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醉翁亭记》教案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醉翁亭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次介绍作者时,提到了另外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今天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写作背景:
范仲淹倡导改革当时弊政,受到权臣诬陷排挤。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四、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3.文章结构:
(1)层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2)线索: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书后习题一。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内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
明确:
“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
明确:“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
明确:“蔚然而深秀”。
(4)亭的位置?
明确:“临于泉上”。
(5)“来饮于此”中“此”指?
明确:醉翁亭。
(6)自号醉翁的原因?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8)描写角度: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9)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10)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第二自然段:
(1)本段描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明确: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2)朝暮景色的特点?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3)春夏秋冬景色?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4)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5)“乐亦无穷”的原因?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6)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明确:太守是太高兴了。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但这乐不是无忧无虑的乐,是乐中含悲。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5)划分层次:
a.滁人游山之乐(……游也。)
b.众宾宴饮之乐(……欢也。)
c.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6)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4.第四自然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明确:“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醉能同其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欣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前一项。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二)学生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
(三)简介两篇散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学生试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
(六)欣赏两篇散文的`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七)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篇散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点。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
(八)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
(九)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十)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十一)检查朗读与背诵。
(十二)完成课文后书面作业。
《醉翁亭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宴请宾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 宴酣之乐 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 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内容
1、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⑴ 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 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⑶ “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 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 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 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 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
⑵ 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 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 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2、 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
3、 课外拓展
⑴ 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
⑵ 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 处理课后练习题
(略)
四 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民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乐
《醉翁亭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篇。
二、预习交流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多媒体范读课文。
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听课文范读,要想象文中的美景,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图画,让我们神游醉翁亭。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4、学生试读课文。
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觥筹(gōng)弈(yì)翳(yì)颓然(tuí)
5、学生互读、轮读、齐读课文
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的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落实双基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归纳梳理。
(1)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 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称指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 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着 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3)而
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 表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关系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关系
(4)也
表陈述 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 在乎山水之间也
4、积累成语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山肴野蔌:亦作「山肴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五、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
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
⑶饮少辄醉(辄: )
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⑸伛偻提携(伛偻: )
⑹觥筹交错(觥筹: )
3.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⑶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词汇,并写一写理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 老师带来一副对联“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藏字联,写的是--学生答(醉翁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醉翁亭记》,回忆文学常识。生答。
明确学习目标 默读
二、预习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并强调也,而。
2、词义大比拼。两组学生竞赛回答,课件出示。
三、落实双基,走进文本,把握主旨
1、再读课文,(浏览)思考:文章中贯穿全文始终的是哪个字?(乐)
2、结合本文,说说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景和事?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二、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达标测试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填空。
①《醉翁亭记》中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
②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文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常用它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乐:山水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
3、解释下列词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杂然而前陈者: 名之者谁:
环滁皆山也: 临溪而渔: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伛偻提携: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①全文的主旨句是:
②文中描写众宾欢的句子是:
③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5、至少写出三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醉翁亭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 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 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
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设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并采取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乐”的情感,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以诵读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
《醉翁亭记》教案 篇7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4.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习”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二自读作业。
1.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2.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环滁皆山也。
D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 而乐亦无穷也。
啤 …故自号曰醉翁也。
恰÷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A、G)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
④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对于这5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A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
抡5个字省却许多文字,而意未尝不尽。
谜5个字虽则简洁,但意犹未尽。
恼5个字言简意赅,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答(茫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A“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谩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摹疤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答(A、C)
三讨论重点内容。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明确: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明确: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明确:这是由本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决定的,详见本文“自读要点”第3点。
四课后练习。
背诵全文。
(选自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
【《醉翁亭记》教案】相关文章:
《醉翁亭记》教案06-09
《醉翁亭记》教案09-30
醉翁亭记教案10-07
《醉翁亭记》 教案07-30
醉翁亭记教案10-25
《醉翁亭记》教案05-15
醉翁亭记教案10-11
醉翁亭记教学教案10-21
【推荐】醉翁亭记教案08-24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