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

时间:2022-03-11 16:58:46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有了新的学习内容,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教学计划,就是在准备做教学计划吧。怎样写教学计划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1

  诗歌鉴赏的内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达成目标:

  1.掌握几种常见的表达技巧:衬托对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

  2.明确组织答案的基本思路。

  3.掌握做古诗阅读题的切入点。

  课堂演练: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谈谈你对这首诗最突出艺术特色的理解。

  (1)这首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2)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

  (3)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小结:组织答案的一般要素

  (1)表现手法

  (2)具体分析

  (3)表达效果

  即时训练1

  春行即兴

  唐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谈谈你对“花自落”“鸟空啼”的理解。

  参考答案:“花自落”强调了“无人”,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无人来欣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倒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但著以“鸟空啼”却成了以乐景写哀情、以闹衬静,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凉。

  例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采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2)通过对石灰的吟咏,

  (3)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崇高品格,体现了诗人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志趣情操。

  小结:托物言志 形象

  诗人感情

  即时训练2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1.西陆:指秋天。2.南冠:指囚徒。3.玄鬓:指蝉。

  选准一个角赏析本诗在艺术技巧上的突出特色。

  参考答案:

  (1)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2) 通过蝉“露重”“风多”等恶劣生活环境的描写,

  (3) 表现自己生活环境恶劣,政治上不得意,言论上受压制的思想感情。

  例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题:试从本诗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2)“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

  (3)表达了盼望与妻子团聚的心情。

  小结:虚实相生是指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去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去写它的'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诗歌创作中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即“虚实相生”。

  即时训练3

  踏莎行

  欧阳修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谈谈你对这首诗表达技巧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2)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描写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思妻。

  (3)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的淋漓尽致。

  小结:

  1、采用了什么手法?

  2、对手法作具体解释。

  3、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或起到了什么作用。

  课堂总结: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的格式:

  (1)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2)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3)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1、照顾全面,从整首诗来考虑,树立小文章观、分点答题的意识。

  2、运用一些诗歌术语。

  3、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作用。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2

  一.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复习内容:

  诗歌鉴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要从字词句篇入手。所谓的字,在诗歌鉴赏中地位特别重要,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同时,因为诗歌形式上的一些特点,有时候字词的运用涉及到上下文之间的对应,比如对仗等,意思有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还有,诗歌语言因为是高度凝练的,所以经常会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比如月亮,梅花等。诗歌的句不但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比如词中的过片,上下片之间内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为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歌提供了钥匙。任何一篇诗歌的鉴赏必须从具体的字词句入手。

  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这些内容以下会详细讲解。

  第一、二课时 鉴赏诗歌语言

  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例1、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例2、“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评析】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例3、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评析】: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例4、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例5、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6、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7、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风已老,莺正年轻。梅子熟了,果肉鲜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典型的比如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如毛主席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3

  示例1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点拨按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第一步)。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第二步)。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

  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第三步)。

  示例2

  西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点拨 按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第一步)。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第二步)。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色(第三步)。【网络综合 - 高三】

  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复习资料: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

  常见题型及解答技巧

  提醒1——托物(人)言志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托物言志型及咏史型的古诗,其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为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这样,才能确保拿住全分。

  示例l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 从表层(梅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示例2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在该词写周瑜,抒发了什么感情?

  点拨 从表层(对周瑜)及深层(自身)两方面作答。

  答案抒发了对周瑜的赞美、敬佩及对他建立了一番功业,志得意满的羡慕之情,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感伤之情。

  提醒2——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具体而言,要答三步: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点拨按三个步骤组织答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提醒3——意境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描摹诗歌图景一概括意境特点一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4

  一、教学目标:

  1、梳理诗歌鉴赏必备的知识。

  2、点拨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

  3、讲练结合,以高考真题为例验证诗歌解题方法的运用,切实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古诗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考纲解读

  ①分析理解古典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初步鉴赏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

  古代诗歌鉴赏出现在第II卷,以简答题形式考查,分值5分。

  (二)知识储备

  1、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a忧国忧民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b建功立业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曹操《龟虽寿》

  c思乡怀人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静夜思》

  d依依惜别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e寄情山水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f昔盛今衰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g仕途失意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h青春易逝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a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用典、托物言志) b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通感、借代、互文、对比、双关、用典、倒装(倒文)

  c表现手法:起兴、渲染、烘托(衬托)、白描、抑扬、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古讽今、想象与联想、

  3、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a意象:诗人在诗歌中选取的融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即诗歌中涉及的人物、事物或景物。

  b意境: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c意境赏析常见术语: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生机勃勃、雄浑壮阔、虚幻飘渺、富丽堂皇、繁华热闹

  (三)方法指津

  1、把诗歌“泡开”——用白话把诗歌翻译或描述出来。

  2、诗歌“六必看”——看诗题、看作者、看意象、看名句、看注释、看题干。 a必看诗题:诗歌的题目总是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如季节、时间、景物、事件、地点、情绪、体裁、内容等。

  如:《暮江吟》《宿建德江》《山居秋暝》《越中览古》《出塞》《登鹳雀楼》《过华清宫》《听蜀僧濬弹琴》《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

  b必看作者:知人论世,结合作者所处时代和作者本人的风格个性及人生遭遇理解分析诗歌。

  如:盛唐的李白豪放飘逸,安史之乱的杜甫忧国忧民,南宋的陆游、辛弃疾保家卫国,归隐的陶潜,亡国的李煜,被贬的苏轼,流连青楼的柳永,婚姻美满及夫亡家破的李清照

  c必看意象:诗歌的意象总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并借由人们的审美习惯形成了特定的象征含意。

  如:雄关、沧海、大江、长风——豪情壮志

  大漠、古道、落日、冷雨——孤独惆怅

  长亭、灞桥、杨柳、兰舟——依依惜别

  春日、清涧、泉溪、花草——闲情逸致

  雎鸠、鸳鸯、蝴蝶、鹊桥——伴侣爱恋

  南山、禅寺、暮鼓、三径——隐逸情怀

  松、竹、梅、兰、菊、玉——高洁情操

  d必看名句:注意倒装句和不完全句,抓关键句,抓诗眼。

  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诗眼(关键词):动词、形容词、颜色词、数量词、叠韵词、拟声词、词性活用词

  e必看注释:诗歌下的注释要么降低难度、破解难点,要么提示背景、给予暗示。 如:(05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句更妙,为什么?

  f必看题干:题干分提示语和提问语,理解提示语,看清提问语,有针对性地作答,忌答非所问。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套用表达程式,答题规范准确。

  诗人通过 景物组成了一幅 的画卷,从中寄托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起到了 的表达效果。

  第2课时

  (四)考题示例

  登 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诗人登高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根据首、颔两联展开想象,简要描绘。

  2、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请根据诗意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析】

  诗中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物境,以“急”“高”“哀”“清”“白”“回”六个字分别加以形象,组成画面:猎猎秋风,高远的天空,老猿在悲鸣;水落石出,水清沙白,苍劲的秋风中,孤鸟在吃力的盘旋。再近看落叶萧萧,黄叶满地;远观滔滔江水,滚滚东逝。写出了夔州秋景的壮阔与悲凉,既含有无边的悲意,有蕴有不尽的悲愤,为全诗渲染了悲凉凄切的氛围,为后面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联写杜甫晚年多病客居他乡,独自登台赋诗,生命的苍凉感与秋的萧杀浑然融为一体,更能衬托出诗人无尽的悲凉,生命将尽,事业无成。诗人将悲自然之秋与生命之秋恰当的融合起来,构成一个悲壮苍凉、雄浑阔大意境。是以哀景写哀情的典型。

  (五)小试身手

  【例一】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

  此诗通过对初春景物的描写: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描绘出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1、通过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景物,突出秋夜幽寂清冷的特征。

  2、表达了诗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六)实战演练

  (09全国卷2)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析】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表现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七)课堂小结

  诗歌“六必看”: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作者了解背景,

  从意象把握情感,从诗句找到依据,

  从注释破解难点,从题干得到启示。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12-06

思乡怀人类专题诗歌鉴赏11-20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10-27

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10-26

诗歌的鉴赏02-26

古代诗歌鉴赏07-19

《思乡》诗歌鉴赏12-25

柳宗元诗歌鉴赏11-06

诗歌沁园春鉴赏11-14

诗歌鉴赏 天净沙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