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一、什么是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三、背景资料

  1、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2、《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未能穷尽山洞。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四、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正音、理解大意

  2、讲解第一段

  教师疏通课文第一段,并解释本段重点词语:

  舍:筑舍定居。卒:死。乃:表判断,有“为”、“是”的意思。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表原因,有“大概”的意思。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第一段课文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来(大概)是读音错了。

  五、师生共同探究问题

  1、学生集体诵读第1段。

  问题: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明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③“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2、学生练习背诵第1段。

  六、作业布置

  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后面2-5段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本名华山①→别名褒禅山的由来②③→山洞名及来由④→仆碑、古名⑤→音谬⑥

  教学反思:略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2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二)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四、研读第三四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4、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

  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二)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五、讲析第五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问题讨论。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3

  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

  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

  二、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

  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四、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

  串*---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比较法---新旧知需要温故知新。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一、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二、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

  三、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五、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教学程序: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引出课题,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2、整体感知:

  先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再组织学生诵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并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1、2节)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3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④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写作顺序:

  A、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B、记游洞经过

  C、抒发游洞的感慨

  D、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E、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4、课文分析:

  A、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这便是词类活用)

  B、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1)第1节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后文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

  (2)第2节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前洞后洞

  平旷幽深

  甚众已少、又少

  余所至浅好游者所至深

  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的后悔相比。)

  (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C、课堂训练:

  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3、诵读第三段:

  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及时进行提问和展开讨论。

  提问

  ①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讨论

  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和?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有志。

  4、读析第4段:

  学生朗读,然后展开讨论。

  (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深思慎取。

  5、略讲第五段:了解古人写游记结尾的写法和作用。

  6、总结扩展:

  中心思想。(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7、课堂练习:

  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结合练习“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

  8、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课后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记叙记山(山→院→洞→碑)仆碑(1节)

  (1、2节)游洞(前洞→后洞)后洞(2节)

  议论怠出而悔有志、力、物(3节)

  (3、4节)漫灭谬传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4

  单元教学要点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选择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苏洵、王安石、欧陽修、苏轼的散文名篇。《六国论》《游褒蝉山记》是教读课,后两篇是自读课。《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散文。可以分别作比较阅读。

  宋代散文继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长于议论,体现宋代以理入文的一代文风,对后世散文产生深远影响。

  二、辅助教材

  欧陽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喜雨亭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苏轼的《赤壁赋》,比较各种游记散文与史论文风格的多彩多姿。

  【知识目标】

  1、学习借鉴文章借古讽今针对现实有感而发的说理方式。

  2、理解重点词句在文中的特殊含义与用法

  3、掌握几个文言句式并能读懂文中语句

  【能力目标】

  1、迅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与思想情感。

  2、能结合写作背景赏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入思考,注重实践探索的求知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背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2、难点:领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熟练掌握文言词类用法与句式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引导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记散文的基本写法

  2、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全文内容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记游写景与感悟说理结合起来的。

  二、学生简介自己所了解的作家作品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好半山。世称王荆公,王文公,王临川。21岁中进士,40岁进万言书,提变法,抑特权,力图改变北宋积弱积 贫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之策。49岁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力行新法,但遭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攻击,54岁罢相,次年为相。56岁再次辞去 相位,隐居江苏南京,从事创作。封荆国公,谥号文公。《临川先生文集》。

  三、朗读文本,整体把握内容

  四、探究思考,理解中心思想与作者感情

  1、王安石具体描写游褒禅山几个地方,哪个地方写得最详细?

  2、作者在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写不会引起别人注目的路边石碑,后边哪一个语句与它呼应?

  3、作者在游华山洞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外人不容易注意的现象,最能引起作者感慨深思的是哪一个句子?

  4、作者通过游华山洞的经历悟出了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5、作者认为要完成自己的事业理想必须有哪些条件,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

  6、作者认为尽力而为虽然可能不成功,可以问心无愧,也不用怕别人嘲笑,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五、老师范读全文,学生理解词句

  六、作业

  1、借助工具书读懂全文语句,准备复述。

  2、完成《导学》练习,巩固文言词语与句式的理解。

  3、朗读全文,准备背诵。

  第二课时

  一、重点语词与句式理解检测

  二、重点语段口头翻译检测

  三、学生诵读全文

  1、个别诵读能力一抽一查

  2、集体诵读训练】

  四、教师示范朗读与诵读指导

  五、学生划分重点语段层次,把握背诵的文脉与记忆的衔接特征语词

  六、学生分层诵读,以文意串连衔接回忆线索

  七、迁移运用

  把“游华山洞”的两段描述改写成为现代散文。

  要求:1、能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2、运用心里细节描写表现游览者的见闻与感受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5

  【活动目的】

  1、理解并学习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培养立大志并为之奋斗的精神。

  2、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活动重点】

  理解本文的精神实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积累文言知识、学习文章写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活动用具】

  1、多媒体课件。

  2、朗读录音磁带。

  3、补充的相关资料。

  【活动时间】

  90分钟。

  【活动步骤】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助读

  1、由唐宋八大家和王安石变法引出作者。

  2、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

  3、了解时代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二、活动之一:朗读活动

  1、听朗读录音或多媒体配音朗读:学习字音和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句读,读准字音,读出表情。

  3、检查朗读效果:学生单人朗读,师生听读,并进行评议,师生相互取长补短。

  三、活动之二:学习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1、学生自学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借助工具书,学生自读全文,学习文中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记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中寻求解决,疑难问题供班级交流。

  3、师生班级交流:小组问题展示──班级交流讨论──师生答疑解难──形成班级共识。

  四、活动之三:小组合作探究

  1、总结性学习活动:

  ⑴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积累学习。

  ⑵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的归纳学习。

  ⑶小组学习中还存在的新问题记录。

  2、探究性学习活动:

  ⑴本文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⑵“尽吾志”一句跟前文记游中哪句话是照应的?

  ⑶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么紧密联系的?

  ⑷体现课文主体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形成小组作业,供班级交流使用。

  五、活动之四:班级交流

  1、多媒体展示某一小组的总结性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修订补充。

  2、多媒体展示探究性学习的成果,班级交流讨论:展示成果──小组异议──班级讨论──师生交流──形成共识。

  六、布置作业(略)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1.游褒禅山记教案

2.《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范文

3.《游褒禅山记》优秀说课稿

4.《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

5.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6.《游褒禅山记》文言文鉴赏

7.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8.文言文《游褒禅山记》赏析

9.《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