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时间:2022-04-16 13:44:13 文言文 我要投稿

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1.表示数量词

  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例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②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④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⑤方一沐,三握其发。(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

  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例如: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②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③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

  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例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②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

  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例如:

  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③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勾践灭吴》)“亿有三千”即十万三千(亿:十万)。

  5.表示两数相乘

  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例如:

  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②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蒲松龄《画皮》)“二八”即十六岁。

  ③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三五”即农历十五,“四五”即农历二十。

  6.表示一个分数

  有时两数或连用,或用“之、无”等将两数隔开,表示几分之几,前一个数代表分母,后一个数代表分子。例如:

  ①曩与吾祖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十无一”即十分之一,“十无二三”即十分之二三。

  ②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洪亮吉《治平篇》)“十之一二”指十分之一二。

  ③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司马迁《陈涉世家》)“十六七”就是十分之六七。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十一”即十分之一。

  7.“一”的特殊用法

  “一”在文言文中十分活跃且具有多种意义,用法灵活,常用义项有“相同”“一样”“统一”“满”“全”“都”“整体”“一体”“专一”“竟、乃”等。例如: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是一体、整体之义。

  ②而或长烟一空。(范仲淹《岳阳楼记》)“一”义为全。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一”指专一。

  ④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一”即统一。

  ⑤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一”即满、全。

  ⑥一至此乎。(《史记""滑稽列传》)“一”即竟、乃。

  8.表示长度、重量

  古代有些表示长度、重量的数词,常与量词融为一体,相当一个数量词。常见的有:咫(八寸)、仞(八尺或七尺)、寻(八尺)、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跬(半步,跨出一只脚)、常(两寻,十六尺)、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一亭(十里)、舍(三十里)、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六斛四斗)。例如: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跬”即半步。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忽微”在此形容极微小的事。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锱铢”在此形容极其细小。

  9.拓展:阅读文言文的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

  1、要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析结构。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详细类型见上所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宾语前置句。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

  以上介绍的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考前同学们必须花上一定的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翻阅熟读,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

【语文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相关文章:

语文中介词的分类和用法02-11

语文文言文实词贼的用法09-02

殆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0-12

苟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0-12

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0-12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恶的用法09-02

文言文实词少用法09-03

文言文实词克字用法09-05

语文中的副词有哪些02-07

语文中连词有哪些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