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稿

时间:2024-11-03 09:28:44 再别康桥 我要投稿

【热门】再别康桥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再别康桥说课稿三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金柳 云彩。

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2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之家。他是中国现代“才华横溢的一路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这个经常“想飞”的诗人坐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触山焚化。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三、 欣赏点提示

  ① 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② 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③ 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四、 整体思路

  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五、练词以造 缘像而披诗

  ――释《再别康桥》之“招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我又独独喜欢第三节,原因在于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自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实,《再别康桥》全诗都笼罩笼罩着诗人宁静、安闲、自在之情、之态,因为旅居康桥的七八年间。康桥,它最吸引诗人,带给诗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于此。

  “赖你和悦宁静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

  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

  “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逍遥的)?诗人又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

  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六、 作业:

  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长篙……

  星辉……

  …………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件展示:

  色彩明丽

  绘画美

  立体、动态

  第六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

  第七步:迁移应用。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

  《再别康桥》说课稿

  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冯红玉时间:20xx.5.16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长篙……

  星辉……

  …………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件展示:

  色彩明丽

  绘画美

  立体、动态

  第六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

  第七步:迁移应用。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的说课稿09-23

再别康桥说课稿08-09

再别康桥说课稿10-09

《再别康桥》说课稿08-01

《再别康桥》说课稿【热门】06-16

《再别康桥》说课稿【热】10-24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05-24

《再别康桥》说课稿【推荐】07-12

【热】《再别康桥》说课稿10-03

【荐】《再别康桥》说课稿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