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

时间:2020-10-15 13:54:35 朱自清 我要投稿

论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

  朱自清的散文是优美的艺术品,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他的笔墨挥洒自如,把自然景色、物体状貌描画得栩栩如生,朴实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露出来,坦诚的真、浓郁的情、朴素的美深深打动读者。

论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

  论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

  摘要:诗人出身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具有诗的素质,诗的构思、诗的意境;同时先生还运用中国画的技法及色彩的对比使艺术画面更加形象、生动,从而增加了语言的绘画美。本文从语言方面对朱自清先生的四篇散文(《春》《荷塘月色》《绿》《背影》)作一番初探,试图从绘画的角度对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这一特色进行赏析,以表达笔者对朱自清先生的作品的喜爱之情。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绘画美

  上世纪二十年代,闻一多先生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诗歌“三美”的理论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诗人出身的朱自清在现代散文园地里留下了多彩的诗意的散文、美的景观, 生机勃勃的《春》,意境朦胧的《荷塘月色》,碧波荡漾的《绿》,还有充满深情的《背影》等等。在朱先生的文章中,也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使其散文语言具有“文中有画”之美。

  一、层层皴染绘春景

  《春》是朱先生早年的作品,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开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先绘春草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绘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次绘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接着是春风图,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是春雨图,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最后作者绘制了一幅迎春图:天上风筝多了,地上孩子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个个都出来了。作者用工笔画的技法细细描绘,慢慢涂抹,层层皴染,描绘出一幅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迎春图。

  二、水晕墨章显荷香月色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那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他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那原是一个平凡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一般来说,荷塘容易描写,月色则难描绘。画家做画,不怕画断山衔月,就怕画月色笼罩,因为月下的波光林影时刻在变幻着,很不容易在画面上表现出来。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画笔所不能描摹的景致,那自然更吃力。然而,朱自清先生却能够把一个月夜死荷塘写得那样的饶有生趣。我们在这篇不到一千六百字的《荷塘月色》里,看不到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作者只凭着一时的感受,委婉细致地写来,却十分迷人。

  作者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赋予荷叶动态的美。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突出其晶莹闪亮、隐约闪烁的特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的运用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又把月光比作流水,无形的月光给人以有形的实感,月光不仅能看得到,而且能触摸得到。当描写叶与花的颤动时,“像闪电”,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时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遮住了,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达到了中国画中“水晕墨章”的至臻境界,层层晕染开,逐步渗透;恰似投入湖心的石子,泛起淡淡涟漪,圈圈泛开。这种感觉正像我们忙了一天后,忽然看到宋人的山水画卷一样。

  三、“没骨”有骨都是绿

  “没(mò)骨”也是中国画技法,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绿》就是通过描绘梅雨潭的绿绿的潭水,抒写作者之情的没骨之文。《绿》中的比喻有二十个之多。如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满是奇异的绿呀”。又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突出其鲜润。文中还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绿的特征:“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随着作者的笔触,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作者甚至把她想象为“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想拍她、抚她、亲她,别致地把她叫做“女儿绿”。那明艳多姿的画面,那逸趣横生的情怀,多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四、白描手法画背影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请读下边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采用白描手法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盈盈泪光中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

  另外,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弦歌画舫,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时而如一卷工笔画、时而像幅一油画,读来,无不带给我们一种视觉的享受。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就他了。”的确如此,在朱自清丰富多彩的散文世界里,有情感的真实袒露,有情韵的微妙倾洒,有如诗般的意境构造,有带着音乐旋律的演奏,有如画般的景物描摹,更有鲜明的美学色彩。让我们重读先生文章,再品先生细腻、清丽的文字吧!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蒋荫楠、严迪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冯锡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吴周文、张王飞、林道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欧秀蓉,《名作欣赏》,2005(16)。

  [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等,北京大学出版,1998年版。

  [6]《朱自清全集》(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华厦出版社1997年版。

【论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相关文章:

赏析朱自清散文《背影》之美06-20

论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特色11-15

贾平凹散文语言的艺术美05-14

朱自清的匆匆散文12-05

朱自清的散文《春》12-05

冬天朱自清散文12-05

朱自清散文歌声12-05

分析席慕蓉诗歌的绘画美06-12

朱自清关于时间的散文12-04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