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的艺术性

时间:2024-11-11 08:05:43 再别康桥 我要投稿

《再别康桥》的艺术性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的艺术性

  中国古典诗歌,习惯上较多的采用融情于景、营造优美的意境的方法,较含蓄的表情达意;而外国诗歌则较多的将笔触伸向人的内心世界直接、热情奔放的来表达感情。

  徐志摩学贯中西,他的《再别康桥》兼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抒情方法,并将他们完美的统一于自己的作品中,铸就了《再别康桥》的高度的艺术性。

  一、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精髓——融情于景营造完美的意境。

  ㈠精心选择意象,营造完美的意境

  1、选择纯自然化的意象。

  在康桥,不经意间就会看到钢筋水泥的丛林、车水马龙,也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诗人对这些避而不写,却选择了纯自然化的诸如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意象给人一种走进大自然的感觉。全诗就是一幅缓缓流动的图画,一幅涂抹上浓浓离情的画卷。夕阳西下,作者缓步在即将与之惜别的康河的岸边,仿佛与一位恬静的、身着素色衣裙的少女默默相依,一起回忆着往昔美好时光……河边参差披拂的杨柳轻轻的抚摸着清澈的流水,用轻柔的抚摸安慰那因作者的离去而幽怨的流水,仿佛是在替作者向这脉脉的流水告别。河底的泥土,也因诗人的柔情变得含情脉脉而格外松软。透过清澈的流水,清晰的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溯流而上,那榆荫下的拜伦潭因承载着诗人往昔梦幻般的生活而变得美如天上的彩虹。那掠过草地、花园的清风拂过潭面,潭面荡起阵阵涟漪,潭中的每一丝波纹都能演绎一段优美的故事。在星光灿烂的夜晚撑一支长篙在康河上漫溯……通过这这一片流淌的悠悠的离愁清新优美的景物,作者的眷恋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2、作者着意选择一些中国传统诗歌的典型意象。

  《再别康桥》中那些优美的意象,又有意无意的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子。“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新娘。”柳树的形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送别诗中的典型意象,因为“柳”与“留”谐音,人们常常用他们来寄托依依惜别的深情,著名诗句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客舍青青柳色新”、“晚风拂柳笛声残”等。将柳树比成新娘古诗中也早已有之,如“翠柳将斜阳,偏照晚妆鲜”(阴铿《侯司空宅咏妓》)。“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很显然是受宋朝张孝祥的诗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的影响。这些意象透露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走进《再别康桥》,宛如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

  在精心选择中国古典化意象的同时,诗人还有意识的避免西方化的意象。全诗中,只有“康桥”一词是个西方化的物象。倘若你不知道“康桥”就是 “剑桥”,是在异国,你会完全以为是在中国的一个地点进行告别;“那榆荫下的一潭”,明明是拜伦潭,诗人偏偏不说“那榆荫下的拜伦潭”,以避免引起西方化的联想;诗中未出现像“无花果”,“橄榄枝”等明显西方化的意象;诗中也未出现一个英文单词,而当时英文入诗则是很常见的。

  ㈡为了营造优美的意境,徐志摩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炼字、形式的整齐及凸现抒情主体等传统。

  ⒈讲究炼字及形式的整齐

  为了营造优美的意境,作者在诗歌的语言方面(也就是所谓的炼字)、结构形式方面也作了认真的推敲,力求与全诗的格调相一致。“轻轻”“悄悄” 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加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拜伦潭的水面被浮藻隔成许多的小块,诗中用了“揉碎”这个充满柔情蜜意的与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词。这首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有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玉树临风的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首节与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受。

  ⒉凸显抒情主体

  凸显抒情主体是中国古典诗歌经常使用的增加作品意境美的一种方法,本诗也恰到好处运用了这一方法。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不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如岳飞的《小重山》的上阕“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以及《满江红》中的“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些作品都直接描写了抒情主体的行动“无言独上西楼”“起来独自绕阶行”“抬望眼,仰天长啸”,这些行动进显了抒情主体的情怀,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作者缓步在即将与之惜别的康河的岸边的镜头,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是全文优美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与周围的景物和谐一致,这里的抒情主体也完全是当时中国人的装束。“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试想一下,西装革履的绅士谁带东西不是用口袋却是用袖子呢?谁告别不是挥手而是挥衣袖呢?很显然,作者身上穿的不是西装革履而是长袍大袖的马褂。

  二、在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精髓的同时,诗人还借鉴了外国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一些诗句将感情直接倾诉出来。

  当然他倾诉的方式又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即巧妙的借助周围景物的帮助将感情倾诉出来。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是一句直接抒发作者心中情感的诗句。我们读到这一句既能强烈的感受到作者对康桥的喜爱之情,又能在眼前浮现出上文描绘的画面:“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新娘”,夕阳的余辉将河边的杨柳涂抹上一层金黄色,微风过处,杨柳在风中摆动着他那婀娜的身姿,在清澈的河水中留下美丽的倒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让我们由杨柳美丽的倒影在柔波里荡漾的画面,联想到这美丽的一切已经吹皱作者心中的一池春水。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也是一句直接倾诉心声的句子。由于上文已对水底的“青荇”进行了描写——“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读者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这样一幅图画:在康河的清澈的流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展示自己柔美的身姿。于是,“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一句就既有强烈的抒情性又有丰富的意境美。

  总之,这些诗句既将笔触伸向人的内心世界直接、热情奔放的来表达感情,有外国诗歌强烈的抒情意味,又有中国古典诗歌丰富的意境美,让读者强烈而又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景物的无限喜爱之情、对康桥的深深的眷恋。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赏析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 “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

  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榆阴下的潭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只有心清如水,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

【《再别康桥》的艺术性】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艺术性07-01

再别康桥10-04

《再别康桥》教案08-05

再别康桥说课稿08-09

再别康桥说课稿10-09

再别康桥教案09-26

再别康桥的教案06-24

朗诵《再别康桥》08-05

诗歌《再别康桥》07-09

再别康桥朗诵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