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迹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要用到事迹的情况还是蛮多的,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迹(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个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迹1
赵安荣,女,19xx年4月出生,共产党员,柞水县丰北河镇丰河村农民。务农之余,19xx年高中毕业后曾任该村小学民办教师等,20xx年9月,担任丰河村文书。曾获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县“三八”红旗手、全县“五好家庭”等荣誉。
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白皮松苗圃种植,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她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白皮松苗圃种植,示范带头大家乐
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赵安荣带头在自家承包地的地上进行了白皮松苗圃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白皮松苗圃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的白皮松苗圃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白皮松。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她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赵安荣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白皮松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这几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白皮松苗圃种植得到了成效。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白皮松苗圃种植能手。与她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白皮松苗圃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5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白皮松苗圃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1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
白皮松苗圃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砸人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经过详细的调查,她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她的脑海中闪现,于是她决定在当地搞运输。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被他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村里这么多人,都是老老实实种地,不也过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从地里刨出来的几万元钱去跑没有一点把握的运输,万一赔了怎么办?实无必要抓注一掷再冒风险。无奈何赵安荣吃了秤砣铁了心,开弓难有回头箭,始终没有“商量”的余地。好在这次抉择没有辜负她的一番苦心,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三、共同富裕,不忘帮富“穷亲戚”
在搞好白皮松苗圃种植,发展好运输业的同时,她没有忘记村上的贫困户,时时关心这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赵安荣不知为别人花了多少钱:有的贫困乡亲盖房子缺钱,她“赞助”2000元;村里哪个有病无钱医治,她就主动送去医药费……,赵安荣夫妇义务赡养的6名孤寡老人,都得以颐养天年。她资助的4名贫困学生,其中2人已大学毕业;村里的贫困人,也渐渐脱离了生活的窘境。咱是党员,就该切实为乡亲们做点事。
赵安荣搞运输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虽然让村里人看的眼热,但谁也没有勇气去试一试。为此,古道热肠的李xx亲自登门劝说,向他们传授经验,并把自己的货运信息提供给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劝说下,丰河村村民石学军、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来运输。
每当提起赵安荣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她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聪明的人从不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只有踩在机会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人生价值。
个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迹2
我是五九七农场第三管理区十七作业站女工刘英,现年45岁,汉族,初中文化,19xx年与外地青年孙占波结婚,婚后就一直在十七作业站生活,结婚已有20个年头,这20年中,我由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子,通过自强自立,勤俭持家,靠科技靠勤劳致富,成为众姐妹们学习的好榜样。
刚成家时,由于双方父母都是农村的,家庭条件都不好,一年靠种地挣的钱刚够吃喝,几乎没有节余,但是我并没有坐着犯愁,丈夫在农忙季节干活时,我就在家里养殖几头肥猪,挣点生活费,生活马马虎虎也算过得去,这样的情况一直维持到19xx年。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19xx年的春季,家里发生了变故,丈夫突然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再也干不了农活了,多病的身体需要大量的资金,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以积蓄,而且还欠下了大量的外债,孩子上学又要花钱,这使我们平稳安定的小日子被打破了,看到家里生活情况的日益艰难,我们夫妻俩时时发愁,唉声叹气,特别是丈夫对此特别郁闷。
我们家的困难情况,作业站女工主任杜培凤了解后,主动跟作业站站长反映,经作业站领导商议,最终优先让我们家种植了30亩旱田地,并且是下打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到了19xx年,我们两口子用种地挣到的钱种植了75亩甜菜,结果都被大雪埋了,连生活费都没有了。女工主任杜培凤看到我们的这种情况,发动十七作业站的班子成员凑集了2000元救助款,为我们家的日常生活开销解决了燃眉之急。
生活就在平静中这样渡过,在此期间,我们两口子也不断地探索挣钱的门路,我想了更新种植品种、养殖、或到外地打工等,可都没有很好的实施。到了20xx年春,在女工主任的支持和鼓励下,我搞起了肥猪养殖。由于刚开始资金不足,我便通过女工主任并与上级女工部门沟通,经区站两级女工组织积极支持,农场女工部连续两年为我申请女工扶贫基金6000元用于养猪、养鸡,并且全程跟踪提供科学养殖技术和销售信息。到了 20xx年,我的养殖业已发展到十多头繁育肥猪,几十头仔猪的规模,每年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可由于我家周边没有足够大的空地,猪舍无法再扩建。在加上夏天猪粪的味道难闻,许多邻居对此反映较大。女工主任了解情况后,马上为我寻找到作业站西边的适合盖猪舍的位置,这个地方由于位置较偏僻,又不影响人们的休息,正适合盖猪舍。由于有作业站领导的大力支持,我的养殖的劲头更高了,我与家人利用业余时间自建了占地为140平方的砖瓦式猪舍,而且构造也越加趋于科学化,猪舍分为产仔间,采食间等,在养殖上也由以前的粗养到现在的分时间、分阶段的精养。科学的饲养加上精心的管理,我的养殖发展的越来越好了,手头的余钱也在不断增加。截止到20xx年,我的养猪业已发展到现有60多头猪,年出栏达120余头,近三年的年均纯收入都在达到了20000多元以上,加上种地收入,每年都有37000—48000元左右,小日子与夫妻俩人的心情一样,慢慢晴朗和阳光起来。
20xx年,管理区的养殖业,特别是养猪行业遭遇严重的高热病,多数养殖户损失重大,造成猪的大面积死亡,可是我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这与我的良好的饲养习惯和科学化养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首先每天都会定时的清理猪舍,撒上石灰消毒、及时给猪吃上预防疾病的药物。于是我同时也成为了养殖户学习的对象,经常有别的作业站的养殖户向我讨教经验,我都一丝不苟的告诉了别人,得到周围邻居的一致好评。12月中旬,五九七农场的杜增福主席和女工部长蒋姝洁对养殖户进行了回访,其中就有我的家庭,当时我激动地拉住杜主席的手,深情的说道:感谢农场工会这些年对我的照顾,使我有信心克服在养殖业上的各种困难,特别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使我家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没有农场工会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农场工会就是我的娘家人。
像我这样一个平凡的农村女子,靠勤劳和科技,由穷困变成了现在的小康之家,一家人和谐幸福,一时成为全作业站女人都羡慕的幸福之家。都是由农场工会帮助我的,在以后的道路上我要带领更多的妇女同志一起走向致富的道路。不辜负农场工会对我的希望。
个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迹3
衡其香 ,是城南新区管伙村管伙组人,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提起她谁都知道是我们村里的养猪女能手。
虽然她文化水平不高,但她绝对是个意识很强的女性。近年来,她发现农村散养户因养猪不赚钱而宰杀了母猪,使目前的母猪数量逐年减少,商品猪存栏减少,而且猪肉价格不断上涨。因此,她看到了养猪市场的良好前景。于是,与丈夫亲自去到邻近城区的大型养猪场参观考察。回来后,把想法告诉了家人,在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并在区政府与村委会的帮助下,建起了近350平方米的猪舍,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过程。
起初,衡其香在对生猪养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凭着一股钻劲,一股闯劲和一种决不服输的精神,从书店购买了大量有关生猪养殖方面的书籍,刻苦钻研,并很快掌握了生猪养殖的关键技术,经过精心饲养和管理,一年下来,收入可观。20xx年下旬,她和丈夫开始大力发展养殖,并从异地购买了种猪新品种,自繁自养。
每天天没亮,衡其香就要起来打扫棚圈,清理粪便,粉碎饲料。由于粪便充足,她还利用空余闲地,将粪便晒干,作为肥料出售,以养殖业带动销售业,一些拥有大面积果园的大农户都慕名前来抢购猪粪。衡其香养猪特别讲科学,在饲养上,从不用激素类药物来使生猪达到迅速生长的目的,而是购买纯正猪饲料,并且定时定量大猪一日喂二大餐、小猪喂四小餐。
今年过年前,衡其香的猪场出栏肉猪400多头,毛收入近20多万元,其中纯收入近10万元,她第一次尝到了科学养猪的甜头,而衡其香的事也在管伙村传开来了,村民都称赞她是一个肯钻又敢干的女能人。
个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迹4
近年来,我们立足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以“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功组建了六户镇武王蔬菜协会,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富民增收之路。20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7元。20xx年被评为区级“五个好”村党支部、区级小康文明村。20xx年,被评为市级小康文明村。
一、立足产业优势,让蔬菜协会成为农民增收的龙头
武王村人多地少,群众素有种植西红柿的传统,通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但是,由于西红柿的储存期短,农户种植西红柿的时间不一致,西红柿上市时间存在差异,农民种植西红柿的收益受市场影响很大,很难形成产业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群众联合闯市场的愿望非常强烈。同时我们也深切体会到要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利用协会这个载体把群众组织起来,整合力量,壮大经济。经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成立蔬菜协会有两大优势:一是政策优势,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分别下发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建立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抓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措施。二是产业优势,武王村以毛粉西红柿、以色列大红西红柿为主要品种、以蔬菜大棚为优势、于20xx年3月在区科协的指导下,成立了六户镇武王蔬菜协会。经过二年来的运作,蔬菜协会拥有蔬菜批发市场1处,生产基地660亩,会员350户,1000余人,实现会员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二、建立健全协会工作机制,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蔬菜协会成立后,一方面,以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技术引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推广等为重要服务内容,建立了各项议事制度、会议制度、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成立了各类蔬菜生产服务机构。在服务宗旨上,以互惠互利、联合协作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共同致富奔小康为目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实现蔬菜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逐步走向一体化经营。另一方面,确立了六个工作任务:一是宣传贯彻各级政府对有关蔬菜生产方针政策,指导规划会员蔬菜无公害区域化种植,实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积极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要求、意见和建议,为会员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等服务;三是为会员提供良种物资、技术信息和资金信贷等服务,改善会员生产、生活环境,加强道路、排灌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四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市场,促进协会、市场、会员之间协调发展,解决会员蔬菜产销中的困难和问题,优先在会员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五是向有关部门申请农产品品牌标志,使会员充分享受区域性知识产权带来的利益;六是发起并加快会员的生产、生活互助活动。
同时,为更好地向广大会员及农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协会一是抓宣传。通过印发宣传材料,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设立宣传栏、外出参观学习等方法,大张旗鼓地宣传协会建
设的目的意义,提高广大农户加入蔬菜协会的积极性,把加入协会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协会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抓队伍。加强队伍管理,积极发展会员,对每个会员的生产、经营管理、特长能力进行登记备案、建档立卡,实行户籍管理,及时为广大会员提供便捷有效地服务。三是抓设施和种植基地配套建设。基地位于武王村东、四干渠以南,共有蔬菜大棚320栋,面积660亩。今年以来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一条长5.6公里×宽6米的柏油生产路建设已经完成。
(2)配套完善蔬菜示范园排灌系统,其中,完成修筑扬水站1座和铺设20000米给水管道,1500米硬化渠道建设。一座库容30万方水库已经疏挖完成。
(3)修筑示范园区大小生产桥3座,已经完成3座。另外,占地面积达12600平方米的集蔬菜批发、农资供应、农业信息服务、农民培训于一体的武王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已经完成图纸设计和工程招标,开始动工建设。该市场计划总投资300多万元,设计建设占地2000平方米市场大棚1座、占地360平方米农资超市1座、建筑面积72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1栋、占地1080平方米共45间经营房(位于市场东西两侧)。
总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区、镇科协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在奔康致富路上迈出了扎实的脚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感到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们一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指导方针,制定更高标准的规划,采取更行之有效的措施,继续扩大协会规模,吸纳更多的群众加入协会,在发挥协会的辐射带动能力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绩。
个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迹5
在西秀镇,一提起镇养猪专业户,人们首先会想到致富女能人——马青梅。马青梅是西秀镇荣山村村民,凭着自己的勤劳能干和一股子韧劲,历经寒暑春秋,饱偿酸甜苦辣,用顽强拼博的斗志、倾情奉献的精神演绎着她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历程。如今她已是西秀地区妇孺皆知的致富能手,老百姓心目中的“养猪全能人才”,被人们誉称为帮困助弱的铺桥人、引领妇女致富的擎旗人。
创业弥艰劈富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名普通妇女,在没有资金又缺少养殖专业技术的境况下,真正办起养猪场,其困难可想而知了。亲戚们都劝说她:“不要搞了,这样太冒险了!”但她以过人的勇气,多方筹措资金,起早贪晚,苦心经营,终于建起养猪场,并冠名“龙凤养猪场”,同时也建起水面积为30亩(其中鱼塘10亩)的养殖场。
没有一点管理经验,一切只有靠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知识技能,她虚心请教他人,走出去、请进来,同时积极参加区、镇政府举办的养猪技术培训班,抓住一切能提高自身管理技术和养猪技术的机会,学到了优秀的管理经营和全面的技术培训。在养猪场经营管理中,马青梅始终把“诚”字放在首位,用诚信经营赢得客户的信任。她常对身边的人说:“养殖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它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手段看上去划得来,但实际是断了持续发展的`路子。做生意就是要讲诚信!”信誉迎来八方客,不论是市场潮起潮落,她的猪总是供不应求。正像她说的那样,“诚信回报她的更多”。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用荆棘编成。马青梅就是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带着一颗诚心,硬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养猪场发展壮大起来。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为今天西秀地区远近闻名的龙头养殖户。龙凤养猪场现有1100头猪,母猪共123头,每年可卖猪2000多头,每年纯收入10多万元,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
扶贫帮困架金桥
事业上成功了,马青梅说:“托党的富民政策之福,我在致富路上先行了一步,但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算富。” 马青梅富了,但她没有忘记周围的困难乡亲。她每年总会将猪崽无偿送给林马全等村里贫困户饲养,并帮助他们引进品种、建起猪舍,将养猪技术认真传授给贫困户,帮助村里的困难乡亲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她考虑到,现在农村脱贫致富,靠单一的种植业是远无达到的,尤其是女同志,除了忙碌家务和几亩田地之外,更是无所事事,何不如让她们在养殖业上做文章,为家庭的生活重担分忧。马青梅充分发挥了妇女带头人的作用,组织村里的妇女跟班学习技术,对有搞养猪场意图的农户,积极帮助他解决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广大妇女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
同时,马青梅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每年举办冼太夫人文化节活动期间,她都积极参与,热心乐捐,平均每年乐捐3000元左右。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马青梅创业致富并帮困助弱的动人事迹赢得了政府及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赞誉。荣誉和收获并没有使马青梅自满,今天的龙凤养猪场在她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个救助弱势群体、带动全村养殖业发展的美好蓝图正在描绘之中。
个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迹6
王洪岩,现任阜蒙县农业局蔬菜站站长,毕业于辽宁省熊岳农校,19xx年10月分配到县农业中心植保站。19xx年,被任命县蔬菜技术指导站站长。十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特别是在全县蔬菜保护地建设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一、想农民之所想,探索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带出一流科技队伍。县蔬菜站成立之初,技术干部都是由其它各站临时抽调组成,他们既没有蔬菜生产经验,又没有深入生产一线的经历,指导全县蔬菜保护地生产可以说也是门外汉。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洪岩带领全站技术干部从业务学习做起,制定计划,坚持每周业务学习日,并到周边市、县学习,每月进行一次单位内部业务知识讲演,通过一系列强化学习活动,全站技术干部业务理论知识方面明显提高。为了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相结合,20xx年,王洪岩个人投资10万余元,建起了100米长的三栋温室,主要用于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和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目前,全站十名技术干部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有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他们都能深入一线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二是献计献策,提出蔬菜保护地新思路。作为县蔬菜站站长,王洪岩始终坚持探索加快农民增收致富途径不动摇。他多次为县农业局和县委、县政府献计献策,建议将蔬菜保护地产业列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项目。20xx年,他建议到北镇参观学习,当年在于寺镇修建“厚墙体日光温室”4个小区,种植香瓜当年获得高效益,不仅收回了建设成本还略有剩余,农民尝到了发展保护地的甜头。第二年,蔬菜保护地在王府、富荣、阜新镇等二十个乡镇推广。
三是树立典型,加快蔬菜保护地发展步伐。在蔬菜保护地工作中,王洪岩探索总结出了“带领农民看,帮助农民算,用政策引导农民干”的工作方法。他知道农民朋友面临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要想走出贫困,加快致富奔小康,就必须在大力发展蔬菜保护地生产上下功夫。于是他带领蔬菜站技术干部在于寺镇八里卜村棚区,福兴地镇西大营子棚区,富荣镇富荣镇棚区,伊吗图庄家店棚区树立典型,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加强管理,达到“当年建棚,当年投产,当年收回成本”,极大鼓舞了广大棚户种菜的士气,现实让广大农民看到,只要扣棚种菜就能发家致富。
二、盼农民之所盼,探索蔬菜保护地发展新道路
一是积极探索蔬菜保护地建棚新模式。20xx年以来,在王洪岩的建议下,通过借鉴周边县、市经验,结合阜新地区气候特点,提出了“厚墙体、高举架、无支柱、半地下”的日光温室建棚模式。这种模式在阜蒙县最北部乡镇可进行冬季越冬生产,并且创造出100米温室产值超过5万元的高效典型。20xx年,在伊吗图、大巴镇、王府镇等15个乡镇大面积推广。
二是引进新品种,提高覆盖率。在保护地生产中,王洪岩将新品种引进做为全站的工作重点,先后与荷兰瑞克斯旺、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等公司合作,引进了37—74、37—76尖椒,布利塔茄子,赛贝娜西红柿,翠宝香瓜等国际优良蔬菜新品种1000万粒,累计推广面积5000亩,通过引进新品种,比种植常规蔬菜品种每亩大棚增收5000元,五年累计增加农民收入2500万元。
三是推广新技术,确保良种良法农民增收。几年来,县蔬菜站在王洪岩同志的带领下,通过学习借鉴,总结推广了适合全县蔬菜保护地生产的四项新技术。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既增加了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地温,又改良了土壤,应用效果明显。推广微喷节水灌溉技术,既适合阜新地区干旱节水的要求,又能减小棚内温度,提高了棚菜质量。推广应用嫁接技术,实施黄瓜、香瓜、茄子等作物嫁接技术,避免了因土传病害危害造成绝收的产生。五年来,累计推广面积10万亩,亩减少损失1200元,增加农民收入1200万元。积极探索和推广栽培新模式,经过20xx年以来三年的实践,阜新地区尖椒、茄子、西红柿长季节越冬栽培获得成功,使全县蔬菜保护地产量效益再上新台阶。
三、持之以恒,百折不挠,为棚菜户服务永不退缩
一是抗雪救灾,农民利益放心间。20xx年,阜蒙县蔬菜保护地建设进入快车道,当年发展2万亩。但一场50年一遇的大雪压垮了全县近1万亩暖棚,50%的棚户受灾。面对灾害,王洪岩第一时间赶到受害现场,察看灾情,帮助棚户清理积雪,挽救秧苗,恢复生产。在他的带领下,使8000多栋大棚因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二是总结创新,探索提高效益新途径。在阜蒙县蔬菜保护地发展过程中,茬口安排是保护地发展水平的见证。由一年生产三茬,到一年生产两茬,一直到目前推广的一年一大茬,通过王洪岩同志的积极探索和推广,实现了既降低成本,又大大减少劳动量,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深受棚户的欢迎。
三是兢兢业业,探索之路见曙光。在发展蔬菜地过程中,王洪岩积极为领导决策提建议献计策。在他的带领下,20xx年—20xx年间,先后有伊吗图、旧庙、福兴地、王府等20多个乡镇农户到山东寿光、凌源市参观学习,参观次数25次,参观人数达1840人次,广大农户发展保护地的热情空前高涨。20xx年,出现了伊吗图、福兴地、旧庙、大巴等15个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乡镇。
四、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突显共产党员本色。
在县蔬菜站长的工作岗位上,王洪岩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处理好全站日常工作的同时,也和普通技术人员一样包乡包片,和棚户吃住在一起,手把手的帮助棚户进行现场操作。十年来,他先后负责4个乡镇的蔬菜技术指导任务,所到之处深受乡镇领导和棚户的认可和欢迎。19xx年,在富荣镇任科技副镇长期间,在棚区一住就是一个月,帮助搞设计规划,帮助棚户选择种植品种育苗,和棚户一起整地施肥栽秧苗。棚内出现病虫害,他总是第一时间来现场,帮助解决难题。20xx年,他负责福兴地镇的蔬菜地技术指导。经过他的努力,全乡20栋暖棚平均效益超过3万元,并出现了宋俊山106米暖棚产值超5万元的高效典型。
王洪岩身为蔬菜站站长,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他舍小家为大家,无论是各种事务如何繁忙,当与保护地工作相遇时,他总是以蔬菜保护地为主,及时为棚区和棚户排忧解难。他所在蔬菜站年经费有限,但当棚户因种种原因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力所能及的帮助棚户度过难关。20xx年,他所包的福兴地西大营子村棚户严冬时没有资金购买草帘子,他就动员全站同志每人拿出200元,为棚户购买了草连子。
几年来,王洪岩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工作精神得到了各级组织和农民朋友的认可。20xx年—20xx年,他连续三年被省农委评为“全省设施农业生产先进个人”。20xx年,被阜蒙县人民政府授予县“特等劳动模范”称号。20xx年,他主持的“保护地蔬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与应用”被阜新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个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迹7
我叫周莲芝,现年34岁。在百和镇,一提起食用菌种植专业户,人们首先会想到我。我是百和镇排楼村四组村民,凭着我自己的勤劳能干和一股子韧劲,历经寒暑春秋,饱偿酸甜苦辣,用顽强拼博的斗志、倾情奉献的精神演绎着我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历程。如今我已是百和镇人人皆知的致富能手,老百姓心目中的女强人,被人们称为致富脱贫的领路人、引领妇女致富的举旗人。
我与老公徐泽刚与19xx年11月结婚。老公家兄弟姐妹共有五人,自幼丧父,除了种地以外,没有其他收入,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我嫁到徐家后,看到如此贫穷的家庭,没有退缩,我和老公商量,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外出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回家创业,彻底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经过刻苦的学习,19xx年春节,我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做生意需要本钱,我便东拼西凑地借了4000元在泸州罗汉镇办起了食用菌种植厂,说起是厂,其实只有我和老公两人,我除了在家搞技术和生产以外,每天还得和丈夫起早贪黑到各个市场去叫买,连孩子都无法照看,这样的生活大概持续了三年,家庭经济慢慢地有了好转,我看到了希望,也尝到了创业初步成功的喜悦。20xx年,我决定把厂扩大规模,于是把厂搬迁到了泸州蓝田镇,并请了2-3个小工,正式当起了老板,慢慢地销售渠道也拓宽到进各农贸市场和商场,经济就越来越好了。20xx年再次扩大规模,工人增加到6-7人,一年下来,除去人工工资和其他开资,可以净赚4-5万,这时的销路也扩大到泸州的各个农贸市场、学校、商场等,收入越来越高了。于是我又有了大胆的想法,进一步扩大规模,回到家乡百和镇排楼村创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但是资金却成了我发展的瓶颈。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作为一名普通妇女,在资金困难的境况下,真正要搞好食用菌种植,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亲戚们都劝我说:“不要搞了,这样太冒险了!”但我以过人的勇气,多方筹措资金,起早贪晚,苦心经营,终于建起了百和镇莲芝菌类专业合作社,同时也建起水面积为50亩的蔬菜、莲藕种植场。
没有一点管理经验,一切只有靠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知识,我只能虚心请教,同时积极参加县、镇政府举办的各种技术培训班,还利用村上远程教育平台,抓住一切能提高自身管理技术和种植技术的机会,学到了优秀的管理经验和全面的技术。光荣的桂冠从来都用荆棘编成。我就是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带着一颗诚心,硬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起来。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为今天百和远近闻名的龙头种植户。莲芝菌类专业合作社现有27人,注册资金112万元,每年纯利润10多万元,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
事业上成功了,我没有忘记乡亲们,我常说:“托党的福,我在致富路上先行了一步,但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算富。” 我富裕了,但我没有忘记周围的困难乡亲。我每年总会隔三差五的将菌种无偿送给村里贫困户种植,并帮助他们学习技术,帮助村里的困难乡亲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我考虑到,现在农村脱贫致富,靠单一的养殖业是远无达到的,尤其是女同志,除了忙碌家务和几亩田地之外,更是无所事事,何不如让她们在种植业上做文章,为家庭的生活重担分忧。我充分发挥了妇女带头人的作用,组织村里的妇女跟班学习技术,对有种植食用菌意图的农户,积极帮助他们解决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广大妇女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创业致富并帮困助弱的动人事迹赢得了政府及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赞誉。荣誉和收获并没有使我自满,今天的莲芝菌类专业合作社在我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个救助弱势群体、带动全村发展的美好蓝图正在描绘之中。
谢谢大家!
个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迹8
王华银,男,19xx年7月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现任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市农委农业科负责人。19xx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植保专业,先后在市植保站、市农技站工作,历任副站长、站长。20xx年8月,根据市农委党组安排,主持农业科工作。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王华银知道自己的舞台在农村、在田间地头。工作20年来,王华银始终牢记神圣使命,忘我工作,兢兢业业,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引领农民增收,在平凡的农技推广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单位领导、同行同事和广大农民朋友的交口称赞。
潜心试验研究 促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农业生产的推动力,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支撑。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王华银深知一身过硬的业务本领,是今后自己开展一切工作的立足点。虽然自己是农业科班出身,可王华银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状态,密切关注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广泛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系与协作,全力开展农业试验示范与科技攻关。
针对我市发展高效农业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现实需要,近10年来,他累计引进近120个粮、油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引进10余种食用菌、牧草、草莓等高效经济作物,引进西瓜嫁接、地膜油菜、地膜棉花、稻鸭共生、果树促成栽培等新技术12项,以及旱育保姆、旱育壮秧剂、高效硼肥、降解地膜等新产品7个。先后提出并主持承担了优质油菜秋发高产栽培技术、超级稻强化高产栽培技术、保龄菇高效种植技术等重点研究课题。为了做好这些项目有关试验性研究工作,力求数据科学性与准确性,王华银于20xx年在当涂县原黄山乡承包了20亩农田,开创了我市农业干部承包农田的先河。项目研究的关键时期,他经常不分节假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总是工作在田间地头,开展试验、调查和记载,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数据,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
虽然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可收获的喜悦让王华银忘了这一切。如今这些试验科研项目已经硕果累累,经专家鉴定,部分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或省内领先水平,或填补市内空白,有的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上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我市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立足科技服务 助农民增产增收
熟悉王华银的人都知道,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来自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王华银对农民有着深刻的了解,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他始终认为:农民是农技人员的衣食父母,服务农民是农技推广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自己的天职。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技干部就应该心里始终装着农民,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20年来,王华银先后编写各类技术材料达百余份,到基层进行技术培训讲座达150多场次,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接受农民咨询达5万多人次。许多农民都亲切地称他为“泥腿子”专家,大家都喜欢和他一起相处,生产上一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打电话给他、或与他交流,而王华银也总是细致耐心的解答这些问题,直到农民弄懂满意为止。
抓项目实施,建点示范,是为农服务的重要抓手。近10年来,王华银先后主持完成了农业“白色工程”、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种植业(农产品)优质化工程、超级稻示范推广、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等农业重点项目,初步统计,累计为农民新增效益约4.5亿元。作为项目首席专家,他精心制定项目方案,科学确立技术路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集成研究,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同时,为了确保这些项目顺利实施,王华银身先士卒,带领一大批技术人员经常工作在田间地头,抓培训、抓实施、抓检查,身影遍布全市三区一县的所有乡镇,夏天虫叮蚊咬,冬天风吹雨淋,可他却一点也不在乎,挂在嘴边的唯有“责任”二字。记得 20xx年的时候,我市首次组织实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为了指导农民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实施,做好田间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王华银整个心思都扑在了上面。在水稻生长期间,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工作巡视在田间地头。水稻栽秧现场会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可王华银却早早的就来到了示范区,挨家挨户指导农民按规格栽秧,整整忙碌了一个上午。示范区里印存林夫妇俩,种了10亩超级稻,当年他家水稻亩产超过了700公斤,高兴的老两口拖着王华银说谢谢。
创新服务机制 谋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农技推广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重大变化,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选准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技服务的针对性。近年来,王华银积极探索,以科技特派员活动为载体,主动与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协会和规模种植户、科技示范户进行科技结对,在生产技术、项目编制、市场信息、发展订单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服务,成效显著,是广大农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典范。技术帮扶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组织达15家,如安康菌业、园艺果品、龙升粮油等,指导实施的各类项目有12项,完成农产品质量认证(“三品”)7个,建立订单标准化基地2.5万亩。培育指导的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有40多个。
马鞍山市在全省范围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小市。因为耕地资源有限,一些大的农业研究项目很难落户我市。如何利用手中仅有的资源,做出最大的效益,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始终是王华银思索的重点。苏、浙等地区发展高效农业的典型,给了王华银深刻启发,走发展高效农业的致富之路。
有了前进的方向,王华银全身充满了干劲。一方面,通过对全市各地的气候、土壤、产业基础和市场等因素的细致调查与分析,明确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与重点;一方面,努力寻求培育发展载体,典型引路,加快构建高效农业发展机制。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如今,已建立了护河镇园艺经果林、霍里苏李葡萄、新临农场和护河北圩绿色稻米等特色农业板块,这些高效农业已经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王华银还十分注重研究农业的重点难点问题,先后主持完成了“关于马鞍山市农业科技创新的调查研究”、“马鞍山市农业循环经济调查与战略思考”、“马鞍山市高效规模农业(种植业)调查与分析”等多项调研课题,提出了许多观点建议,对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受到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超越自我 不断突破与发展
苦心人,天不负”,通过自己的努力,王华银已是实力派型的农业专家,一颗颗农业科技 “明珠”和多项荣誉被他收入囊中。获省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市级农技推广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等奖1项。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主持制定技术规范、规程15个。先后被授予“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安徽省水稻产业提升活动先进个人”、“安徽省科协系统先进个人”、“安徽省厂会协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聘为全市农村党员干部讲师团成员、全民创业专家咨询团成员、市网络大学兼职教师和全省农业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省“科协”八大代表。20xx年,王华银又被国家农业部、人事部评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的技术职称。
面对成绩,王华银认为:荣誉只能代表过去的辉煌,只有不断的超越、不断的突破,才能更好的为民服务,才能真正对得起眼前的这块土地。
个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迹9
辛全银、男、汉族,49岁,湖东办事处三里店村十二组人,是远近闻名的养猪能手,他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汗水,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创办起了生猪养殖场,如今年出栏仔猪达到150多头,年纯收入近10万元,并带动周围的百姓共同致富,成为三里店致富的领头雁。辛全银养猪经历了艰苦创业、曲折发展、不断扩大的历程,至今他还在为发展养猪业努力着、奋斗着。谈及起他的养殖路,可以算得上是风雨兼程,从最初的疑惑,失望到中间的观望、叹息到现在的勃勃生机,酸甜苦辣的滋味都品尝了。
辛全银19xx年开始养殖,起初只养了几头猪。由于养殖技术问题,致使猪仔成活率低。面对这种情况,他不但没有灰心,反而激励了他提高养猪技术的信心,于是他白天就整体是围在猪圈旁给猪喂水喂食、清理粪便,观察猪的生活习性;晚上,就在灯下学习《快速养猪法》、《养猪技术顾问》等资料,学习养猪知识,并很快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养猪的好手。
辛全银养猪一直坚持由小到大,滚动发展的原则,并克服养殖中的各种困难。20xx年夏天,由于防疫措施未到位,造成仔猪死亡近30头,经济损失近3万元,他为此心疼了好长时间。但是辛全银在失败面前没有低头,在认真总结这次惨痛教训后,他进一步扩大了养猪的规模。此时,他更加注重对科学养猪技术的学习,还经常邀请乡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上门指导。向乡远教办借阅相关养殖资料和光
碟,辛全银虚心学习,认真请教,并注重搜集有关种猪高效饲养方面的新技术,经过一年的实践,终于探索出一套较为先进的生猪饲养程序,掌握了不同生育期生猪的饲养技术。通过生猪饲养方法的学习,辛全银不但节约了较大的饲养成本,而且获得了较丰厚的经济效益,存栏生猪最多达到100多头。他正是凭着永不服输的精神,使他的养猪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如今他的养猪场已发展成为固定资产40万元,栏舍面积达300平方米,存出栏量150余头,年收入达10万余元的中型养猪厂。
发展致富不忘众乡亲,他先后帮助和带动本村十余名贫困户走上了养猪致富道路,并在技术、资金、销售、信息等方面提供帮助,使他们每户靠养猪增收3000元左右。几年来,辛全银兼职做了三里店村的义务防疫员,在养殖户的家中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你家猪该扎口蹄疫防疫针了”辛全银依靠在城市近郊有菜地,菜叶比较多和做豆制品多的优势,带领村民采用豆饼、豆渣、菜叶喂猪,不但降低喂猪成本,而且猪肉的口感更醇香,以至于附近村里居民每逢家里有喜事都会到十二组卖生猪宰杀,去年过年辛全银家留的8头猪全部宰杀卖完,自己只剩一点猪肉。
如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了辛全银最大的心愿。他在不断提高养殖经验的同时,为三里店村养殖业打标、立样,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他现在已瞄准新目标,为更好的明天奋斗,继续当好养殖致富的带头人。
个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迹10
冬日的天色总是黑得很早,墙上的挂钟还没指向六点,外面已是暮色四合,就着朦胧的暮色隐隐约约能看到一个人影不断穿梭于鸡饲料桶间加食物,动作十分娴熟,他就是xx镇xx桥村村民xx。
xx现年32岁,儿子患有骨纤维异样增殖症,此病花费极大,近年来仅儿子看病就花去医药费60多万元,妻子因为承受不了压力离家出走了,从此,家庭重担更是全部落在了这个年轻人的肩上。
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xx镇政府在入户调查中决定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县畜牧局局长南金旺对其进行帮扶,南局长接到帮扶通知后,与镇村干部一起上户了解xx家庭情况,令他们感到棘手的是xx不但没有脱贫信心,更没有致富意识,这让入户的干部们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激发xx的内生动力,激发其脱贫致富的信心。
南局长与镇村干部,明确分工,发挥自身优势。镇村干部上户与xx谈心,告诉xx,“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为其讲解身边的致富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其重拾生活信心,树立致富意识;列举产业发展清单,结合xx自身意愿,最终确定发展养殖业。南局长承诺为其争取资金10万元,用于发展产业,并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通过一系列举措,xx决定要努力向上,积极致富。
xx将那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牢牢地记在心里,时刻以此鼓励自己。在村里承包了30亩土地用于建设养殖基地,目前建成鸡舍占地面积360平方米,羊舍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养鸡多只,养羊110只。养殖业最重要的是防疫,xx一方面购买相关书籍刻苦自学,向书本请教,向县畜牧局专家请教,每天按时观察养殖鸡和羊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在南局长的帮助下,多次走出去考察学习,吸收先进的养殖理念,与先进养殖户交流养殖技术,不断丰富自身的养殖经验,提高养殖技术。
为了解决销售的后顾之忧,南局长与镇村干部动用自身全部力量为xx联系销售渠道,截止底出售土鸡2000只,羊30只,纯收入达到7万元。
“是党和政府让我重新树立起生活与致富的信心,一步步敲开了致富之门,走上了致富之路,接下来我会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拓宽致富道路,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远”,xx坚定地说。现在谈起生活,他充满信心,斗志昂扬。
【个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迹】相关文章:
农村致富能手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05-31
教学能手主要事迹材料范文(精选10篇)09-06
致富女能手演讲稿07-03
小学教学能手主要事迹材料(通用7篇)09-05
致富女能手演讲稿范文07-04
李白主要的事迹09-20
营销能手事迹材料07-08
青年能手事迹报告08-09
个人致富的金科玉律02-19
辛弃疾主要事迹08-04