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观后感600字
一、观后感的格式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二、《第一书记》观后感600字(通用10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书记》观后感600字(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书记》观后感600字1
很早就听说过了沈浩同志的事迹,所以当我听说电影《第一书记》上映时,早早地就赶到影院观后这部触动每一个心灵的片子。
《第一书记》的原型就是国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虽然很多人已经看过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迹,但是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所有观影的人们都安静了。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 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
与以往的宣传资料不同的是,电影真实客观的记录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与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从电影的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
这是一好电影,一个由好演员、好导演、好团队用心演出的好电影。我为沈浩自豪,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为自己曾是一名基层干部而自豪,也为没能用更执着的行动留在需要的农村而深思。
《第一书记》观后感600字2
看完电影《第一书记》,我被沈浩的精神感动和敬佩。这部影片之所以被观众理解,是因为它不一样于以往"主旋律"影片的特点,而是透过再现沈浩在小岗村工作6年的点点滴滴,着重挖掘了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重现了他感人的生活细节。没有脸谱化的"高大全"形象,也不是观众印象中的模式化人物,给我们的感觉:沈浩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普通却不平凡,他用行动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这部影片给我们带给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观,我们的党从诞生到此刻涌现出无数英雄和模范,从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到孔繁森……他们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而从沈浩身上却表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在我看来沈浩同志和我们身边的同志是何等的相似,沈浩在合肥的省财政厅,是一个有十几年工龄的科级干部,他工作稳定、生活优裕、有房有车,与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放下安逸,前往农村成就一番事业尽管他在小岗村仅有6年时光,但他的作为为何让那些朴实的农民三次按下红手印而深情地挽留因为沈浩是一个有梦想有抱负的共产党员,他不愿在机关里平平淡淡地度过为党工作的时光,他到小岗村是因为那里是他的舞台,他在机关无法实现的很多想法在那里能够实现。他并非是要去小岗村做牺牲、做奉献的,而是在那里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追求。6年里,他失去的是家庭的温馨、对孩子学业的帮忙、对老母亲的尽孝,而他得到的是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小岗人的信赖。
从某种好处上,对于那些有梦想有抱负,但一生却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上的人来讲,沈浩是幸运的。当别人把到农村挂职锻炼当作镀金的跳板时,正是他勇于超越传统价值观,把小岗村做为自我人生的平台,用新的价值观实现了对梦想的追求。能够说是沈浩改造了小岗村,也是小岗村造就了沈浩。
沈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我们每一个党员如何树立正确的时代价值观是值得去思考和学习的。
《第一书记》观后感600字3
影片《第一书记》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淡中给人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来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责任感,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普通干部,2004年2月,他积极响应安徽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他有车有房,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适,本可以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小岗,这种选择意味着压力,承担着责任。他把下乡挂职锻炼,看成是人生"干点事业"的一个机会,他把小岗村作为一个新的创业舞台,要利用"小岗村这张名片",既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同时创造社会的价值。
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干点事业不难,难在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把这个事业干好,这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为大家,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小岗村对沈浩同志连续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创优争先活动中,我们要学习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做好本职工作,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第一书记》观后感600字4
“第一书记”,一个响亮的名字。我怀着一颗期待的心,走进这个曾经熟悉却又另人感动的艺术创作中。
也许是我一直在农村,一直在乡镇,那泥泞的路,那黄色的菊花,那纯朴的脸,那热情的期待,那真诚的心,那倔强的冲动,那愤怒的对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脉,那一条条只有用心才能开启的民心绿色通道,沈浩真实面对了。
真诚让我一直在流着泪,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一声大爷、一声奶奶,一句我记住了;一只能产奶的小羔羊,一个说不清楚话的多孩残疾家庭,一个隆重的葬礼;一台铲车,一条通村路,一条开放路,一个新的纪念馆,一个高科技企业;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拥,;一眼一眼的深情,一个一个发自心底的爱的信息,一双一双牵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饭,一次一次的红手印;那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赢来的大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源于人民无限需求的动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员,是60年代的大学生,是一名普通的国家公务人员,是响应组织部门号召的一名机关干部。也许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里感受,总之,一切都是那么的期待与亲切。我从第一书记里看到了一个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层干部的影子。
这是一好电影,一个由好演员、好导演、好团队用心演出的好电影。我为沈浩自豪,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为自己曾是一名基层干部而自豪,也为没能用更执着的行动留在需要的农村而深思。
《第一书记》观后感600字5
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能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实实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创业。我深深被他执着着自己的理想、忠于组织和人民感动了,被他为了农村离家六载顾不上亲人感动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时间捧给农村感动了。
当我还回味沈浩媳妇徐帆一句听似可笑、实际寓意很深的经典台词“没坑时萝卜在,有坑时萝卜不在了”,沈浩回到省财政厅联系业务,他的同事升任省财政厅副厅长,而沈浩感慨“当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当官”。这句感慨不是他无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是他真真正正意识到当官的意义不是居高位,不是谋私利,而是为人民做实事。而且如果所有人都做守着坑等着官位的萝卜,把精力用在邀功争权,专门比空洞的政绩的话,这对社会资源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而沈浩到了小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也为村民带去了万世福音。
当小岗村的农民们踌躇满志的期待来年的春天时,一声惊雷将所有村民震呆了,整个村子顿时陷入悲怆的气氛中。冬天,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纵观全剧,友情出演的名角虽不及电影《建国大业》多,但能有如此众多的名角给一个小小的村党支部书记捧场,可以说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着的100多万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
银幕上打出演员表,放映厅里的灯渐渐亮了,有些观众大概公务在身,匆匆起来快步退场。我等到银幕全白才站起来,其间我想,中国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我希望有一天,我有机会到凤阳去看看,一来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来看看沈浩带领小岗人建设了6年的小岗村。
我作为一名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应该在沈浩身上学些什么呢?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把群众的事挂在心上。虽然我也只是一名刚工作不久普普通通的青年职工,不能为群众谋福造利,但是我认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这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必须要有的。
《第一书记》观后感600字6
作为一个省财政厅的行政干部能够深入农村基层任党支部书记,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一个农民,确实不容易,关键是你就算人到了基层,老百姓买不买你的帐。你毕竟是国家干部有固定工资做保障,且家又不在农村,没有后顾之忧,不怕后院起火。这就是你比农村党支部书记所拥有的特定条件,绝对不可否认。
应该承认沈浩同志确实在小岗村做出了补课否认的成绩,在身心上收到了一定的磨难,最后导致心脏病突发,不幸以身殉职。小岗村民也确实按下了一百多个手印,一届又一届的留下了沈浩,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工作能力,主要的还是他本身的特定条件。试想:一个真正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从本村村民中选举任职,人口在农村,家庭在农村,在外界毫无关系的情况下,能否顺利的要回村里建设的各项资金吗?能否因架一座桥见到上海铁路局局长和国家铁道部部长吗?能否因架桥工程让京沪线上的所有列车停止运行四十五分钟吗?
正如沈浩所说:自己作为在学校时一贯的三好学生,参加工作后又兢兢业业的工作,但总是达不到上级的提拔重用,憋着一肚子气下小岗村发展而找工作上的的突破口,况且,国家也是因为小岗村是包产到户的第一个典型村,为保住这个红色典型而做出了资助和让步。站在全国整个农村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例子真是少之又少,所具备的外在条件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我认为要让全国全面的迈入小康社会,仍是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况且当今社会条件,全社会的贫富差别,生态环境的实地条件,都不是那么就容易改变的事实。从实事求是的观点来看,就我们国家的国情条件,要想改变现实生活中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环境差别、经济实力的差别,一定是很难,很难。
《第一书记》观后感600字7
很早就听说过了沈浩同志的事迹,所以当我听说电影《第一书记》上映时,早早就到达影院观看这部触动每个人心灵的片子。
《第一书记》的原型就是中国优秀共产党员甚好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国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任职以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敢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的神圣职责,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
虽然很多人已经看过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迹,但当片头的音乐想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地写意镜头中出现时,所有的观众都安静下来了。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这些符号,很快勾起了大家的回忆。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故事。
与以往的宣传故事不同的是,电影真实客观的记录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与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从电影的序幕一拉开,我已经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了,就好像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起起伏。
这是部好电影一个由好演员、好导演、好团队用心演出的好电影。我以沈浩为荣,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
影片最好以女儿的一段告白而结尾。而这时,我悄悄看了一下周围,多数人都有抹眼泪的动作,天啊,了不起的导演。不,这或许是真实的力量,因为真实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当然,看完电影后,也会引起大家根深的思考,这就是导演的魅力所在,我想,这部影片对我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
我从《第一书记》里看到了一个好人影子,一个真正的基层干部的影子。
《第一书记》观后感600字8
20XX年11月29日晚,学校组织学生党员观看影片《第一书记》,看过之后,给了我极大地震撼和启示。
影片以安徽凤阳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为题材,再现了沈浩同志的那种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点的共产党员的风范。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当工作条件的极大反差使他无法顾及家庭的时候,他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毅然前往小岗村,他知道此行责任的重大,他知道,当时“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跨不进富裕门”的小岗村,换了几届领导,村民仍不富裕,发展压力仍然很大,但是,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他还是义无反顾的来到小岗村。沈浩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心声:“人的生命是伟大的,但是人的生命也十分脆弱。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尽的。那么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的有价值。就拿自己来到小岗村来说吧,虽然吃苦、受累,但作为丰富人生的一个平台,使自己得到锻炼,这是花钱也难以实现的”。这些豪言壮语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该要像沈浩一样,以党的事业为重,无怨无悔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也要像他那样不辞辛苦,埋头苦干,有任劳任怨的勇气和气魄。只有不怕艰苦,任劳任怨,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真正用到所在的工作岗位上,才会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找到一个共产党人的归属感,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
其实,沈浩同志是用行动诠释:群众在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群众的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在这个深刻嬗变的时代,共产党人的本色是永远不能变的,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做好一个党员,一个党的干部的踏实与负责的精神,时代需要这种精神,这种奉献,这种坚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基层干部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一书记》观后感600字9
作为全新的慈善公益模式,《第一书记》节目所关注的不仅是个人的需求,更致力于促进企业和农村项目之间的沟通交流,注重的是产业项目的扶持能否实现整个贫困村的可持续性发展。节目倡导的公益慈善不再是单纯的“输血”治疗,更重要的是要为受捐助群体建立“造血”项目!
《第一书记》走的是一条“面对面透明捐助,点对点放心帮扶,低门槛自发式参与”的慈善路子,力图打造一个全透明、最放心的公益平台。
首先,“第一书记”所带来的致富项目,必须要经过现场企业家的答辩,企业家才会决定是否提供捐助或者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利弊点,帮助“第一书记”进行项目的升级完善。
其次,企业家为项目提供的捐助资金,将直接存给“村民理财小组”的联名账户。“村民理财小组”成员有3人,由“第一书记”所在村庄全体村民投票推选出,他们将负责监督和执行资金的使用,捐助者和群众可以随时查询联名账户中的资金使用情况。
第三、来到现场的受助者情况由电视台真实记录、呈现,现场由爱心企业家和爱心人士组成的“第一爱心团”将捐助直接亲手交到他们手中,现场有银行工作人员为他们即时开设个人账户,捐款不经过电视台、不经过任何组织,由受捐助者本人当场存入银行。
第四、节目组将在后续节目中,为观众播报这些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受助者的资金使用情况。
节目组正在一步步实现这4个目标,力图打造一种最直接、全透明、最放心的公益慈善模式。
《第一书记》节目是以3000名“第一书记”为纽带、以扶贫项目为载体,通过宣传“第一书记”和励志人物的感人事迹和他们为贫困村策划的具体项目,搭建起一个整合社会资源,并促使社会资源与扶贫项目直接对接的有效平台,为贫困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帮扶和资助。
《第一书记》观后感600字10
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突然发现,120分钟的时间里,事先准备的纸巾并没有派上用场。有落泪却没有失声痛哭,某些细节的处理甚至是幽默的,引发观者的会心一笑。总体来说,这个电影并不是一颗“催泪弹”。
电影制片人张旸的观点印证了我的这一感受。他说,这个电影从一开始创作,就没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记录一个真实的人生。沈浩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想做实事,并不在乎人们是否知道。他是典范,但不应该被神化。沈浩在小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获的喜悦。把这些真实地通过电影呈现出来,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观众能够接受的真实的人。因此,电影没有走苦情的路线,而是一种平实的纪录风格。
一位观众说,她之前只是在网上看到沈浩的事迹,而电影让她十分感动。
一位从北京市昌平区赶来观看电影的女大学生村官对我说,可能是同在基层的关系,她对沈浩经历的感触就更深,因为了解农村基层工作的不易。“他很值得敬佩。”对于沈浩勇于改变小岗村面貌的精神,大学生村官印象深刻。
这或许就是真实的力量。真实引起了共鸣,引发了思考。回想起在安徽采访结束准备返程的那一天,我们一群媒体同仁抓紧最后的时间,聚在一起交流对沈浩的理解和看法。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做,只是在知道许许多多关于他的真实后,心底里受到了触动。这种触动,已在采访者的生命中打下烙印;相信,会带给更多人一些精神上的力量。
【《第一书记》观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第一书记”脱贫攻坚文学征文启事05-16
观后感06-27
少年班观后感-观后感12-20
力克胡哲演讲观后感-观后感12-18
简爱观后感09-05
感恩观后感12-14
长征观后感06-27
《榜样》观后感06-12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600字观后感12-15
火云端观后感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