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女作家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自我风格,我们在她的诸多作品中能够品味到较为强烈的女性意识。张爱玲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会经常以女性的视野去展现女性群体的内心世界,以女性心理来审视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张爱玲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描绘女性群体自身悲惨命运的过程中,也将其内心的苦痛挣扎展现于读者面前。而本文就以张爱玲文学作品出发,对其创作中所凸显出来的女性意识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意识文学创作内心世界苦痛挣扎
引言
在中国20世纪的文坛中,张爱玲以只有三十岁不到的年轻女性的身份,凭借着小说集《传奇》与散文集《流言》一跃成为了国内文坛中的巅峰人物。曾经中国著名汉学家夏志清称赞了小说《金锁记》是中国从古至今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样的评价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张爱玲的创作实力。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诸多海内外研究学者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多数持推崇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张爱玲自身作品的魅力属性,使得这个女性作家再次进入到读者群体中,可以说在逐渐“经典化”趋势的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中,张爱玲是一个真正值得被时间与读者考验的作家之一。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中多数是以女性视野来剖析女性群体内心深处的苦痛,以及甘愿从属于父权制度的心态与行为,并且也在作品中对母爱的自私性、窥探性有着深刻的抨击,进而揭示出封建传统思想对母性的异化作用。作品中各处都能够凸显出张爱玲明显的女性主义思想,具有强烈且深刻的女权观念。
一张爱玲文学创作中产生女性意识的原因
1社会因素
由于张爱玲通常是在上海家中从事文学创作工作,而这个城市的特殊社会环境让张爱玲文学创作内容中凸显出过多的女性意识。张爱玲不惜世界浮华,却拥有着冷静理智的分析能力,这一时期的上海社会中也逐渐对女性群体有着开明的态度,因此为其文学创作构建出轻松、明朗的环境氛围。
2家庭因素
通过资料记载,张爱玲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和母亲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优质的生活环境使得张爱玲为后期文学创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从小张爱玲就被父母教育学习琴棋书画,这也与她后期在文坛上的成功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由于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个受到西方教育的贵族千金,因为不满张爱玲父亲的一些行为,所以愤愤离家出走,而张爱玲的父亲则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传统男性,对父女亲情十分冷漠,而这对张爱玲的幼年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诸多原因汇集起来决定了张爱玲日后的文学作品风格与基调――主题内涵多数展现出人类内心的丑恶,社会的黑暗邪恶。
3自身因素
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让张爱玲从小受到负面影响,并且以女性视野最为独特的高度对当时社会环境与状态进行重新而完整地审视,这使得她在日后的文学创作中淡漠了被亲情纠缠的一切伤害。并且加上张爱玲自身性格相对内向敏感、理智冷淡,因此她会以讽刺而冷漠的状态与情绪去观察这个世界,去小心触碰社会的冷暖。在张爱玲高中的时候就创作了流露出浓郁女性意识的小说《霸王别姬》,并且在中学毕业调查的时候写出了“最恨有天才的女子忽然结了婚”这句渗透了其对女性问题思考后的结论。可以说,出生于贵族家庭,却“享受”了没落贵族的悲凉,这些矛盾的身世感触在张爱玲年幼的心灵中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为她的文学创作增添了悲剧意识。
二张爱玲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审视与剖析
1几近泯灭的母爱
纵观张爱玲文学创作,对女性群体有着重新的审视,尤其是对“母亲”角色的剖析。我们看到的传统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母爱几乎都是和蔼、圣洁、温柔的代言词,尤其是同时期的女性作家冰心等人,在自身创作中用尽全力去讴歌母爱,在她们的文字下,母亲是一个能给予人们安逸、美好港湾的圣人角色,可以让我们在遇到困难、无限伤感的时候去躲避风雨。但是,反观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却将笔尖触及到母亲内心的最底层,用一种理性的角度去看母亲内心的苦痛与崩溃的精神,去深入了解母亲心灵深处那难以让常人察觉的无意识的所在。在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的母亲形象通常分成了两大类:一种类似于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梁太太等,这些女人有着美丽的外表,内心却长期压抑着情感,对金钱有着无限的控制欲,平时有着残暴的行为;而另一种母亲形象类似于小说《小艾》中的席五太太、《鸿鸾禧》中的娄太太等,这些女性形象并没有被张爱玲刻画出清晰的面容,原本是一些在小说中可有可无的角色,这些女性并没有自己的思想历程,只不过在生活中去小心翼翼地讨好丈夫、照顾孩子,随着周围人们的思想波动而变化。
在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本来是一个在封建传统社会中常见的女性角色,但是她的出现又显得非同一般。曹七巧并没有传统母性的神圣光环,只不过是一个传统封建父权社会的殉葬品,但是却也是父权社会的合谋者,表现出自身人性的丑恶一面。曹七巧一生中背负着沉重的黄金枷锁,禁锢着一生的情欲与爱情,并且亲手扼杀了儿子长白与女儿长安的一生幸福。在曹七巧的一生中,获得黄金是她的毕生愿望,是一辈子想要去得到的东西。渴望美好幸福的爱情,但是这种生活幻想却断送于大哥手中。在姜家,曹七巧也曾经为爱情挣扎过,但是这唯一的一次却被自己的小叔子断然拒绝,因为这个女人并不是小叔子棋盘上需要的棋子。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曹七巧终于拿到了财产,这次她直接拒绝了小叔子的主动示爱,因为她想要去保护好自己唯一的信念所在――黄金。爱情这时候只不过是多余的东西,这一次的拒绝行为让她彻底失去了把握情感的机会,成为了金钱的奴隶。
2疯狂盲目的情爱
我们看到,在张爱玲笔下不管是新派的女性亦或是旧派的女性,几乎都难以脱离对男性的依附心理。在旧派女性群体中,她们缺少着一种主观自觉性,认为女性天生就是要依靠男性的,而找到自己附庸的男性就是需要来借助婚姻这个唯一的手段,而步入婚姻殿堂才是一辈子最终的归宿。而在新派女性群体中,她们顺其自然地去接受了现代社会产生的物质文明,大谈西方世界的恋爱,经常参与到一些社会活动中来,但是从内心来说,依旧愿意成为男性社会中的奴隶,即便这些女性群体外表似乎脱离了封建传统家庭,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是永远不会脱离生命中男权控制自身的轨迹的。
纵观张爱玲笔下塑造的角色,多数都失去了求生的能力,这些女性群体都希望在身边有个依靠,必须先去解决生活中的物质困境。这些女性除了去担任“女结婚员”角色外,并无一技之长,因此张爱玲也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安稳的想法,这也可以叫做妇人性。”这里所说的追求安稳,就是能够找一个值得托付的男人去把一生幸福押上。而最能够对应上这个观念的代表就是小说《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主人公经历了曲折的情感经历,而这场经历正是一场寻求安稳爱情的大冒险之旅。在离婚之后,白流苏离开了前夫的家中,独自来到娘家居住,但是哥哥和嫂子骗取了她的全部家产,然后恶言恶语地去排挤她。之后邂逅了留学生范柳原,白流苏为了与他在一起,从上海追到了香港,但是却发现这个男人对自己并非真心,这让白流苏十分痛苦与挣扎。本来想回到上海的娘家,但是依旧怕兄嫂排挤自己,所以为了能够安稳生活,又转身投入了范柳原的怀抱,即便当一个情妇的角色也无所谓了。曾经张爱玲在书评中写道:“在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伤。女人……女人一辈子口中所讲的就是男人,念得也是男人,怨的更是男人,直到永远。”因为对男人的依赖,女性在爱情这个高层次领域也逐渐形成了对男性的依赖感。一个男人的爱与不爱,就是每个女人生活的核心价值所在。成为一个封建男权社会中被认定的女人,就是张爱玲作品中塑造女性角色的最好归宿。“如果一个女人即便再完美,但是得不到异性的爱,那么也就无法得到同性群体的尊重,而女人们就是贱在了这一点。”
三张爱玲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独特性及价值分析
首先,小说中有着严厉的文化批判。这一时期的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基上去动摇封建主义,而社会中的军阀混战,让中国社会与民族长期处于水深火热的危难之中,而这时候产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我们深入剖析“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主题精神,或许有助于我们去深入理解张爱玲文学创作中凸显出来的女性意识深层所具有的文化批判思想。例如,小说《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从年幼时期显现出来的泼辣活泼性格到中年时期近乎癫狂变态的模样,一方面是因为压抑的情欲与金钱作祟,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了归根结底是因为黑暗的封建社会制度影响。国内文学评论家于清曾经在作品《寻找张爱玲》中这样说过:“张爱玲小说中凸显的女性意识中展露出了‘女性原罪’的思想,这是她对于传统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有力补充,也是对当代女性思想发展的杰出贡献。”
其次,能够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性小说创作注入全新血液。可以说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新时期女性思想的觉醒,诸多女性作家群体开始争相去寻找与肯定自我价值,努力想要去摆脱传统封建社会中的腐朽思想强加给她们的思维模式,并且通过不断的审视自我、发现自我、发泄自我的形式来体现自我的价值。而在这一时期的张爱玲,也与其他女性作家一样,借助自传体的文学体裁来进行真正的女性创作尝试。在我们细细品味张爱玲的作品时,能够看到一种深度解剖了的人性自私面,并且因为有自己生活经历的原型,所以能够超越别的作家,到达其他人无法超越的高度与深度。可以说,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就是张爱玲的内心感受,从整体上覆盖了她的主观色彩。
结语
对于张爱玲文学创作中所凸显出来的女性意识是不能被我们忽略的,这位女作家站在了一个相对深度的层面来对女性群体进行了剖析,对作品中女性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融入了自己的深刻同情,并且也能够用相对客观冷静的态度去分析女性群体应当具有的性别观念。但是我们从客观角度而言,纵观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依旧存在着局限性,尽管小说中凸显出浓郁的女性意识,但是却并没有实际为女性群体指明了一条全新的解放之路。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是张爱玲依旧以自己的作品为平台,用文笔为女性群体们斗争,也为读者与世人提出了醒目而清晰的指示。
参考文献: [1] 褚紫玲:《张爱玲的另类女性叙述――浅谈张爱玲对传奇的改写》,《大舞台》,2011年第2期。 [2] 姜欣:《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3] 毛灿月:《苍凉的生命底色――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群之隐义》,《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 付红妹:《红尘之外的漠然注视――论张爱玲的心灵世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5] 夏冰心:《兰香蝉鸣话爱玲――试谈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6] 梁远帆:《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文学心理分析》,《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12期。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相关文章: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语句03-23
冰心作品中的女性意识12-20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03-22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05-18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06-30
有关张爱玲及其文学作品10-07
张爱玲笔下的几类女性形象01-10
《诗经》中女性形象12-08
冰心创作中的中庸意识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