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案

时间:2024-07-25 08:30:43 寓言 我要投稿

《寓言》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寓言》教案[集合15篇]

《寓言》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4个以上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指名认读。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3—6自然段)

  2.精读3—6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学生汇报。

  (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鹬和蚌争论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讨论,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大家解决。(理解: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学生汇报。

  (7)齐读第3—6自然段。

  (8)试试看,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鹬蚌相争》讲给大家听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比比谁说得最棒!

  5.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1.自由读读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鹬蚌相争的事情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这些词语。

  劝说懒洋洋鹬蚌相争相持不下毫不示弱

  啄张开收拢露出毫不费力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鹬蚌相争》这篇课文,谁能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听。

  3.齐读全文。

  4.其实像这样有趣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到成语故事的网站去看一看。

  二、学习会写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有什么特点,找一找哪些字已经会了,哪些字容易写错,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易写错的字:

  “候”字不要掉了中间一竖写成了“侯”。

  “夹”字不要写成了“来”字。

  “占”字的上面不要写成了“十”。

  (2)左右结构的字有:攻、劝、洋、脱、候、理。

  要先让学生去观察字形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再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在什么位置,为写好字打基础。最后再根据构字方法进行字形的记忆。

  “洋”是形声字,左表形(海洋,有水才能有洋),右表声。

  三、练习写字。

  1.先描写课本中的生字。

  2.在写字本上写偏旁和生字。

  3.评一评,看看哪一个字写得好,哪一个字写得不好,为什么?

  4.继续练习写字,争取把后边的字写得更好。

  5.当堂反馈,进行听写。

《寓言》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老妇人心灵的美、追求树立自信的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同时也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以便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2、生看后谈感受。

  3、小结:同学们的感受值得珍视,就让我们走进文中,再去感受一下文人庄子是如何审视美与丑的。

  二、读通语句,感知大意

  1、老师范读,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验古人运用文字的魅力。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还要注意语气的停顿。相机解决颦、挈、亦字读音及字义。

  3、学生齐读寓言,了解寓言的大致内容。

  三、读懂课文,对照注释自悟文意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译文,揣摩句子意思。

  2、同桌合作学习,联系说句意。

  3、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要求: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灵活一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只要意思不错即可,还可适当的穿插有关的背景资料。

  四、细读课文,读懂句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请生速读课文,边读边划。

  2、西施美: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后,体会到什么?(东施盲目效仿,不知西施没在哪?)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美若天仙,绝代佳人,国色天香)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让人赏心悦目,就连东施也来学习她,东施是怎样效仿的,你能想象一下吗?可以做动作,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2、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过渡:看来东施效颦的确不怎么美,作者没有细致地描写东施的丑,而是重点描写了人们的反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刻意模仿,生搬硬套、无中生有)

  (3)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其丑无比)

  小结:是啊!作者大胆舍弃对于东施五官的具体描写,而是通过东施刻意模仿西施皱眉捧心的丑态所引起人们的反应来进行侧面烘托,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侧面描写。

  (4)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5)学到这里,你想对东施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美已经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我要请教大家: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呢?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东施听了大家对她的评价和建议后,我想她定会有自知之明,同时也会明白美与丑的真正含义,大家想象一下,东施今后会怎么想,怎么做?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小结:是啊!不切实际地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让我们再读这篇寓言,去体会一下寓言的情境吧!

  (5)拓展阅读《邯郸学步》。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东施效颦》;

  2、为本则寓言扩写并续写结尾。

  扩写要求:

  (1)可以以西施或东施或以路人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这则寓言;

  (2)可适当加入一些细节(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续写要求:

  (1)注意保持上下文的行文连贯;

  (2)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庄子》

  西施 自然流露赏心悦目

  东施 刻意模仿适得其反

  课后反思: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习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东施效颦的事情发生。

  乐文中品读 趣中体味 明辨美丑 感悟生成

  教学理念:

  尊重和珍惜学生阅读中的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进而在师生交谈中完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强调自主体验的同时还要与同学交流合作,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完善自己。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借用丑女东施模仿美女西施皱眉而变得更丑这件事,说明了人对自己要正确认识,不要做不切合实际的模仿,否则只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文章短小精炼,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远绵长。

  教学策略:

  用富有动感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对文中重点实词的理解。采用自读感悟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正确感悟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美。

  通过重点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初步渗透古文学习的一些基本常识。

  以学生感兴趣的.参与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体会文章的主题,联系自身实际谈感悟与收获。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悟生成,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教学过程:

  在导入时我主要采取观看视频的形式引出课题,并随机拓展与文章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这则寓言有个感官的了解并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教师范读,指导停顿,注意节奏感,体会古文的韵律美。我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自读,相互校音,做到通顺流利。学生再读体会,初步感受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领会每句的意思。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借助肢体语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这样将文章以创编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课堂生动有趣。复述之后,师生共同评价,注意几个重点词语颦捧坚挈走是否强调到位。除此之外,我把东施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共同品味。从而理解和体会文章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以东施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苦恼,学生帮助解决:如:西施皱眉很美,我只是模仿她,可是为什么却招来很多人的恐惧与笑话?那么我今后该怎样做呢?谁能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结尾我用富有感染与启迪性的语言总结全文,并留下深深的思索。西施之美固然令我们眼前一亮,但东施之丑也令我们回味无穷,问世间:美与丑难道真的那么容易区分吗?

《寓言》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研读课文,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4.积累词语:信而好古、衣锦还乡、高超出世、卖弄风雅、屈尊下顾、坐井观天、恼羞成怒、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和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具有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获取新认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自觉做一个文明诚信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难句含意。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为什么说古代是“小孩子”,现代是“老年人”。

  2.探讨作者引用九则寓言故事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3.认识作者与卢梭观点提出的各自角度。

  ●教学方法

  1.问答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教师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疑难,如对课文中含意深刻语句的解读)

  2.讨论法。(如对“教学难点”中的几个问题的解决,尽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寓言》教案4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ǚ 履 suì 遂 nìng 宁 度:duó量长短 dù 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4、复述故事

  5、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6、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二、查字典,读准字音。

  sshè 涉 jù遽 qì 契 yǐ 矣 ruò 若

  三、作家、作品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四、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 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四、讨论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寓言》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刻舟求剑》共三句话,分三层,先讲楚人坐船过江掉剑,在船上刻记号,然后讲停船后,楚人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找剑。最后讲作者的评论,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

  《郑人买履》分两层,先陈说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局部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要点提示

  1.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身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考虑,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3.指导朗读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异。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测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译文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战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身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只可以协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沛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理解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演示船能活动的投影片,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上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用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一条线上,再把纸剪成的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把纸剪贴在黑板上,拉动小船至岸边。让学生从观察中知道,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从而使学生懂得,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必需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置事情。情况变了,处置的方法也要跟着变化。

  4.理解买履的人为什么买不到履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的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的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学习生字3个

  本课的三个生字应让学生注意读音。矣:为文言助词,相当于“了”。

  〖考虑交流

  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

  因为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的。

  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因为郑人宁可相信自身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身的脚,他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履。

《寓言》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理解寓言故事表达的感情;

  2、反复揣摩寓言故事中人物的鲜明个性及身份特点,在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咨询活动的同时,读好人物的语言,做到既绘声绘色,寓意分明。

  教学方法

  1、观摩视频,感悟体会

  2、以练为主,边练边议;

  3、角色朗诵,交互体验;

  4、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咨询活动的同时,读好人物的语言,做到既绘声绘色,寓意分明。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忆故事,导入新课:

  前两天我们刚刚学完《陶罐和铁罐》这课文,你们喜欢它吗?这是一十分有趣的寓言故事,你们知道寓言的特点吗?

  出示:寓言,是一种常常被选做诵材的文体。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是由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构成,而故事中又常常出现拟人化的动物,所以总是特别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今天,我们的朗读材料《伊索寓言》,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狼和小羊》,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怎样能把它读好呢?(多媒体出示全文)

  二、学生练读,指导点拨:

  1、学生练读,巡视发现问题

  2、指导点拨:

  寓言不是很容易朗诵的一种文体。朗诵者既要有讲故事的投入,又要有说道理的冷静。可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没有讲故事的语气语调,对狼和小羊这两个形象语言、心理咨询的把握不准确,而且以作者的身份讲道理时,没有做到应有的冷静、严肃,没有让人回味的特点。

  三、视频引路,感悟体会

  认真倾听视频朗读,体会朗读者是如何揣摩角色的心理咨询,从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三、指导“叙述性语言”的指导

  多媒体出示: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那条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狼非常想吃小羊。可是它想,既然当着面,总得找个借口才好。

  1、听录音示范读

  2、指导朗读此段的整体语气:因为这时候说话的是作者,是在给我们叙述这个故事,所以语气尽量做到自然、平静,“碰巧”“非常”稍稍重读一些。

  3、学生练读

  4、指名朗读

  四、指导“角色对话部分”的指导

  1、先来体会这两个角色的特点

  狼是无理、蛮横、凶恶的;小羊是礼貌、弱小、可怜的

  2、指导:狼∕就故意找碴儿,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到我的溪边来?↗把水弄脏,害得我不能喝,你安的什么心?”(狼认为小溪是他的`)指名读

  3、指导: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不明白∕我↗怎么会把水弄脏。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的……"(抓住“温和”一词,体会温和的语气)指名读

  4、指导:"就算这样吧!"(读出狼的不情愿承认又有些恶狠狠)狼说,"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此句语气上扬)

  "啊?↗亲爱的狼先生!"可怜的小羊喊道,"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出世呢!" (此句语气上扬、音重且急促)(抓住“喊道”一词,体会可怜的小羊要为自己争辩)

  狼觉得∕用不着再争辩了。就呲着牙∕咆哮着逼近小羊说:"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声音大而急促)说着,就扑到小羊身上,抓住它,把它吃掉了。

  5、自由练读

  6、角色朗诵,交互体验;

  五、指导“阐明道理”部分的朗读

  人们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我们可以运用重音"存心"和"容易"的强调来突出作者的意图。当人们存心做坏事时,还怕找不到借口吗?正像的古语所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交换角色朗读,学生。

  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碰巧同时到一条小溪边喝水。那条小溪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狼非常想吃小羊。可是它想,既然当着面,总得找个借口才好。狼就故意找碴儿,气冲冲地说:“你怎么敢到我的溪边来?把水弄脏,害得我不能喝,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不明白我怎么会把水弄脏。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的……""就算这样吧!"狼说,"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啊?亲爱的狼先生!"可怜的小羊喊道,"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出世呢!"狼觉得用不着再争辩了。就呲着牙咆哮着逼近小羊说:"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扑到小羊身上,抓住它,把它吃掉了。

  人们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寓言》教案7

  【教材内容的分析】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人生寓言》选了两则,《白兔和月亮》中,白兔拥有了月亮反而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说的是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而《落难的王子》说的则是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难而变得坚强起来。《人生寓言》比较储蓄,要注意准确地概括寓意。

  【学生情意的分析】

  学生学过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但是对寓言的理解概括能力一般。

  【教学目标】

  1、反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2、通过探究课文,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3、培养学生能正确面对人生的得失与厄运的思想。

  【教学重点】

  反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课文,培养表述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一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怎样机对财富和不幸?这始终是人生的两大难题,用心体会下面两则寓言的寓意(板书文题作者)

  二、简介寓言,作者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人与永恒》《尼采下形而上学》《今天我活着》等散文,长于文学和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见理趣。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两则寓言均是谈论人生哲理的寓言。

  三、通读感知

  《白兔与月亮》,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给下列词语注音,释义。

  皎洁

  慷慨

  厄运

  嬉戏

  禀告

  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举世无双

  多愁善感

  2、探究质疑:白兔在拥有月亮前后赏月心理有什么不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讨论并归纳:拥有月亮以前: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无虑的嬉戏,心旷神怡地赏月,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拥有月亮以后:闲适心情一扫而光,牢牢盯着月亮,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月亮的阴晴圆缺不再各有风韵了,反倒险象迭生。

  3、探究质疑: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心理?

  讨论并归纳:因为白兔在拥有月亮之前,对月亮抱着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态度,所以她的心情是闲适的;在拥有月亮之后,在她的眼里,月亮不在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财产,她必须占有她,不让她的财产遭到侵犯和损害,对月亮抱着功利的态度,所以她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4、探究质疑: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讨论并归纳:因为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不一定是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

  5、探究质疑:文中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讨论并归纳:我们的主人公白兔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而人类则相反,总以拥有就是幸福。无论如何也不愿放弃既得利益,贪得无厌。如一些贪官,接受了别人的贿赂,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被举报,获得判刑坐牢的下场。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的意味。

  6、朗读《落难的王子》,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探究质疑:生性多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顽强地面对厄运?

  讨论并归纳: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力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的面对厄运。

  8、探究质疑: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受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讨论并归纳:说“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这个规律不能成立,要培养坚韧的意志,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比如登山、长跑,并非厄运,但是需要坚韧的意志,可以锻炼人的。

  9、探究质疑:请用概括的语言说出这两则寓言的寓义。(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小组)

  师总结:《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王子》的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一则是写好事变成了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的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会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待好事和坏事,这两则寓言是很有启发性的。

  五、作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有那么一只猫,它总把自己吹嘘得很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它捕捉老鼠,不小心老鼠却跑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只好放走了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吗?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我的脸弄的多脏啊!”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糊满了污泥。看到同伴们惊异的眼光,它解释到:“身上的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

  “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1、“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这句话用一个成语概括是_______。

  2、“身上跳蚤多,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句中“这办法”是指_______________。

  3、用简洁语言概括这则寓言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板书设计

  8、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 ──利益──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 ──厄运──坚强起来

《寓言》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重点】

  认识生字。

  【难点】

  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儿歌、古诗。但你读过寓言吗?寓言就是用短小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7课的两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1、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⑴认读字音。

  教师手指题目问,这四个字中哪个不认识?生指出,并查字典加音,指名读,其他生跟读,再指各读。

  ⑵积累新词“寓言”、“寓意”。

  ⑶借拼音认读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寓意:是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请大家读读课文吧!

  二、初步感知,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两则寓言中选一则自学),要求:

  ⑴读准字音。

  ⑵说说这两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3、学生预习,老师指导。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⑴检查第一则:

  指名读生字,读不准请同学帮忙。

  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揠苗助长》中的人的办法是什么?

  ⑵检查第二则:

  方法同上。

  过渡:如果大家肯努力,用心学。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三份礼物,分别放在三层楼房的三个房间里,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想)那大家快点练一练吧!

  三、送礼物

  1、幻灯打出第一份礼物是个玩具熊。

  要求:先默读词再读带点字音。

  ⑴寓言焦急巴望喘气总算白费一大截

  ⑵守株特兔窜出来撞树桩从此丢下锄头肥

  2、第二份礼物是,机灵猴:我会说。

  要求:理解词义,找出本词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意思。

  ⑴巴望焦急地自言自语终于一直筋疲力尽揠苗助长

  ⑵忽然窜出来撞死又肥又大乐滋滋地从此丢下

  3、第三份礼物是,美丽的孔雀:我会读。

  要求:读准字音(可选一段读,可全读,读好)

  ⑴学生练读。

  ⑵小组内指名读,读的不准的地方,同组同学帮助直到读好为止。

  四、小组合作讨论

  1、默读课文:

  同选一则寓言的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朗读课文:

  学当老师,给另一组的同学讲你学的寓言。

  五、大组互讲,互学寓言,体会寓意(形成擂台赛看哪组学的好)

  1、看图讲故事。

  2、读文中带讽刺性的句子。

  六、作业

  想想现实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卡片)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写正确:

  “丢”字是上下结构,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

  “焦”字的上半部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

  “算”的中间是“目”不是“日”。

  “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

  2、写美观:

  “守”字的横不要超过“宀”。“丢”和“算”二字的下面的横却要与写长。“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

  3、描红。

  三、读读想想

  幻灯逐次出示三个句子: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在树桩旁边等着。

  读一读句子,去掉带点的词,句子的意思和原来一样吗?

  (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和准确性)

  四、朗读比赛

  两组比赛朗读。

  五、你想对种田人说什么?

  六、拓展运用

  从文中找出你新学的词语抄写在词语积累本上。

  《寓言两则》七年级语文教案

《寓言》教案9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并简要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4.体会寓意,培养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寓言的特点。

  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嬉戏()风韵()厄()运泯灭()

  险象迭()生禀告()心旷神怡()

  审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1.学习《白兔和月亮》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与得到月亮后赏月时心态有什么不同?注意找关键词

  2.《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难前性格怎样?王子落难后性格怎样?从那句话中可以看出?王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探讨写法。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2.深入研读课文《白兔和月亮》,从课文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3.读《落难的王子》研究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四、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比喻:

  拟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阅读《塞翁失马》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译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略

  二、理解探究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各具风韵”“闲适”“牢牢盯着”“紧张不安”“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得失之患”

  2.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

  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主动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

  3.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

  脆弱坚强起来

  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4.《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拥有与自己能力不相称的巨大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三、合作释疑

  1.(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4)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2.如:用词精当的语句“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对称的语句“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他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3.读《落难的王子》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1)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极写他的脆弱的?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通过王子对别人灾难的叹息极写他的脆弱。

  (2)落难王子的厄运,如国破家亡、又当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极为凶险,作者意在用落难王子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3)寓言构思奇妙,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寻味。厄运一旦落到自己头上怎么办?有王子的经历在前,这样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断重复,对人很有启发。

  四、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并思考下列问题:

  (1)略

  (2)明确: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3)明确:用原句回答,见课文第四段。

  (4)明确:因为白兔拥有青草,天空拥有月亮都不是非分之财,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会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才能表现寓意。

  五、拓展延伸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要坦然面对生活。

《寓言》教案10

  目标:

  1、愿意大胆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故事中的形象 , 感受其丰富的趣味性。

  2、尝试比较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 , 初步感受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重点:

  大胆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故事中的形象。

  难点:

  感受不同音乐带来的不同情感.

  解决策略:

  1. 比较策略

  2. 引导策略

  3. 情境体验策略

  工具材料:

  1. 动画媒体<<小蛇的故事>>

  2. 音乐 , 情境创设

  3. 小蛇头饰每人一个

  活动流程:

  一 . 理解故事 , 大胆表述

  1、谜语引出故事:身体长长像根绳,走起路来扭啊扭,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呢?

  2、分三段欣赏故事

  a. 欣赏第一段

  提问:妈妈对小蛇说了什么

  b. 欣赏第二段

  提问:小蛇干了什么?

  它吃东西的样子是怎样?

  小蛇那么贪吃,你猜猜它后来会怎样?

  c. 欣赏第三段

  提问:小蛇怎么了?

  它肚子痛是什么样子?

  二 . 感受音乐 , 情感体验

  1、听第一段音乐

  提问:猜猜小蛇在干吗?

  你的`心情又是怎样?

  2、听第二段音乐

  提问:你的心情又是怎样?

  那你猜猜这段音乐里,小蛇在干吗?

  三、肢体表现 , 内在升华

  1. 带上头饰,听音乐,表演小蛇。

  2. 吃了那么多东西,肚子很难受,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变得舒服呢?

  四 . 精彩结尾 , 感受趣味

  在小蛇难受的时候,出现小蚂蚁在小蛇的鼻子上爬来爬去,小蛇忍不住了打了个喷嚏,这下肚子舒服了,最后小蛇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寓言》教案11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寓言》教案12

  【指导思想】

  1、强调理解表述的准确性。

  2、反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教学步骤】

  一、看导语默读课文

  二、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审美 风韵 闲适 窖 身世 泯 厄运 慧心 皎洁 正色 归属 禀告 得失之患 心旷神怡

  三、朗读

  四、内容研讨

  1、研讨方法:提出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通过研讨,求得准确的理解。

  2、问题设计:

  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大家有没有不同看法?

  通过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想想这一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落难的王子》的寓意,如果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你有没有不同意见?

  五、语言运用

  1、 独具审美的慧心。

  2、 皎洁的月色。

  3、 无忧无虑的嬉戏。

  4、 心旷神怡地 。

  5、 不愧是 的行家。

  6、 各具风韵。

  7、 举世无双。

  8、 一扫而光。

  9、 闲适的心情。

  10、 乌云蔽月 。

  11、 心痛如割。

  12、 险象迭生。

  13、 心未泯。

  六、朗读

  七、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寓言》教案13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内容。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联想和想像,体会诗人的感情,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学习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唱歌吗?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 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骸骨( ) 潜行( ) 葱茏( ) 卓越( )海枯( ) 裹藏( )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

  ③称赞而且佩服。 ( ) ④(草木)青翠茂盛。 ( )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 ⑥奇异而虚幻。 ( )

  3、基本了解这篇课文的体载是什么?(现代诗歌)

  【自主学习】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要求同学们听清节奏,重音和语调。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化石吟》中“吟”是什么意思?课题是什么意思?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2、学生大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除课文所讲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了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的世界。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吧!

  【练习反馈】

  (一)基础部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骸骨( ) 躯壳( ) 悄然( ) 潜行( )

  卓越( ) 猛犸( ) 长吼( ) 长眠( )

  2.解释下列词语。

  叹服:

  海枯石烂:

  乌有:

  日转星移: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

  (2)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

  (4)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

  (5)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

  4、下列不是作者想象的一句是( )

  A.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C.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5、下列不是作者想象的一句是( )

  A.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C.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D.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 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 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寓言》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仔细阅读《伊索寓言》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板书提示: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的小故事。]

  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都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2.小结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主要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这些小故事中也蕴涵着一定的道理。

  关于《伊索寓言》,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一段对白值得大家一读:“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确实,《伊索寓言》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每一篇都闪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有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有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识别是非好坏,怎样变的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是一读再读。

  今天我们就再来读读《伊索寓言》。

  二、一睹为快、自我发现

  1、《伊索寓言》一共10卷,翻开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是动物或与动物打交道,出现频率最多的如:狼,狮子,狗……牧人、渔夫……)

  [板书:人物形象——动物、与动物打交道的人、神]

  2再现情节: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1分钟做准备。

  (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在没有读过的故事里,哪些故事的题目最吸引你?读读题目,猜猜情节,然后请看过的同学说说,你想象的和原文是否一样。

  4、讨论:这些故事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板书:结构特点——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

  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三、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在读过或听过的故事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阅读资料中的《农夫和蛇》,说说你对其中农夫的看法。

  3、明白寓意:寓言最大的写作手法是比喻、拟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

  以《农夫和蛇》为例,谈谈在读过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或事情?

  [板书:写作手法——比喻、拟人]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书中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

  四、延伸讨论

  钱钟书先生曾经就这本寓言的寓意作出过其他的分析,大家先看看课本中的介绍,然后想想,在自己看过的故事中有没有可以找到其他寓意的故事?你对于钱老的分析有何看法?(附钱老的文章)

  五、后续活动,深化效果

  《伊索寓言》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1、故事中人物的寓言幽默夸张,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

  所以,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并且在读后,将你读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

  六、意犹未尽,特别推荐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简单走向复杂,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作业:继续阅读《伊索寓言》

  1、《伊索寓言》有很多种版本,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3、指定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定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本书读完。

  另外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希腊寓言》

  七、成果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读书卡粘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作为一份小报。

  2、将小报贴在读书栏上,在全班展示。

《寓言》教案15

  [教学目的]

  1. 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展示课件二

  二.初读感知(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

  其父(fù)曰 父(fù)子相保 遽jù

  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 堕du

  堕而折(shé)其髀 跛b

  2.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再读探究(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五: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 请男生对照“失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七 请女生对照“得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八 请男生对照“折髀”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九 请女生对照“相保”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四.研读质疑(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塞翁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六.积累(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

  1. 背读课文。

  2. 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寓言》教案】相关文章:

《寓言》的教案06-27

《寓言》的教案08-24

寓言的教案01-05

《寓言》教案07-24

[优选]《寓言》的教案06-28

【荐】《寓言》的教案07-01

《人生寓言》的教案03-25

《寓言》教案范本08-25

《寓言》教学教案08-28

《人生寓言》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