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简介
《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荷塘月色朱自清的简介,欢迎大家的阅读。
荷塘月色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⑴,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⑵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⑶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⑷的是田田⑸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⑹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⑺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⑻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⑼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⑽,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⑾,荡舟心许;鷁首⑿徐回,兼传羽杯⒀;棹⒁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⒂,迁延顾步⒃;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⒄。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 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词语注释
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ó):慢慢地走
4、弥望:满眼。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ǎo nuó):柔美的样子。
7、脉脉(m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olin,小提琴的音译。
10、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11、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妖,艳丽。媛,女子。
12、鷁首(yì shǒu):船头。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13、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又称羽觞、耳杯。
14、棹(zhào):船桨。
15、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
16、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17、敛裾(jū):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某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线索
(一)
《荷塘月色》两条行文线索(感情和行踪),一正一副相辅相成地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作为抒情散文,感情线索居其正。从“颇不宁静”的心情,到观赏荷香时的恬淡的心境;再由恬淡的心境,到泛起思乡感情的涟漪,如淙淙流水,巧妙地隐伏在美妙的荷香月色之中,那真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行踪的线索为其副。从“坐着乘凉”、“带上门出去”到“背着手踱着”,再从“背着手踱着”到作者归家,随着空间位置的转移,作者的足迹所到、目光所及,再现了月下荷塘的迷离的美妙的景色。文章结尾两条线索合一:感情线索到“猛一抬头”戛然而止;作者的行踪线索到“轻轻地敲门进去”归宿。
(二)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三)
浅谈《荷塘月色》的两条线索及其他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以写景取胜的著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委婉、细腻的文笔,朴实、清新的`语言,两条行文线索(感情和行踪),一正一副相辅相成地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所谓“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文心雕龙·辨骚》)。
作为抒情散文,感情线索居其正。从“颇不宁静”的心情,到观赏荷香时的恬淡的心境;再由恬淡的心境,到泛起思乡感情的涟漪,如淙淙流水,巧妙地隐伏在美妙的荷香月色之中,那真象“笼着轻纱的梦”。
作者行踪的线索为其副。从“坐着乘凉”、“带上门出去”到“背着手踱着”,再从“背着手踱着”到作者归家,随着空间位置的转移,作者的足迹所到、目光所及,再现了月下荷塘的迷离的美妙的景色。
文章结尾两条线索合一:感情线索到“猛一抬头”戛然而止;作者的行踪线索到“轻轻地敲门进去”归宿。
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里,作者就设下了两条线索,为文章发展的基础。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作者感情线索开展的开端和基础,同时也说明了“我”所以月下去荷塘的一个基本原因。
1927年,是革命处于低潮,反动势力最猖獗的时期。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黑暗的社会现实,可都纷扰着作者的心境。作为一个富有正义感和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者,对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总是忧心如焚的。一个“颇”字道出了积于作者心中的无法排解的苦恼和烦躁。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是暗淡的、希望是渺茫的。他还不可能看到中国的真正前途,也找不出各种疑虑的正确答案。于是他便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这一句交待了作者行踪线索的起点。由于想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便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在这一自然段里,我们可以看出,感情线索,作为文章的主线,它制约着作者行踪线索的发展。而在后文,我们还将看到,作者的行踪线索又反过来积极影响感情线索的延伸。
在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的行踪线索向前发展。这是一条明线。虽然它是副线。而感情线索,这条主线,却隐伏在作者行踪线索的后面,若隐若现地随之发展。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告诉我们,作者已由屋子里走向荷塘。这固然是作者行踪线索的进展,但是,从作者介绍路旁的景物看,作者的心绪是好于往天的。这表明感情线索也多少受制于行踪线索。“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是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这固然是没有月光的夜晚的实景,然而,也应该是作者已往心境的反映。而后一句,则应是他心绪好转的表现。
第三段是含蓄的议论。“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自己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搅肆硪桓鍪澜缋铩!闭飧鍪澜纾亲髡咚锏降脑荼芊缋说摹笆劳馓以础薄k皇窍胗涝兜乇芟氯サ模绻堑幕埃簿筒换嵊蟹衬樟恕!拔野饶,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爱热闹”、“爱群居”,说明作者不是想永远地摆脱现实,因为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斗争,就有现实社会的纷扰。这告诉我们,作者月下游荷塘,并非想偏安一隅,长此以往,而是企图排遣不良心境。在此,他解脱了世事的纷扰,“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于是“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了。“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可以平心静气地去“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四、五、六自然段是作者刻意描绘的月色和荷塘,文笔清新、细致,真是“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
这一部分的两条线索,还是互相影响着向前发展,但并不是并行的发展着。作者的行踪线索,在这一部分里已进展到月下荷塘,并开始回转;而感情线索,则继续向纵深发展。
文章的四五自然段,是月下荷塘最美妙的景色的描写,是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那美妙的比喻,细腻的描写,除了体现作者的心境之外,还可以看出作者已往思想的影子。“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一句,有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红楼梦》七十六回)的意味,不也体现着作者既不满于现实,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又对国家的前途茫然不知所向的焦躁的心情吗?
在文章的第六自然段里,作者的行踪线索已由月下荷塘的迷濛美妙中走出。“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象是特为月光留下的。”这里,作者已暗示我们,他将向回踱了。行踪线索已到了尾声。
这时,作者的感情线索,继续向纵深发展。作者已排遣了内心的郁闷,烦躁的心情,已经平静下来,内在的静,与外在的环境的静达到了统一。“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这恰恰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声和蛙声反衬了夜晚荷塘的一片寂静。这是外在的“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恰恰是内在“静”的自我表白。只有内在“静”与外在“静”的高度统一,才能有“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为下文的联想奠定基础。
七、八自然段,作者由月夜赏莲,联想到六朝时江南采莲的情景。这虽似飞来之笔,但却是情理之自然。“神思之谓也”。
在这里,作者的行踪线索已由荷塘转向回路,而作者的感情线索,由如一潭澄碧的秋水的平静,已到泛起思乡的涟漪,“这令我到惦着江南了”。这是感情线索发展的高潮。作者是江南人,所以想到江南采莲。“我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这是感情线索的结局。感情线索由思乡的高潮,急剧下降,而为结局。而作者的行踪线索,则承第六自然段的由荷塘回转,到“轻轻推门进去……”为归宿。“……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两条线索合一,全文结束。
纵观全文,两条线索,或明或暗,或隐或现;结尾如川流归海,合而为一,真所谓巧夺天工。
荷塘月色评价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以下是关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相关评价,以供参考!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任教清华大学期间所创作的一篇现代抒情散文,它是一篇优美的、充满文学质感的的文学作品。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作者心中对自由的向往,对现实的批判感情之强烈,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写于1927年,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朱自清是一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无法参加革命或反革命,他最终选择了暂时的逃避,通过文学作品来抒发心中的惆怅,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把情绪寄托在文字之上,由始至终都体现出一种挣扎的心理,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文章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表现出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在内容上看:文章中运用大量的叠词来描述荷塘月色的美,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蓊蓊郁郁,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文章里面的荷塘,荷叶,荷花,树木,青雾,月光等景象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的荷塘月色景象。“悄悄地”披了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首尾呼应,“悄悄”与“轻轻”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躁,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在走出去看到夜晚的荷塘美景,不想打破这种安静的场景,于是轻轻的推门回家。“曲曲折折”体现了荷塘的宽广,“田田的”为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现出荷叶的形态,“层层”说明了荷叶的多与深,体现出茂密的荷叶场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说明了树木生长的茂盛繁荣和错落有致。叠词的使用表示程度的加深,来突出强调事物,使描述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有艺术魅力,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感情。文章中还运用大量的比喻,比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极为生动, 又极为贴切。“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三个喻体同时去说明荷花的美,明珠惊醒剔透,星星晶莹闪耀,美人窈窕娇媚。不仅写出了荷花的美,更写出来荷花在月色中的特点。文章运用了亭亭、袅娜、羞涩、刚出浴等词语来形容荷花荷叶,使得荷叶自身舒展的形态、荷花的开放和含苞待放的姿容各具情态,把荷花与荷叶描写的栩栩如生。“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 写月光照耀, 一泻无余的景象, 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 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 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写出了夜晚中的月色之美。在这篇文章里,还运用了博喻来描绘景色,加强了语意,增添了气势,把事物的特征特征和内涵从不同角度来表现出来,这就增添了文字铺排的气势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荷塘月色景色。文章中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品格,在描述客观事物中,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转移,使意向更为生动活泼。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感受,可闻而不可听, 可嗅而不可见。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 就让读者很形象地体会到这香气是飘渺不定、似有若无的, 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时所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的视觉形象, 转化为听觉形象, 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这样写,不但可以促使读者进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谐的画面,宁静的气氛,而且大大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拟人手法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把事物人格化,表现出人物特征,生动形象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事物表现的淋漓尽致,使文章生动活泼。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是柔美的样子,用来形容女子美丽优雅的身姿;羞涩形容女子的娇柔,在这里形容白花,感受到荷花呈现出一幅美人般的姿态。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把叶子比作人肩并肩密密的挨着,呈现出一幅荷叶茂密,整齐排列的场景。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依依,这里被当做是女子稀疏的倩影,把杨柳赋予了人的灵魂,展现出美丽的女子的形态,让人不禁着迷。文章中还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就体现出对比的手法,这种矛盾的写法,通过热闹和冷静、群居和独处的对比,让作者的感情更加鲜明,也突出了作者这种矛盾的心理,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在结构上看: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段,交代夜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部分为第2~6段,写出了作者夜游荷塘的心绪和见闻。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行踪顺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2~3段)在写去荷塘的路上,介绍了荷塘周围的环境和作者站在荷塘旁的心情;第二层(4~5段)主要描述了荷塘上的月色,皎洁月光下美丽的荷塘,具体写了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和叶下的流水这几种景物,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通过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的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第三层(6段)写荷塘的四周,主要分为中景、远景。第三部分是最后两段,作者欣赏月色,并且回到家中,抒发不满现实的感慨。本文的景物色调具有朦胧的美、静谧的美的特点,作者内心的苦闷哀愁和对现实的不满,渴望平和自由的生活,现实中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造就了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开始就写出文章的中心——“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通过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衬托出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写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来衬托出荷塘月色的“静”。通过描写江南采莲的场景: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衬托出夜晚“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委婉地体现出“心里颇不宁静”的缘由。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楚,严谨细密,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文章达到了“形散神不散”的境界。文章又分为外结构和内结构。外结构是作者出门走过小径到荷塘,又从荷塘回到家中,夜游荷塘月色按照空间顺序来进行描述的。内结构是作者的情感思想从平静、求静、得静到出境。通过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的为作者展现出一段心理历程。文章首尾相呼应,本文共有三处首尾呼应的地方,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按照这一线索来描写月光下的荷塘月色,并且设置了悬念。结尾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回答这一悬念。另外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首尾相呼应。最后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尤为明显,“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因为夜游荷塘而发生很大改变。这三处的首尾呼应环环相扣,巧妙地让文章浑然一体,结构紧密。
《荷塘月色》表现出语言美、声韵美、温馨美、朦胧美与和谐之美,文章充分的展现出这几种艺术美感,情感描述细腻而又不失强烈。文字能体现作者的心性与感情,全文按照“静”这一线索来寄托思想感情,作者向往自由而又平静的生活,月光下的荷塘很美,作者有淡淡的哀思,淡淡的惆怅,同时也有淡淡的喜悦,几种感情同时存在,展现了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也抒发出作者心中的想求静、想超脱而又不能的无奈之情。
【荷塘月色朱自清简介】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简介11-11
《荷塘月色》朱自清简介10-02
朱自清的简介07-22
朱自清简介11-24
朱自清荷塘月色08-29
朱自清 荷塘月色09-08
朱自清《荷塘月色》11-30
荷塘月色 朱自清11-03
荷塘月色朱自清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