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范文汇总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翁亭记》教案 篇1
【教学构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2、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醉翁亭记》教案 篇2
一、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今天我们要学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学生朗读后,正音正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酿(niang) 僧(seng) 辄(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伛偻(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筹(gong) 翳(yi)
2、两人互读,正音正字
三、合作学习,疏通大意。
根据预习,结合注释,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师投影重点词语作为学习参考。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的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四、听读课文,结合句意,注意体会“也”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气。
五、再读课文,尝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生读,师生评,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乐”的情感及用贯穿全文的“乐”的主线。
六、作业
1、总结本文词类活用的现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2、说说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3、翻译重点句子:略
4、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的?
《醉翁亭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感悟文中的景美。
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2.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不仅要会朗读课文,还要能评析别人的朗读。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要让学生能背诵,能用文章原句回答问题,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想象山、水、亭的色、声、形,想象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象醉翁亭的外观和丰姿,从而体会作者被山水美景所陶醉的感情。
《醉翁亭记》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体察“也”的性情。
(二)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四)联系实际,运用现代观念评价作者的胸怀意趣和美好理想。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钡既胄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也是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由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古典文学中的美文名篇,感受千年前的古人纵情于秀山秀水中的意趣和情怀。
3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活动过程
1闭音听读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环滁皆山也chú 林壑尤美hè
琅琊lángyá 饮少辄醉zhé
日出而林霏开fēi 云归而岩穴暝míng
伛偻提携yǔlǚ 泉香而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交错gōng
颓然乎其间tuí 树林阴翳yì
(2)听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悟内蕴(“太守乐其乐”的情怀意趣)。
范读旨在以教师的美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吟诵涵泳,培养文言语感,体味文言文的韵味。
2崩识林室
(1)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质疑活动
策略: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决的,举手质疑。
3碧致劢涣
(1)落实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注意古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有亭翼然临于泉(从高处往低处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指)
有亭翼然临于泉(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者(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而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辨析策略:这里的“而”都作连词。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一方面要理清词语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诵读把握语气。语意限定了虚词的用法,虚词恰当地传达了语意。全文“而”作连词用共23处,它贯通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体察句子的语气
Ⅰ弊砦讨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是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
Ⅱ辈匝瞻追ⅲ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Ⅲ比欢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积累成语
Ⅰ弊砦讨意不在酒
Ⅱ彼落石出
Ⅲ宾〕锝淮
4彼卸辽枰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设疑激趣: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醉翁亭?作者游醉翁亭的目的是什么?
(3)诵读策略:指导同学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养成吟诵、咀嚼、揣摩、品味的习惯。
5碧致刍疃
(1)作者用层递法由远及近点出醉翁亭的位置:
滁州→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其他情况——
建亭者:山之僧智仙
命名者:欧阳修(醉翁)
(2)醉翁游亭的目的:
欣赏山光水色,饮酒只为了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力争成诵。
《醉翁亭记》教案 篇5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汇总5篇】相关文章:
1.醉翁亭记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