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教案
《大雁归来》是一篇描绘大雁迁徙和生活习性的散文。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富有诗意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大雁回归的场景,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和飞行等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雁归来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雁归来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2、通过体会课文语言浓浓的抒情色彩,来体会读者笔墨中饱含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享作者的发现之乐,理解全文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主题思想,从而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导入课文: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和我们在座的男生们一样,从小,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治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们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
在这里,他天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猜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了?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大雁归来。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大雁”什么时候“归来”?
②回到了什么地方?
③它们在这里呆了多久?
④仅仅写大雁回来吗?和大雁相处的两个月时间里,作者还观察到了大雁的哪些活动?
三、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一)“观赏雁群翔集”
1、听老师范读第4节,圈画出描写大雁翱翔的动词,想一想:能不能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大雁归来时的心情?
2、朗读、品味、感受大雁的心声。
3、齐读第4段。
(二)“聆听雁语心曲”
1、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大雁声音的句子。
2、和四周同学交流自己从这些句子中得到的感受、体会。
3、谈谈自己的感受(感受、也可想象、联想)
(三)“走进大雁世界”
1、走进大雁世界,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欣喜、激动、兴奋、自由、无忧……)
2、大雁为什么能这么快乐?谁给了它们这份快乐?
(1)大雁:内部的友爱、无私、民主
(2)沙乡:沼泽、池塘、沙滩、粮食……这块土地,给了它们回家的感觉。
(3)人:沙乡的人们理解它们的需要,不干涉、不惊扰,给了它们一个自由的世界……
(4)大雁有没有给沙乡和沙乡的人带来什么?(结合最后三段)
3、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呀!假如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三者之间的这一种境界,你会用什么词?——快乐、回家、美好、幸福、和谐……
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这样美妙和谐的一种“境界”,是谁发现的?(介绍《沙乡年鉴》)
2、引导关注文中用的主语是复数“我们”,还有谁也在观赏?
他的学生们和家人。读者(通过作者的文章发现)。……
3、“我们”是谁?
我们(农场) 我们(的头上) 我们(刚到的客人)
我们(的大雁) 我们(的春雁) 我们(的大雁集会)……
——我们:作者(人类)、动物植物、土壤、河流、山脉……
——土地上所有的一切——“土地共同体”。
4、你会把自己和课桌、书本、路边的一块石头、家里的一盆花……一起称作“我们”吗?
为什么作者把这一切都称作“我们”?体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布满生气,布满诗意,布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动物和谐相处。
大雁归来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积累关于大雁的一些科学常识。
2、品读课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主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2、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每当萧瑟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常常组成整齐的行列,划过天空,在蓝天留下美丽的诗行。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大雁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大雁的生活习性。
2、大雁的生活习性,在文章中又写到了哪些内容?
三月,大雁归来;
大雁的觅食;
大雁的集会。
3、跳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笔下的大雁是怎样的大雁?
南飞的大雁冬季的大雁归来的大雁孤独的大雁春天觅食过程中鸣叫的大雁四月夜间群居的大雁向大地洒下野性诗歌的大雁
4、再一次跳读课文,找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表明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5、请你把文中具体描写大雁的句子连缀成文,来读一读,感受画面,感受美。
三、课文探究
1,作者用如此优美的语言来描写大雁的归来,他想告诉大地上的我们什么呢?
2、在同学们讨论发言之后,介绍《沙乡年鉴》的相关内容。
在这部作品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他们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四、课文拓展
1、请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2、一行大雁乘风而起,那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看配乐图片,介绍画面(注意说明的顺序)。
3、展示、评价。
五、课后作业
1、请从课后“读读写写”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语言要生动,字数在150左右。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大雁归来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可出现的生字词
2、积累有关大雁的诗词句
过程与方法:
1、读课文,把握内容。
2、体会作者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爱动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课: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对大雁,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古人也有“鸿雁传书”的说法,在古诗词当中也经常出现,你能否说出几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二、介绍文体(知识性散文)及作者(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一)。
三、宣示学习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积累。
2、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3、培养关爱动物的感情,
四、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迁徙 雾霭 窥探 缄默 狩猎 凋零 滑翔 顾忌
五、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读了本文,你了解了有关大雁的哪些知识?在课本上画出来。
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就喧嚷;
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爱寻食玉米粒;
常成六只或六只的倍数列队飞行;
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六、合作探究:
1、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我的伤感?
七、挑战自我
选择题号,品味语言。说说你选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明确:
1、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2、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3、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感悟文章主旨:
1、本文给大家介绍了有关大雁的知识,但语言并不枯燥,为什么?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2、这能表达出作者的什么感情?你从哪儿能看出来?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其实,作者写这篇文章并非只为给我们介绍知识,你知道他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目的吗?
得出主旨:珍爱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
八、布置作业:
1、积累诗词句。
2、写一封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大雁归来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
四.教学安排: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三.课堂讨论:
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四.品读赏析: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师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
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
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大雁归来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提高学生分析课文能力;揣摩语句,增强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凋零 迁徙 缄默窥探 雾霭 狩猎 顾忌 目空一切
2、情景导入:
猜谜语:天空捍卫小飞军,井然排列人字形。冬天朝南春回北,规规矩矩纪律明。打一动物(大雁)(多媒体呈现)。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大雁是怎样一种动物呢?(多媒体呈现大雁相关资料及大雁飞行图片)秋天到了,大雁南飞;春天到了,大雁归来;《大雁归来》在作者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作了细致地观察和认真地研究后,向我们展现了大雁的许多闻所未闻的趣事和作者的那颗爱鸟之心。
3、简介作者及作品。
二、整体感知
本文融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于一体,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感知其知识性的特点。
学生读文并思考问题: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方面的介绍,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明确:
(1)三月春暖北飞;
(2)飞行路线很直;
(3)雁队以六为组;
(4)孤雁时常哀鸣;
(5)雁过群体生活。
三、质疑探究
1、品味形象性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对大雁活动进行描绘的语句,体会写法及作用。教师指导:通过诵读、比较的方法感悟品位语言的形象性。学生合作探究。
明确:
(1)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例如:
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②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请。
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者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2)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例如:
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③春秋两季大雁举动对比。(跳读3、4、6、9段)
明确:
①飞行姿态不同:秋天的大雁“高高地飞”、“坚定不移地向南直达大湖,春天的大雁“低低地穿行”、“拐来拐去”等;
②鸣叫声不同:秋天的大雁“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春天的大雁“向每个沙滩低语”、“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等;
③觅食神态不同:秋天的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闲荡”、“时而捡食玉米粒”,行色匆匆,忐忑不安;春天的大雁“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神态自若,怡然自得,不再偷偷摸摸。
2、感受抒情性
(1)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大雁进行观察,饱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指导:从作者观察大雁的行动和对大雁活动描写的语言入手,找出作者对大雁的感情的主线。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①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
②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的钦敬。
③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她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
④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⑤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联合观念。
以上各个方面都表现了作者的爱鸟之心,“爱”字贯穿全文。
(2)结合课后练习二,进一步体会作者感情,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色彩。学生朗读体味。
明确:(多媒体呈现)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它们是春天的使者。)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了春天,欣欣向荣。)
③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3、小结:师生对以上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四、把握主旨
我们体会了作者的爱鸟之情,下面,我们进一步深悟这种感情。
1、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比了春秋两季大雁举动的不同?为什么两次作这样的对比?
两次对比写出狩猎给大雁造成的影响,暗表人类的愧疚,暗显文章主题。
2、作者更喜欢什么时候的大雁,为什么?(春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齐读第4段。
3、齐读并体会最后一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洒”、“有益无损”“野性”“诗歌”等词,迁徙中的大雁,她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给人类带来无穷的乐趣。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4、作者是如此喜爱春雁,他把春雁的数目看作自己农场春天富足的两大标准之一,“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这一数字很准确,它蕴涵了哪些信息呢?(学生回答:爱鸟,观察细致等)如果是你,会这样做吗?(学生回答)你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人吗?(学生回答:环保主义者)
5、介绍利奥波德和《沙乡年鉴》:48岁那年,利奥波德在威斯康辛河畔购买了一个荒弃的农场,就是“沙乡”。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他称作“沙乡”的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木屋,便成了利奥波德和他的家人在周末和假期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
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
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
6、作者称呼大雁前用了哪个词?(我们)从“我们”这个词你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平等,亲切,大雁就象朋友,或者说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说明作者是一个真正的爱鸟者。怎样做才是一个真正的爱鸟者呢?
明确:爱不是占有而是自由,给鸟以自由的生存空间,平等和谐地共处,人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去伤害他们。
对鸟是这样,对待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呢?也应该是这样。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里是这样阐述的:“人和山川、河流、森林、草地等万物和谐共处的时候,我们的大地才是完整的,这样的完整的大地才是产生梦想的大地。”“人不仅要处理好跟人的关系,跟社会的关系,还要用道德的观念,对待山、水、草和一切生物,这就是大地伦理学。即敬畏生命,关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多媒体呈现)
在作者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
如果你能作到这些,就是一个爱鸟者,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
五、课外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勇敢、坚毅、友善、亲情、联合、聪明)(多媒体呈现)
六、课堂小结
《大雁归来》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田园牧歌,引人向往,发人深省。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曾几何时,我们远离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钢筋做成的“阁楼”里,生活简化得只剩下自己,环境浓缩得只剩下公园,一切纯朴的本真的自然的东西,从我们的视野中悄然离去。(多媒体呈现濒危动物图片)感谢利奥波德,他让我们明白了: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感;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七、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雁”的诗句。
2、如果老师请你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做一件为所能及的事,你准备做什么?
【大雁归来教案】相关文章:
《大雁归来》教案03-07
《大雁归来》教案09-14
《大雁归来》教案通用06-05
《大雁归来》精品教案05-04
关于大雁归来的教案05-18
《大雁归来》的教案设计08-25
《大雁归来》教案15篇02-11
课文《大雁归来》的教案设计08-25
《大雁归来》教案(通用6篇)08-23
初中语文大雁归来教案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