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学生醉翁亭记导学案
【原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课文简析】:
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人滁州太守时所作。文中记叙醉翁亭的话只有三句:“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作者的主要笔墨,用于描绘醉翁亭所在地琅琊山的景色以及游人的游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注释〗环:环绕。 皆:副词,都。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其:代词,指滁州城。 之:舒缓语气,无义。 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注释〗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潺潺:流水声。 于:从。酿泉:泉水名。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注释〗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回:回环,曲折环绕。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临:靠近。本义是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是坐落在高处的意思。于:在。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注释〗名:命名。太守:官名。这里是作者用古自指。自谓:自称,这里是用自称(即醉翁)来命名的意思。
○只说“太守”而不称其名,为文末“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设伏。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
〖注释〗号:取别号。 曰:叫做。 年又最高:年纪最大。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注释〗意:里指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别有用心。乎:于。介词。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注释〗 得:领会。 寓:寄托。后一句的两个“之”,都代“乐趣”。“得之心”“寓之酒”,即“得之(于)心”“寓之(于)酒”,介词“于”均省略。
□以上是第一段。开头一句“环滁皆山也”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用“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由“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引向“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引向泉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的所作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接着写亭的得名,引出太守寄情山水之乐。醉翁亭是怎样得名的呢?“太守自谓也。”但太守谓谁,暂且不提,埋下伏笔,直到全篇结句点出。这样使文章曲折有致,收到首尾照应直到效果。在说明醉翁亭命名原委以后,文章接着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就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连起来,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注释〗若夫:用在段的开头,用来表示提出另事。可译为“像那”。 而:就,表顺承的连词。霏:雾气。 开:散。 归:回,指散开的云又回聚到山来。 暝:昏暗。 晦:阴暗。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美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霜露洁白;冬天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
〖注释〗芳:香花。发:开放。 佳木:好看的树木。 秀:开花,草木繁盛,这里指滋长的意思。繁阴:浓阴。.
○“风霜高洁”是一种并提式结构,要理解为“风高霜洁“的意思。因为风可以说高,但不能说洁;霜可以说洁,但不能说高。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人们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前两个“而”是连接时间状语和谓语的连词,表示偏正关系;后一个“而”是表示顺承关系,连接两个分句。
□以上是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文意加深一层。“若夫”表示承接上文,另提一事。先写朝暮变化之美。生动表现了琅琊山“晦明变化”的朝暮景象。接着写四季变化之美,一季一幅画面,都选取了最富有季节特点的景物,无不情状俱到,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朝而往”以下四句,写出了流连山中四时美景的无穷乐趣。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旅游。
〖注释〗至于:连词,用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一事。 伛偻:腰背弯曲,“伛偻”用指老人。提携:被搀领着走,指小孩。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
〖注释〗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渔:捕鱼。酿:酿造,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 洌(冽):貌清澈。 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指山猎获的野味。肴,指做熟的鱼肉。 蔌:菜蔬。 杂然:交错的样子。
○鱼、酒、肴、蔌,皆取之当地,深得游宴之乐。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
〖注释〗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记数用的签子。
【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注释〗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 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照应上文“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文意又深一层。
□以上是第三段,是全篇的主要部分,描写最细腻,感情也最强烈。“至于”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前面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到写众人游宴之乐。先写滁人之游,表现了滁人和平生活之乐,再写太守之宴,表现了太守与民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这里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显示了太守政事的清简。
第四部分(第四段):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
〖注释〗已而:不久,后来,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是古文中一个比较固定的词组。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
〖注释〗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去:离开。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
〖注释〗然而:转折连词,但是。 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乐①: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乐。乐②:名词,快乐;乐趣。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注释〗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对于作者来说,“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注释〗谓:为,是。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文中提“太守”共九次,到此才点明姓名。
以上是第四段。“已而”承接上文,表示时间的过渡。游人尽兴而返,又是禽鸟飞鸣相乐的时候了。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整篇文章贯串一个“乐”字,山林之乐,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众宾游宴之乐,无不统摄于太守之乐。最后点出作记人的姓名,点明自己的身份。
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一个“了”字像一根彩线连缀各个画面。寄情与山水,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对景物的变化观察精细,根据不同景象,写出了相异的境界,妙趣横生,各具情态。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滁人和平生活这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而所有这些“乐”,又都是为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的“乐其乐”。在结构上前后紧相呼应,针脚细密,浑然一体。全篇采用判断句,共用21个“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有特色。文中用了不少对句,既有单句对,又有双句对,这种句式节奏感强,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补充说明】
【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冬天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人们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旅游。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词类活用: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发:开放,散发。名词作动词 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2.山行六七里 山: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3.酿泉为酒 酿泉:用酿泉,名作动。
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5.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6.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7.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文体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根据史志中以记名篇的书目数量和文学总集中记体文内容的变化和类目的增减,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记”作为一种文体其内涵发生的变迁。
文章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 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 野味和野菜。
【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前呼后应】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络绎不绝】 绝:断。 络绎: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
文章主旨.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
中心思想
全文围绕“乐”字下笔,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中学生醉翁亭记导学案】相关文章:
《醉翁亭记》导学案(精选10篇)03-25
《醉翁亭记》导学案练习题及答案01-11
离骚的导学案04-19
《离骚》的导学案04-12
《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教学案06-14
《木兰诗》导学案03-25
《将进酒》导学案03-23
《化石吟》导学案03-23
《劝学》优秀导学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