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

时间:2022-01-12 09:05:01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

  听课记录,是学校领导、教师为了交流、检查、总结、研究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所作的课堂听课记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通用10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

  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 ,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2

  一、 听课时间:

  xxx—4—5

  二、 授课老师:

  王xx

  三、 授课学校:

  xx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 授课年级:

  初中

  五、 授课题目:

  《岳阳楼记》

  六、 教学过程

  (一)、全班分组收集岳阳楼记对联,利用多煤体展示图片及对联。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解释对联的涵义。

  (二)、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以往的作家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

  (三)、导入

  (四)、齐读课文

  (五)、提问,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学生:(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什么意思?

  (六)、自由讨论课文结构划分法。

  文章有几个段落,怎样划分,划分的原因。

  (七)、播放岳阳楼景色片段录像。(对岳阳楼的介绍)。

  (八)、提问:为什么不写岳阳楼的盛况而刻画岳阳楼洞庭的烟波浩荡的景色,为什么这样选材。(选材要为中心服务)

  (九)、解释“以物喜,以已悲”,人生有两种情景,提问“你赞同还是反对”,联系实际,“不为外物所动”表现了哪种品质。

  (十)、忧国忧民之士,古往今来,有哪些人物。

  (十一)、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背诵全文。

  (十二)、作业:学习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写一点抒情文字。

  七、 教学板书

  岳 叙事作记缘由; 悲——阴 }

  阳 范 描写景色 喜——晴 }以物喜,以已悲

  楼 仲

  记 淹

  八、教学评析

  (一)、是注重朗读感悟和背诵积累。这首词语言简练,节奏感强,感情丰富,教师没有一味的分解剖析,而是设计了充足的朗读。以读会意,以读悟情。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当堂背诵,积累语言,真正作到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

  (二)、是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如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三)、是让学生收集课文的图片及对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是设疑,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3

  一、 听课时间:

  xxx—4—1

  二、 授课教师:

  谢xx

  三、 授课学校:

  xx沛鸿民族中学

  四、 授课年级:

  不祥

  五、 授课题目:

  《背影》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是爱我们的,你在生活中从哪里感受父母的爱。

  (二)、介绍朱自清所写的《背影》的来历及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的效果

  ① 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② 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四)、朗读课文,把认为课文内容写得好的地方记录下来。

  (五)、你对课文的感受,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六)提问,既然课文是写父爱的,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说明:背影在这有特别的涵义)。

  (七)、课文共有几次提到“背影”(四次)。

  ① 第一次在课文哪里提到背影,有什么涵义?

  ② 第二次提到背影又出现在课文的哪里,有什么意义?

  ③ 第三次的背影出现在课文哪里,起到什么作用?

  ④ 第四次的背影在课文哪里出现,有什么涵义?

  (八)、听录音,作者对背影作了哪些刻画?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九)、作者用了“胖”等字,描写了父亲体态特点,爬月台艰难,但表现了对儿子的爱。

  七、 教学评析

  (一)、教态自然,面带微笑,让学生感到亲切。

  (二)、过程生动,深度合适,形式巧妙多样,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旁征博引,注意引导,非常丰富;学生活跃、积极、主动;突出了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学法指导。抓住重点词语与学生交流,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善于设疑,善于引导。抓住课文提到的“背影”,设计了层层深入的问题,从而揭示课文的主旨并能巧妙引导学生作对答。

  (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珍惜与父母的爱。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4

  一、听课时间:

  xxx—4—2

  二、授课教师:

  王xx

  三、授课学校:

  xx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四、授课年级:

  七年级第十课

  五、授课题目:

  《戏曲》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带着音乐欣常戏曲

  (二)、提问:戏曲的含义,内涵。

  (三)、脸谱鉴赏

  用多谋体来展示脸谱,透过脸谱认识人物的性格,历史事件,个性

  (蓝勇 红忠 黄智勇 白奸 黑有正义感 绿鲁猛)

  (四)、戏曲中的脸谱有什么作用。

  (五)、观看京剧录像。

  (六)全班分为两个小组进行一次知识竟赛。

  知识竟赛共十道题,分为必答题、抢答题、指定题。

  必答题:

  ① 请说四类戏曲的名称。

  ② 请说出戏曲的四大角色,按什么分类。

  ③ 我国国粹的戏曲是什么,又称为什么。

  ④ 我们的故乡的戏曲是哪一类戏曲。

  ⑤ 2001年联合国指定哪种戏曲为国际戏曲。

  抢答题:

  ⑥ 该戏曲是哪一部。

  ⑦ 生觉可分哪几类。

  ⑧ 旦觉可分为哪几类。

  指定题:

  ⑨飞虎队派一名队员扮演动作,下面同学猜出是哪个角色。

  ⑩咚咚将队也派一名队员上来扮演戏曲动作,下面同学猜出是哪个角色。

  附加题:

  ① 四大角色中的生是根据什么划分年龄的。(胡须的角色)

  ② 四大行当中的大姐是谁,二妹是谁?

  (七)、总结:戏曲是通过表演来表现的一门综合艺术。

  (八)、欣赏戏曲片断。

  戏曲发生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表现出来。

  (九)、继续欣赏片断,注意人的特技表演。

  听到这音乐,想到是什么场面,舞台上有多少人,运用戏曲知识,来剖析动作的意义。

  (十)、欣赏片断

  唱觉是谁?(曹操)

  票友的意思(业余的戏剧角色)

  (十一)、请几位同学扮为票友

  ①《附马戏》

  ②《帝女花》

  (十二)、提问:

  戏曲包涵了很多内涵

  分组讨论:

  ① 说说你学习这堂戏曲没有什么样的真实感受,对戏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②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底蕴,想想爱它不容易,在戏曲与流行音乐等艺术形式中,你更喜欢哪一个?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你戏曲这样的文化艺术?

  ③ 戏曲与语文有什么关系?了解戏曲对语文有什么帮助?

  (十三)、齐唱华夏民族的家乡戏曲,唱词非常优美。

  (十四)、总结

  七、课文评析

  ① 让学生观看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②学生自由地想,自由地说,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僵硬的形式。师生民主交流,平等对话,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③ 通过设计竟赛,让学生上台扮演戏曲的角色,使学生能够在运用中加深对戏曲的了解,巩固知识,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④ 在表演中,学习戏曲,生动而形象,容易理解,了解文化内涵,丰富语文知识,开拓视野,同时强调学生应该做一个文明人。这些都说明了这节课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是一节相当成功的课。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5

  一、导入

  看狼的图片,倾听狼的嚎叫。提问:你能联想到哪些有关狼的成语?

  学生交流成语,老师点拨:人们对狼的印象都是不佳的,我们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齐读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今天,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小小说《狼》,作者蒲松龄。

  二、简介作者

  老师准备了一张作家名片:

  名:蒲松龄,字留仙,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时:清代文学家

  地:山东淄川人

  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朗读

  1. 自由自在朗读文章,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书声琅琅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呢?(出示生字词)

  2. 对于文章,谁能自信地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3. 正确停顿,我能行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哪些语句要快速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导朗读: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语速快慢结合)

  (二)译读

  译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门槛。在朗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出来。

  先在同桌内交流,看你的疑难问题谁能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其,在文章中有代词的作用。老师准备了几个句子,看看这些“其”在文章中代指什么?

  (句子略)

  (三)理清故事情节

  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故事?

  再精炼一下,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四)读出形象

  细读文章,采用勾画法找出描写屠户与狼的地方,分析评点它们的形象。

  如“仍从”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学生交流,老师指导总结。

  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台下掌声。

  蒲松龄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带给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郭沫若有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讽刺什么呢?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五)结束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6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模仿中央电视台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栏目。我先代一下主持人采访一下各位同学: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 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一、 出示目标,指导自学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的过程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然后,完成下列目标:

  1、了解本文文体—小说;

  2、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

  3、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二、 自学检测,互帮互学

  1、 扫清阅读障碍:

  窸窸窣窣( ) 恍惚( ) 蜷在( ) 簪子( )

  抽噎( ) 发窘( ) 纸捻( )

  2、师:关于小说你知道些什么?

  (生举手回答)

  生1:小说有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

  生2: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中篇、长篇和小小说。 生3: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生4: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人物描写必须具有典型性。

  3、 师: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看来大家对小说这种体裁并不陌生。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几个同学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的复述是否完整,是否有疏漏。

  生: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局要到校听课,程老师为了学校的荣誉,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准备。她提前安排了几个同学朗读《万卡》这篇课文。李京京很想读,可程老师却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最后,在公开课上李京京面对突然发生的变故,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课文。

  师:你认为这个同学对课文主要情节的复述完整吗?你觉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内容吗?

  生:小说写了李京京班上要上一节公开课,老师预先指定了六个她信任的学生朗读课文。李京京很想朗读这篇文章,因为李京京和课文《万卡》中的主人公有着许多相同的经历和感受。可老师却因为他声音沙哑,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京京的请求。李京京只好躲进小树林里去读这篇深深打动了他的文章;他情不自禁地为同学纠正不正确的朗读却遭到同学无端的嘲笑。公开课上,老师预先指定朗读的同学由于f去场没有站起来,京京却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文章,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复述,我们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第二个同学的复述更完整,他补充了两个重要情节,一个是李京京在小树林里读课文,另一个是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师:很好,大家听得很仔细。的确,经过第二个同学的补充,故事的主要情节我们就基本上整理出来了。通常我们学习;小说,可以将小说情节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

  生: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师:好!本文的开端是……?

  生:区教育局要在“我们班”组织一次公开教学课,李京京想朗读课文,可是遭到了程老师的拒绝。

  师:故事的发展是……?

  生:李京京躲在小树林里朗读课文;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师: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往往联系在一起,本文呢?

  生:本文的高潮和结局是:李京京勇敢地举起手,在公开课上用真情朗读课文,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对于文中的各个人物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而且他投入的学习,积极的进取也值得我学习。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正所谓: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太偏心了!学习好就喜欢,学习不好就讨厌。

  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 质疑答疑,更正讲解

  师: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

  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四、 分层训练,完成作业

  1、 填空

  (1)小说三个要素,即 、 和 。

  (2)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 、 、 、 (3)小说以塑造 为中心,通过 的叙述和 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4)小说情节的结构 、 、 、 。

  2、任选一题

  (1)请写出最想对语文老师说的话

  (2)请以“——我想对你说句心里话”为题写一篇文章

  听课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

  但不管怎样,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正所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7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思考:

  《如何正确使用摘书卡》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8

  一、导入

  作者简介(教师介绍)

  二、整体感知

  重点字词的音、义。(结合课文理解词义比较好。)

  文中提到了哪些景物?作者着重写了哪些?

  这些景物给人什么启示?

  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我的点评:四个问题不是同一个理解层次的,应该让学生把写景的句子读一读。要把每一个问题做透,才能有层次的、水到渠成的完成文本的学习。思考:整体感知应感知到什么程度?

  本文的结构是显而易见的总-分-总。分的三个部分都是前写物(景)后面感悟哲理,在这里应该让学生感悟到,从而为下面的解读服务。

  三、研析课文

  1、学生配乐朗读第一部分的第一段。领读与齐读相间。

  2、教师改写第一部分的123节,让学生比较。学生找出老师少写的句子。(教师如果要找关键的句子来品析,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直接提问。即:小白花是以怎样的姿态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的?)

  3、哪些词语应该重读?有什么好处?

  我的点评:这个板块把写作手法、朗读方法、文章的中心杂糅在了一起。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被牵着鼻走,学得比较被动,没有生成,感觉课堂没有活水。这个板快就是让学生找出展现在眼前的图画美、分析精神之美、感悟哲理之美。第一部分教师领着学生学,第二部分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使用摘书卡的形式学习,第三部分也可以用检测的形式来学习。思考:面对同样的结构的片段,应该怎样做到教学方法的灵活有异?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的能力能有坡度的得到锻炼,使课堂越来越有活气?形式不同,侧重点不同。

  4、依照此法学习第二、三片段。教师讲得太多太碎了。

  四、拓展

  写自然中的一物感悟哲理。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9

  一、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几件事?表达了老人什么感情?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表达了什么?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有什么象征意义?

  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有什么象征意义?

  他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三、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社会现实是不公的、令人心酸的、但是社会在向前发展,历史不可能倒流,人们应该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活状态。

  七、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结合自身情况,写一篇读后感。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

  一、导入

  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敢于展示自己是一种勇气!记下了吗?

  生:记下啦!

  师:在今天的课堂上,你有没有勇气展示自己?有没有勇气把自己的观点和大家交流?

  众:有——!

  师:说到勇气,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敢作敢为,有无所畏惧的气概。在你的心目中,你最欣赏、最佩服的勇气是什么?请用“勇气就是……”说一句话。

  生1:勇气就是面对恶势力毫不屈服。

  生2:勇气就是明知可能做不到还敢于挑战自己。

  师:好,我们就走进美国作家狄斯妮的一篇小说,了解二战时期一位普通的士兵和一位普通的妇女的勇气。(板书课题、作者)先了解一下背景:

  (屏幕出示,交代小说背景:1939年,德、意、日和英、美、法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而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蔓延全球,短短6个星期之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就宣布投降。但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斗争。1944年6月6日早晨,盟军三个伞兵师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本文的故事发生了……)

  二、读出故事:

  师:了解了背景,请同学们把这篇小说默读一遍。有两点要求:1、把不清楚的字词标出来。第二,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开始吧!

  (屏幕出示:1、默读课文,不清楚的字词标出来。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生默读课文。)

  师:都读完了吧?我发现咱班的同学有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同学把每一段前边都标上了序号。有没有不清楚的字词?(很多学生举起手来)

  师:解决字词的途径很多:首先,要学会利用课下的注释;其次,可以利用工具书;第三,可以和同学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问老师。(学生看注释、交流。只剩少数学生举手了。)

  生1:第九段“把门什么上”?

  师:这个字哪位同学认识?

  生2:读“shuān”

  师:明白了吗?

  生1:明白了。

  师:人家帮你解决了困难,你应该怎么样?

  生1:谢谢!

  师:好!

  师:还有吗?

  生3:第一段勋章什么带?

  师:谁知道?

  生4:shòu

  生3:谢谢!

  师:哪一位同学能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篇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5:本文讲述了一个法国女人救美国伞兵的故事。

  生6:文章叙述了二战期间法国女人不怕危险,两次救助美国伞兵的故事。

  (板书:美国伞兵 法国女人)

  三、读出人物:

  师: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很多,大家再细读一下这篇小说。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说说你最欣赏的是谁的勇气。

  (屏幕出示:细读课文,着重研读人物描写的句子,用下面句式回答:我认为______最有勇气,我最敬佩他(她),因为他(她)______。)

  (生认真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

  师:有答案的同学举手。

  生1:我认为法国女人最有勇气,我最佩服她,因为她勇敢的两次救了那个美国伞兵。

  师:能不能结合具体的句段说说?

  生1:第6段,“‘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这是对法国女人的语言描写,从这里我看出了她的勇气。

  师:说的好,对法国女人的语言描写还有吗?

  生2:有,在第16段“哦,当然啦。快!”

  师: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话?

  生2:这是第二次救美国伞兵时说的。在第一次救他的时候,法国女人的丈夫被德国士兵无情的杀害了。

  师:能不能把这两句读一下?

  (生读)

  师:这两句有区别吗?

  生2:有,第二句多了一个“快”字。

  师:那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2:应该读出她的坚定、勇敢。

  师:这是在她付出沉痛的代价之后,当机立断,包含更大的勇气。法国女人说的话似乎少了些,在这儿让她多说几句行吗?

  生2:不行,这时候情况紧急,德国兵很快就要追来了。

  生3:“她毫不迟疑的把他送进壁炉边的碗橱里。”“毫不迟疑”写出了法国女人的干脆、果断。

  生4:我更赞赏美国伞兵,我佩服他的勇气,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师:说的好,你能具体的解释一下他的机智、勇敢表现在哪些地方吗?(板书:机智、勇敢)

  生4:他遇到危险,毫不犹豫的求救。

  生5:还有被捕以后,及时从窗口逃生。

  生6:从窗口逃生后,再次返回到法国女人的家里。显示了美国伞兵超人的智慧,

  师:是啊这个情节出乎我们的意料。这学院多大的勇气呀!他知道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于是,他赌了一把。他求救时怎么说的?

  生7:读第5段和15段。

  师:第一次去法国女人家,知不知道法国女人会救他?

  生7:不知道。

  师:应该怎么读?

  生7:慢读。

  师:第二次说这句话时的心情和处境怎样?

  生7:很内疚,很危险。

  师:应该读得……?

  生7:快些。

  师:你们两个能不能把这两次对话给大家再读一下?

  (生读)

  师:这两句“愿意把我藏起来吗”含义一样吗?

  生1:不一样。第一次意思是说你愿不愿意帮助我?第二次是说,我已经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不幸,你还敢不敢帮我?

  师:尽管是给人家带来了那么大的不幸,但还是返回来求助人家,这需要有……?

  众:勇气!

  生2:我认为法国女人的丈夫最有勇气。

  师:呵呵……为什么?

  生2:读第7段。

  师:对,她和法国女人的意见是一致的。

  生3:我也认为法国女人最勇气,我最欣赏她。因为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善良。

  师:从哪里看出的?

  生3:第4段,“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这是对法国女人的外貌和神态描写,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国女人是善良的。

  师:好,“她长的并不漂亮”告诉我们什么呀?

  生4:这是外貌描写,说明法国女人并不特殊。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

  师:那为什么写她“不是笑容满面”呢?

  生4:暗示那是战争年代,法国女人经历了很多的苦难。

  师:我认为这段有两个词非常重要,你能找出哪两个词吗?

  生:善良、镇定。如果不镇定的话,美国士兵来到她的家中,她就会非常的慌乱,也就不能及时的救助美国士兵。

  师:好,为什么写她的善良?

  生:如果不善良,她就不可能救助美国伞兵。

  师:文中对法国女人还有一处神态描写,能找到吗?

  生4:在第1段,“他满脸苍白,泪眼模糊。”写出了她失去丈夫后的悲伤、悲痛。

  师:在这句的后面有一句话:“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仅仅一秒钟,这一秒里她会想到……也许还会想到……

  生4:她会想到,你怎么又来了?

  生5:如果再被发现很危险;也许她还会想到,应该救他。

  师:因为她知道造成她家庭悲剧的真正凶手是谁!为什么她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

  生5:她害怕看了之后悲痛会动摇她果断的决定。

  师:所以她用行动代替了语言。除了我们,还有一个人,对法国女人的精神非常的敬佩。他是谁?

  生1:空军将领。读第20段。

  师:这时候法国妇女遭受了失去丈夫的不幸,三个孩子也已成了孤儿。为什么将军却说“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你对幸福怎样理解的?大家交流一下。

  (生交流)

  生2:因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所以她是一个幸福的人。

  师:她的信仰是什么呢?

  生2:她的信仰是“和平”。

  师:其实,它还强调了幸福的条件:要想幸福,就要有信仰。(板书:爱和平、有信仰)

  师:这句话适用于法国女人吗?

  生3:不是,像她这样的人还很多,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

  师:对,我们不知道她(他)是谁,但我们知道她(他)为了谁!

  师:法国女人为了人类的和平,为了自己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说她是幸福的。你还知道这样的事例吗?

  生4:我们可以坐在教室里学习,是幸福的。

  师:嗯,还有吗?例如:文天祥为正义不怕牺牲,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幸福吗?

  众:幸福!

  生5:日本地震后,50名志愿者在明知道可能会在两周内死亡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死守核电站。他们在精神上也是幸福的。

  师:说得好!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面对生与死,这位二战中普通的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抉择!此刻,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生6:我想对她说:我佩服你,佩服你的勇气和善良!

  生7:你为了和平,不惜一切代价。值得我们尊重,我们会因你而幸福。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5段。(生读)

  四、读出感悟:

  师:上课前,我们谈了对勇气的理解。学了本文,你对勇气是不是又有了新的理解?

  生1:我们要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生2:做一个有信仰、有追求的人。

  总结:2篇文章教师都很好的将情境带入,学生对课堂的参与非常积极,然后最后引出对本堂课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从中学到了什么,该做个怎么样的人。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07-31

获奖初中语文听课记录07-29

初中语文《背影》听课记录08-04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范文(通用10篇)07-31

初中语文《我说我家》听课记录范文07-31

《项链》的听课记录范文08-10

听课记录检查总结范文08-07

语文老师听课记录范文08-02

语文听课记录的范文07-27

小学体育听课记录范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