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通用)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拥有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情况。
二、赏析课文
景美(一)美点寻踪
这是一篇令人陶醉的美文,景美,情美。文中有哪些写景的语句?请概括一下这些优美的画面。
山水相映之美——先写山再写泉最后写亭,由远而近,有面到点,逐层展开。
朝暮变化之美——用“出、开、归、暝”这些动词表现山间景象晦明变化。
四季变幻之美——展现各季节怎样的景象?(指名生读出文中的句子)这里有个成语是什么?(水落石出)指名学生造句。
明确:写山水之美是写亭的清幽环境,为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定下了写景抒情的基调。写朝暮、四时不同景色,为衬托“乐亦无穷”。表达了寄情山水,热爱祖国河山之情。可见太守心情是快乐的,这是有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情美(二)乐点寻踪
请找出文中含“乐”字的句子,并思考作者写了哪几种乐?
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找得多。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明确:这里有五种乐
1、山水之乐——得之心
2、宴酣之乐——醉也是乐,与民同乐
3、禽鸟之乐——游人离
4、游人之乐——生活安定富足
5、太守之乐——自我陶醉
三、探究活动
1、“太守之乐”乐什么?太守看到其乐融融的景象,滁州治理得好,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太守的政绩。同时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怀。
2、这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本文是作者被贬到滁州写的,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所以乐中含悲,但作者未消沉颓唐,这是他的旷达情怀。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不让不良情绪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正如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与乐的关系如何?《鸿门宴》中有个类似意思的俗语叫什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用一字概括。(乐)
四、课堂练习:
1、《鸿门宴》中有个俗语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与这文章中哪一句意思相同?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请以“当我们面对挫折和不幸时---------”开头,作一番即兴演讲。
五、总结全文
这篇游记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六、板书设计
二十一、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相映之美
朝暮变化之美
景美
四季变幻之美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情美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醉翁亭记》教案2
一、设计理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遵循四个“重”。
一重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从出发点到教学目标到课堂生成都应该围绕全体学生进行设计。师生在课堂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明确,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
二重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常出现教师教学碎问碎答、枯燥无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要充分备课,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有声有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悟。
三重自主性。如果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仍旧是学习的被动者,就会使课堂氛围及效果变成黑白色。学习的自主性源于学生的内生动力,黑白色的被动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相反,倘若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探究、挖掘语言文字的美感,就会使语文课堂变得色彩斑斓。
四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仅仅把课程目标着眼于对文本意思的了解、掌握上,那必然是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此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优化语言建构能力,提升思维逻辑高度,表达审美体验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九年级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想象力的发掘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本篇课文是古文名篇,兼写景物与人物,蕴含无限情思,需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描写景物、人物的段落进行反复诵读和补白,感受作者笔下山水的绝美景色与百姓的安居乐道,收获自己的心得与情感体验,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底蕴为主题展开,作者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欧阳修以“醉”“乐”为主线,由醉于山水之乐到醉于与民同乐,抒发自己与民同乐的志趣,展示了自己旷达乐观的胸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读懂文意,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通过诵读补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醉翁亭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身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说(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⑴ 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身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身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⑵ 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文言里衔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醉翁亭记》教案4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 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渥衬瓯槐幔?送臼猓??槐?萼堤荆??且曰??奶?鹊焙盟?牡胤焦伲??傩瞻焓隆3?莘绻庑憷觯?费粜薇慵那樯剿??允?谱杂椋?朊裢?郑?涯谛牡囊钟粞谘乖谏剿?胧?浦?种?小?
3、 出处: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滁 壑 琅 琊 潺 酿 辄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霏 暝 晦 伛 偻 洌 肴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 yì
蔌 酣 弈 觥 筹 翳
2、重点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 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④划分层次? 1、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2、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3、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 学生串译。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
一、总结全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一)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乐在赏山水 (二)
乐在与众人醉 (三)
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 (四)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二、艺术特点:
1、结构严谨巧妙。
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三、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小结
《醉翁亭记》教案5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疏通文义,掌握翻译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教学提示】
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示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学提示】
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
《醉翁亭记》教案6
【学习目标】
1、培养文言语感,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学习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过了两篇以记为体裁的文章,《小石潭记》先借尤为清冽的潭水、参差披拂的青树、往来翕乎的游鱼,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又借四面环竹,空寂无人的'环境道出了自己孤独无助、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岳阳楼记》借迁客骚人的忧喜之情,展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由此可见,记这一文体,明为记,实为寄也。它们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借题发挥,融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为一体的名篇佳作。下面我们学习《醉翁亭记》,且看作者欧阳修如何借题发挥吧!
二、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词注音并注意语音停顿:
学生齐读、听录音读、个人读,理解重点字词句:
⑴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⑶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⑷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⑸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⑹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特别提示:也字的用法,而的轻重读法。
三、课文理解,学生带问题朗读课文
问题设置:
1、结合课文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恰当的修饰语:
之琅琊;
之酿泉;
之醉翁亭;
2、醉翁及醉翁亭的来历是什么?醉翁的乐趣在不在酒?
3、作者在写醉翁亭之前写了哪些景物?它周围的景色如何?面对此情此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朗读中讨论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四、他山之石
我初中时有一个老师性情豪爽,嗜酒如命,每餐无酒不食,每饮四两,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间断,常常容光焕发,心乐之,口歌之,手舞之,足蹈之,且自号曰醉翁,他的宿舍被我们戏称为醉翁亭。那么他这个醉翁之意全在酒,或借酒浇愁,或借酒作乐,但教书功夫却很了得,对学生宽严有度,他是教数学的,文学功夫颇深,很得同学的敬重。不幸于上月死于脑溢血。我还特意写了一首挽诗给他:
恩师一朝乘鹤去,山愁水凄万里烟。三尺讲台润无声,一生桃李遍涯天。
从此不得聆面训,长恨华佗早千年。但愿蓬莱仙境在,青鸟殷勤为探看。
而本文的醉翁之意却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五、课文探究
1、作者写早晚之景和四时之景都抓住了的xxx特点,从而写出了山间的无穷乐趣。
2、课文第三段写人物活动,作者设置了几个场景?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3、本文写了作者的哪些快乐之事?他的快乐仅仅是一己之乐吗?
六、小试牛刀
试结合课文注释以及你对课文的理解翻译课文。
七、小结
本文借对醉翁亭及其周围景物的描写,通过人物活动场景的安排,表现了作者的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文为乐的豪迈情怀,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成为成语为世人所称道。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一定游历过不少的名山大川,请就其中的一处景物,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或感悟,500字左右。
《醉翁亭记》教案7
【课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己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习: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教案8
一.确立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以“乐”为主线,前呼后应,严谨的结构。
2.鉴赏作者独特的文笔,赏析文字传达出的优美情境。
3.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导入新课
三.理清文章脉络 (引导:结合各段内容,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教师:文章每一节写了哪些内容?每一节之间是怎样串连起来的?
学生:第一节,描述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环境),亭名的由来,以及写了“醉翁”寄情山水之乐。(教师引导:从人的角度去总结)
教师:“山水之乐”,乐在哪里?(引导探究过渡词)
学生:由“若夫”一词过渡到第二节,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教师引导:作者巧妙地站在了人的角度作了总结,写了人置身于这样的山中的流连之乐。)
教师:为什么站在的人的角度去总结?
学生:由“至于”一词过渡,第三节写了滁人出游之乐和宴欢之乐。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已而”一词过渡,第四节写了“禽鸟之乐”,“太守乐其乐”。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形成板书:
教师归纳作者独特的行文构思:
形成板书—— 1.行文流畅严谨。(过渡词以及每一节结尾的自然过渡)
2.“乐”串连全文,“乐”是全文的线索,全文都是“乐”的氛围。
3.层层推进,步步烘托,突出太守之乐。
四.体会作者笔下的各种“乐”。
教师:文章结尾看似没有写“太守之乐”,其实处处在写。再次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太守的哪些乐?
学生:山水之乐,滁人出游之乐,宴饮之乐。(学生可能会认为滁人出游之乐不是太守的.乐,正好可以引导在下面的环节中体会滁人的乐为什么也是太守的乐。)
活动设计: 教师:自读品味,说说以上哪一种乐趣最让你向往陶醉,为什么?(可以引导:欧阳修非常享受这些乐趣,是不是真的有许多让人享受之处呢?)
学法指导:赏析应该注意——抓住语言,展开想象,丰富画面。
学生1:赏析山水之乐,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加以引导。 四季不同的景色,每一个季节都给人一种非常美好的感受。 春——野芳发而幽香 生机,幽香,漫山遍野,让人陶醉,不仅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浓浓的野趣,又有清幽的香气。(抓住视觉、嗅觉感受,学生在想象画面的时候引导其丰富画面) 夏——佳木秀而繁阴 教师引导:为何没有写知了?
学生:因为那会让人烦躁,夏天人最需要的是清凉。夏天可以写的东西很多,但是作者只写了浓荫,是因为这是夏天最能给人享受的东西。 秋——风霜高洁 写霜,不写冷而写白,抓住色彩表现纯净,给人一种如入仙境般脱俗之美。 冬——水落而石出 最萧条,最没有生机的季节,很多人为了表现冬天的美往往写冬天的雪景,但是作者不落俗套,写水落石出。 教师:水位低落,石头显露美不美?(引导:山中的石头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山中的石头天然,呈各种各样的形状,呈现出一派别有生机,奇形怪状的美,这种独特的美,只有冬天的山上才有。
教师:为什么不写雪呢?
学生:
①写秋景已写过霜白,再写白雪,则显重复;
②雪并不是常态,美得不长久;
③有雪则无法爬山,只能远观或旁观,而无法写出身临其境之感。这恰是作者在描写上的精妙之处。
学生2:朝暮之景——独特的变化。 教师引导:我们每天也在感受明暗交替,却没有特别的感受。因为太多太平常,没有独特的景致。如果有一个具体的东西能让我们具体感受日出日落,印象则更深刻。所以,有很多人流连于在山上在海边看日出,而作者抓住“云气”,直接让你感受到由暗到明,由明变暗的全过程。 教师归纳本文写景独特之处:
写法上:
①选择山中早晚和四季的典型景物,紧扣其典型特征,引发联想,营造意境;
②概括性的写景,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③抓住人的感受,多角度的写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内容上:
所写景物丰富而独特,带给读者的恰是每个季节最需要的感受
《醉翁亭记》教案9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
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
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
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
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
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
二、范读感知
活动一:我是小导游
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
2.齐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
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你们认为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活动二:走进录音棚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案明确:
①“.......者......也”判断句式的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
②21个也字,24个而字,回环往复,韵律独特。
③骈散结合,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④有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脍炙人口。
注:学生谈出2-3点即可,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补入、补齐。
同学们,仅仅知道《醉翁亭记》的音韵美还不行,我们还要能够读出《醉翁亭记》的音韵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录音棚录下自己朗朗的读书声。
多媒体显示:
2.感情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可以是判断句式;可以是骈散句;可以是也字句、而字句;也可以是千古名句......
活动: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录下自己朗朗的读书声。
注:此处是学生的朗读表演,旨在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音韵美,并随机给学生讲解字、词、句的含义。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点拔和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积累文言字词。
多媒体显示:3.师生共读,要求:摇头晃脑,拖出长腔,仿效古人,
读出古韵美。
注:此处应成为整堂课的朗读高潮,师生情感达到共鸣。
四、研读品
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本文除用了21个也字,24个而字,还有一个字,出现了10次之多,是哪个字?(乐)
活动三:寻找快乐源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文中包含乐字的句子,并给出翻译。
答案明确: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乐
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山水之乐
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观也。——宴酣之乐
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禽鸟之乐。
⑤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之乐。
在该节语文课中,学生急于读课文,都自行读下去了,教师也就顺其自然,这一点非常好,要根据课堂的变化,及时调整。
《醉翁亭记》教案10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3、 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内容
1、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⑴ 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 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乐观。
⑶ “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 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 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 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 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 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 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核心)
⑵ 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 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 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 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2、 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
3、 课外拓展
⑴ 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
⑵ 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 处理课后练习题
(略)
四 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民
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乐
《醉翁亭记》教案11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课前准备
学生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并准备向同学介绍,与同学交流。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准备投影或制作成课件。
2.制作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合作读懂课文,熟练成诵;调动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现文章意境美。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或醉翁亭自然风景画面,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欧阳修。
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欧阳修”。
教师可补充介绍欧阳修为何号“六一居士”,调动学生兴趣。
诵读入境
1.小组合作学习(幻灯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自由诵读,读懂课文大意。
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小组解决同学们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共同的疑难。
2.班级学习交流
提出小组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3.自学效果检查
强调文言实词和重点句的释义落实。(幻灯显示检查内容)
朗读效果检查。可指定一个小组朗读,其余评价朗读效果,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朗读。特别注意指导“也”“而”语气,读出它们的味道来。
“也”“而”朗读指导、示范: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跟朗读录音揣摩体会练习朗读。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
赏景入境
《醉翁亭记》记山记水记游,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来,也醉了读者。
以下由教师引导多角度多方位地赏析文章的写景美。
1.教师用现代汉语抒情地朗读改写后的文中写景句,学生将原文读出来,强化对课文重点写景句的记忆。
2.欣赏美景,进入佳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味文字,调动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声、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游宴情景,合作绘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说明,再现文中美景。 (可按段落为单位分配任务到各小组)
各小组代表投影展示图画,并联系课文写景文字对构思加以说明,全体学生对照课文朗读。
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文眼“乐”字,理解作者的“醉”与“乐”,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深层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怀美。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醉翁亭记》以它独特绮丽的'风光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艺术画面让我们赏心悦目,这其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乐”)
引导学生回顾写景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将写景与作者“乐”的情感连缀起来
板书:
山水乐
四时乐
乐 游宴乐
太守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的感情脉络是一个“乐”字,它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
围绕“乐”字,学生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的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书:与民同乐
感受作者情怀美
讨论: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
自由诵读,感受作者情怀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醉翁亭记》教案12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
2、“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不知何许人”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也说明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6、“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学笔法加的品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写作特点
①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
②多用否定句。
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③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默
2、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
《醉翁亭记》教案13
教学设计:
以“乐”字为切入点,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努力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感受简洁精练的文字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光
2、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领略景美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几幅画面
2、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4、引导学生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5、学生朗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感情
三、感受人欢
1、学生朗读并概括课文描绘的四个场面
2、分析四个场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欢乐之情
3、引导学生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归纳情怀
1、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学生朗读,以醉翁之心体醉翁之情
3、拓展思考,
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解读“醉翁”
1、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醉翁”醉了吗?
(2)、“醉翁”老了吗?
2、引导学生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悟欧阳修丰富的内心世界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如有新的体会或感悟与同学交流
2、积累文言字词
3、如果让你担任摄影师,拍摄介绍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什么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呢?
《醉翁亭记》学习要点
本文作者写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写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写景还是记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间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还使人感到它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些内容的理解,是从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的阅读理解入手的,但不能仅凭简单的表面文章去理解,而要联系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作者角度去设想、去挖掘。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环滁( )琅玡( )林壑( )辄醉( )
穴暝( )伛偻( )酒冽( )山肴( )
野蔌( )觥筹( )阴翳( )
2、通假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二、解词
名之者谁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以……为乐。
饮少辄醉辄:总是,就。
太守谓谁谓:是
学习本文
1、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玡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
2、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4、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这样是为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太守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6、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醉翁亭记》复习资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滁ch州壑h琅琊lng y潺chn暝mng伛偻yǔ lǚ山肴yo野蔌s
弈y觥gōng阴翳y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 (2)翼然临于泉上临:靠近。
(3)太守自谓谓:命名。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5)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 (6)佳木秀而繁阴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7)山肴野蔌蔌:菜蔬。 (8)非丝非竹丝:弦乐器。
(9)树林阴翳翳:遮盖。 (10)太守谓谁谓:为,是。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往来不绝: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前呼后应: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原文填空。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本文借醉翁亭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描写山间四季的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文中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课文中描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的一段文字。
若夫日出而林霏出,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沽,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朝的文学家。
《醉翁亭记》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设计思路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壑( )琊( )潺( )酿( )
僧( )辄( )霏( )暝( )洌( )
蔌( )弈( )翳( )射( )觥( )
偻(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2疑难解析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饮少辄醉:辄,就。
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近乎“要说那一…·”“像那……”
歌于途:倒装,在途中唱歌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四、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五作业:熟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一、导入
《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作者按照朝暮,四季的顺序来写。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抒发了自己的复杂感情,既包括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山水之乐)也有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游宴之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四、板书设计
引入……滁洲琅琊酿泉醉翁亭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写景……朝暮四时之景乐亦无穷山水乐
醉翁亭记写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游宴乐
归来……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了(与民同乐)
第三课时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本文作者是____代__ __家。字_ ___,自号__ __,又号__ __,著有《 》
(2)本文是作者被贬为_ ___时所写,它的姊妹篇是《》
(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4)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奠定全文抒情墓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6)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7)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 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答。)
(8)描写滁洲城总的地理环境的句子是:“乐亦无穷”的原因
2.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 )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
(4)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
3成语积累
1、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4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环滁皆山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E而乐亦无穷也。
F ……故自号曰醉翁也。
G庐陵欧阳修也。
①表示判断的语气:()
②表示解释的语气:()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
二、中考试题集锦
20xx大连市古诗文阅读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临: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之:
9.分别写出“穷”字的意思。(2分)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穷: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
10.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案:8.(1)到、靠近(2)的(2分。每小题1分) 9.(1)穷尽、完结(2)贫穷(穷困) (2分。每小题1分)
10.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
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20xx年河北省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
(1)环滁皆山也环:
(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3)野芳发而幽香发: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
8.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驾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9.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
10.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3分)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
答案:6.(1)围绕(环绕) (2)情趣(意趣、兴趣) (3)开放(开)
7.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
8.琅琊(山)酿泉
9.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10.《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醉翁亭记》教案15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背诵课文,能熟练填空
2、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3、能力目标:能与同类文言文进行比较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能熟练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旷达情怀
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讲授法、练习法、背诵法、比较法、情景陶冶法
一、导入新课
(点名回答)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而这个目的又是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搜索去寻找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的目的更加明确。我由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本节课的复习,一方面让学生联系了以前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区分了复习课与新授课的目标。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适当补充和评价
二、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后,多媒体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同学朗读,教师再逐条解析
1、文学常识、主题。
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通假字、多义词、其他重点实词。
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主旨句、关键句、名句、特殊句式。
4、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
三、复习作者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读准上面的文字,由作者欧阳修的谥号导出作者,点名提问作者的字、号、朝代、“”之一,再在屏幕上展示出来,由学生齐读。教师再强调出重点。
四、文体知识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它们都有一个“记”字,它们的文体都是“记”。 、“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五、背诵课文
1、这个环节我采用了情景陶冶法,让学生在一组组图片的展示中背诵课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又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景物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教师在学生中巡视,了解学生的背诵情况。
2、检查背诵
3、考考学生的记忆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总会有一些同学课文背得很熟练,可是却总是写错别字,于是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希望引起学生对文字的重视。
(1)其西南诸峰,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琅琊也。
(2) ____________ ,在乎山水之间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____________ 。
(4) ________ ,非丝非竹, ________,________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5)已而夕阳在山, ________ , ____________ 。
(6) ______________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7)醉能同其乐, ___________ , 太守也。
实施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填完后互相检查,教师再点名回答或齐答。回答结束后,教师可以询问一些同学在互查的过程中,彼此出现的问题,出现的错别字,以便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4、在上面环节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考考你的理解力”这一环节,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文中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美国大唱所谓“人权”,其实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在于干涉别国内政。
(3)文中表现作者将游览之乐融入到宴饮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这个环节必须要建立在背诵课文和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也就是中考时考查的“理解性默写”一类试题。
六、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选择文中典型的字词和句子并将他们展示在屏幕上,以提问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结束后给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在屏幕上将以下字词展示出来:
1、对下列划横线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辄 ( )野 蔌( )阴 翳( )
伛 偻( )觥 筹( )
2、一词多义
(1)谓: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
(2)乐:而乐亦无穷(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游人去而禽鸟乐( )
3、句子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学生活动】在小组内练习结束后,回答逐步回答以上问题,可能是被点名回答,也可能是共同回答。
在学生填写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学生的'填写情况,及时指出学生出现的问题,这样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因材施教。提问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友情提示:文言文句子翻译,尤其是在考试中,尽量要做到,字字有着落,补充所需,调整语序,译完之后,还需仔细,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七、回顾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一)1、引入:
亭周围的环境:环滁皆山——琅琊——酿泉——有亭翼然
亭的得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2、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3、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写归:太守归、众宾从——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学生活动】学生在老师展示以上脉络的同时,共同按照此脉络图再一次背诵相关的文字,熟悉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通过脉络图的展示,教师可以使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和结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我们通过刚才的脉络图,回顾了文章内容。看到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现在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讨论分析作者的政治理想,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怀。
1、设疑: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答案:醉能同其乐
2、分析:本文通过描绘滁洲一带美丽的自然风光,记叙了太守与百姓游山宴饮的乐趣,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的失意心境。
3、拓展:乐是本文的文眼,而“醉”字在文中也多次闪现,醉和乐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八、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本文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为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分析一下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共性和不同。
【学生活动】首先请两位同学背诵这两篇散文,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和启发。然后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最后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
1、 比较写作背景与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当时作者贬居邓州(现河南邓州)。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醉翁亭记》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联一: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联二:琅琊山幽深秀丽
联三: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
参考:
(1)醉翁亭里欧阳修即景抒怀(2)洞庭湖壮阔浩淼 // 岳阳楼壮美雄奇
(3)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共饮(同游,同醉)
九、作业:
请从两文中各找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思路链接:
文章中称得上好的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
1、含义深刻
2、句式整齐
3、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4、用词讲究,表意精当
5、多层面、多角度,记叙、描写、抒情表达全面充分
与学生交流:送几句名言
【《醉翁亭记》教案】相关文章:
《醉翁亭记》 教案01-09
醉翁亭记教案11-04
《醉翁亭记》教案11-09
《醉翁亭记》教案04-21
醉翁亭记教案04-11
《醉翁亭记》教案06-09
醉翁亭记教学教案08-26
【热】醉翁亭记教案01-13
【推荐】醉翁亭记教案01-14
醉翁亭记教案【热】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