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浈阳峡》全诗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九龄《浈阳峡》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浈阳峡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
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
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赏析】
浈阳峡,是浈水中的一个峡谷,浈水源出江西省信丰县,流经张九龄的故乡曲江。
这首诗描写在故乡峡谷溪流中行舟的情景。首联写峡谷的狭窄、深邃。诗人驾着小船,曲曲折折地穿过峡谷,紧紧地挨着山壁前进。颔联两句,分别写峡谷的山和水。溪水那么绿,绿得昏暗发黑。尽管未到秋天,水面上沁出阵阵寒意。峡谷两面高山绵延,森林茂密,浓荫把日光遮蔽了,所以晴天也显得阴森森的。如果说颔联描写山水,是着重表现峡谷的清幽;那么颈联集中写山,则是旨在描绘峡谷的壮丽。峡谷内,千寻峭壁,相对屹立;山上层林尽染,五色缤纷。清幽而壮丽的自然景致,使诗人内心生出一种悠远的情思,惊喜地感叹天地、大自然创造孕育万物之心,真是深不可测。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一中说:“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进。陈正字(子昂)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九龄)继之,诗品乃醇。”张九龄继陈子昂之后,大量运用五言律诗描绘山水,语言省净,清新含蓄,平仄和谐,粘对合律。大多数山水诗都能创造出情景交融、清远浑成的艺术意境。作为盛唐诗坛上年岁较长的一位诗人,张九龄在致力于写陈子昂式的《感遇》诗的同时,精心创作了数量丰富的山水诗,成为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派的一位先导者。正如明人胡震亨所说:“张子寿(九龄)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张九龄的.这首《浈阳峡》,就体现了他的山水诗景色清丽,文字洗练、意境清远这一个“清”的特色。
赏析
浈阳峡在今广东省英德县的南部。据《水经注》: “溱水(即浈水)西南历皋口、太尉二山之间,是曰浈阳峡。两岸杰秀,壁立亏天”。这首诗刻画了初秋的浈阳峡深邃、奇峭、绚烂的景色。
首联写景兼叙事。诗人乘坐着一叶小舟,行进在高山深峡之间。“越岑”,越地之高山,浈阳峡一带古属百越之地,此指浈阳峡两旁矗立的峭壁; “越溪”,即浈水。诗人一开始就抓住浈阳峡自然山水的特点: 峡壁之高峻、峡江之深邃。首句用一“傍”字来形容峡客行舟情状,极妙。试想,诗人在江中既非扬帆直下,亦非悠然荡舟,而只能紧紧贴着峡壁,小心翼翼、逶迤曲折地行进,那么,峡谷的狭窄险峭、江水的幽邃深沉就自然呈现出来了。颔联承首联“岑”、“溪”,着力刻画溪之深、岑之高: 幽暗的江面上不断腾起清冷的水气,虽然只是初秋,却已是寒意沁人; 高耸的峡壁挡住了阳光,尽管时值白昼,崖顶上晴光灿烂,深峡中却是阴气森然。这里,诗人用 “暗”字来形容秋江之水,颇见匠心且富诗韵。“暗”不仅与后句“阴” 互相照应,勾勒出峡壁在水中的巨大投影,映衬了山的高耸、峻险; 同时,又与“晴”对举,形成光线的强烈对比、反差,进一步突出了水的深幽。正如钟惺所言: “‘暗’字尽秋水之神” (《唐诗归》)。我们仿佛看到,深碧色的江水沉静地向前流淌,秋江的神采与风韵得到了极好的表现。颈联重在刻画山: 两岸峡壁,相对兀立,高耸入云,景象壮丽。古代八尺曰寻,“千寻”,形容其高。在灿烂的秋阳照耀下,岭上层层叠叠的树林颜色斑斓,五彩缤纷,一片艳丽的秋色。秋天是 一年中大自然色彩最丰富的季节。树叶经霜,仿佛被染上红、黄、紫、褐等多种颜色,比千山皆绿的春天别具一番风韵。唐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宋苏轼的 “正是橙黄桔绿时”,可谓此诗“五色”的最好注脚。然而张九龄并不象杜牧、苏轼那样敷色鲜明,仅用“五色”两字轻加点染,这与张九龄山水诗的一贯清淡风格是相符合的。末联以抒情结尾。诗人身临如此奇丽的山水,触景生情,由衷地发出赞叹: 可惜这般好山水竟处在如此荒僻遥远之处,谁能知道大自然的用心啊!
其实,浈阳峡奇异壮丽的自然山水不只引起了诗人的赞美之情,还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浈阳峡一带山水离诗人的故乡韶州曲江县(今广东省曲江县)不远,本该是诗人最为熟悉而亲切的,何以反称之“遐远”而加以叹惜呢?这应该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加以探讨。原来,岭南在唐时尚属荒远之地,因此诗人的仕进较中原之士远为艰难。早在长安三年(703),张说流放岭南,九龄前去拜见,张说引为本家。后来张说为宰相,九龄也得到援引,擢为中书舍人。开元十四年(726),张说被劾罢相,张九龄即贬为太常少卿。这首诗就是刚失去政治上依靠的诗人在太常少卿任上奉皇帝之命祭南海的途中,经过浈阳峡时写的。所以,“惜此生遐远”,不仅是对自然山水的赞叹,恐怕还包含着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 而“造化”之心的深不可测,则有帝心难测、自己政治前途高深未卜的忧虑在内。
这首山水诗在艺术上也有特色。诗人的写景角度与表现手法巧妙而富有变化。首联为平视,用大广角镜头将山水都收入镜头之中。次联即变换角度,用特写镜头一俯视状水,一仰视绘山。三联从仰视又回到平视。这样就避免了山水形象的平板与雷同,使之丰满而富有立体感。表现手法上,旨在突出浈阳峡的山高水深,开始从大处落笔,正面描绘; 下面便从细处着墨,侧面烘托,层层渲染; 最后又回到正面描绘。不仅刻画逼真,而且传神写意。但结尾抒情似稍嫌直露。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曲江集》。
【张九龄《浈阳峡》全诗赏析】相关文章:
张九龄:浈阳峡作品赏析10-21
浈阳峡 张九龄10-07
张九龄 浈阳峡10-31
《浈阳峡》张九龄11-13
张九龄浈阳峡11-28
张九龄《浈阳峡》阅读答案及赏析10-07
张九龄《浈阳峡》阅读训练及赏析10-07
《浈阳峡》张九龄唐诗鉴赏11-06
张九龄《浈阳峡》阅读练习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