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

时间:2024-09-25 23:50:23 朱自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

  朱自清是一位卓尔不群的散文大师。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敏锐地表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

  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散文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他创作的"美文"奠定了散文大师的地位,其行文如诗,辞藻平实而饱含真情,描写清淡而韵味悠长,叙述随意而其文意却丝丝入扣,行文流畅且极具内涵。清丽隽永的诗意美是构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之一。

  1.慎密精巧的构思

  慎密精巧的构思是作品散发诗意的一个特征。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他的散文,结构精巧,布局合理,善于从叙述中将读者缓缓带入作者设计好的意境,行文慎密而严谨,精炼而流畅,活泼而巧妙。

  散文《背影》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作者善于捕捉瞬息间的生活感受,以"背影"为线索,选取的材料均汇于"背影"这一焦点上。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身潦倒的印记,浓缩了父子之间难以言喻的感情,是慈父爱子的象征。

  父亲的背影是儿子经常见到的,但作者选取的不是平常的背影,而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车站送别儿子时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留下的那个背影。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它既是父亲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精神的写照,还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父亲肥胖而吃力的"形",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老境颓唐。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怜惜、怀念,全都凝聚在这个背影里了。文章四次写"背影":开头设疑--点出背影,造成悬念,使浓重的感情气愤笼罩全文;中间叙事--望父买橘,刻画背影,令人感动;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结尾思念一一读父来信,浮现背影,照应开头。这样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组织,表达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标题,使文章一气呵成。

  朱自清高超的艺术构思还体现在"设眼有致"。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确定全文基调的关键语句,通常我们称之为"文眼"。因而,透过文眼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可以确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

  散文《春》就有这样的特色:朱自清将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述之中,毫无斧凿之痕,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巧妙地安排花草、树木与人们的行为来显示春天的气息。首先,他以生物从睡醒之后来描写活泼可爱的情景,依次由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变成嫩嫩的、绿绿的,田野里、园子里可以看到人们在活跃的踢球、赛跑、捉迷藏的景象;接着,由各季树木的开花,看到成千成百的蜜蜂在喧闹着;又从轻风里看到小鸟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和流水、短笛之声相应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再接着,由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眼,而烘托出安静和平的夜;最后,他以天上的风筝多,地上的人们渐渐活跃而领悟到"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文眼的实际内涵。作者用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及健壮的青年,除了给大地活泼的印象之外,还带来了振奋和希望,因为春天充满了希望。

  结构的严谨和布局的精妙以及设眼,有致成为作品引人入境时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技巧,而正是有了这些手段和技巧,才使得读者于平实的语言中走进作者的心灵空间,让人深思,回味无穷。

  2.画面美

  朱自清的散文具有一种可堪入画的艺术特色,意境刻画情景交融。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无论是一处胜迹,还是一幅景色,都描写得逼真如画,朱自清的散文常常兼有诗情与画意,文笔细腻,但不是浓妆艳抹;构图简洁,但朴素中显出典雅。

  在《春》里,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以盼春、迎春、颂春的欢快激情作为内在线索,描写春天的画面。如对花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用画家的眼睛,既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描绘盛开的野花。在《匆匆》里,为了描画时间飞逝的流,把太阳的移动拟人化。"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几笔便勾勒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淡淡的画面。在《绿》中,他笔下的景色都在跃跃飞动,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梅雨瀑从岩石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扯"和"镶"描绘瀑布流处山涧的状态,既准确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于立体感。"仿佛是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那"厚积着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托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对"绿"的刻画形象逼真,把那奇异的绿色写得可以追寻,可以拥抱,可以醉人,甚至可以馈赠,写出"绿"的生动画面。在《荷塘月色》中,写"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中"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花叶上, "杨柳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树缝里漏出的一两点灯光,"是渴睡人的眼"。通过这些生动形象地描述,画出了一幅清幽静谧的荷塘夜景,把"荷塘"和"月光"描画得出神入化。在《南京》、《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中类似的描画比比皆是,将缤纷艳丽的色彩和栩栩如生的形态融为一体,真称得上是妙手丹青。

  3.灵活多变的技巧运用

  朱自清的散文技巧老练,灵活多样。他既注意"形与神、虚与实、张与弛、动与静、详与略"等艺术手法的巧妙结合,又注意"对照、排比、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上,更注重"白描"手法的应用。

  擅用白描手法,是朱自清散文创作,尤其是他后期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写父亲、写亡妇、写叶圣陶、写韦杰三等,都是平平实实地述其行状,描其神韵,表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最典范的便是《背影》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文字,作者抓住几个细节,将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艰难动作真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写得平静自然,没有任何修饰,平平道来,简洁勾勒,但情景细致,情感含蓄,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这种白描手法,在《给亡妇》、《儿女》、《我所见的叶圣陶》、《执政府大屠杀记》、《扬州的夏日》、《伦敦杂记》等篇章中均运用得非常出色,形成了简炼、流畅、朴素、平实的语言特色。

  通感手法是朱自清在他的散文中大量运用的另外一种手法,而且是现代散文作家中运用得最好的。例如《荷塘月色》有这么两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前句写荷花的"清香",本来是诉诸嗅觉的,他却用"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这种听觉来形容,让人感觉到香气的悠远、飘缈,若有若无,形象生动;后句写"光"和"影"的和谐,却用"梵婀玲上的名曲"来比喻,将视觉通感为听觉。在《绿》一文中,作者形容梅雨潭的水:"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这里则是视觉与触觉的通感,用"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形象地描绘了潭水的柔滑、细腻。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相关文章:

朱自清散文的绘画美09-15

分析朱自清的亲情散文11-23

谈朱自清散文之美08-25

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08-13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08-07

论朱自清散文的造型美09-30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09-20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意境美10-24

论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绘画美10-06

略谈朱自清散文《春》的意境美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