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时间:2023-09-08 17:17:24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我要投稿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1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文学特色;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感情色彩。

  (2)通过自主阅读阅读加小组讨论的方式积极参与教学,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

  2、增强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

  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学会赏析思乡诗选取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搜集诗歌创作背景和视频资料

  【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我们学过 “诗仙”李白写乡愁的一首诗,还有人能背诵吗?(生背诵)那首诗歌里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回答),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乡愁诗《春夜洛城闻笛》,看看是什么引出了诗人浓浓思乡愁绪?

  一、吟读诗歌,把握情感。(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感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明确:1、从诗歌标题《春夜洛城闻笛》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要求:1、同学们自由读全诗,前3组派一个代表参加诵读比赛,后三组点评,选出优胜者。

  2、自由读标题,然后抢答。从诗歌标题《春夜洛城闻笛》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二、把握意象,再现意境。

  1、简单复习意象和意境的知识。

  意象:意——诗人的思想、情感。象——物象、形象。

  意象即指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他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2、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3、结合诗歌意象,充分发挥想象,将诗歌呈现的意境用优美的语言加以再现。提示:想象,实写加虚写。调动多种感官。

  4、《春夜洛城闻笛》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思乡之情,那么两首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如“春风”与“秋风”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5、讨论总结:不能,首先,春风给人温暖,和煦的感觉;秋风给人萧瑟冷寂的感觉,《春夜洛城闻笛》中德乡愁是淡淡的,哀而不伤的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愁绪不同。其次,秋风和枯藤,老树等景物也更加协调。

  意象的选取,要以情感为出发点,与诗歌的整体格调相符合。一首好诗,仅仅选取恰当的意象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诗人通过意象来遣词造句,组织语言,营造意境抒发情感。因此,赏读诗歌除了抓住关键意象,还要通过分析字,词,修辞手法,来进一步分析诗歌。

  【合作探究】

  一、赏读美文,品味语言。

  从字、词、修辞手法等方面对诗歌进行多角度品析。

  例:谁家玉笛暗飞声。“暗”字用的好。它不仅写出了笛声的隐隐约约,也表现出了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二、调动情感,深情演读。

  1、和着音乐,分角色饱含深情的演绎《春夜洛城闻笛》 。

  其他同学为表演做点评

  三、身临其境,对话诗人。

  (诗人在20多岁时辞别家乡,开始遍游名山大川,也渴望在外寻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此时的诗人虽思乡情重,却并不觉得凄苦。)可和天净沙秋思对比。

  1、根据诗歌内容,想象合理的细节,深入理解诗人情感。用第二人称“你”与诗人对话。

  2、是什么样的境遇让李白写下了这首诗,面对这时的李白,你又想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对他说些什么呢?

  3、小结:在古代有许多的人,他们为了生计,理想,不得不远离家乡亲人,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敏感的诗人们无处不起思乡之情,所有思乡的诗歌也特别的多。

  那么就请同学们结合已知的诗歌,特别是我们七年级上下册书中出现过的,来梳理归纳一下。

  四、梳理知识,归纳意象。

  1、诗人一般喜欢选取哪些意象来承载思乡之情?结合已知的具体诗句加以说明。(可从七年级上下册已经学习过的诗歌中寻找)。

  2、小组成员几人上展台展示

  (1)、以诗为证。诵读出你找的谁的诗,(课内诗歌找整首,课外的可以两句就行)一句话总结,他选取了什么意象来抒发什么感情。

  3、总结:月、雁、柳。

  夕阳:傍晚时分容易产生愁绪。

  崔颢《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扁舟

  “扁舟”表现了漂泊之苦,思乡之愁。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试总结通过意象鉴赏思乡诗的一般方法。

  (1)、找准具体意象

  (2)、把握意象的特点

  (3)、分析意象的意义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鉴赏春夜洛城闻笛。

  2、积累“月”“折柳”和“笛声”三个意象。

  3、讨论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改写古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以初夏的天气炎热作为引子,自然贴切,引入对春天的回忆,跟随李白去洛阳城走一走。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李白作品《峨眉山月歌》、《静夜思》等,自然转入对李白的介绍,ppt呈现李白的简介。明确李白是个好喝酒,爱交朋友的人。

  活动一:跟随李白,走入洛城

  学生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让学生读后简单描述诗文内容,师总结后明确内容可以从题目入手,即题解(时间、地点、事件)。

  学生齐读诗文,读出节奏。第一遍后请同学点评,师明确诗文的节奏和重读,停顿等,然后小组组织自读,再全班齐读。

  师提问:洛阳城的笛声到底怎样让李白忘不了?引入下一活动。

  活动二:聆听笛声

  学生:玉笛。

  师:玉笛是什么样的笛子?

  生:精美的笛子。

  师:“暗飞声”呢?

  生:笛声听得不明确,隐隐约约婉转悠扬。

  师:笛声既然听得不真切,那为何能“满洛城”?小组讨论后回答。

  师明确:夜晚安静的洛阳城春风带着笛声一路飘散,作者的心里全是这样的笛声。

  师:为什么作者心里全是笛声?

  生:因为这是折柳曲。

  师:折柳曲代表着什么?

  生:离别,哀怨。

  师呈现ppt,“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明确折柳曲与送别有关。

  师小结:原来在春夜的洛阳城,李白听见了代表离别的折柳曲,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李白的这一首思乡之作。

  活动三:离开洛城

  老师配乐,全班同学在古典的音乐中尽情读出李白的思乡之情。

  师呈现仿句,“离愁是洛城的折柳曲,飘不回太白遥远的家乡;离愁是泪湿的双袖,擦不干岑参东望的故园。”生齐读。

  师:离愁还是什么呢?

  呈现诗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

  生自读,小组交流后自己选择喜欢的两句话来仿写。

  课堂展示并修正。

  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3

  【文题解说】

  这是一首李白思乡的诗。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令人回味无穷。春夜洛城闻笛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本课为1课时。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4、背诵诗歌。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感悟想象指导写作小结方法

  导入一:歌曲型

  [设计意图]通过流行歌词《李白》,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被那么多人崇拜。”那么李白都创作了哪些高端的诗歌呢?我们来欣赏一首(出示课题、作者)。

  导入二:激情型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揭题激趣。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板书文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终身不得志。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有《李太白集》。

  2、关于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散(sàn)折(zhé)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读(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地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读古诗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读音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要理解诗人表达出的情感,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我们反复读了几遍诗,你感受到了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

  三、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播放笛曲《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点想念在远方的爷爷奶奶。

  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

  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

  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的?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许,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学写作的重点。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哪些人的感想?

  生: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什么?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学习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一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1)理解“折柳”。

  生看书中注释。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师补充。

  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话。

  例句: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

  生1:笛声好像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他的心中会怎样呢?

  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

  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

  生接读:故园情。

  师:除了诗人李白,还有谁的心中会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

  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写一写。

  生1:这首曲子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那是他母亲在汲水!

  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

  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的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生深情齐读古诗)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作“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四、学生写作,展示佳作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听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独特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发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

  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4

  教学内容: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教学目的:

  1、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2、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

  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

  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

  二、学习理解:《春夜洛城闻笛》

  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

  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

  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柳”的寓意,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诗歌意境。

  2、深情朗读,合作探究,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悟诗歌情感的方法。

  3、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欣赏李白诗歌的风格特色。

  学情分析

  我教一个班的语文课,共有学生53人。班里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知识接受基本没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连拼音和识字都不能进行,更别说写作文以及理解文言文了。

  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读课文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但是对于理解古诗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

  重点难点

  1、理解言外之意的诗意体现方式。

  2、区分表面意思与实际意思的层次性理解。

  教学活动

  一、导入

  1、激活求知欲——朗诵一遍之后问:这首诗大家应该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峰回路转)读懂了,那编课本的编辑们还要我们学习它什么呢?请回答!

  大家课前读过这首诗吗?有没有同学问过这样的问题?或者有问这首诗到底好在什么地方的同学吗?(这些提问,让整堂课有了一个角度和制高点)

  2、(再次峰回路转)李白是个开朗豪放的诗人,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中,我们知道李白是一个很开朗豪放的诗人。可《春夜洛城闻笛》表现的,却是一种压抑且挥之不去的绵绵思乡之情,这与他的豁达性格是不是很矛盾?

  答:不矛盾!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到这首《春夜洛城闻笛》,表现的虽是孤独而幽思不绝,但读起来却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从风格上完全符合他那奔放的个性。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二、走近作者

  请同学说出自己了解的李白,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师:酒和诗是李白一生的最爱,人说“太白十诗九月”,同学们知道哪些李白写月的诗?自由回答,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三、学习《春夜洛城闻笛》

  1、找生试读,学生评价。

  2、了解写作背景

  3、听配乐朗读

  4、自由读。

  5、了解诗意。

  6、赏析诗歌。

  活动3【活动】深入研读

  四、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

  (1)“暗飞声”中“暗”如何理解?

  (2)“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小组内交流讨论,班内展示。

  1、再创作,改写成散文。

  2、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相关文章: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02-09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02-09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01-10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02-09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06-20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06-20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03-24

03-27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09-22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