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31 22:09:45 瑞文网 我要投稿

包身工教学设计(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包身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包身工教学设计(合集7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四、教学方法:

  讲读法问题启发法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

  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真实性、及时性

  [教师]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引申,现场直播等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新的资讯。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教师]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文体就是?

  [学生]报告文学

  [教师]是的,同学们经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和新闻大的区别就是?[提示:从单元说明中找出答案]

  [学生明确]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师]我们在学习报告文学的时候,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文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学习目的]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投影,加粗]

  (二)主体

  [教师]前面我们先接触了本课的文体以及这个文体的特点,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介绍作者]作者夏衍,我国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著《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夏衍作品中比较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投影作者图片]

  [解题]本文以包身工为题,意义有三:其一,课文讲述的一群人的故事,这群人当时社会上给他们的称呼就是包身工;其二,我们从课文的主旨来看,以包身工为题,其实是[引导学生思考]……[明确]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其三,包身工,除了是当时社会对这群人,这类人的称呼以外,它还是一种制度,一种怎样的制度?[提示:是罪恶的还是?]

  [明确]这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提问]罪恶的表现在哪里?

  [活动]请大家通读课文,划出你们认为表现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交流,时间是10分钟。

  [讨论、总结、归纳]

  同学们经过阅读和找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们的看法。

  [自由回答、个别提问]

  [参考答案,投影]

  1、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2、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3、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野蛮残酷的制度。

  [教师总结]是的,罪恶的制度剥夺了很多年轻的生命,这些年轻的生命一开始就被欺骗,后来又虐待,后悲惨地死去。他们的'一生非常的短暂,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草草了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悲惨,这样的苦痛,是当时万恶的社会造成的,是当时万恶的帝国主义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泪写证。

  当时的中国社会,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所以我们说在包身工身上,有双重的压榨,是机器、制度的压榨,也是奴隶制度、帝国主义拼命追求剩余价值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改变这样的悲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彻底地铲除帝国主义。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读地很仔细,也找到了许多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包身工的这些悲惨事实,也来自于这篇文章。

  [提问]现在,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找出的几处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方面,这些方面都是以什么线索串联的呢?

  [给予思考的时间,提示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明确: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的。

  [提示]只是单纯的叙事吗?

  [明确]中间还穿插了议论和描写

  [教师]为了准确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

  [教师]

  解释面:所谓的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

  解释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的细节,是在“面”的基础上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可留作课后作业]学生答“猪猡”,“廉价的机器”,“罐装的劳动力”

  我说,刚才我们同学的表演很好,有创意,但是想象还是不够合理的。

  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愿意雇用包身工?

  生:廉价。

  我说仅仅是廉价吗?如果真的十分廉价,那带工老板赚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有没有雇用外来工。

  生说:有。

  我说,当然有。当时夏先生写作到工厂调查,有一位女工叫杏弟,她帮助夏先生去了解情况。到了包身工中间,却受到了排,包身工们不信任他,对她很警惕,很反感。

  请问在书上,有没有说日本资本家为什么爱用包身工呢?请学生找。

  学生说,日本厂家爱用是因为“他们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师;也就是说,这些包身工由于知识水平较低,他们生活在底层,但他们并不知反抗,他们感到生活的痛苦,但他们没有觉悟,他们是不会象刚才同学们所设计的那样有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抗争。

  我们来看看新时期的打工文学。他们与包身工有些类似。都是从土地中走来。来到了别人的城市。“一个个少女从农村低矮的房屋中,从枝桠交错的森林中,从小镇歪斜的石板街中走出来了。她们或提一个包袱,或夹一卷行李,饮泪告别家园,回首辞却父母,踏上了人生旅途的第一程(陈秉安《来自女儿国的报告》

  所不同的是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新时期打工文学中有些诗非常感人。

  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找不到栖身的树叶/我们就再也禁不住地流泪了/可抹干泪水依然满面晴朗

  后的一抹夕阳,涂在路边的梧桐树的冠顶上,远远看去又红又绿,微弱地闪着一片碎光。马路上,有许多和我一样年轻的男女,骑着车向前游动。人们和我一样疲惫一样没有笑容。我看着他们的身影,眼睛便涌满泪水,突然感到茫茫然走投无路人生恍当一声到了尽头……

  我说我个人认为他们走在别人的城市,他们的生活遭遇着着生存的问题。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他们的情绪,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苦难。而包身工是沉默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检查作业: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参考答案]

  1、面: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里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清早起床、穿衣洗漱等方面)

  2、点:反复提到的芦柴棒(老板喊她名字、生病的时候)

  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触摸她的身体;

  还有,一些典型的事例,比如没吃得上饭的包身工、她们争夺马桶等等

  [教师]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同学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各自发表意见,建议同学们学习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三、文章除了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现在同学们,可以找找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老板们的对比

  包身工与外来工人的对比

  比喻: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故事,比喻帝国主义以及买办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借喻:猪猡、懒虫、机器、罐头、

  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慈祥”“佳肴”“不假思索地爱上”“文明”

  “合理”“饲养”

  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章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课文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学习采用。

  四、完成课后练习三,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包身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速读”进行自主学习,结合“学案”积累字、词、体裁等基础知识,能够辨识“反讽”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理清并说出或写出文章线索。

  3.通过“引导—发现”、“合作—探究”,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等知识。

  4.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5.因昔及今,升华爱党、爱国的情感,同时由人及己,思考并关注自己的生命、生活和生存的状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点面结合”手法,了解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

  教学难点:因昔及今,升华爱党、爱国的情感;同时由人及己,思考并关注自己的生命、生活和生存的状态。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PPT。

  2.学生通读文章一遍,列出包身工作息时间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让学生在纸上写下5个词语:自由、尊重、劳动、权利、爱。然后开始他们三步艰难的选择: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要你抛弃其中的一项,你会划去哪个?有第二种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要你接着抛弃余下的两项,你又会划去哪两个?最后你剩下的两者之间只能选择其一,你会保留哪个?

  导语设计:作为个人的秘密,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在心灵深处坚守的是什么。但老师知道,同学们的选择过程很艰难。那我们就要珍惜拥有,善待生命!可是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没有权利,没有自由,不被尊重,蜷缩在被爱遗忘的角落,她们只有劳动,劳动,劳动!她们是——包身工!(板书)

  二、把握新闻事实

  1.学生展示所列出的包身工作息时间表。

  说明:注意关键时间,“上午四点一刻”(第一段)、“四点半之后”(第五段)、“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第三段)。还要注意这样的语句:“中午的干饭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第五段)、“早晨五点钟由打杂的或者老板自己送进工厂,晚上六点钟接领回来”(第一段)和“在上午十五分钟休息时间里面”(最后一段)。

  2.关于新闻事实的学习。

  问题一:小组自主探究,本文都记述了包身工的哪些事件?

  说明:学生的展示可能会依照行文顺序进行,教师通过板书或用幻灯片展示明确。(见板书设计)

  问题二:小组自主探究,并在组内交流,在描写包身工悲惨的境遇的时候,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好?试作分析。(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进行)

  说明:一是比喻、拟物手法的运用。如“生物在蠕动了”、“罐装的劳动力”、“饲养小姑娘”……这些富有张力的语言,让我们体会到包身工悲惨境遇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于精当的语言对深刻思想的表现力。二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如“慈祥的老板”、“难得的佳肴”、“爱上了殴打”、“合理的惩戒”……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穷凶极恶的态度,毫无掩饰地赤裸着,人性的泯灭与天良的丧失直观地传递给了读者。

  问题三:(开放性问题探讨)包身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她们的心情感觉如何?

  说明:虽然学生找到了具体事件,但对文章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显然不够深刻。该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包身工——作为“人”的情感,探寻生命的尊严。

  三、挖掘新闻背景

  文章除了对包身工工作生活记述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说明:旨在探究新闻背景。

  (1)包身工产生的来历和身份。(第七段-P45第四段)

  (2)包身工产生的土壤和根源。(第三段-P47第二段)

  (3)作者的评论及控诉。(其他段落) 2.包身工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学生可能会找到很多原因,如水旱灾害的`肆虐,父母不忍儿女饿死,昧心的带工同乡的欺骗得逞,帝国主义的压榨,中国封建势力的迫害等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带工同乡之所以会昧心欺骗,是因为他身后的那个隐隐浮现的面目狰狞的罪恶势力与腐朽势力的勾结,对廉价、安全、没有自由的“包身工”的大量需求。而从“包身工”身上榨取的血髓自然也养活着寄生于这个制度上的贪婪的带工老板。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纱厂罚规中殴打流行的原因了。

  另外,由于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学生往往表现为面对自然灾害的一种心理无奈感,容易把水旱灾害的肆虐看作是“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之一。教师不必过多纠缠于是非对错的定性判断,而要引导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似乎要把人推向绝望的深渊,可是越是深重的自然灾难,越能体现一个政党、政府的执政能力和人文关怀。在特大地震、冰雪灾害面前,我们的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积极作为,抗震救灾,体现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理念。根据授课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追问,这样的事例你还能举出多少?

  四、拓展延伸

  课后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工厂,进行实地采访考察,搜集资料,并要求分组撰写关于当代工人的报告文学。一方面学以致用,在写作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在点评时与原文进行比较,明确当代工人(包括打工一族)与当时的包身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可以通过合同和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1995年珠海一家工厂的韩国女老板因为体罚工人下跪而被工人诉诸法律,最终向工人做出赔偿并公开道歉一事就是有力的例证。因此,与出卖自己身体和劳动、任人欺凌的包身工不同,当代工人(包括打工一族)的劳动是在追求自身更高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评定,是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而奋斗,甚至是对家乡发展、社会繁荣的积极贡献。

包身工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能准确梳理出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2.通过分析多种手法的运用,把握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

  3.品味本文的新闻价值,感受作品的人文内涵,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能准确梳理出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多种手法的运用,把握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天翻地覆慨而慷,走过70年历程的新中国正昂首阔步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而在83年前,中国还存在着一群失去自由,哀苦无告,备受欺凌的年轻女工,满怀正义感与责任感的夏衍先生冒险潜入工房,历经艰苦考察,写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告文学的开山作品之一——《包身工》。

  一、解题

  包身工,顾名思义,一种将身体完全包给他人靠出卖苦力为生的工人。文章体裁属于报告文学。

  二、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有时往往还要对这样的真人真事插入作者的或褒扬或抨击的评论。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三、整体感知

  1.读完全文,你知道包身工还有哪些称呼?

  懒虫猪猡机器赤脚的乡下姑娘奴隶试验工养成工罐装劳动力廉价劳动力墨鸭死娼妓

  2.作者是通过哪几个场景来展开描写的?标志性词语是什么?表明什么?

  3.回顾所学的《短新闻两篇》的课后练习题一“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前者我们称为新闻事实,后者我们称为背景材料。本文三个场景的描写可以说是新闻事实,那么,背景材料又有哪些呢?有什么作用?

  (起床场景中)包身工的来源、身份

  (早餐场景中)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上工场景中)包身工制度发展及其罪恶

  (放工后)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通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结构上:以时间为顺序,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趋势为副线,纵横交织,叙议结合,形成并蒂花开结构。

  四、问题探究

  1.文中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它们体现报告文学的为什么特征?

  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起床时——包身工的来源、身份

  早餐时——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上工时——包身工制度发展、罪恶

  2.作者是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

  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

  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

  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她回去。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还有小福子、写信女工。

  另外,还有一些典型事例,比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如她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镜头感,可视性,可感性。

  3.课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对比。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前者,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而后者,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部之类的买卖。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的工人则“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换取好的工种。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2)比喻。比如“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这段话里,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除了明喻之外,用得最多的是借喻。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借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做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另外,还有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了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3)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也就是变换词语感情色彩的手法。比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了。”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词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和“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么血腥而已。

  “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里的“饲养”一词,贬词褒用,反映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当时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再加上地主、商人的层层盘剥,农民生活极为贫困,无力对自己亲生子女给予应有的抚养的悲惨景况。

  4.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和修辞等手法的运用体现报告文学的什么特征?

  5.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其政论性指向作品的社会价值。联系当时背景,谈谈本文的价值也就是主题是什么?

  作者愤怒地揭露像奴隶一样做工的包身工现实,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诞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启发和鼓舞人们认清包身工制度敲骨吸髓的本质,增强“结合力”,主动争取“人”的自由和权利。

  四、小结

  主线副线

  4:15起床—住不好——来源、身份

  4:30早餐—吃不饱——发展原因

  5:00上工—不安全——发展、罪恶 ——新闻性

  17:00放工—不安眠——必然结局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文学性

  (点面结合等多种手法)

  直面黑暗,揭露罪行,呼吁人权——政论性

  这是一首表达包身工哀苦无告、备受欺凌状况的悲歌;这是一幅真实描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工头所把持、无情榨取血汗的包身工生活图画;这也是一纸洋溢着呼号、悲痛和义愤,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与反动黑暗势力的有力檄文和号角。

  随着时间的考验,《包身工》证明无愧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作品之一。

  五、布置作业

  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底层,受尽剥削、压榨,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现代社会这种现象已经消失了,这是社会进步使然。如果有条件,可以对现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做些调查,在班上交流调查信息,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包身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

  1、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2、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3、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4、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授课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

  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

  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

  1、了解作者写作时间;

  2、了解写作意图;

  3、了解作者深入纱厂亲自观察体验生活,调查搜集材料的情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点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

  1、运用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下列字词必须注音解释。

  ⑴ 注音:

  游说抹桌子着力骷髅锭壳拎

  ⑵ 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 强化 优惠 施与

  2、思考回答以下问题(书面完成,课后交教师检查):

  ⑴ 为什么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⑵ 文章以记叙为主,记叙了一些什么材料?中间又穿插写了一些什么材料?为什么记叙之中又穿插这些材料?

  ⑶ 找出议论和说明部分列举了哪些数字(在书上用横线画出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⑷ 记下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读一遍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新词

  1、注音:

  抹( )桌子 抹( )眼泪 抹( )石灰

  猜着( )了 着( )力 我没着( )了

  2、解释(加粗的字要单独解释):

  一听天命 生杀予夺施与着力

  3、听写:

  殴打 怜悯 气烘烘 惩戒

  二、解题

  1、时代背景(着重引导学生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材料概述作者写《包身工》的时间、意图和调查搜集材料经过。):

  《包身工》1935年写成,1936年发表。

  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1929年,从做工人运动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况。“一·二八”战事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包身工材料,对二十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存封建奴隶制度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抵揭露。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

  具体时代背景从略。

  2、题目的意思:

  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三、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选择成为阅读障碍的问题,作扼要回答。多数问题可随分析课文逐步解决。

  四、分析文章的构思

  1、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以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线索。掌握中心可以了解写作意图,掌握线索可以了解如何选材、组材。

  2、已经讲过,作者搜集的素材很多,关于包身工生活的素材一定也不少,不可能都写进去,需要加以选择。

  3、看课文,作者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选取了哪些材料?

  (学生议论。)

  明确: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4、不是说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吗?怎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课文,还有没有了?

  五、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生活实况,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记叙包身工悲惨的劳动实况。揭露帝国主义靠包身工获取惊人利润。

  第三部分: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

  六、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着重研究了《包身工》的构思(中心、线索、选材、组材),又研究了描写记叙和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这节课要着重研究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附带还要研究运用数字说明问题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分析思想内容

  这篇作品虽是以写问题为中心,也离不开写人物。一共两类人物:一类是包身工,一类是压迫和剥削包身工的带工老板、老板娘、东洋婆、打杂的、拿摩温、荡管等。着重要写的是包身工,写第二类人物也是为了描写包身工。全篇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和事件,但作为整个包身工形象却十分鲜明。

  1、朗读由“但是,……”到“立此包身契据是实”两段。

  2、包身工是怎样形成的?

  明确:原是农村里“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被诱骗以契约形式成为包身工的。

  3、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明确:恶劣的条件(举例略);紧张的生活(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吃饭,五点钟上班,劳动十二小时……);残酷的惩罚(欧打、罚工钱、停生意、饿饭、吊起……);麻木的精神(少女的`“害羞”感迟钝);“严密”的统治(“罐装的劳动力”……)。

  4、为什么要身受这样深重的苦难?

  明确:包身工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受双重的压榨剥削,是双重奴隶。

  5、为什么会成为双重奴隶?

  明确: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一句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6、小结:

  这篇作品,在当时起到了动员人民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作用。七十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作品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旧中国的黑暗,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激发起加速现代化建设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热情。

  三、分析写作方法

  1、精确的数字──显示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征:

  这篇作品用了许多数字,找一找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举例: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作‘猪猡’的人。(合九平方米,平均每人半平方米,表明住宿的拥挤程度。)

  包身费一般是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大洋十元。“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了。(表明剥削的惊人程度。)

  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一九○二年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用两组数字前后对比,证明了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完全是残酷压榨剥削包身工造成的。)

  2、生动的语言──显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征:

  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明确:

  生动的人物描写。写清晨女工们忙着起床时,“那男子(打杂)虎虎地向起身慢一点的人的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楼上的另一群人呼喊:‘……’”。(写打杂的快速的连续动作,用“虎虎的”描写踢人,十分逼真地表现出这个流氓的凶暴本相。)

  生动的人物对话。打杂的“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突出了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统治女工的爪牙狐假虎威凶狠残暴的性格。)

  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形象的比喻。用船户养墨鸭捕鱼作喻,再和驱赶包身工劳动作比,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发人深思的警句。结尾“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凝聚了愤激的烈焰,一旦爆发出来,必将焚毁那吃人的制度。)

  整个作品,生动形象的语言还有很多。

包身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分清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思考文章是如何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结合起来的。

  3.体会本文点面结合叙事写人的写作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代著名剧作家,夏衍在95岁的高龄那年说:“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作者作品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这么多,为什么他仅仅对《包身工》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今天让我们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文体及背景介绍

  1.文体介绍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板书)(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谁是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板书)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三、整体感知

  过渡句:作者当时搜集的材料很多,有新闻事实也有背景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组合起来呢,这的确得下一番工作。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学习学习作者是如何把庞杂的材料组合在一起的。

  1.速读课文1-34,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样的新闻事实?按什么顺序写得?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写得?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穿及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新闻事实)

  第一个场景:“上午四点过一刻”,“鸽子笼一般”的住房里,包身工起床,开始了一天非人的生活。(板书:住)

  第二个场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主食一样的饭。(板书:吃)

  第三个场景:“五点钟”,包身工们走进工厂,开始了再“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和“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威胁下的一天的工作。

  过渡句:我们在总结上面的内容的时候还发现一些叙述性和议论性的文字

  2.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这部分中的哪些文字是背景材料?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背景材料和新闻事实又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背景材料有(8—11段)、(15—22段)、(34段),主要交代了包身工的来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及包身工给日本工厂带来的巨大利润。作者巧妙的运用一些连接性的词语,比如第一个场景中作者由“猪猡”引入“包身工”这个词,从而引起对“包身工”是怎么来到城里的叙述;在如第二个场景,作者用“廉价机器”来衔接,引出对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的原因的分析。

  四、深入探究

  过渡句: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离我们现在很远了,但是我们现在读了之后,内心仍会被深深的震撼着,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就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感触最深的.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

  例如第一个场景中哪些十五六岁的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的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痛苦的折磨让这些女孩子失去了在这个年龄段中应有的羞涩,变得麻木和没有羞耻感,没有了女孩子应有的尊严。

  再如在第二个场景中,这些女孩子们吃着喂给猪狗一样的食物,且没有人身自由,因为它们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她们没有“做”与“不做”的权利,及时是生病了也得起来干活,否则就会遭受毒打,她们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

  第三个场景中这些女孩子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高强度的工作,并且不能出错,否则就会遭受毒打,且“打死不干事”。劳动权益和生存权益都得不到保障,这是一群多么可怜的孩子。她们本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本因该享受这最美的年华带给她们的美好时光,她们本应该对生活充满了憧憬……然而在这里一切的美好都变得那么的残酷和不堪。

  那么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带工”老板的无耻,社会制度的罪恶。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牢记历史,不要让历史重演,要心怀悲悯之情不能被利益蒙蔽了心智。

  (说明:这一环节重在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在感知分析包身工的生存和劳动状态中感受到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劳动权的可贵,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五、课堂小结

  读完这一部分作者的写作目的已基本明确,作者就是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字、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控诉了帝国主义和“带工”老板的罪恶,激起人们的愤恨和思考。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研读课文,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人叙事的手法,让文中所写的人物那么具有震撼力。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认真完成课后练习三。

包身工教学设计 篇6

  【教例简述】

  此教例参照黄芬兴老师论文《浅谈〈包身工〉中“间隔异称”的表现力》。

  【课时】

  一节。

  【教学内容】

  《包身工》中的称说。

  【教学过程】

  老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我们深入研究一下作品中使用“称说”的技巧。请大家用几分钟的时间,找出所有关于“包身工”的称呼、称谓、称说。

  同学们指出的有:猪猡、懒虫、芦柴棒、女孩子、乡下姑娘、包身工、试验工、养成工、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泥土、奴隶、墨鸭、冤魂……

  教师:大家找出的这些称说,我已经板书在黑板上了。大家能不能解释一下它们各自的含义?

  同学们竞相发言:

  “猪猡”,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侮辱性的`骂语,它表现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环境。

  “机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活权利被剥夺,她们只是别人赚钱的工具。

  “奴隶”,没有人的一切权利,它一针见血地点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暴露了这种剥削制度的极端反动性。

  教师:下面再请同学们谈谈这些称说的表达特点。

  同学们继续发表看法:

  有比喻,有反复,有借用。

  在反复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称呼,也客观地解释了一些称说,还在抒情议论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称说。

  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处境,有的称呼表现了包身工的来源,有的称说表现了作者的愤怒。

  教师:

  讨论到这里。应该说同学们对课文中称说的含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但大家注意了没有,我把大家找出的二十几处称说有意识地板书为三块。一块为作品开头部分的称说,一块为介绍包身工的来历等内容的称说,一块为作者用来揭露包身工制度实质而安排的称说。

  大家要思考:

  第一,三“块”称说的表达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二,三“块”称说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第三,三“块”称说在表达文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第四,称说在表现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请大家从这四点中选择一点,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写一篇赏析短文。

  【评析】

  教例中的这个“点”选择得很好。角度独特,例证丰富,内蕴精深。充分分地显现了教材的魅力。教例中表现了教师的“法”用得好。从总的教学思路讲,运用了“选点突破法”。从撷取教学内容讲,运用了“一线串珠法”。从教学的立意讲,运用了“卒章显志法”和“意外结尾法”。此两法的运用,充分表现了教师教学立意的高远。原来,教师的用意,是通过释词见义,将学生引向品评鉴赏,从字里行间入手,引导学生去回味文章胜景,去领略作者如此这般的深邃匠心。

  但教师又不把话说完,只是点到为止,艰难的品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可以说,学生决没有想到教师还会“卒章显志”,点出那需要深入思考的四“点”,它给了学生一个“意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需要探求的奇景,同时也提高了品评鉴赏的层次。有了好的教学材料,还要会巧妙地安排设计,这就是教师的魅力。

包身工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

  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 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

  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学情分析:

  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板书设计:

  10包身工

  夏衍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活动:

  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 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 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

  注:简介这两 篇作品的`内容。

  在考虑 本文的 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这里,学生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可能吸引他们的是那种具有震撼色彩的画面以及动情的讲解。

  因此, 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 导语。

  在结束了作为 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

  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

  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设计小题目:选择5-8自然段的正确结构示意图

  A5/6/78

  B5/67/8

  C56/78

  (二)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

  可讲内容:

  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

  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弹性安排:

  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

  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

  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

  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 小结。(可以让学生来)

  学生活动:

  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

  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

  五、完成小练习。

  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

  七、学生的 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

【包身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包身工教学设计03-02

《包身工》教学设计04-24

课文《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03-08

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范文08-09

《包身工》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01-09

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4篇)10-17

《包身工》教学反思03-23

包身工教学反思(精选14篇)01-17

《包身工》说课稿04-18

《包身工》说课稿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