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时间:2020-09-24 15:51:55 醉翁亭记 我要投稿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重点、难点)

  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正确对待挫折。

  3、赏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整个分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这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在研读中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也提高了分此类问题的能力,比教师泛泛讲解效果要好得多,且学生在共同的研读修改中,把技巧固化为了能力。为以后的分研读打下了基础。

  对目标2的.完成,是紧接着目标1而来的。学生从文章的线索“乐”字入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的处境,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可谓是水到渠成。从而也受到了有关如何对待挫折、如何对待得失的人生教育。

  对目标3的研读,与教师备课时的准备有出入。对本文语言特色的赏,备课时是着重从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入手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本文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但学生一开始就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直接从修辞、炼字、感情的表达等方面评的。学生对这些方面的分比较到位,表现了较好的赏能力。这一点说明以前进行的方法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种基本技能的训练,确实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捷径。这决非是投机取巧,也并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把语文中常规的赏思路、赏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用“内行”的眼光去读、去想,让学生从对语文漫无边际的无奈中挣脱出来,一开始就把握准思考的方向,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回答。并在后来的学习中,逐步的提高完善这种的能力。

  至于学生没有意识到文中的“也”字和“而”字的作用,正说明此处需要教师的点拨启发。因而,此时我临时设置了一个启发式的题目:

  请同学们以第一二两段为例,去掉文中的“也”字和“而”字,品读一下,与原文有何不同?

  以前曾接触过比较阅读的题目,应该说解决比较阅读这样的问题,学生并无困难。果然,经教师提示后,学生马上就从好几个角度对去掉“也”“而”后与原文进行了对比评,分比较准确到位。如:

  从语感上,“不如原文流畅。”“没有原文的‘味儿‘了”;

  从语言的表达上,认为“像诗”;

  从文章的感情色彩上看,“得意之情表现的不如原文强烈了。”

  ……

  在此基础上,就较顺利的把本文语言的特色总结出来:对人、景、物的描写用语准确,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语言,既有诗的凝练韵味,又有散文的节奏,表情达意既含蓄又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增强了文章的美感。确实是文质兼美的佳作美文。

  从此案例中,我得到启示,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辨、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之能更敏锐更全面的感知文章的特色。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范文09-01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12-16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教学反思10-03

醉翁亭记教学后记10-31

柳宗元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2-13

有关《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2-16

《醉翁亭记》的教学建议12-13

醉翁亭记教学目的范文12-13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4篇)12-16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教学反思4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