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复庵记文言文译文
上学期间,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复庵记文言文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复庵记
顾炎武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土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了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颠,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译文】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鉴赏】
清兵入侵之时,顾炎武坚持抗清,为了免遭迫害,他背井离乡, 遍游各省。《复庵记》这篇文章就是顾炎武在暮年之际登上华山,宿于复 庵之时,为道士范养民所建造的庵室所作的。范养民原是明末宫中的一 位内侍太监,担任东宫伴读,明朝灭亡后,便隐居于华山之中。“复庵”的 “复”,有光复明朝的含义。本文围绕复庵来组织材料,先记其庵、其人、其 山,再写作者自己“余尝一宿其庵”开户东眺的所见、所感,赞扬了范养民 不忘故国的崇高气节,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
文章描写了复庵的地理环境。《复庵记》的写景部分,与一般游记的 写法不同。顾炎武写景,并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为情准备和服务的。如 写复庵周围的景物:“悬崖之颠,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 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字里行间,显示了范养民卓然独立,不与清朝有染 的志节和精神。写景即写情,景中寓含了顾炎武深沉热烈的故国之思和 爱国之情。
《复庵记》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善于用典。作者描写了伯夷、叔齐耻食 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的典故,以及晋国贤臣介子 推跟随晋公子重耳逃亡,风餐露宿,备尝艰难险阻,帮助重耳重回晋国并 成为晋君主,自己却选择归隐的典故。这两个典故,实际上是为了赞颂范 养民不肯屈事清朝的高尚的民族气节以及为国出力,绝不低头、绝不屈服 的反抗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与深沉的亡国忧愤,决 心复兴明朝的远大理想和坚决不与清政府合作的民族气节。
文章短小精悍,淡雅隽永。句式上多采用排比手法,使句子看起来 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运用了曲笔的表达方式,巧妙地运用了 假托、衬托等手法,使得文章富有变化,收放自如,作者复兴明朝的心声 表露得含蓄委婉。
【复庵记文言文译文】相关文章:
陶庵梦忆译文09-08
《老学庵笔记》原文及译文02-10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译文注释06-30
石钟山记的原文及翻译文言文11-22
文言文《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01-29
文言文《狼》的译文11-25
文言文《岳阳楼记》译文及注释09-06
文言文《醉翁亭记》译文及赏析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