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读后感1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提到他,总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记》,他透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述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述,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述,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一个闲适快活的世界:“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儿的山,没有嶙峋怪石,没有岩绝壁,这儿的水,不是惊心动魄之水。山,委纡起伏,布满了茂盛的绿荫,幽深秀丽,静静地绵延环绕;水,犹如一条回旋曲折的银色飘带,潺潺而下,泠泠悦耳;还有一亭,四角翘起,像鸟一般,悄然飞临在这细水旁,多么柔和寂静的景色啊。
《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述,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述,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仁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若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那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述,我们再看散文中人事的叙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它所描述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散文中描述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不禁心旷神怡,宽辱皆忘,一切人世间的荣辱,烦恼都置之脑后,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尽兴畅饮。结果,周围歌声缭绕,人们起坐喧哗,而他却“颓然乎其间”,醉态可掬,欲起而不能了,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欧阳修透过景物的描述,人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他的真挚的感情溶汇在景、事中,更使文章显得情意盎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必而寓之酒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在仕途宦海中颠簸数十年的人的欣慰的情绪。从天圣八年(1030),年仅23岁的欧阳修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尽心竭力,用心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最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贬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实现,而在贬于滁州之后,却有了可喜的政绩,这对于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来说,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这儿,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醉翁亭记读后感2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提到他,总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记》,他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
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闲适快活的世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儿的'山,没有嶙峋怪石,没有岩绝壁,这儿的水,不是惊心动魄之水。山,委纡起伏,布满了茂盛的绿荫,幽深秀丽,静静地绵延环绕;水,犹如一条回旋曲折的银色飘带,潺潺而下,泠泠悦耳;还有一亭,四角翘起,像鸟一般,悄然飞临在这细水旁,多么柔和寂静的景色啊。《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仁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若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看散文中人事的叙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不禁心旷神怡,宽辱皆忘,一切人世间的荣辱,烦恼都置之脑后,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尽兴畅饮。结果,周围歌声缭绕,人们起坐喧哗,而他却“颓然乎其间”,醉态可掬,欲起而不能了,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欧阳修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他的真挚的感情溶汇在景、事中,更使文章显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在仕途宦海中颠簸数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从天圣八年(1030),年仅23岁的欧阳修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尽心竭力,积极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终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贬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实现,而在贬于滁州之后,却有了可喜的政绩,这对于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来说,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这儿,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
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
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醉翁亭记读后感3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让多少游人对琅琊山向往不已。
位于安徽滁州市西南郊的琅琊山,素有“皖东第一名山”之誉,而山中第一名胜,非醉翁亭莫属。进入山门,一路西行,过野芳园、听泉亭、让泉,被列为全国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便掩映在一片树林间。此亭顶为歇山式,飞檐翘角。亭内有楹联云:“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显然取材于欧阳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的说法。
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经常来亭中游乐饮酒,并留下千古美文《醉翁亭记》。多年以后,苏轼应邀书写《醉翁亭记》,刻碑传世。从此,醉翁亭伴随着“欧文苏字”双绝而名扬天下。
过去读《醉翁亭记》,总觉得醉翁亭是琅琊山麓一个遗世独立的亭子。事实上,从北宋末年起,醉翁亭边先后出现了同醉亭等其他建筑。相传到明代,房屋已有“数百柱”。可惜至清代咸丰年间,所有建筑化为一片瓦砾;直到清光绪七年重修,醉翁亭及其周围建筑群才恢复了生机。
如今的醉翁亭已不再孤独,周围不到1000平方米的区域,已扩展成一座依山临水、布局紧凑的小型园林。东有巨石斜卧,保存着南宋篆书摩崖“醉翁亭”。南有让泉临溪潺潺而出,泉眼旁以石块砌成方池,池上有立于清康熙年间的碑刻。西有始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宝宋斋,内藏大型石碑,镌刻苏轼手书《醉翁亭记》,全文401字,每字约10厘米见方。北面三间瓦房,劈山而筑,名二贤堂,还有意在亭、影香亭、古梅亭、怡亭和览余台等,各有不同的'景致和底蕴。时值春游旺季,游人络绎不绝,穿行于亭台楼阁、春花绿树间,一派“前者呼,后者应”的快乐景象。
琅琊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其文化积淀不仅仅在醉翁亭。信步走去,唐、宋以来的摩崖、碑刻比比皆是,约有300多处。据记载,琅琊名胜至少发端于唐大历年间,时淮南路刺史李幼卿在南山“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名为琅琊溪,又和山僧法琛建琅琊寺。李幼卿之后,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相继出守滁州,修筑城池楼馆,开发山川名胜;王安石、曾巩、宋濂、文征明、王世贞等,也在琅琊山留下了名篇佳句。文以山丽,山以文传,琅琊山声名日隆。
东西逶迤的琅琊山,本是一座风景名山,总面积达115平方公里。山中有洞穴,如琅琊洞、雪鸿洞、归云洞、重熙洞和花山洞等;有泉眼50多处,如让泉、紫薇泉、濯缨泉和醴泉等;有溪流湖泊,如琅琊溪、玻璃沼、深秀湖、姑山湖和凤凰湖等,湖光山色,处处有景,四时不同。
琅琊山虽不高,最高峰花山海拔只有331米,却绵延起伏,层峦叠嶂,幽谷深藏。也正因为山不高,十分适宜攀登,游人至此,无不欣然拾级而上。出醉翁亭,入洗心亭休息片刻,踏上琅琊古道,眼前又是另一番风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琅琊古道,长约1500米,条石铺成,由低渐高,蜿蜒曲折。古道两旁树木参天,如天然棚盖,晴天遮阳、雨天挡雨。转过一座名为“峰回路转”的拱形门楼,景色豁然开朗,只见南面两山相拥一泓湖水,清澈如镜,名“深秀湖”。
继续前行至山腰,山峰重叠、古树葱茏处,便是山中另一名胜琅琊古寺。唐宋鼎盛时,琅琊寺殿宇规模宏大,房屋鳞次栉比,仅寺内外形式各异的亭台就有20余座。几经兴废,现存建筑大部分重修于上世纪初,保持了古寺原来的格局和样式。寺内有对联云:“古寺犹存明季石,山门尚有建康砖”。
游览了琅琊寺,沿石阶穿过一片密林,不多时就来到了海拔310米的南天门,这里是琅琊山登高望远的最佳场所。登上会峰阁极目眺望,远处长江如带、钟山苍茫,万千气象,壮丽河山尽收眼底。
琅琊山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首批国家森林公园之一。山中林木葱郁,森林覆盖率高达90%。扎根在岩缝中的琅琊榆和醉翁榆,是琅琊山特有的树种,其树干通直秀拔,木质细腻坚硬。琅琊榆遍山可寻,或在深深的山谷中,或在陡峭的岩石上,那腾空而起的树身,宛如苍龙,显示着极强的生命力。醉翁榆主要生长在醉翁亭周围,其中最为雄奇的四株醉翁榆,就峙立在醉翁亭前,如巨人般守护着饱经风雨的醉翁亭。
醉翁亭记读后感4
去滁州琅琊山游玩,少不了要去拜谒醉翁亭。史料记载:醉翁亭最初,只是一座普通的亭子,没什么特别过人之处,由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所建造。但是,由于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为它写了一篇传世佳作《醉翁亭记》,致使该亭声誉鹊起,闻名遐迩。近千年来,依然深受世人的关注,被誉为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的“中国四大名亭”之首。
《醉翁亭记》写于北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其背景:当时的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于改革图强的人,纷纷遭受打击、迫害。庆历五年,欧阳修也因牵连被贬官到滁州任太守。虽说心中充满了郁闷、痛苦,但到滁州后的欧阳修,仍能积极施行宽简政治,大力发展生产,使当地人民很快过上了年丰物阜、和平安定的好日子。为此,为方便欧阳修与朋友们来此饮酒、游玩,其莫逆之交,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特意在山麓建造了一座亭子。“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而得名。亭建好后,欧阳修亲为作记,这便有了赫赫有名的《醉翁亭记》。不过,据笔者考证,此亭内,欧阳修并非仅与朋友们酗酒寻乐,还常在此办理公务。有诗为证:“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
《醉翁亭记》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游记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全文以“乐”为主线。醉与乐相统一,“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写“乐”。
第一段,由“醉翁亭”而引出“乐”,点出了全篇的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里的山,不是嶙峋怪石、岩绝壁然,而是逶迤起伏、茂密幽深;这里的水,不是惊涛啪岸、动人心魄,而是回环曲折,潺潺流水。尤其那亭,四角翘起,像鸟翼一般,悄然飞临于涓涓细水之畔。这样,泉与山相依,亭与泉相傍的景致,就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图。
第二段,依据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描绘出大自然带来的“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清晨,随着日出,树林中薄纱般的雾气慢慢散去;傍晚,烟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这或明或暗的变化,是山间早晚的景象。而春季,野花盛开,弥漫着阵阵幽香;夏季,树木繁茂,形成大片浓荫;秋季,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季,水面清浅,石头裸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山景随四季更替,变化多端。这恬静幽雅、壮观迷人的美景,怎不让人沉浸于无穷的欢乐之中呢?
这里,笔者以为,最为感人的'应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是在仕途宦海中沉浮数十年,饱经沧桑之人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从仁宗天圣八年(公园1030年)起,年仅23岁的欧阳修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曾尽心竭力地协助范仲淹等人励精图治,推行新政,终因遭受群邪所忌,落去朝职,贬放滁州。现在,当看到滁州百姓过上了祥和安乐的好日子以及众宾尽情欢愉的情形,他怎能不乐?怎能不醉?他的乐,是因能使滁州百姓得到快乐,由百姓的快乐给他带来的,是“与民同乐”。套用现在的话,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的醉,并不是真醉于酒,而是陶醉在美丽的山水和安详的生活之中……
此刻,我伫立在北宋又一大文豪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前,久久不愿离开,“欧文苏字”,稀世珍宝。虽说经过修葺的古亭,现以新的面貌展示在游人面前,但,亭是人非,依然使人产生遐想、迷醉其间。
【醉翁亭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醉翁亭记原文醉翁亭记说课稿范文12-06
《醉翁亭记》教案11-09
醉翁亭记教案11-04
醉翁亭记反思11-02
醉翁亭记说课稿06-26
《醉翁亭记》 教案01-09
《醉翁亭记》的鉴赏01-31
赏析:《醉翁亭记》07-03
《醉翁亭记》导读05-29
醉翁亭记的原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