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九章

时间:2024-10-30 21:01:41 张爱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九章

  引导语:才女张爱玲的经典长篇小说有《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大家阅读与学习了哪一部了呢?下文就是小编整理的《十八春》第九章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九章

  世钧在那个风雨之夕下了决心,再也不到曼桢家里去了。但是这一类的决心,是没有多大价值的。究竟他所受的刺激,不过是由于她母亲的几句话,与她本人无关。就算她本人也有异志了,凭他们俩过去这点交情,也不能就此算了,至少得见上一面,把话说明白了。

  世钧想是想通了,不知道为什么,却又延挨了一天。其实多挨上一天,不过使他多失眠一夜罢了。次日,他在办公时间跑到总办事处去找曼桢。自从叔惠走了,另调了一个人到曼

  桢的办公室里,说话也不大方便,世钧也不大来了,免得惹人注目。这一天,他也只简单地和她说:"今天晚上出去吃饭好么,就在离杨家不远那个咖啡馆里,吃了饭你上他们那儿教书也挺方便的。"曼桢道:"我今天不去教书,他们两个孩子要去吃喜酒,昨儿就跟我说好了。"世钧道:"你不去教书顶好了,我们可以多谈一会。换一个地方吃饭也行。"曼桢笑道:"还是上我家吃饭吧,你好久没来了。"世钧顿了一顿,道:"谁说的,我前天刚来的。"曼桢倒很诧异,道:"哦?他们怎么没告诉我?"世钧不语。曼桢见这情形,就猜着他一定是受了委屈了。当时也不便深究,只是笑道:"前天我刚巧出去了,我弟弟学堂里不是演戏吗,杰民他是第一次上台,没办法,得去给他捧场。回来又碰见下大雨,几个人都着了凉,你过给我,我过给你,一家子都伤了风。今天就别出去吃馆子了,太油腻的东西我也不能吃,你听我嗓子都哑了!"世钧正是觉得她的喉咙略带一些沙音,却另有一种凄清的妩媚之致。他于是就答应了到她家里来吃饭。

  他在黄昏时候来到她家,还没走到半楼梯上,楼梯上的电灯就一亮,是她母亲在楼上把灯捻开了。楼梯口也还像前天一样,搁着个煤球炉子,上面一只砂锅咕嘟咕嘟,空气里火腿汤的气味非常浓厚,世钧在他们家吃饭的次数多了,顾太太是知道他的口味的,这样菜大概还是特意为他做的。顾太太何以态度一变,忽然对他这样殷勤起来,一定是曼桢跟她说了什么,世钧倒有点不好意思。

  顾太太彷佛也有点不好意思,笑嘻嘻地和他一点头道:"曼桢在里头呢。"只说了这样一声,她自去照料那只火腿汤。世钧走到房间里面,看见顾老太太坐在那里剥豆瓣。老太太看见他也笑吟吟的,向曼桢的卧室里一努嘴,道:"曼桢在里头呢。"被她们这样一来,世钧倒有些不安起来。

  走进去,曼桢正伏在窗台上往下看,世钧悄悄走到她后面去,捉住她一只手腕,笑道:"看什么,看得这样出神?"曼桢嗳哟了一声道:"吓了我一跳!我在这儿看了半天了,怎么你来我会没看见?"世钧笑道:"那也许眼睛一霎,就错过了。"他老捉着她的手不放,曼桢道:"你干吗这些天不来?"世钧笑道:"我这一向忙。"曼桢向他撇了撇嘴。世钧笑道:"真的。叔惠不是有个妹妹在内地念书吗,最近她到上海来考学校,要补习算术,叔惠现在又不住在家里,这差使就落到我头上了,每天晚饭后补习两个钟头。──豫瑾呢?"曼桢道:"已经走了。就是今天走的。"世钧道:"哦。"他在曼桢的床上一坐,只管把她床前那盏台灯一开一关。曼桢打了他的手一下,道:"别这么着,扳坏了!我问你,你前天来,妈跟你说了些什么?"世钧笑道:"没说什么呀。"曼桢笑道:"你就是这样不坦白。我就是因为对我母亲欠坦白,害你受了冤枉。"世钧笑道:"爹枉我什么了?"曼桢笑道:"你就甭管了,反正我已经对她解释过了,她现在知道她是冤枉了好人。"世钧笑道:"哦,我知道,她一定是当我对你没有诚意。"曼桢笑道:"怎么,你听见她说的吗?"世钧笑道:"没有没有。那天我来,根本没见到她。"曼桢道:"我不相信。"世钧道:"是真的。那天你姊姊来的,是不是?"曼桢略点了点头。世钧道:"她们在里边屋子里说话,我听见你母亲说──"他不愿意说她母亲势利,略顿了一顿,方道:"我也记不清楚了,反正那意思是说豫瑾是个理想的女婿。"曼桢微笑道:"豫瑾也许是老太太们理想的女婿。"世钧望着她笑道:"我倒觉得他这人是雅俗共赏的。"

  曼桢瞅了他一眼,道:"你不提,我也不说了──我正要跟你算账呢!"世钧笑道:"怎么?"曼桢道:"你以为我跟豫瑾很好,是不是?你这样不信任我。"世钧笑道:"没这个事!刚才我说着玩的。我知道你对他不过是很佩服罢了,他呢,他是个最多情的人,他这些年来这样忠于你姊姊,怎么会在短短几天内忽然爱上她的妹妹?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他提起豫瑾,就有点酸溜溜的,曼桢本来想把豫瑾向她求婚的经过索性告诉了他,免得他老有那样一团疑云在那里。但是她倒又不愿意说了,因为她也觉得豫瑾为她姊姊"守节"这些年,忽然移爱到她身上,是有点使人诧异,给世钧那样一说,也是显得有点可笑。她不愿意让他给人家讪笑。她多少有一点回护着他。

  世钧见她欲言又止的样子,倒有点奇怪,不禁向她看了一眼。他也默然了。半晌,方才笑道:"你母亲说的话对。"曼桢笑道:"哪一句话?"世钧笑道:"还是早点结婚好。老这样下去,容易发生误会的。"曼桢笑道:"除非你,我是不会瞎疑心的。譬如你刚才说叔惠的妹妹──"世钧笑道:"叔惠的妹妹?人家今年才十四岁呢。"曼桢笑道:"我并不是绕着弯子在那儿打听着,你可别当我是诚心的。"世钧笑道:"也许你是诚心的。"曼桢却真的有点生气了,道:"不跟你说话了!﹄便跑开了。

  世钧拉住她笑道:"跟你说正经的。"曼桢道:"我们不是早已决定了吗,说再等两年。"世钧道:"其实结了婚也是一样的,你不是照样可以做事吗?"曼桢道:"那要是──要是有了小孩子呢?孩子一多,就不能出去做事了,就得你一个人负担这两份家的开销。这种事情我看得多了,一个男人除了养家,丈人家里也靠着他,逼得他见钱就抓,什么事都干,那还有什么前途──你笑什么?"世钧笑道:"你打算要多少个小孩子?"曼桢啐道:"这回真不理你了!"

  世钧又道:"说真的,我也不是不能吃苦的,有苦大家吃。你也不替我想想,我眼看着你这样辛苦,我不觉得难过吗?"曼桢道:"我不要紧的。"她总是这样固执。世钧这些话也说过不止一回了。他郁郁地不作声了。曼桢向他脸上望了望,微笑道:"你一定觉得我非常冷酷。"世钧突然把她向怀中一拉,低声道:"我知道,要说是为你打算的话,你一定不肯的。要是完全为了我,为了我自私的缘故,你肯不肯呢?"她且不答他这句话,只把他一推,避免让他吻她,道:"我伤风,你别过上了。"世钧笑道:"我也有点伤风。"曼桢噗哧一笑,道:"别胡说了!"她洒开了手,跑到隔壁房里去了。她祖母的豆瓣才剥了一半,曼桢笑道:"我来帮着剥。"

  世钧也走了出来,她祖母背后有一张书桌,世钧便倚在书桌上,拿起一张报纸来,假装看报,其实他一直在那儿看着她,并且向她微笑着。曼桢坐在那里剥豆子,就有一点定不下心来。她心里终于有点动摇起来了,想道:"那么,就结了婚再说吧。家累重的人也多了,人家是怎样过的?"正是这样沉沉地想着,却听见她祖母呵哟了一声,道:"你瞧你这是干什么呢?"曼桢倒吓了一跳,看时,原来她把豆荚留在桌上,剥出来的豆子却一颗颗的往地下扔。她把脸都要红破了,忙蹲下身去拣豆子,笑道:"我这叫'郭呆子帮忙,越帮越忙!'"她祖母笑道:"也没看见你这样的,手里做着事,眼睛也不看着。"曼桢笑道:"再剥几颗不剥了。我这手指甲因为打字,剪得秃秃的,剥这豆子真有点疼。"她祖母道:"我就知道你不行!"说着,也就扯过去了。

  曼桢虽然心里起了动摇,世钧并不知道,他依旧有点郁郁的。饭后,老太太拿出一包香?来让世钧抽,这是她们刚才清理楼下的房间,在抽屉里发现的,孩子们要拿去抽着玩,他们母亲不允许。当下世钧随意拿了一根吸着,等老太太走了,便向曼桢笑道:"这是豫瑾丢在这儿的吧?"他记得豫瑾说过,在乡下,像这种"小仙女"已经算是最上品的香?了,抽惯了,就到上海来也买着抽。大概他也是省俭惯了。世钧吸着他的?,就又和曼桢谈起他来,曼桢却很不愿意再提起豫瑾。她今天一回家,发现豫瑾已经来过了,把行李拿了直接上车站,分明是有意的避免和她见面,以后大概永远也不会再来了。她拒绝了他,就失去了他这样一个友人,虽然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是心里不免觉得难过。世钧见她满脸怅惘的神色,他记得前些时他们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她常常提起豫瑾,提起的次数简直太多了,而现在她的态度刚巧相反,倒好象怕提起他。这中间一定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她不说,他也不去问她。

  那天他一直有点闷闷不乐,回去得也比较早,借口说要替叔惠的妹妹补习算术。他走了没有多少时候,忽然又听见门铃响,顾太太她们只当是楼下的房客,也没理会,后来听见楼梯上脚步声,便喊道:"谁呀?"世钧笑道:"是我,我又来了!"

  顾太太和老太太,连曼桢在内,都为之愕然,觉得他一天来两次,心太热了,曼桢面颊上就又热烘烘起来,她觉得他这种做派,好象有点说不过去,给她家里人看着,不是让她受

  窘吗,可是她心里倒又很高兴,也不知为什么。

  世钧还没走到房门口就站住了,笑道:"已经睡了吧?"顾太太笑道:"没有没有,还早着呢。"世钧走进来,一屋子人都笑脸相迎,带着三分取笑的意味。可是曼桢一眼看见他手里拎着一只小提箱,她先就吃了一惊,再看他脸上虽然带着笑容,神色很不安定。他笑道:"我要回南京去一趟,就是今天的夜车。我想我上这儿来说一声。"曼桢道:"怎么忽然要走了?"世钧道:"刚才来了个电报,说我父亲病了,叫我回去一趟。"他站在那里,根本就没把箱子放下,那样子彷佛不预备坐下了。曼桢也和他一样,有点心乱如麻,只管怔怔的站在那里。还是顾太太问了一声:"几点钟的车?"世钧道:"十一点半。"顾太太道:"那还早呢。坐一会,坐一会!"世钧方才坐了下来,慢慢的摘掉围巾,搁在桌上。

  顾太太搭讪着说要泡茶去,就走开了,而且把其余的儿女们一个个叫了出去,老太太也走开了,只剩他和曼桢两个人。曼桢道:"电报上没说是什么病?不严重吧?"世钧道:"电报是我母亲打来的,我想,要不是很严重,我母亲根本就不会知道他生病。我父亲不是另外还有个家么,他总是住在那边。"曼桢点点头。世钧见她半天不说话,知道她一定是在那儿担心他一时不会回来,便道:"我总尽快的回来。厂里也不能够多请假。"曼桢又点点头。

  他上次回南京去,他们究竟交情还浅,这回他们算是第一次尝到别离的滋味了。曼桢半晌才说出一句话来,道:"你家里地址我还不知道呢。"她马上去找纸笔,世钧道:"不用写了,我一到那儿就来信,我信封上会注明的。"曼桢道:"还是写一个吧。"世钧伏在书桌上写,她伏在书桌的另一头,看着他写。两人都感到一种凄凉的况味。

  世钧写完了,将那纸条子拿起来看看,又微笑着说:"其实我几天工夫就会回来的,也用不着写什么信。"曼桢不说什么,只把他的围巾拿在手里绞来绞去。

  世钧看了看表,站起身来道:"我该走了。你别出来了,你伤风。"曼桢道:"不要紧的。"她穿上大衣,和他一同走了出来。衖堂里还没有闩铁门,可是街上已经行人稀少,碰见两辆黄包车,都是载着客的。沿街的房屋大都熄了灯了,只有一家老虎灶,还大开着门,在那黄色的电灯光下,可以看见灶头上黑黝黝的木头锅盖底下,一阵阵的冒出乳白色的水蒸气来。一走到他家门口,就暖烘烘的。夜行人走过这里,不由得就有些恋恋的。天气是真的冷起来了,夜间相当寒冷了。

  世钧道:"我对我父亲本来没有什么感情的,可是上次我回去,那次看见他,也不知为什么,叫我心里很难过。"曼桢点头:"我听见你说的。"世钧道:"还有,我最担心的,就是以后家里的经济情形。其实这都是意料中的事,可是……心里简直乱极了。"

  曼桢突然握住他的手道:"我恨不得跟你一块儿去,我也不必露面,随便找个什么地方待着。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你有一个人在旁边,可以随时的跟我说说,你心里也痛快点儿。"世钧望着她笑道:"你瞧,这时候你就知道了,要是结了婚就好办了,那我们当然一块儿回去,也省得你一个人在这儿惦记着。"曼桢白了他一眼道:"你还有心肠说这些,可见你不是真着急。"

  远远来了辆黄包车。世钧喊了一声,车夫过街往这边来了。世钧忽然又想起来,向曼桢低声叮嘱道:"我的信没有人看的,你可以写得……长一点。"曼桢嗤的一笑,道:"你不是说用不着写信了,没有几天就要回来的?我就知道你是骗我!"世钧也笑了。

  她站在街灯底下望着他远去。

  次日清晨,火车到了南京,世钧赶到家里,他家里的店门还没开。他从后门进去,看见包车夫在那里掸拭包车。世钧道:"太太起来了没有?"包车夫道:"起来了,一会儿就要上那边去了。"说到"那边"两个字,他把头部轻轻地侧了一侧,当然"那边﹄就是小公馆的代名词。世钧心里倒怦地一跳,想道:"父亲的病一定是好不了了,所以母亲得赶到那边去见一面。"这样一想,脚步便沉重起来。包车夫抢在他前面,跑上楼去通报,沈太太迎了出来,微笑道:"你倒来得这样快。我正跟大少奶奶说着,待会儿叫车夫去接去,一定是中午那班车。"大少奶奶带着小健正在那里吃粥,连忙起身叫女佣添副碗筷,又叫她们切点香肠来。沈太太向世钧道:"你吃了早饭就跟我一块儿去吧。"世钧道:"爸爸的病怎么样?"沈太太道:"这两天总算好了些,前两天可吓死人了!我也顾不得什么了,跑去跟他见了一面。看那样子简直不对,舌头也硬了,话也说不清楚。现在天天打针,医生说还得好好的静养着,还没脱离险境呢。我现在天天去。"

  他母亲竟是天天往小公馆里跑,和姨太太以及姨太太那虔婆式的母亲相处,世钧简直不能想象。尤其因为他母亲这种女人,叫她苦守寒?,无论怎么苦她也可以忍受,可是她有她的身分,她那种宗法社会的观念非常强烈,决不肯在妾媵面前跌了架子的。虽然说是为了看护丈夫的病,但是那边又不是没有人照顾,她跑去一定很不受欢迎的,在她一定也是很痛苦的事。世钧不由得想起他母亲平时,一说起他父亲,总是用一种冷酷的口吻,提起他的病与死的可能,她也很冷静,笑嘻嘻的说:"我也不愁别的,他家里一点东西也不留,将来我们这日子怎么过呀?要不为这个,他马上死了我也没什么,反正一年到头也看不见他的人,还不如死了呢!"言犹在耳。

  吃完早饭,他母亲和他一同到父亲那里去,他母亲坐着包车,另给世钧叫了一辆黄包车。世钧先到,跳下车来,一揿铃,一个男佣来开门,看到他彷佛很诧异,叫了声"二少爷﹄。世钧走进去,看见姨太太的娘在客室里坐着,替她外孙女儿编小辫子,一个女佣蹲在地下给那孩子系鞋带。姨太太的娘一面编辫子一面说:"可是鼓楼那个来了?──别动,别动,爸爸生病呢,你还不乖一点!周妈你抱她去溜溜,可别给她瞎吃,啊!"世钧想道:"'鼓楼那个'想必是指我母亲,我们不是住在鼓楼吗?倒是人以地名。"这时候"鼓楼那个"也进来了。世钧让他母亲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一同上楼。他这是第一次用别人的眼光看他的母亲,看到她的臃肿的身躯和惨淡的面容。她爬楼很吃力。她极力做出坦然的样子,表示她是到这里来执行她的天职的。

  世钧从来没到楼上来过。楼上卧室里的陈设,多少还保留着姨太太从前在"生意浪"的作风,一堂红木家具堆得满坑满谷,另外也加上一些家庭风味,淡绿色士林布的窗帘,白色窗纱,淡绿色的粉墙。房间里因为有病人,稍形杂乱,啸桐一个人睡一张双人床,另外有张小铁床,像是临时搭的。姨太太正倚在啸桐的床头,在那里用小银匙喂他吃桔子汁,把他的头抱在怀里。啸桐不知道可认为这是一种艳福的表演。他太太走进来,姨太太只抬了抬眼皮,轻轻的招呼了声"太太",依旧继续喂着桔子水。啸桐根本眼皮也没抬。沈太太却向他笑道:"你看谁来了?"姨太太笑道:"咦,二少爷来了!"世钧叫了声"爸爸。"啸桐很费劲的说道:"嗳,你来了。你请了几天假?"沈太太道:"你就别说话了,大夫不是不叫你多说话么?"啸桐便不作声了。姨太太又把小银匙伸到他唇边来碰碰他,他却厌烦地摇摇头,同时现出一种局促的神气。姨太太笑道:"不吃啦?"他越是这样,她倒偏要卖弄她的温柔体贴,将她衣襟上掖着的雪白的丝巾拉下来,替他嘴上擦擦,又把他的枕头挪挪,被窝拉拉。

  啸桐又向世钧问道:"你什么时候回去?"沈太太道:"你放心,他不会走的,只要你不多说话。"啸桐就又不言语了。

  世钧看见他父亲,简直不大认识,当然是因为消瘦的缘故,一半也因为父亲躺在床上,没戴眼镜,看着觉得很不习惯。姨太太问知他是乘夜车来的,忙道:"二少爷,这儿靠靠吧,火车上一下来,一直也没歇着。"把他让到靠窗一张沙发椅上,世钧顺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

  。沈太太坐在啸桐床面前一张椅子上,屋子里静悄悄的。楼下有个孩子哇哇哭起来了,姨太太的娘便在楼下往上喊:"姑奶奶你来抱抱他吧。"姨太太正拿着个小玻璃碾子在那里挤桔子水,便嘟囔道:"一个老太爷,一个小太爷,简直要了我的命了!老太爷也是啰唆,一样一个桔子水,别人挤就嫌不干净。"

  她忙出忙进,不一会,就有一个老妈子送上一大盘炒面,两副碗筷来,姨太太跟在后面,含笑让太太跟二少爷吃面。世钧道:"我不饿,刚才在家里吃过了。"姨太太再三说:"少吃一点吧。"世钧见他母亲也不动箸,他也不吃,好象有点难为情,只得扶起筷子来吃了一些。他父亲躺在床上,只管眼睁睁地看着他吃,彷佛感到一种单纯的满足,唇上也泛起一丝微笑。世钧在父亲的病榻旁吃着那油腻腻的炒面,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凄梗的感觉。

  午饭也是姨太太吩咐另开一桌,给太太和二少爷在老爷房里吃的。世钧在那间房里整整坐了一天,沈太太想叫他早点回家去休息休息,啸桐却说:"世钧今天就住在这儿吧。"姨太太听见这话,心里十分不愿意,因笑道:"嗳哟,我们连一张好好的床都没有,不知道二少爷可睡得惯呢!"啸桐指了指姨太太睡的那张小铁床,姨太太道:"就睡在这屋里呀?你晚上要茶要水的,还把二少爷累坏了!他也做不惯这些事情。"啸桐不语。姨太太向他脸上望了望,只得笑道:"这样子吧,有什么事,二少爷你叫人好了,我也睡得警醒点儿。"

  姨太太督率着女佣把她床上的被褥搬走了,她和两个孩子一床睡,给世钧另外换上被褥,说道:"二少爷只好在这张小床上委屈点吧,不过这被窝倒都是新钉的,还干净。"

  灯光照着苹果绿的四壁,世钧睡在这间伉俪的情味非常足的房间里,觉得很奇怪,他怎么会到这里来了。姨太太一夜工夫跑进来无数遍,嘘寒问暖,伺候啸桐喝茶,吃药,便溺。世钧倒觉得很不过意,都是因为他在这里过夜,害她多赔掉许多脚步。他睁开眼来看看,她便笑道:"二少爷你别动,让我来,我做惯的。"她睡眼惺忪,发髻睡得毛毛的,旗袍上钮扣也没扣好,露出里面的红丝格子纺短衫。世钧简直不敢朝她看,因为他忽然想起凤仪亭的故事。她也许想制造一个机会,好诬赖他调戏她。他从小养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始终觉得这姨太太是一个诡计多端的恶人。后来再一想,她大概是因为不放心屋角那只铁箱,怕他们父子间有什么私相授受的事,所以一趟趟的跑来察看。

  沈太太那天回去,因为觉得世钧胃口不大好,以为他吃不惯小公馆的菜,第二天她来,便把自己家里制的素鹅和莴笋圆子带了些来。这莴笋圆子做得非常精致,把莴笋腌好了,长长的一段,盘成一只暗绿色的饼子,上面塞一朵红红的干玫瑰花。她向世钧笑道:"昨天你在家里吃早饭,我看你连吃了好两只,想着你也许爱吃。"啸桐看见了也要吃。他吃粥,就着这种腌菜,更是合适,他吃得津津有味,说:"多少年没吃到过这东西了!"姨太太听了非常生气。

  啸桐这两天精神好多了。有一次,账房先生来了。啸桐虽然在病中,业务上有许多事他还是要过问的,有些事情也必须向他请示,因为只有他是一本清账,整套的数目字他都清清楚楚记在他脑子里。账房先生躬身坐在床前,凑得很近,啸桐用极细微的声音一一交代给他。账房先生走后,世钧便道:"爸爸,我觉得你不应当这样劳神,大夫知道了,一定要说话的。"啸桐叹了口气道:"实在放不下手来吗,叫我有什么办法!我这一病下来,才知道什么都是假的,用的这些人,就没一个靠得住的!"

  世钧知道他是这个脾气,再劝下去,只有更惹起他的牢骚,无非说他只要今天还剩一口气在身上,就得卖一天命,不然家里这些人,叫他们吃什么呢?其实他何至于苦到这步田地,好象家里全靠他做一天吃一天。他不过是犯了一般生意人的通病,钱心太重了,把全副精神都寄托在上面,所以总是念念不忘。

  他小公馆里的电话是装在卧室里的,世钧替他听了两次电话。有一次有一桩事情要接洽,他便向世钧说:"你去一趟吧。"沈太太笑道:"他成吗?"啸桐微笑道:"他到底是在外头混过的,连这点事都办不了,那还行?"世钧接连替他父亲跑过两次腿,他父亲当面没说什么,背后却向他母亲夸奖他:"他倒还细心。倒想得周到。"沈太太得个机会便喜孜孜地转述给世钧听。世钧对于这些事本来是个外行,他对于人情世故也不大熟悉,在上海的时候,就吃亏在这一点上,所以他在厂里的人缘并不怎么好,他也常常为了这一点而烦恼着。但是在这里,因为他是沈某人的儿子,大家都捧着他,办起事来特别觉得顺手,心里当然也很痛快。

  渐渐的,事情全都套到他头上来了。账房先生有什么事要请老爷的示下,啸桐便得意地笑道:"你问二少爷去!现在归他管了,我不管了。去问他去!"

  世钧现在陡然变成一个重要的人物,姨太太的娘一看见他便说:"二少爷,这两天瘦了,辛苦了!二少爷真孝顺!"姨太太也道:"二少爷来了,老爷好多了,不然他一天到晚总是操心!"姨太太的娘又道:"二少爷你也不要客气,要什么只管说,我们姑奶奶这一向急胡涂了,照应得也不周到!"母女俩一递一声,二少爷长,二少爷短,背地里却大起恐慌。姨太太和她母亲说:"老头子就是现在马上死了,都太晚了!店里事情全给别人揽去管了。怪不得人家说生意人没有良心,除了钱,就认得儿子。可不是吗!跟他做了十几年的夫妻,就一点也不替我打算打算!"她母亲道:"我说你也别生气,你跟他用点软功夫。说良心话,他一向对你也还不错,他倒是很有点惧着你。那一年跑到上海去玩舞女,你跟他一闹,不是也就好了吗?"

  但是这回这件事却有点棘手,姨太太想来想去,还是只有用儿女来打动他的心。当天她就把她最小的一个男孩子领到啸桐房里来,笑道:"老磨着我,说要看看爸爸。哪,爸爸在这里!你不是说想爸爸的吗?"那孩子不知道怎么,忽然犯起别扭劲来,站在啸桐床前,只管低着头揪着褥单。啸桐伸过手去摸摸他的脸,心里却很难过。中年以后的人常有这种寂寞之感,觉得睁开眼来,全是倚靠他的人,而没有一个人是可以倚靠的,连一个可以商量商量的人都没有。所以他对世钧特别倚重了。

  世钧早就想回上海去了。他把这意思悄悄的对他母亲一说,他母亲苦苦的留他再住几天,世钧也觉得父亲的病才好了一点,不能给他这样一个打击。于是他就没提要走的话,只说要住到家里去。住在小公馆里,实在很别扭。别的还在其次,第一就是读信和写信的环境太坏了。曼桢的来信寄到他家里,都由他母亲陆续的带到这里来,但是他始终没能够好好的给她写一封长信。

  世钧对他父亲说他要搬回家去,他父亲点点头,道:"我也想住到那边去,那边地段还清静,养病也比较适宜。"他又向姨太太望了望,道:"她这一向起早睡晚的,也累病了,我想让她好好的休息休息。"姨太太是因为晚上受凉了,得了咳嗽的毛病,而且白天黑夜像防贼似的,防着老头子把铁箱里的东西交给世钧,一个人的精神有限,也有些照顾不过来了。突然听见老头子说他要搬走了,她苍白着脸,一声也没言语。沈太太也呆住了,顿了一顿方才笑道:"你刚好一点,不怕太劳动了?﹄啸桐道:"那没关系,待会儿叫辆汽车,我跟世钧一块儿回去。﹄沈太太笑道:"今天就回去?"啸桐其实久有此意,先没敢说出来,怕姨太太跟他闹,心里想等临时再说,说了就马上走。便笑道:"今天来得及吗?要不你先回去吧,叫他们拾掇拾掇屋子,我们随后再来。"沈太太嘴里答应着,却和世钧对看了一下,两人心里都想着:"还不定走得成走不成呢。"

  沈太太走了,姨太太便冷笑了一声,发话道:"哼,说得那样好听,说叫我休息休息!"才说到这里,眼圈就红了。啸桐只是闭着眼睛,露出很疲乏的样子。世钧看这样子,是免不了有一场口舌,他夹在里面,诸多不便,他立刻走了出去,到楼下去,假装叫李升去买份晚报。仆人们都在那里交头接耳,嘁嘁喳喳,很紧张似的,大约他们已经知道老爷要搬走的消息了。世钧在客室里踱来踱去,远远听见女佣们在那儿喊叫着:"老爷叫李升。""李升给二少爷买报去了。"不一会,李升回来了,把报纸送到客室里来,便有一个女佣跟进来说:"老爷

  叫你呢。叫你打电话叫汽车。"世钧听了,不由得也紧张起来了。汽车彷佛来得特别慢,他把一张晚报颠来倒去看了两三遍,才听见汽车喇叭响。李升在外面跟一个女佣说:"你上去说一声。"那女佣便道:"你怎么不去说?是你打电话叫来的。"李升正色道:"去,去,去说一声!怕什么呀?"两人你推我,我推你,都不敢去,结果还是由李升跑到客室里来,垂着手报告说:"二少爷,车子来了。"

  世钧想起来他还有些衣服和零星什物在他父亲房里,得要整理一下,便回到楼上来。还没走到房门口,就听见姨太太在里面高声说道:"怎么样?你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全预备拿走哇?那可不行!你打算把我们娘儿几个丢啦?不打算回来啦?这几个孩子不是你养的呀?"啸桐的声音也很急促,道:"我还没有死呢,我人在哪儿,当然东西得搁在哪儿,就是为了便当!"姨太太道:"便当──告诉你,没这么便当!"紧跟着就听见一阵揪夺的声音,然后咕咚一声巨响,世钧着实吓了一跳,心里想着他父亲再跌上一跤,第二次中风,那就无救了。他不能再置身事外了,忙走进房去,一看,还好,他父亲坐在沙发上直喘气,说:"你要气死我还是怎么?"铁箱开着,股票、存折和栈单撒了一地,大约刚才他颤巍巍的去开铁箱拿东西,姨太太急了,和他拉拉扯扯的一来,他往前一栽,幸而没跌倒,却把一张椅子推倒在地下。

  姨太太也吓得脸都黄了,犹自嘴硬,道:"那么你自己想想你对得起我吗?病了这些日子,我伺候得哪一点不周到,你说走就走,你太欺负人了!"她一扭身坐下来,伏在椅背上呜呜哭了起来。她母亲这时候也进来了,拍着她肩膀劝道:"你别死心眼儿,老爷走了又不是不回来了!傻丫头!"这话当然是说给老爷听的,表示她女儿对老爷是一片痴心地爱着他的。但是自从姨太太动手来抢股票和存折,啸桐也有些觉得寒心了。乘着房间里乱成一片,他就喊:"周妈!王妈!车来了没有?──来了怎么不说?混账!快搀我下去。"世钧把他自己的东西拣要紧的拿了几样,也就跟在后面,走下楼来,一同上车。

  回到家里,沈太太再也没想到他们会来得这样早,屋子还没收拾好,只得先叫包车夫和女佣们搀老爷上楼,服侍他躺下了,沈太太自己的床让出来给他睡,自己另搭了一张行军床。吃的药也没带全,又请了医生来,重新开方子配药。又张罗着给世钧吃点心,晚餐也预备得特别丰盛。家里清静惯了,仆人们没经着过这些事情,都显得手忙乱脚。大少奶奶光只在婆婆后面跟出跟进,也忙得披头散发的,喉咙都哑了。这"父归"的一幕,也许是有些苍凉的意味的,但结果是在忙乱中度过。

  晚上,世钧已经上床了,沈太太又到他房里来,母子两人这些天一直也没能够痛痛快快说两句话。沈太太细问他临走时候的情形,世钧就没告诉她关于父亲差点跌了一跤的事,怕她害怕。沈太太笑道:"我先憋着也没敢告诉你,你一说要搬回来住,我就心想着,这一向你爸爸对你这样好,那女人正在那儿眼睛里出火呢,你这一走开,说不定就把老头子给谋害了!"世钧笑了一笑,道:"那总还不至于吧?"

  啸桐住回来了,对于沈太太,这真是喜从天降,而且完全是由于儿子的力量,她这一份得意,可想而知。他回是回来了,对她始终不过如此,要说怎样破镜重圆,是不会的,但无论如何,他在病中是无法拒绝她的看护,她也就非常满足了。

  说也奇怪,家里新添了这样一个病人,马上就生气蓬勃起来。本来一直收在箱子里的许多字画,都拿出来悬挂着,大地毯也拿出来铺上了,又新做了窗帘,因为沈太太说自从老爷回来了,常常有客人来探病和访问,不能不布置得象样些。啸桐有两样心爱的古董摆设,丢在小公馆没带出来,他倒很想念,派佣人去拿,姨太太跟他赌气,扣着不给。啸桐大发脾气,摔掉一只茶杯,拍着床骂道:"混账!叫你们做这点儿事都不成!你就说我要拿,她敢不给!"还是沈太太再三劝他:"不要为这点点事生气了,太不犯着!大夫不是叫你别发急吗?"这一套细磁茶杯还是她陪嫁的东西,一直舍不得用,最近才拿出来使用,一拿出来就给小健砸了一只,这又砸了一只。沈太太笑道:"剩下的几只我要给它们算算命了!"

  沈太太因为啸桐曾经称赞过她的莴笋圆子,所以今年大做各种腌腊的东西,笋豆子、香肠、香肚、腌菜、臭面筋。这时候离过年还远呢,她已经在那里计画着,今年要大过年。又拿出钱来给所有的佣人都做上新蓝布褂子。世钧从来没看见她这样高兴过。他差不多有生以来,就看见母亲是一副悒郁的面容。她无论怎样痛哭流涕,他看惯了,已经可以无动于衷了,倒反而是她现在这种快乐到极点的神气,他看着觉得很凄惨。

  姨太太那边,父亲不见得从此就不去了。以后当然还是要见面的。一见面,那边免不了又要施展她们的挑拨离间的本领,对这边就又会冷淡下来了。世钧要是在南京,又还要好些,父亲现在好象少不了他似的。他走了,父亲一定很失望。母亲一直劝他不要走,把上海的事情辞了。辞职的事情,他可从来没有考虑过。可是最近他却常常想到这问题了。要是真辞了职,那对于曼桢一定很是一个打击。她是那样重视他的前途,为了他的事业,她怎样吃苦也愿意的。而现在他倒自动的放弃了,好象太说不过去了──怎么对得起人家呢?

  本来那样盼望着曼桢的信,现在他简直有点怕看见她的信了。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思想内容:

  小说从沈世钧的立场回忆往事,以沈世钧与顾曼桢十八年的悲欢离合为轴心,描写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在乱世睽隔中阴差阳错。同时小说通过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作为背景,烘托了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的种种变事。

  《十八春》,作者后来更名为《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全书共十八章,男女主角和相关人物也离离合合了十八个春天,正暗合传统京剧《汾河湾》的旧典。《十八春》所着力表现的还是张爱玲最为得心应手的都市男女情感纠葛。

  张爱玲(1921-1995),被称为“天才奇女”。她24岁便以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而走红当时寂寞的文坛,以后她连续发表多部小说,并出版小说专集和散文集,致使她迅速攀升至其文学生涯的巅峰,一时成为四十年代大上海一颗耀眼的明星。一位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的女性,一位独具天才的女作家。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读后感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十八春》,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围被高坐,翻书的手被冻僵。静谧里有无限的哀怨丝丝缕缕渗进心里来,淤住了,浓浓一团心酸,化不开。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青了。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九、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帮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例如叔惠在解放区的生活书中完全没有提及,他离开上海又回来,只像上台下台,舞台被固定在打磨掉一半时代气的南京上海。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张爱玲前期的小说里,少有正常的感情,有的只是曹七巧压抑下的疯狂和白流苏细算分两婚姻当职业的漠然,《小艾》和《十八春》里算是有了,可是淡而稀薄:两人之间互相的猜疑,家庭的阻拦,机缘的擦肩而过,随便什么都可以毁掉这叫“爱”的软弱的东西。而实际上它也的确被毁掉了。

  与《沉香屑》式的洋场传奇与簪缨世家不同,张爱玲在《十八春》里描绘的是都市街巷间那些最普通的人生。许家在南京的房子:那种底下开铺面楼上住人的老式两层木楼,我们今天在南京三山街七条巷一带还能经常看到。读者也不会觉得曼

  桢是绝世佳人,她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儿:旧象牙色的肌肤,鹅蛋脸,永远沉住一洼微笑的黑的眼。将来嫁了人也许会发胖,渐渐变得开了后门与弄堂菜贩扯着喉咙争青菜茭白价钱。这样的两个人,他们再爱都是平平淡淡的家常琐事,温和如一锅煤炉上炖着的细白小米粥,好莱坞的浓情电影模式不属于他们。让人感动叹息的地方是他们爱情的悲剧性,得不到的才珍贵!那样平凡的感情,只有化为悲剧才会有赏鉴的价值。试想世钧与曼桢如果真的一帆风顺的结了婚,反而无趣。婚前那一点薄弱的感情基础很快就在柴米油盐醋茶中消磨殆尽,秃顶汉与黄脸婆,永远为着无数的鸡毛蒜皮事件呕气,而一路平平安安过下去,过个三四十年,照旧是白头偕老,沦为无数普通家庭中一员。读者看至此,能不泄气么?(所以童话里王子和公主一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就赶快用“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结束。至于是否真幸福,只有王子和公主自己晓得)张爱玲深谙大众心理,一支笔轻轻将他们隔开,让他们彼此对对方留住一点情,埋在心底藏起来,留作将来相见的余地。后来他们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事,终于重逢,曼桢把两人分开后她的遭遇,掺着无限的苦的,讲给他听:

  “那时候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世钧,要把这些事情全告诉他,也曾经屡次在梦中告诉他过,做到那样的梦,每回都是哭醒了的,醒来还是呜呜咽咽地流眼泪。现在她真的在这儿讲给他听了,却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为已经是那么些年前的事了。”

  世钧默默地听着。

  “他们很久很久没有说话。这许多年来他们觉得困惑与痛苦的那些事情,现在终于知道了内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现在这时候,知道与不知道也没有多大分别了——不过——对于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分别,至少她现在知道,他那时候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他也知道她对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种凄凉的满足。”

  老杜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里简直是人情的至高至纯境界了。有时未免想到:许世钧简直应该感谢祝鸿才,因为鸿才代替他娶了曼桢回去,看着曼桢变得“完全无意于修饰,脸色黄黄的,老是带着几分病容,装束也不入时,见了人总是默默无言”、“眼睛里常常有一种呆笨的神气”。而却让世钧的脑海里永远保留着年青的曼桢的俏影。

  翠芝当年对叔惠,有着夭折的粉红色少女的初恋。因为她不了解叔惠,只看见他面孔英俊谈吐潇洒,才会一直对叔惠念念不忘——至少是在心底。十几年后叔惠回到上海,惊破了翠芝坐在凝固的时光里心事全无地做少奶奶的日子。翠芝蓦然发现自己原来也爱过,震惊的几乎失态。明眼的读者看到这里马上会想起《金锁记》中七巧和季泽见面时那一幕的惊心动魄。然而曹七巧是自己用黄金的枷锁劈杀了自己的肉体自己的爱,而翠芝与叔惠之间却早已隔的无限远,白茫茫的一片大水,汉之广矣,谁可泳之?

  只为着叔惠要来,翠芝又打地板又搬家俱,亲自出马去买洋酒火腿,几乎都不能控制自己。连一边冷眼观的读者都暗叫她做的实在太露。奇怪做丈夫的世钧却反而浑然不觉——细西回过头来一想 ,你会觉得心间一冷:原来世钧从来不曾留意过翠芝,他们是同一张床上睡了十几年的异梦人。书里写到他们的日子,满是疙疙瘩瘩的小噜苏,可是他们很难吵得起来。大概因为即使是吵架罢,也还是需要一点火星的。而他们俩却是真正的相敬如冰。

  书中处处有对人生无奈的讽刺与苦笑:人人想方设法去争夺眼前金苹果,费尽心手摘到手才发现全不如自己想像:许大少奶奶竟力拉拢小叔和娘家妹子,翠芝过门后倒与她成了对头;许太太偏心小生子,待到一起同住却又矛盾无穷:鸿才为了得到曼桢费了无限心机,后来却觉得她索然无味,“就像一碗素虾仁”。曼璐为了系住丈夫的心,不惜赔上亲生妹子,结果不但拴不住才,反而连妹妹都失去了……多少纷乱的追求与肥皂泡般的幻灭,拼凑起来大概就是人生。悲哀的故事里满含着作者小小的讽刺,我们仿佛能听见这位有着孤零身世的旷世才女冷仃仃的一粒粒笑声。

  张爱玲此时的笔风,已从前期作品的绚丽五彩灵光四射变得渐趋平淡。洗尽铅华的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场漫长的不了情。张氏的写作功力,已是炉火纯青,虽是忽而南京忽而上海,叙述主体更是走马观灯般更换,却难为她细针密缝处处照顾的滴水不漏而自然天衣。有些小地方,她也凭着她那种独特的敏感注意到,笔尖略略一点,气氛自然浮出来。如写曼桢世钧冬夜在许家楼上夜话,特意说到“起坐间里只有一火盆,上面搁着铁架子,煨着一瓦钵子荸荠”。曼桢发冷,世钧取出自己的旧绒线衫给她穿上。煮荸荠是江南冬天普遍的家庭小食,那种略带清甜的香味是润泽的,浮在两个年青人对未来的甜蜜憧憬中,是格外富有家常气息的氛围。就在这个晚上,世钧给曼桢戴上订婚戒指,以后他们回想起这一幕,脑中挥之不去的,应该还有煮荸荠的清香吧。

  小说一九五一年结稿时名《十八春》,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在我看来《半生缘》是承继了张纸小说题目一贯的风格棗缤纷绮丽的古典风,但《十八春》却似乎更适合于这篇小说,十八春,无数个春天呵!吹面不寒杨柳风,又带着一丝丝时光不再的怅惆,就像这个漫长的故事。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九章】相关文章: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七章04-10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十三章04-10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二章04-10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五章01-22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八章04-10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十二章04-10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三章04-10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十七章04-11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十章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