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精选10篇)
父母的角色不仅仅是监护人,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伙伴和引导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1
和朋友们在一起聚餐,发现十三、四岁的孩子,家长往往带不出来了。一起聊起孩子的教育,苦恼的声音成为了一种主流倾诉:我的孩子的太偏科了,该怎么引导?孩子很听话,就是成绩上不去,总觉得她不怎么努力。孩子回家就是抱着手机,哎,管不住啊!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面对的也正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作为成长发展中的孩子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沉迷手机、吸烟、逃课、厌学……而这些父母心上承受着太多的痛苦、忧愁和无措,父母放在他们身上的期望落了空,甚至连家庭生活都蒙上了阴影。如今,我也是拥有两个女儿的母亲,更能深刻地理解家长,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全世界。他们苦恼和迷惑的,也正是我想解开的。
一个上世纪普通的苏联校长,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出的这本教育著作《给父母的建议》,确实值得人学习、体会和玩味的好教育著作。在孩子教育上,很少有父母接受专业化的教育训练,很多事业成功的人却在教育子女的路上走得坎坷而艰难,这就好比没参加驾校培训和驾照考试就上路开车,所以与其说孩子需要父母教育,不如说父母更需要首先自我教育。
“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在这本书里,作者会告诉您青年人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和婚姻,应该怎样为建立家庭、教育子女做好精神、道德的准备;会告诉您教育孩子是一种需要付出全部精力的崇高事业,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好公民、好劳动者、好的父亲和母亲,也是您对社会的贡献,也同样能向社会证实您的价值;他会告诉您,家人间的相互关心和尊重是最具有教育力量的精神财富,夫妻相亲相爱、相互忠诚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气氛;他会告诉您怎样积极而谨慎地使用家长的权利,怎样使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变得高大,怎样使孩子心灵的琴弦变得敏锐,只要轻轻拨动,就能和父母产生共鸣;他会告诉您怎样爱孩子才能使他真正幸福,怎样教育孩子才能使他懂得回报父母和社会;他还会告诉您应该怎样启发孩子的智力,怎样保护孩子心灵的纯洁,怎样让他懂得珍惜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这本书是谈话,是作者与家长、儿女及所有读者的倾心交谈。它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家长教育子女的痛苦和欢乐、教训和经验。它热情洋溢,富有诗意,既有精辟的理论概括,又有生动具体、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还穿插着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趣传说和故事。
文字总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学会通过文字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是每个父母必须要学会的技能。在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写的三十封信中,语言平实、质朴,父子间有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争论交流,也有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在每一封信结尾都写“祝你健康愉快”,又可见父亲对孩子浓浓爱意。信息时代,我们经常刷视频,在手机上看推文,这其中不乏很有营养的东西,很适合成长中的孩子听一听的内容。如果你觉得你说不出太有水平的话,你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反思者,筛选一些适合孩子的,能够塑造孩子大格局的,可以完善孩子认知的良言妙语,以书信或者明信片的形式传递给孩子。
“爱、责任、智慧的头脑、敏锐的心灵、教育和自我教育”,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核心感受,学生时代由谁来引路,周围世界中那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至关重要,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精神充实、文明幸福的人。
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2
从事教育行业以来,自己接触了众多的家长,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因为自己目前没有孩子,有的时候在班级管理中,会过于追求完美,切身体会家长教育孩子的困难可能会稍微弱一些,通过阅读《给父母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更能站在家长的角度体会家长的难处,将心比心,更能理解尊重家长。书中,作者结合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为父母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这些建议涵盖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到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等。每一章节都深入浅出,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和用心。
作为一名连续担任10年小学班主任的老师,我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的教育只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而家庭教育则是对孩子性格、习惯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与家长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书中提到,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这一点我深表赞同。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存在障碍,导致家长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因此,我建议家长们要多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我带的上届六年级的一个女生,因为是重组家庭,因此母亲一直觉得内心亏欠她,对她提的任何要求,无有不依,一概顺从。导致这个女孩认为,她提的要求母亲就必须要满足,但凡母亲不满足她所提要求,她就会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拿自杀来威胁母亲,后来我跟她的妈妈沟通,一定要和孩子养成一个健康的沟通方式,不是无条件的顺从,也不是强制的管教。有心理疾病那就治疗,但如果拿自杀当成手段威胁妈妈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就绝对不能纵容这种行为。沟通过后,女孩再没有出现用自杀威胁家长的行为。
这次事件能够顺利解决,很大原因是因为我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家长建立起的信任。在和家长沟通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真诚和耐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家长,尊重他们的观点和意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反馈和建议,让他们放下防备,平等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我会鼓励家长们在家庭中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感。最后,书中还提到了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问题。这一点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我会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家长沟通,共同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给父母的建议》这本书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地与家长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受益,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3
当了8年的教师,教过成百上千的学生,遇到很多的问题,但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孩子不懂得感恩,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一点都不尊重父母。
现在已为人母的我,面对自己的孩子,也会担心,她不听话怎么办?她好吃懒做、不爱学习、没有一点感恩之心怎么办?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除了永无止境的学习。
最近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父母的建议》,收获很多,同时也让我不断反思,在作为儿女,作为父母的过程中,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
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所谓上行下效。作为父母,你怎样对待老人,怎样对待生活,怎样对待工作,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勤奋、孝顺、善良、感恩的父母,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但是,这样的优秀父母,一定会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孩子吗?答案是否定的。
父母养育孩子的时候,如果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也不让他知道自己的辛苦,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任性,对生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甚至不合常理。当孩子的行为、举动、兴趣只受自己需要的支配、而不考虑父母的感受的时候,孩子就会畸形发展。懒惰、冷漠、不劳而获,这些恶习的根须就是这样慢慢滋生出来的。很多家长问我:孩子不听话,越来越管不了了可怎么办?
教育是一件需要耐心、需要坚持的事情。要通过生活点滴,去触动孩子的心灵,要让孩子去体察生活的不幸、痛苦,去理解父母的不易和艰辛,去关注父母的内心感受。转换角色,将心比心是同情心的源泉。要让孩子知道,他不可能永远是个孩子,他终将要成长为一个大人。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最重要的,就是要孩子从小参与劳动,劳动,是能使人的愿望变得文明,使我们的孩子不再变得为所欲为。
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4
在读《给父母的建议》一书时,这本书已经在我的书架上放了整整两年了。一直担心它晦涩难懂,没有勇气打开。这个暑假我终于撕开保护膜打开书页,没想到,从打开书起,直到整本读完,竟没有停歇。仿佛一位慈眉善目的学者跟我亲切地交谈,他的每一段话,每一个章节在都像是春风化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在当下,当老师和父母一样难,我们迷茫于社会的纷扰,疲于奔命,忘记了教育的初衷——育人!我们的任务是用心培养每一位孩子,让他们成为自尊、自信、自爱的社会人。
一、守住信任的心,培养孩子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某些好的素质,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点燃它,使之发光发热。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优秀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我觉得这是我们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班上有个小女孩,她的各科成绩一直不理想,在低年级阶段很努力了,才勉强跟上。五年级时用尽全力了,语文才刚刚及格。但她的数学非常薄弱,每次数学测试之后,她都觉得自己没办法学好。眼看着她因为数学的问题,连学习其它科目也不愿意努力,甚至上课也不再留心听课。作为老师我们能怎样帮助她呢?我发现她很喜欢画画,而且画得不错,于上我鼓励她画画,常常夸奖她画得好,字也写得漂亮。在语文课上,我常常请她根据语境画一些插图,并向同学谈她对课文的理解。慢慢地,她对语文课越来越有兴趣,上课非常认真。语文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再进一步引导她试着用画图的方法去理解数学的题目,果然比单纯做题理解得更容易。虽然孩子的成绩还不算优秀,但是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对学习有了更高的目标,之前对自己的否定已不再,自信地面对困难。昨天,这个已经毕业的孩子,在微信里说她在暑假里白天上素描班,晚上预习初一的科目,每天都发学习笔记给我打卡。当孩子有了自信,她的人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与能力!
二、守住尊重的心,培养孩子自尊。
所以,我们对待儿童的评价就要慎之以慎,以防说出损伤儿童自信和自尊的话。苏霍姆林斯基说:“在集体中长大并在这个集体中认识了自我的人,是愿意做个好人的,也希望别人把他看做一个好人。我们的天职,是千方百计加强人的这种愿望。”
一次代课,我到一个一年级去上课,去之前已经有老师多次跟我说这个班的孩子差,纪律差。我也有心理准备。上课铃响了,但是孩子们没有安静下来,许多同学随意过位,与周边的`同学说话。我观察每一个孩子,有三四个孩子脸上表情很冷漠,我跟他们说话,他们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我拍拍手,让他们安静下来,坐回座位上开始上课。还没有开始讲课,就不断有同学告别人的状,互相指责。
我观察到第三组最后一位男生,他一直歪脑袋,肩膀耷拉着,浑身没有一点劲地趴在桌子上。对老师的话一点也不关心,甚至对周边同学也不关心。眼神冷漠地看着周遭的人。我内心非常吃惊,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是经受了什么让他如此冷漠?我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站了起来,保持着那个歪着脑袋、浑身软塌塌的样子,漫不经心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周围一个同学马上,大声地说:“他叫小军,我们班最调皮、最坏的。”
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难怪!我立刻大声地说:“我相信小军同学不是坏孩子!”同学们听了,全都愕然了,静静地望着我。我继续说:“我们是小朋友,每一个小朋友的成长都会犯错,是不是?”他们茫然的眼里闪过一丝犹豫。我接着说:“孩子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犯错,犯错并不代表他坏,可能只是没有学会怎样做然后做错了。就好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也可能只是太想玩了,没能控制住自己。这不是坏,我们都是好孩子,我们现在是好学生,只是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没做好,做错了。没关系,下次改正就行了!”我的话刚说完,让我惊讶的是,小军的姿态全变了,歪着的脑袋正了,肩膀平了,腰挺得直直的!小眼睛睁得大大地看着我,我马上表扬他:“大家看,小军同学,他现在坐得多端正,腰挺得多直,多精神。”同学们一看,都像他那样端正地坐着,我随即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们会学习,是好孩子。小军一直端正地坐了一节课!这节课我没有批评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努力跟着我一起练习课堂常规,一直到下课。
在回去的路上,我想:我们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如同对待珍宝一样对待孩子,不要轻易落笔,我们的每一笔都应能使这件珍宝焕发光彩。孩子的心灵是教育的圣地,应该由智慧、善良来驾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真正的本事,是有办法让他的学生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三、守住关怀的心,培养孩子自爱。
在孩子的世界里,家庭精神滋养的原点。离异家庭让悲哀和痛苦闯入儿童的心灵。在学校,我们教育这些孩子需要治疗他心灵的创伤,必须花费许多心血才能走近他们,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对人,对自己的信心——去爱自己。
去年接班,开学时,一位家长发信息给我,他的女儿不能来上课。昨天晚上跟她妈妈因为手机的问题发生争吵,不想来上课,还把门反锁了。家长不知道怎么办!我马上打电话询问具体情况。原来,这是个离异家庭。妈妈对孩子的管理从小就很严格,爸爸长期出差在外,在两年前离异。离婚后,孩子判给了父亲,但是由于父亲工作的缘故一直跟着妈妈住。但是上个暑假在姑姑家住,姑姑家对孩子有补偿心理,对孩子欲与预求,孩子玩游戏,通宵也不敢说。到了开学时,作业也不做,上课也打瞌睡。后来回到妈妈家,妈妈管理严格,孩子受不了,就回到了奶奶家,妈妈知道孩子只玩手机,不学习,就收了孩子手机,于是发生了上面的事。据了解,在父母离异之前,孩子非常自信,学习优秀。
了解到这,我连忙跟副班主任交代后,就上她家去。到家后,孩子不愿意跟妈妈说话,反锁着门。我轻轻地敲门,跟她说:“小涵,黄老师来看你,我们聊聊好吗?”没想到孩子听到我的话就打开的门,但是不让妈妈进去房间。孩子明显哭过,我走过去擦干她脸上的泪水,什么话也没说,抱着她轻轻拍着她的背。好一会儿,她才抬起头来说:“黄老师,我下午会去上课的。”我说没事,我只是想来跟你聊聊天。于是我跟她聊起了我妈妈小时候对我的种种严格手段,讲着我当时的气愤心情。还跟她聊我儿子是怎么惹我生气的。她听着听着就笑了,还给我出主意怎么教育我儿子。我觉得差不多了,就握着她的手说:“小涵,你是个好孩子,我明白你心里的难过。给自己时间,慢慢养好伤口,但不要伤害自己和身边的人。妈妈离开对你来说很难过,但是我看得出,她很爱你。黄老师也很爱你,你有什么难过的事可以跟黄老师说,黄老师会是最好的听众!”说完,她眼眶又红了,吸着鼻子点了点头。
新冠停课的时候,我也阳了。休息在家,晚上九点多,突然接到小涵的电话,哭着说:“黄老师,我奶奶发烧了,家里没有药。爸爸出差了。”我一听,怕她着急安慰她说:“不怕啊,你等一下,黄老师给你送药过来,你在家等着啊。自己做好防护措施。”当我把药送到她家时,孩子正戴着口罩给奶奶擦脸降温。看到我来了,孩子就哭了。十点多时,孩子妈妈终于下班过来了。回到家,小涵就发来信息感谢我。我回她:“孩子你真勇敢!好好爱自己,好好爱家人!”她坚定地回了我一个:“好!”她在作文中写,因为黄老师常常在班上读她的作文,她想当一名作家,写出人间最美的故事。毕业前最后一次“六一”演出,小涵作为主演成功地演出了舞台剧《石子糖》,一个自信自爱的孩子在舞台上发光。
最后,我们要相信孩子是优秀的。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放大孩子的优点,给孩子成长的自信。尊重每一个孩子,竭尽全力地守住他们的善良、美好。关怀孩子的心灵,无微不至地让孩子感受世界的温暖,同时给孩子关怀他人的机会。我想,教育者要守好教育的初心——尽我所能地让孩子健康成长!
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5
我登上了三尺讲台,至今已有了9年的教师身份,也当了近3年的妈妈,这是我极其重要的两种身份,同时这两种身份都要求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读书,是最好的途径。今年寒假,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父母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不仅仅是幸福的源泉,更重要的是孩子本身就是幸福,是您辛勤劳动创造出的幸福。”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和我一样,对待孩子——我们挚爱的宝贝,内心是充满惶恐的,这本书为我们解惑:请你对待孩子永远满怀爱意和用心陪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深刻影响孩子心理的塑造。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也在一步步成长,一次次重新进行自我教育。“你看孩子的每一个瞬间,你也在看你自己;你教育孩子,你也在教育自己,在检验自己的人格。”在成为父母之前,夫妻要做好迎接新生命的知识储备和情感准备;在培养孩子成人过程中,父母要先培养彼此的道德感与责任感。在生活中,关心丈夫,关爱妻子,家庭和睦,这些点滴细节都会在孩子的意识中产生影响。在这本书《清晨玫瑰》的故事里,父亲无论冬夏,为妻子献上的清晨玫瑰,不但传递的是对妻子、家人的爱,同时也将为他人付出的责任感像玫瑰余香一样传递给孩子们。告诉孩子们,体察别人的困难和需要,就是在教育自我,这是最好、最直观的榜样。
“如果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麻烦,父亲可以请两周假。毕竟,孩子道德无知和不学无术给社会的危害,比起父亲两周时间去认真思考孩子的教育,检查自己的`过失所造成的损失要大一千倍。”孩子的教育与家长的工作冲突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现实问题,那么,一个合理的答案在这里了。我们学校的请假制度上有这样一条:老师给自己孩子开家长会不算请假,课程安排好即可。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教育问题都被优先考虑。若是每个单位,每个家庭,都有能这样对孩子的教育足够重视,那么我们的孩子都将成为教育的最大受益人,也将成长为教育的最优传播者。
作为教师,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儿童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引发人思考,而思考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刺激,使思想被书籍激发地活跃起来,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学生思考的越多,就会产生的疑问越多,这是一个正向的良性的学习循环,最后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求知的欲望就在这个过程中被激发,探究的兴趣就越来越强,学习动机自动形成。除此之外,多阅读对于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很有好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所以,无论作为家长还是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鼓励阅读,带头阅读。
养育孩子,培养学生,都是一种把理智,情感,智慧,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复杂劳动,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反省,使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未来逐渐成长为一颗完整的生命之树。
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6
《给父母的建议》全书主要围绕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这些建议都是教育子女时的真知灼见,对于教师和父母都是有很大益处的。
由于工作需要,越发觉得与家长的沟通非常重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紧密的连在一起。为此,我利用寒假时间阅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这本书从各个角度来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书中涉及到的案例都非常的生动形象,他给家长的建议,在今天一样可以是很好的参考。不得不说苏霍姆林斯基不仅一名伟大教育科学家,也是一名教育艺术家。
《给父母的建议》这本书共包括四部分:家长教育学、睿智父母、给儿子的信、给女儿的信。书中讲出了为人父母应该知道的道理。字里行间体现着作者对祖国的忠诚、对教育的热爱,对社会和未来深深的责任感。
家庭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早期性,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这一点正契合了当今对家庭教育提出的新观点,家长不仅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们终身的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第一章节里讲到的《从小培养孩子为人父母的责任感》,真是无比认同,颇有同感。因为我们现在社会中有太多太多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凡是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大都教育不出好的孩子来,这在我工作的这些年里真的太常见了。班里凡是学习习惯不好的孩子或者是有着这样那样问题的孩子,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或者是有一对不负责任的父母。每每这时候,我都感到无比痛心,明明这些孩子都不笨,明明这些孩子都可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却因为家庭教育没做到位,成长路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每当这个时候,我也总想着多给这些孩子一些温暖,多给他们一些爱心。可是,人数众多,工作繁忙,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问题关键还是在于父母,在于家庭教育。所以当读到这本书里首要强调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为人父母的责任感时,真的是无比赞同,深有共鸣。我多么希望让更多的父母看到这本书,然后都认真履行自己作为父母的`职责,让孩子能够有个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然后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首要教育,学校教育只能是再教育,学校教育的成果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的社会,不仅教师需要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家长也应该学习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家长要做孩子的“大朋友”,要学会从孩子的眼中观察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帮助,要给予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孩子在学校里更好地生活。
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7
读《给父母的建议》我深受启发。这本书强调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其中,我特别认同的是关于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观点。责任感是孩子成功的重要基石,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会更有内在驱动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敢坚强地面对,并全力以赴完成自己的任务。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老师是孩子的榜样,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孩子,这是影响孩子的强有力手段。
这本书还提到了对惩罚的看法,认为惩罚并不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惩罚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恐惧、痛苦和羞辱,长期受到惩罚的孩子可能会失去自我教育的力量。因此,我们应该寻找其他更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而不是依赖惩罚。
这本书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孩子。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养育孩子,更是要成为他们的榜样,引导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懂得感恩和尊重他人的人。
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8
第一次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父母的建议》这本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教育学老师推荐的书籍。当时的自己不以为然,那个时候自己都还觉得是个孩子,又怎么会关注一本看起来像是写给父母的书。
第一次翻开它,是初为人母之时,月子里一个同事送给我了这本书,颇有些未雨绸缪的味道。我带着别人赠与玫瑰的温馨读了这本书,具体的感受就是理论很清新、哲理,但并未有可以实践和施展的意识。
后来,孩子慢慢长大,从乖巧到自我意识的觉醒,到开始慢慢会讲道理,会顶嘴,才发现成为母亲还有另外一层精神的意蕴。再到做班主任,从创新班到实验班到普通班,形形色色的孩子,常常让我左支右绌,焦头烂额。真正意识到应该真正的去经典的书籍中去学习和沉淀自己,才有了再读和三读。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教师的真正智慧,在于善于引导孩子追求真正的幸福,当时读来不觉得什么,慢慢的才体会出为人父母,为人师者,走进孩子最重要的前提是共情。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性的把自己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强加给孩子和学生,并且打着为他们好的旗号,让他们去实践我们认为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还会因为他们的叛逆而深感失落。
孩子小的时候总喜欢踩水坑,我的本能反应就是拉着她绕着走,然后告诉她水坑不能踩,这样的次数多了,发现并没有让孩子绕开水坑,反而让她对水坑更好奇。后来再遇到这样情况的时候,我就跟她说,想踩就去踩吧,试试看。我和她一起踩进了水坑里,水溅了一身,鞋子湿了,孩子很高兴,我也很高兴。事后我问她,水坑好玩吗?孩子说好玩,就是换上雨鞋就更好玩了。那个时候我才发现,孩子并不是傻子,他们拥有感知和避开危险的认知,只是需要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受。
带班主任的时候,有个孩子父母总是跟我说孩子考试退步了,让我严加管教。但这个孩子在我们班名列前茅,非常努力。我就问家长,你为什么觉得孩子退步了,他说跟他们的期望值相比,孩子总是没有达到自己的期许。听完之后,我哑然了,我告诉孩子的父母,孩子非常努力,为什么不能认可孩子的进步,成绩虽然有起伏,但不能代表孩子并不努力。我找孩子谈话,我说你在家跟爸爸妈妈沟通多吗?他委屈的低下了头,告诉我每次考试,心理压力很大,因为总担心回家后面对父母挑剔的`指责和自以为是的偷懒批判。这样的父母,是恨铁不成钢呢还是一味地剥夺了孩子感受成长的过程?
我们总想为孩子的成长加速,总想用自己的经验自以为的让孩子少走弯路,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生长节令。感受,体悟会让孩子更清晰的发现生命拔节的质感,所以父母也好,老师也好,放开手,让他们慢慢走。我们能做的就是护航和加油!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然的享有自己的花期!
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9
“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他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他就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起他的名字,我们教育界的同仁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苏大师”,苏大师的《给教师的建议》我曾多次拜读,《给父母的建议》早闻其名,却不曾读过。这个寒假恰逢洛阳市班主任研究中心开展的读书活动就有这本书,于是,就买来读。读过之后的感觉就是,读晚了,应该早点读!这本书不仅适合家长读,也适合老师读,还适合工作室主持人读,因为这是一本精辟、生动的“家庭教育学”。
一、作为母亲:明确育儿责任
书中说:“无论您在生产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这不仅是您最重要、最必需、最刻不容缓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社会要求,因为世界上最可宝贵的,就是人。做个好父母,就是大事业。”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每天工作忙碌,不知道该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我常常觉得把工作做好就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读到这句话时,我明白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能向社会证实自己的价值。因为教育孩子不仅是最重要的,还是“社会要求”。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国家的强大,在于每一个小家的美好,每一个小家的美好,在于每个家庭成员的优秀。把孩子培养优秀了,每一个孩子都优秀了,国家就强大了。
作为父母,责任真是太重大了,但是,回想自己所受过的教育,并没有真正学习该如何做父母呢?读了这本书,我不断反思自己作为母亲,是否做得足够好。是否用肯定、欣赏、赞美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否关注孩子的心灵,是否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学习观察,是否努力为他们创设相亲相爱的家庭环境?
读了书,我明白了,重视孩子的成长才是第一位的。要努力营造更幸福的家庭氛围,让他们觉得爸爸妈妈都是爱他们的。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里,父母关系融洽,志同道合,孩子们也会变得慷慨、友善、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二、作为老师:学习教育方法
做父母和做老师,教育方法总是相通的'。
当我读到“精神的皮鞭”那部分时,作为老师,我掩卷深思。阿布连卡瓦娅说:“用精神的皮鞭抽打到孩子的心灵,对孩子的伤害就更大。孩子的心灵是教育的圣地,应该由智慧、善良来驾驭。”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总是打着为学生好的名号,对学生严厉的批评,现在想来,真是悔不当初,从书中的讲述中,我明白了,精神的皮鞭只会降低孩子的尊严,还会有怯懦、仇恨、胆小。是的,那些在童年既没有挨过拳头,也没有被打过后脑勺的人,也能最坚决地面对邪恶。教育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的尊严,珍惜自己的人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一个孩子不懂得尊重自己,不再珍惜自己的人格了,那将是悲剧即将发生的征兆。”
如何教会孩子尊重自己的尊严,珍惜自己的人格呢?书中说:“对人的爱,只能用爱来培养,如同火只能用火来点燃一样。”
我们为人师,为人父母,就先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尊严,珍惜孩子的人格。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还在学习中的孩子,我们要比他们多几十年的阅历呀!不管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我们要牢记,教育的真正的意义在于“即使是真正低能的孩子,也要让他不感到自己的残缺,也要让他享受到做一个感伤的人的快乐,享受到认识的快乐,享受到智慧劳动和创造的快乐!”
这些从书中学到的教育方法,将指导我今后的教育工作。
二、作为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学做课程
我们工作室一直想要开展家庭教育方面的课程研究,读了这本书后,书中关于家长学校方面的内容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1、成立家长学校,“没有孩子的年轻夫妇为第一组;即将入学的学前儿童家长为第二组;其他年龄段的父亲、母亲设置了相应的组,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十年,他们的家长要在家长学校学习十三年。”
2、给出适当建议,而不是空喊口号,“例如,对新婚夫妇,主要讲怎样处理夫妻关系,对即将入学的家长讲怎样开发智力和语言。”
3、经常性学习,“每个小组每月学习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由校长、教务主任和优秀教师主持。”
我没有想到,书中的内容竟对班主任工作室的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这是意外之喜!
《给父母的建议》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一看再看的好书。孩子们在经历成长,我们为人师,为人父母也在经历成长,那就让我们多一些耐心,和孩子们携起手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让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
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10
养育好孩子,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在界首市回民小学亲子读书节期间,我借阅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父母的建议》这本书。书中的一件件生动案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好比是树木的根须,供养着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没有什么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的了。父母身体力行,做孩子成长的榜样,就是高智慧的教育方法。
父母是一面镜子,是孩子心目中的榜样。教育孩子要言传身教,身教是胜于言传的`。为人父母不用告诉孩子如何处理波动的情绪,他们会从我们如何对待愤怒、伤心、生气、喜悦、快乐的反应中去学会控制情绪;我们常常要求孩子:你该看书了,你该去写作业了,你该上床休息了而我们自己却抱着手机哈哈大笑;我们常语言上鼓励孩子做事不要放弃,不要气馁,自己遇到事情却半途而废。类似这样空洞的说教是无力的,也是无效的。父母的榜样会在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时时处处做孩子的榜样。
教育是一件需要耐心、需要坚持的事情。父母要通过生活点滴,以榜样力量去触动孩子的心灵,要让孩子去体察生活的不幸、痛苦,去理解父母的不易、艰辛,去关注父母的内心感受。要让孩子知道,他不可能永远是个孩子,他终将要成长为一个大人。
做智慧型父母,用榜样力量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孩子给父母的建议书03-20
给父母家庭教育的建议11-07
与父母沟通建议英语作文通用11-07
孩子到了青春期给父母的建议06-17
给父母提个建议的作文(通用30篇)08-16
给父母的建议读后感(通用5篇)07-01
给建议的建议书03-25
《父母课堂》读后感---做隐形的父母(通用25篇)05-15
对春游的建议03-04
建议的作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