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1 03:01:50 朱自清 我要投稿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4篇)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1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写实的手法、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背影”本身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八年级的学生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泛,阅读能力有限。如何理解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这一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者,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同时补充相关材料,学生才能深刻认识《背影》之爱的非同寻常。

  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深厚的父爱,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3、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朴实深情的语言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抓住“背影”体会别样父爱。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围绕“流泪”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顿悟到感念的心路历程。

  教学创意:

  着眼文体,关注细节;咬文嚼字,品味欣赏;发现空白,深究疑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直入主题

  提问:我们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

  学生回答。

  老师提示:我们在《背影》一文中将会看到与大家期待的不一样的中年男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或者听读课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写xxxx的散文。(屏显)

  学生自由回答。

  三、读“父”

  (一)齐读或指名朗读“望父买橘”的句段,聚焦这段文字、这段描写,说一说自己从中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爱?

  (屏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学生深情朗读。

  (二)咬文嚼字感受别样的“父爱”。

  聚焦父亲的穿着、父亲的动作以及文章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如“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等,来体会父亲对“我”竭尽全力的甚至有点狼狈的爱。

  (三)教师小结。

  (屏显,学生朗读)

  父亲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

  父亲的爱是那件黑布的大马褂和深青色棉袍不帅不酷却模糊了我的泪眼父亲的爱是那件紫毛大衣披在儿子的身上自己却穿着布马褂布棉袍

  父亲的爱是那靠门的座位千挑万捡啊一路上都牵扯着父亲的视线

  父亲的爱是那蹒跚的脚步是辛苦地走努力地爬衰老笨拙迟缓一点儿不矫健

  父亲的爱是那堆朱红的橘子像跳在冬天里的一堆小小火焰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摒弃“贴标签”,笼统大概分析,而要“沉入此词语里”,关注细节,贴着语言去分析感悟文本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父亲形象以及别样的父爱。)

  四、读“子”

  (一)提问:父亲的爱,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理解吗?接受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小结。

  (二)研读品味:你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屏显)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回答。(明确:不理解、厌烦、瞧不起……)

  (三)合作探究:文章第四段开头交代“我”的行程的句段可以删去吗?

  (屏显)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1)多余,可以删去。

  (2)不可删去。“我”的清闲与后文“父亲因为事忙”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小结:由文段可以看出,当时朱自清家的经济状况几乎面临崩溃(祖母去世、父亲赋闲……)父亲焦头烂额,忙得不可开交,他有理由不去送儿子,但他还是去送了。很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父亲最终都为“我”做了。(可以让学生用“……可……可不……”的句式说话,再一次从细节感受父爱。)例如:嘱托查房可嘱托可不嘱托;照看行李可照看可不照看;讲价钱可讲可不讲;选位置可选可不选;铺大衣可铺可不铺;买橘子可买可不买……可是。“我”还是不满意,还是不高兴,甚至不接受。引导学生思考:《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的往事吗?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探究的方式体会文中“我”的形象,尤其是“我”对“父爱”的情绪,与常规的分析“四次流泪”的方式不同,为下一环节读“父与子”以及体会父爱的深刻内涵蓄势。)

  第二课时

  一、设疑思考

  提问:《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或者“父子情深”的往事吗?

  学生自由回答。

  二、聚焦结尾,重点理解。

  (一)指名朗读结尾段第一句。

  (屏显)近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二)尝试给这句话加上一组关联词,再读,齐读体会父亲的沧桑。

  学生回答:“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教师点拨:如果靠着自己的智慧、阅历、勤奋都不能改变生活现状的话,那也许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的问题了。确实,当时不仅是季节的冬天,整个中国也正在冬天,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朱自清父亲面对的,不仅是家中老人离世的悲哀,自己失业的悲哀,也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哀!可是,这一切,当年20岁的朱自清全然不理解,他只能暗笑父亲的“迂”。

  三、默读、细读“父亲的信”,琢磨其不同寻常之处。

  (屏显)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学生交流。

  四、资料助读,进一步理解《背影》之爱。

  (屏显)《背影》的背后……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追问:如何理解开头段的“不相见”?

  明确:“不相见”,其实是“不愿相见”、“不敢相见”……三个字蕴含者太多的欲说还休与无可奈何。进一步理解“我”的情感态度变化。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背影》的主题,分析结尾段父亲的来信和展示有关朱自清父子矛盾的资料,是解读《背影》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单纯谈父爱的传统教学定位,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背影》之爱。

  五、评价小结,升华主题。

  (一)学生交流:从《背影》中,我还读出了xxxxx。

  (二)教师谈感悟,总结。

  《背影》一文,很浅,也很深,经历越多,懂得越多。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写人记事散文,要把它当成一篇以事写人并带有强烈抒情意味的散文来教,而不能简单地把它当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来教,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情感性、作品的深层意蕴文学语言的精彩与个性化、文学构思的奇巧等,而不能仅仅着眼于记叙文特点的把握(《教师教学用书》语)。再者,本文教学的角度很多,文本解读众说纷纭,名家课例层出不穷,所以,这样一篇与学生有时代隔阂的经典课文,要上出温度与深度,着实不易。所以,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我查阅借鉴了名家课例,摒弃传统教法,从散文欣赏的角度实施教学,根据学生学情,让学生走进课文,细读课文,先读“父”,再读“子”,最后读“父与子”,“沉入词语里”,咬文嚼字,发现空白,深究疑点。并在读“父与子”这一环节适时补充朱自清父子不和的相关材料,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体会理解作者从觉得父亲“迂”、不理解父亲、与父亲发生矛盾到慢慢理解父亲、思念父亲,对父亲产生悔意的过程,最终明白《背影》之爱的深刻内涵。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2.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其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a):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a),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4.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5.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写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背影》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教学依据:

  《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能力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

  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但背影不仅是父亲的形与行;要深刻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不能不顾及父亲所说的话。因此,我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并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

  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

  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爱的熏陶,感受挚爱亲情从而实现爱的传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书《背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氛围。

  二、解题:1、作者简介:(略)

  2、写作背景:(略)(多媒体出示作者行踪简图: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理解课文2、3段的内容,更好的渲染阅读情境。

  三、朗读训练: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配乐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注出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或场面。学生交流,有感情的朗读标注的内容并说说自己感动的理由。(教师在学生郎多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配乐并播放课件中准备好的部分画面)

  2、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

  五、学习探究,研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和线索在稳中出现了几次?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的好?为什么?(提示:找出四次背影描写,及第六自然段的动词和形容词。)

  2、配乐朗读,饱含深情的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深情。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抓住某一事物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手法,通过找关键词体会文章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饱含的深情。突破教学难点。

  3、再读课文,思考:

  (1)文中作者围绕背影还组织了哪些材料?(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含义?(小组活动,各组代表发言)

  (3)文章出了写父亲,还写了作者的感受,作者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用低沉舒缓的语调配乐齐读项关于语句。教师配以相应的多媒体画面。

  设计意图: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父亲我想对你说:”开头,帮助作者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设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到阅读延伸的目的。

  2、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度过了人生十三四个春秋的你们一定留下了许多回味绵长的、令人百读不厌的爱的细节。请你打开思维的闸门,尽情地回想,捕捉闪光的瞬间,说说自己的父亲或母亲。

  设计意图:体会真挚的亲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七、作业:

  结合本节内容以“亲情”为话题,完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朴实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灵的写作能力。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知识点。

  2、掌握文中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体会父子之间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话,感悟父子深情,教育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背影图片及父亲过铁道时的背影图片。

  二、作者简介

  从朱自清不食美国救济面粉谈起。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概括并批注各部分内容(紧扣“背影”概括。)

  回到导入部分,提问:刚才最后的一幅图画是什么背影?

  四、教师由课题过渡到4、5、6段,重点突破中心内容

  1、决定送我:

  第四段抓住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和“再三”以及父亲的第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去理解和感受。可以把阅读、批注和交流结合起来。

  2、进站讲价:

  第5段抓住两个“忙着”和“送我”、“拣定”、“嘱我”、“又嘱”等词语去理解和感受。

  以上两段的学习,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铺垫,为学习下一段打基础。

  3、买橘送别:

  第6段分为前后两部分处理。(以“泪很快流下来了”为界。)

  ⑴ 望父买橘:

  阅读、想象,借助多媒体感受父亲攀月台的背影,教师要点拨时令、衣着、体形、年龄、身体状况、月台高度,以帮助学生想象和感受。

  学生表演:父亲买橘。

  ⑵ 父子分别:

  体会两次流泪有何不同?

  五、学生速读并讨论2、3段和7段内容

  1、内容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共同的作用都是烘托。

  3、理解开头的“最不能忘记”和结尾的“又看见……背影”?教师小结:苦难之中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而此时亲情会显得弥足珍贵。泪光之中便是情至深处。

  六、迁移训练

  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你有没有最难忘的“背影”?请回忆当时的情景,向同学们讲述。

  如,父母送菜送钱送衣,走后的情景(风中、雨中、雪中、雾中)。

  七、音乐回放《父亲和我》,再次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舒缓的音乐声中,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不忘背影:点题,启下

  看见背影:衣着、动作 父子亲情

  情态细节 心灵对话

  长注背影:依恋

  “又见”背影:思念、照应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02-14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07-17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08-08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04-20

《背影》朱自清优秀教学设计03-30

精选教案: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03-29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通用02-04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05-26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4篇02-19

朱自清《背影》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