自己吹嘘得很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却跑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只好放走了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吗?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我的脸弄的多脏啊!”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糊满了污泥。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眼光,它解释到:“身上的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
“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1、“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概括是_______。
2、“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句中“这办法”是指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语言概括这则寓言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板书设计
8、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 ──利益──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 ──厄运──坚强起来
《寓言》教学设计 10
一、课题:
人生寓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感受优美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重点理解寓言的含义,难点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书、教参
学生准备:书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在小学时都学过寓言,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所学过的寓言,并说说它们都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呢?…………由此,请问大家什么是寓言?……
教师板书,学生记录: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二)《白兔和月亮》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5、拓展延伸:生活中,你是否也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学完这一课,你又能为自己积累到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6、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7、小结: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正确的看待得与失,才能使我们能够平和生活。
(三)《落难的王子》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6、拓展: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四)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五)作业
必做日记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说明神呢道理?怎样极写王子的脆弱?为什么把王子的遭遇编造的如此凶险?了解“天呀!太可怕了”反复出现的作用?朗读课文情节的发展有基础转折?白兔从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通过对别人灾难的叹息来写她的脆弱。通过王子之口,写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人生在世,或福或祸不期而遇,如何面对?
(六)板书设计
人生寓言周国平白兔和月亮心旷神怡地赏月诸神赏赐得失之患接着不安心痛如割请求撤销落难的王子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七)课后反思
围绕本课达成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反思本课内容基本完成。由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寓言的介绍导入,学生的兴趣很浓,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透彻。但是对寓言故事的深入理解,由于时间比较紧张,显得仓促。应该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才能更好完成教学目标。
《寓言》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理。
教学难点:能借注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给同学们讲讲吗?最好能说出语言给你的启示。
二、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1、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利,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2、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时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3、听读:播放两则语言的录音朗读,要求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三、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1、小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集体释疑
4、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指导
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准确的把握股市的内涵呢?
(自选配音或作画的'方式)
第二课时
一、创新设计——提升理解。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合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的棒。
交流评价。
二、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收获呢?与同桌交流,并记录下来。
四、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语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五、实践活动
搜集寓言故事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板书
14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强求速成画完蛇能喝到酒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反而弄糟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弄巧成拙
《寓言》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背诵其中的经典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言所传达的寓意,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寓言的热情。
引导学生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故事中的寓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寓言故事书、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内容是一个人在拔苗助长的情景(片段即可)。播放完后,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故事,有没有听过类似的故事。
引出课题 ——《寓言》,简单向学生介绍寓言这种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简短的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
(二)新授(25 分钟)
(1)初读寓言(8 分钟)
以《揠苗助长》为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圈出生字词。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如 “揠苗助长、焦急、喘气、一大截” 等,带领学生认读,纠正读音。讲解生字的字形、结构和字义,比如 “揠” 字,可以通过动作演示(模仿拔苗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重点关注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2)理解内容(10 分钟)
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农夫为什么要揠苗助长?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读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问题。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明确:故事讲了一个农夫嫌禾苗长得慢,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农夫这么做是因为他太焦急,想让禾苗快点长高。他的做法违背了禾苗生长的自然规律,最终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3)体会寓意(7 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什么道理?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有没有像农夫这样急于求成的情况。比如有些同学在学习的时候,为了快速提高成绩,不认真打基础,而是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方法(如考试作弊),结果成绩反而更差了。
教师总结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三)拓展延伸(10 分钟)
让学生阅读《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资料),按照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自主学习,包括读准字音、理解内容、体会寓意。
学生自学完成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检查小组学习情况,让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重点关注对寓意的理解。
全班一起讨论《守株待兔》的寓意,引导学生理解:不能心存侥幸,想着不劳而获,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收获。
(四)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两个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总结它们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可以从图书馆借书或者在网上搜索,下节课可以分享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把它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讨论其中的寓意。
《寓言》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寓言故事简洁生动的叙述方式,能够复述寓言故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寓言故事的文本内容和寓意。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哲理,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阐释。
教学难点
分析寓言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深入挖掘寓意的多重内涵。
引导学生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古籍资料、文言文翻译工具书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迷宫,然后讲述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在迷宫里,他看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宝物在迷宫的尽头,于是他非常急切地朝着那个方向跑去,但是他没有注意到迷宫中的陷阱和弯道,结果不断地碰壁,最后不仅没有拿到宝物,还受了伤。
问学生:“这个小故事有没有让你们想到什么类似的故事呢?其实在古代,有很多这样充满智慧的小故事,它们被称为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则寓言故事。”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介绍寓言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著名寓言的图片和简介,如《伊索寓言》中的《狼和小羊》、《中国古代寓言》中的《掩耳盗铃》等,向学生介绍寓言的特点:篇幅短小、寓意深刻、故事性强,通常以动植物或人物为主人公,通过它们的经历来传达道理。
文言知识铺垫
回顾之前学过的一些文言字词,如 “之”“其”“而” 等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
简单讲解一些新的文言字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如 “亡”(逃亡、丢失)、“遽”(急忙、立刻)等,为学习寓言故事中的文言文内容做准备。
(三)文本解读(20 分钟)
(1)学习《刻舟求剑》(10 分钟)
初读文本
学生自由朗读《刻舟求剑》,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读准字音,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语调。如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一句,要读出楚人盲目自信的语气。
疏通文意
学生分组讨论,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在理解字词和句子方面的问题。
请小组代表发言,翻译全文。教师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强调和讲解,如 “涉”(渡)、“遽契其舟”(急忙在船上刻了个记号)等。
分析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楚国人为什么找不到他的剑?他的做法错在哪里?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楚国人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没有认识到船在移动而剑没有移动,所以找不到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2)自主学习《郑人买履》(10 分钟)
学生运用学习《刻舟求剑》的方法,自主阅读《郑人买履》,包括朗读、疏通文意、理解寓意。
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如 “履”(鞋子)、“度”(量长短)、“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等。
自学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讨论《郑人买履》的寓意。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死守教条、不知变通的人。
(四)拓展与讨论(10 分钟)
比较两则寓言
让学生对比《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这两则寓言,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相似之处在于两则寓言中的主人公都很愚蠢,都是因为思想僵化、不知变通而导致了不好的结果;不同之处在于故事的情节和具体表现形式不同。
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刻舟求剑或郑人买履的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有些同学在学习方法上不懂得根据不同的学科和自身情况调整,一味地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学习,结果成绩不理想,这就像郑人买履一样。
(五)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总结它们的主要内容、寓意以及文言字词知识。
强调寓言对我们生活的启示: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灵活应变,不能被固有的观念和模式束缚。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
选择其中一则寓言,将其改编成现代文小故事,并配上一幅简单的插图。
《寓言》教学设计 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掌握寓言故事的基本构成要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激发学生对寓言这种文学形式的喜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掌握其中的生字词。
引导学生分析寓言的寓意,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中深刻的哲理,并能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的艺术特色,如简洁生动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寓言的相关知识、生字词等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寓言故事的寓意、人物形象等。
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情境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寓言故事的动画、图片等资料。
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用于角色扮演。
五、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守株待兔》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后回答问题:“这个故事有趣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类型的故事吗?” 引出寓言这一文学体裁。
向学生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寓言(10 分钟)
讲解寓言的定义: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用简短的故事来寄托深刻的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分析寓言的特点:结合之前学生分享的寓言故事,讲解寓言的特点,如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寓意深刻、多以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为主人公等。
举例说明:列举一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的《狼和小羊》,分析其是如何体现寓言特点的。
学习生字词(10 分钟)
初读课文:选择一篇简单的寓言故事,如《亡羊补牢》,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字学习:通过课件展示本课的生字,如 “亡、牢、钻、劝” 等,讲解生字的`读音、字形、字义。例如,“亡” 字可以通过古文字形来讲解其本义是 “逃跑”,在 “亡羊补牢” 中引申为 “丢失”。
词语理解:讲解文中重点词语,如 “亡羊补牢” 这个成语,先让学生猜测其含义,然后结合故事内容讲解 “亡” 是丢失,“牢” 是羊圈,意思是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解读寓言故事(15 分钟)
再次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亡羊补牢》,问题如 “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他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组织学生讨论养羊人的性格特点。通过故事中养羊人开始对羊圈破损不管不顾,后来才修补的情节,引导学生分析出养羊人开始是粗心大意、不听劝告的,后来能够知错就改。
挖掘寓意: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否则会有更大的损失等。
拓展延伸(10 分钟)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亡羊补牢》中的角色(养羊人、邻居等),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寓意。
故事续写: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亡羊补牢》的故事,如养羊人在补好羊圈后,他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寓言的特点、《亡羊补牢》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和寓意等。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感受寓言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
背诵《亡羊补牢》这个故事。
阅读一篇新的寓言故事,并和家人分享其中的寓意。
《寓言》教学设计 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熟练掌握寓言故事中的生字、新词,提高语言积累能力。
能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准确复述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寓言故事在内容、寓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和把握寓言故事的寓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掌握寓言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反思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将寓言中的道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指导学生体会寓言故事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和传达寓意的。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诵读法:通过朗读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若干篇经典寓言故事的文本,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组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如《刻舟求剑》《叶公好龙》中的场景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寓言故事,并简单讲述一下故事内容。
提问学生:“你们觉得寓言故事为什么能流传这么久呢?” 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的魅力所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寓言。
知识讲解(10 分钟)
复习寓言的定义和特点:请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寓言知识,教师进行补充和强调。
深入讲解寓言的构成要素:结合具体的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分析寓言故事一般包括故事背景、人物(角色)、情节发展和寓意等要素。以《狐假虎威》为例,故事背景是森林中,角色是狐狸和老虎,情节是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动物,寓意是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学习新寓言故事(20 分钟)
初读《狐假虎威》(5 分钟)
教师范读《狐假虎威》,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并在听读过程中圈出生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互相纠正读音。
生字词学习(5 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如 “假、威、寻、抗、胆” 等,讲解其读音、字形和字义。例如,“假” 在文中读 “jiǎ”,是 “借” 的意思;“威” 表示威风。同时,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如 “狐假虎威”“神气活现”“半信半疑” 等,通过图片、动作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
解读故事内容(10 分钟)
让学生默读故事,思考以下问题:“狐狸为什么要骗老虎?它是怎么骗老虎的?老虎有什么反应?其他动物又有什么反应?”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补充,梳理故事内容:狐狸为了逃脱老虎的追捕,谎称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管理百兽的,老虎半信半疑,但看到其他动物都逃跑了,就相信了狐狸的话。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问学生对狐狸和老虎的印象,引导学生理解狐狸的狡猾机智、善于利用对方弱点,老虎的凶猛但有些愚蠢、轻信等特点。
挖掘寓意与拓展(15 分钟)
分析寓意(5 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从狐狸的角度可以看出要善于利用智慧保护自己,但这种欺骗的手段不可取;从老虎的角度可以明白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要善于观察等。
比较阅读(5 分钟)
分发《鹬蚌相争》的故事文本,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对比《狐假虎威》和《鹬蚌相争》这两篇寓言故事,从内容、寓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两篇故事都是通过简短的情节传达深刻的道理,《鹬蚌相争》是通过鹬和蚌相互争斗而让渔翁得利的情节,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让第三者得利。
生活联系(5 分钟)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 “狐假虎威” 或 “鹬蚌相争” 的情况。例如,在学校里有没有同学仗着某些优势欺负别人,或者有没有因为双方争执不下而让其他人获利的情况,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课堂总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寓言知识、《狐假虎威》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寓意以及与《鹬蚌相争》的比较。
强调寓言故事对我们生活和思想的指导意义,鼓励学生多读寓言故事,从中汲取智慧。
六、布置作业
把《狐假虎威》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他们讨论故事的寓意。
选择另外两篇寓言故事,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它们的异同,写一篇简单的读书笔记。
【《寓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寓言》教学设计04-03
(精选)《寓言》教学设计04-03
(经典)《寓言》教学设计07-04
[精选]《寓言》教学设计07-07
《寓言》教学设计01-30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11-08
寓言教学设计01-30
《人生寓言》 教学设计10-12
《人生寓言》教学设计12-06
《寓言》教学设计六一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