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文言文鉴赏

时间:2021-03-30 14:36:20 文言文 我要投稿

《曹刿论战》文言文鉴赏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曹刿论战》文言文鉴赏

  【原文】

  《曹刿论战》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注释】

  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又名《左氏春秋》。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丘明所编写,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áo),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伐(fá):讨伐,攻打。

  5、我:《左传》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6、公:指鲁庄公,鲁庄君主。公元前693年至662年在位。

  7、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8、肉食者:吃肉的大官。指当权者。

  9、间(jiàn):参与。

  10、鄙:浅陋,无知,这里指目光短浅。

  11、乃:副词,于是,就。见:拜见。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

  14、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人:这里指皇公贵族和大臣们或身边的人。

  15、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6、徧(biàn):通“遍”,遍及,普遍。

  17、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和丝织品。

  18、加:虚报夸大,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9、必以信:一定凭借实情(向神禀报)。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20、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保佑。孚,信任。信,信用。

  21、福:赐福,保佑。

  22、狱: 诉讼案件。

  23、察:弄清楚,明察。

  24、虽:①即使。

  25、情:(以)实情判断。

  2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分内的事。属,一类。

  27、可以一战:即“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则,连词,就。

  2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他,代词,代指曹刿。

  30、于:在。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

  31、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32、败绩:大败。

  33、驰:驱车(追赶)。

  34、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5、未可:还不可以。

  36、登轼而望之:①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扶手用。而:表承接。②另一种解释为登上车子,扶着车前的横木。轼:名词活用为动词,扶着车前的横木。(此时断句为:登/轼而望之)。

  37、遂逐:就追赶。逐,追赶、追击。

  38、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

  39、故:原因,缘故。

  40、夫(fú)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下文“夫大国”同。

  4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42、再:第二次。

  43、竭:(士气)枯竭。

  44、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5、伏:埋伏。

  46、靡(mǐ):倒下。

  47、焉:兼“于此”,在这里

  48、测:估计,推测。

  49、衰:弱。

  【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当权者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对百姓)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胜利之后,鲁庄公问其中的原因,回答说:“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就衰弱,第三次就竭尽了,对方的士气已经竭尽而我方士气高涨,所以能赢。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测,害怕有埋伏在前方,我观察到车轮的痕迹很乱,看出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讲解】

  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左传》(又称为《春秋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战国时人编写。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曹刿论战》文言文鉴赏】相关文章:

《曹刿论战》说课稿12-20

《曹刿论战》试题11-17

《曹刿论战》优质说课稿12-20

曹刿论战《左传》阅读答案03-20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03-18

《曹刿论战》曾国藩《挺经》阅读答案07-16

《曹刿论战》测试题及阅读答案范文06-13

《曹刿论战》课文中鲁庄公形象分析03-02

《曹刿论战》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12-06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